1、学案15“一国两制”统一祖国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知识点一“一国两制”的构想1背景(1)港澳台与大陆长期分离,中华民族要求统一的愿望十分迫切。(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3内容:“一国两制”的含义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4意义:“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思维点拨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结束两岸军事对峙、开放“两岸三通”、扩大两岸交流等方针
2、。被视为海峡两岸关系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标志着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易混易错“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其前提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探究点“一国两制”材料邓小平文选中写道: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承认台湾地方政府在对内政策上可以搞自己的一套。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思
3、考(1)“一国两制”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两制分别指什么?它们的关系如何?(2)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构想是一个创造性的战略构想?答案(1)前提:一个中国。两制:大陆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关系:大陆的社会主义是主体,港、澳、台的资本主义是补充。(2)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的原则用来处理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途径和新的范例。“一国两制”构想的特点和意义(1)特点“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
4、组成部分。实行“两种制度”。大陆地区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依宪法规定,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性。(2)意义“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根据中国国情,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成功尝试。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方面毫不含糊,同时照顾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利益,维护了港、澳、台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新思路,对人类发展和世界和平
5、做出了巨大贡献。知识点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1香港回归(1)条件:“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2)过程1982 年9 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与邓小平举行会谈,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1984_年12 月,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2澳门回归(1)条件:香港问题的解决。“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2)过程:1987年4月,中葡联合声明签署。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图解识记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易混易错(1)“一国两制”
6、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但是最早实践是在香港回归问题上。(2)“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例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外交和国防由中央政府管理。探究点香港回归材料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就香港问题与她举行了会谈。撒切尔夫人提出“以主权换治权”,遭到邓小平的断然拒绝。邓小平说:“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思考(1)简述香港问题的由来。(2)英方“以主权换治权”的实质是什么?邓小平敢于断然拒绝英方主张的“底气”是什么?答案(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
7、一区给英国;19世纪末英国强行租借“新界”。(2)实质:继续保持在香港的统治。“底气”: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支持。知识点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对台政策的基本内容:一个中国、两种制度并存,高度自治、和平谈判。2发展表现(1)1987年,两岸长达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2)1992年,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的一次历史性突破。(3)1993年4月,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签署四项协议。(4)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5)2005年,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大陆,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
8、识”,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易混易错台湾问题香港、澳门问题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不同。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回归后享有高度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香港、澳门问题是殖民主义历史遗留问题,必须恢复行使主权,中国人民解放军必须进驻香港、澳门。图解识记两岸关系的发展思维点拨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1)重要性: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与发展。(2)紧迫性:国际上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敌视还存在,台独势力猖獗,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导致两岸关系紧张。历史认识海峡两岸的统一尽
9、管面临着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和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的破坏等不利因素,但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探究点两岸关系的发展及原因材料一材料二 “九二共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思考(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表明海峡两岸关系变化趋势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九二共识”指什么?(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海峡两岸关系取得哪些新的发展成就?原因是什么?答案(1)趋势:海峡两岸由战争对峙到和平统一。(2)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3)成就: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两岸民间往来、经济贸易合作、文化交流、旅游不断加强,实现“通邮
10、、通航、通商”。原因:“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港澳顺利回归、平稳发展的影响。影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两岸关系的缓和,为相互间的人员往来和交流创造了良好条件。两岸经济合作交流是促进两岸结束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祖国大陆方面坚持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和平统一,为两岸关系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陆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扩大,拥有巨大的感召力。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2)不利因素“台独”分裂势力的活动相当猖獗。国际反华势力的粗暴干涉。课堂小结1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11、叶剑英在谈话中提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这一主张()A蕴涵了“一国两制”的精髓B首次宣布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C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D直接推动了“九二共识”的达成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中“特别行政区”“高度的自治权”反映出“一国两制”的思想内容,故A正确。2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表明()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发展完善B“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法律保障C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
12、取得重大进展D各地方可根据需要自行确定所行制度答案B解析抓住题干的关键词:“新宪法第31条规定”“特别行政区”等可知,这是从法律上保障了“一国两制”的实施,故B项正确。31990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实现香港顺利回归奠定了基础。基本法中所蕴含的原则有()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社会主义A BC D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项正确,第项社会主义说法错误,大陆实行社会主义,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42005年12月24日汪道涵先生去世,前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认为:“汪辜会谈签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的最高峰。”新党主席郁慕明在哀悼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
13、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B“九二会谈”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C“九二会谈”提出和平统一方针D“九二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九二会谈”推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故D项正确。52015年12月,海峡两岸医院院长论坛和两岸医疗人才教育交流会在福建泉州举行。同月,第六届两岸口译大赛大陆区总决赛圆满结束。自2013年开始,海协会与海基会便着手商谈互设办事处议题。2012年,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达成17项共识。这一系列活动说明()A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B
14、两岸关系的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C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关系不断加强D两岸交流合作的制度化、机制化模式更加稳固答案D解析20世纪80年代,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故排除A项;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是指1992年“九二共识”的达成,故排除B项;C项只限定经济领域不够全面,排除;据“商谈互设办事处”“达成17项共识”“院长论坛”“教育交流会”“两岸口译大赛”可知,两岸交流合作的制度化、机制化模式更加稳固,故选D项。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
15、协。材料二两党共同认识到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湾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胡锦涛与连战会谈新闻公报(2005年4月29日)(1)20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了什么重要主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二共识”形成的过程及内容。(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最重要的共识是什么?答案(1)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2)1992年,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和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3)坚持一个中国原
16、则,反对“台独”。学业达标1从1979年开始,祖国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了重大发展。“重大发展”的含义是()A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B不再提统一台湾的问题C呼吁尽快实现统一D从武力统一到和平统一答案D解析1979年之前,中国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是武力统一;之后则立足于和平统一,但也不排除使用武力,故选D项。2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在()A告台湾同胞书B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C“九二共识”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答案A解析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3邓小平早在1984年就提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
17、会主义,但是一个统一的中国。”该观点表明()A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C“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D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答案B解析解题时应明确材料表达的是“一国两制”的思想,而这一思想的核心意思就是要以“一个中国”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4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一国两制”的确切含义是()A一个国家,两种法律制度B一个国家,两种社会制度C一个国家,两种文化制度D一个国家,两种经济制度答案B解析“一国两制”中的“一国”是指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是指两种制度,即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
18、度,故选B项。5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朴初曾就新中国历史上某一重大事件作词自度曲:“澄波似镜长圆,如今正合林公语。贩毒蕃航,收回天边去。远略精思,光焰辉千古。紫荆花长伴五星旗,教重洋翘首观吾土。”这一事件应为()A开国大典 B颁布第一部宪法C香港回归 D澳门回归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的“紫荆花长伴五星旗”这一信息即可知,此事件应为香港回归祖国。6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就以下两幅图片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图一葡萄牙殖民图二澳门特时期的澳门旗帜 别行政区区徽A见证了澳门地区历史的沧桑与新生B都是澳门地区“一国两制”的表现C是澳门由殖民走向高度自治的见证D是中国从屈辱走向强盛的有力注
19、解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A、C、D三项说法均正确,而B项只体现了第二幅图的含义,没有全面体现两幅图的含义,故选B项。7香港回归中国之际,阿根廷总统梅内姆表示要仿效中国的“一国两制”方式和平解决马岛主权问题。这主要表明“一国两制”()A符合中阿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B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新模式C是反对殖民统治的有效方式D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香港回归中国之际”,香港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马岛主权问题也是阿根廷历史遗留问题,故B正确。8“雨霁天晴,万紫千红增特色;凤鸣莺转,三通两制促和平。”此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20 世纪()A50 年代末60 年代初 B60 年代末70 年代初C7
20、0 年代末80 年代初 D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答案C解析从题干中“三通两制促和平”可以看出是对台政策,从“雨霁天晴”可以判断是对台政策开始改变,而对台政策的开始改变始于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9(2015江苏学业水平测试)2015年3月,习近平主席为两岸关系定调,强调“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共同政治基础”“坚定不移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和“坚定不移携手民族复兴”。这些大政方针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是()A必须坚持“九二共识”B海协、海基会的沟通C两岸三通的实现D政党之间的交流合作答案A解析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和平的基础和前提,一个中国原则是“九二共识”的核心内
21、容。10“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但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是因为()A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B和平方式不能作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C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只能靠武力来维护D如果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有可能无法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答案D解析使用武力和不使用武力只是统一的手段。由于“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存在,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就有可能无法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能力提升11“一国两制这种具有某些复合式特征的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既充分尊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政体传统,又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这主要说明“一国两制”()A整合了联邦制的主要优点
22、B整合了中西政体和文化精神C发展了联邦政体的柔性特征D继承了传统政体和文化精神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既充分尊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政体传统,又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可知,“一国两制”整合了中西政体和文化精神,故选B项。12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其回忆录中说:“我只想把香港留在英国的治下。但这不可能。于是我想到了邓先生的一国两制,这为保持香港的独特性提供了机会。”材料中“香港的独特性”是指()A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B保留英国对香港的治权C自由港和世界金融中心D保持香港既有的社会制度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一国两制”“为保持香港的独特性提供了机会”,由此判断,“香港的独特性”是指香港保持既有的社会制度不
23、变,故应选D项。13美国中华会馆主席张自豪说:“1997年有30万港人移民出外,但在这十年间,回流香港的人潮又高达30万,即是说当年外流的港人在十年当中陆续回港。”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中央政府的支持 B“一国两制”的保障C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D投资环境的好转答案B解析当初“港人移民出外”的最主要原因是对“一国两制”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信心,是对香港未来社会、经济制度走向的误判。如今回流也主要是因为在“一国两制”的保障下,香港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故选B项。141962年,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写下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
24、可见兮,永不能忘!”这表达了作者()A悲愤、思乡、爱国的情感B盼望实行“一国两制”C希望国民党早日反攻大陆D渴望早日武力统一中国答案A解析从“痛哭”“望我故乡”“永不能忘”可以看出诗人悲愤、思乡和爱国的情感,故A项正确;“一国两制”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邓小平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排除;诗中体现的是希望回到祖国怀抱,不是要反攻大陆,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国家武力统一的问题,故D项排除。15在2012年6月第四届海峡论坛大会上,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洪秀柱说:“过去金门、厦门炮火隆隆,充满硝烟。而今根据我们保守的估计,金门每4个家庭,就有1户在厦门购地置产,每10个金门的居民,就有1个拥
25、有人民币账户。”这表明()A台湾当局放弃对两岸经济交流的限制B海峡两岸民间交流进一步加强C两岸同胞普遍认同“一国两制”构想D台商投资促进厦门房地产繁荣答案B16祖国统一大势所趋,这是两岸十几亿人民的共同心声。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材料二第一条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
26、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反分裂国家法材料三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在主持高雄港两岸海运直航仪式时表示,两岸直接“三通”启动象征两岸和解,不是走对立冲突的路,希望两岸能够共谋和平繁荣。马英九在致辞时说:“两岸直航代表的意义就是两岸不再对立,以谈判取代对立、以和解取代冲突。”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为结束海峡两岸的分离状况、实现祖国统一,制定了什么基本方针?这一方针首先在哪一问题上得到成功实践?(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分析反分裂国家法制定的主要目的。(3)根据材料三回答,两岸最终实现直接“三通”是在哪一年?有何重大意义?答案(1)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问题:香港回归。(2)基本立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坚决反对“台独”。主要目的: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3)2008年。意义:有利于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有利于祖国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