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遂宁市高中2023届第三学期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满分48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一、选择题(本题有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1下图为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对
2、该图解读最为合理的是A文化地域性导致这一时期政治分裂B中原文化一直领先于其他地域文化C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多元性的特征 D地理阻隔导致文化圈之间相互隔绝2中国古代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孔子强调的是A以刑罚威慑民众,使其不犯罪B统治者应多管齐下,恩威并施C以德引导民众,以礼规范民众D用社会规范和刑罚约束民众行为3西汉的汉武帝长期劳师疲民,在其晚年下轮台罪己诏以表示与民休息的悔过之意。汉昭、宣二帝时期,凡遇灾荒、地震,皆免除当年的租赋、徭役。东汉的明帝、安帝也曾因为日食和饥荒而对全国发布罪己诏。这表明A汉代统治者均能自我反省 B道家
3、学说深受汉统治者重视C儒学正统地位遭到了动摇 D主流学说影响统治者的决策4宋明理学家们无一不以“辟异端”的态势激烈地反对佛教,但其自身的理论建构却又往往离不开自己所要反对的佛教的帮助。经过理学家们的“批判”,本来被视为“异端”的佛教的思想观念反而进入了中国正统学说的内部核心。这说明,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A佛教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佛教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现实C儒佛思想在互补中出现合流D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5明清时期,思想家们对“存理灭欲”进行了深刻反思。其中,王夫之提出“理寓欲中”,认为天理和人欲是密不可分的,倡导“欲中求理”和“遂民之欢”。这反映出当时A理学统治地位的丧失 B社会民众对个
4、体价值的追求C儒学世俗化的完成D官方哲学受到新思想的冲击6乾隆帝酷爱书法,于卧室边专置一间小暖阁,用以珍藏代表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的名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此三帖后人称为“三希帖”(下图)。下列对其书体特征介绍最准确的是A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B. 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C疏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D结构简省,勾连不断,纵任奔逸7中国古代天文学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这一倾向导致古代天文学的发展A专注于对“天时”“农时”的关注B缺失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
5、精神C崇拜上天忽视自然而极具神秘色彩D为专制政治服务,与生产实际相脱离8象形文字属表意文字,多是原生文明,表声文字多是次生文明(中途遭遇了变故)。在四大文明古国发展中,只有中国仍保留了象形文字。这表明中国文化A博大精深领先世界 B兼收并蓄中西合璧C一脉相承亘古不变D源远流长持续稳定9下表反映的是某学者对明清通俗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变异”研究的部分成果。其内容表明明清社会生活的“变异”主要是受到社会价值观“重利趋商”成为社会潮流,将商人视为“智杰”“豪杰”生活消费方式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剧烈变化,呈现“奢华”“逾制”的特点伦理道德观对金钱、物欲的强烈追求,使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冲击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
6、响 B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C新引进农作物的影响 D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10某些学者认为,“中体西用”思想在当时产生了重要作用,这种思想就是劝告中国人不要害怕西方思想文化的负面影响,相信中国文明在与西洋文明充分接触后,一定能够重构一个新体系。由此可见,“中体西用”思想A打开了学习西方的缺口 B是维护封建体制的借口C猛烈地冲击了传统文化 D是瓦解封建制度的策略11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说:“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他认为西方各国“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断民种之高下,未有三者备而民生不优,亦未有三者备而国威不奋者也”。严复认为A国家振兴需要兴民权、开宪政 B西方制
7、度文化比中国先进C国家复兴首先要提升国民素质 D传统政体是中国改良之必需12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A. 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B. 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C. 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D. 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13.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这主要是因为民主与科学是A西方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 B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C
8、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141992年2月5日,美国全国公共电台早间新闻在邓小平从封闭中重新出现的报道中指出:“邓小平的再次露面及其支持改革的承诺让一些分析家非常疑惑这让我们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中国是怎么回事。”让美国人“摸不着头脑”源于邓小平A. 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B对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科学论述C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D.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正确做法不包括A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B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9、C不断促进人民共同富裕D坚持按需分配的原则16下面为全国19771982年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率表(人数:万)。年份参加人数录取人数录取率1977570275%197861040.27%1979468286%1980333288%19812592811%19821873217%表格中参加考试人数最高峰值形成的历史因素是A高等学校的盲目扩招B政治运动对教育领域的冲击C改革开放对教育的推动 D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影响17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对印尼代表团说:“美国是看不起我们的,英国是看不起我们的。法国、联邦德国、日本、苏联这些国家它们都看不起我们。这个看不起是有理由的。”基于这一认识,20世
10、纪6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A加紧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B主动加入不结盟运动C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D实行“科教兴国”战略18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对于科学上、艺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慎重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不要轻率地作结论。我们认为,采取这种态度可以帮助科学和艺术得到比较顺利的发展。”毛泽东的这一讲话A标志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B利于推动科技文艺工作的繁荣C强调应区别对待科学艺术交流 D意在构建适合国情的意识形态19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他主张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国家。知识是可敬的,但并不是从外面灌输给人的,而是人的心灵先天就有的。
11、把人先天就有的、潜在的知识和美德诱发出来,这就是教育。据此可知,苏格拉底主张A. 通过教育实现知德合一 B唤醒人内在的理性精神C教育主要服务城邦政治 D接受学校教育是必要的20有学者指出,1617世纪“明快鲜艳的色彩已经遍布欧洲,而体现悲观情绪的灰色和黑色,让位给了代表尊贵的金色、代表热情和爱情的红色、代表优雅和风度的黄色、代表希望和勤奋的绿色,以及代表清醒的海蓝色”。该学者的观点可用来说明当时的欧洲A人开始成为哲学思考的主题 B宗教改革促进了信仰自由C机器工业丰富社会文化生活D文艺复兴促进了思想解放21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任何形式的政府,不管是君主制、贵族制还是民主制,只要占支配地
12、位的统治团体不尊重构成一个国家传统的基本法律、自然法或神圣律法,就可能变成专制。”材料主要论述了A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实质都是专制B政体形式是影响法律制定的关键C法律制度是少数统治团体统治的工具D政府权力运作与法律的关系22卢梭认为,科学使人类走出“自然状态”,同时也担负起重建人类社会秩序的重任。卢梭对科学的态度极为复杂:一方面认为科学不利于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另一方面又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推动。这反映了卢梭A反对自然和社会科学快速发展 B理性思考科学与社会发展关系C在社会发展中坚持“道德优先” D主张科学与社会发展亦步亦趋23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通过的苏共纲领指出:“在共产主
13、义建设过程中,经济领导将依靠对高生产指标的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对劳动的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的正确结合,是争取共产主义的斗争中的伟大的创造力量。”据此可知,该纲领A认可了市场经济的某些原则B摒弃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C强调了企业的独立自主地位D阐明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根据协议规定,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需要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用来购买美国商品。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A体现了自由贸易的精神 B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C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D不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第卷(非选择题,满分52分)注意事
14、项:1请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在第卷答题卡上作答,不能答在此试卷上。2试卷中横线及框内注有“”的地方,是需要你在第卷答题卡上作答。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25题20分,26题12分,27题20分,共52分)25. (20分)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人们都喜欢拿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作比较。有的西方学者更直接称王阳明为“中国的路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王阳明传习录材料二 王守仁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
15、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三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在教堂门口贴出了著名的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一系列文章,系统地阐发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所谓的“因信称义”。在马丁路德看来,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坚持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每个信徒都应当阅读圣经,并完全可以对圣经的含义做出个人的价值判断与理解。他进一步指出,既然人人都能与上帝直接沟通,能自主地阅读和理
16、解圣经,那么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根本不需要教士和教会作为人们与上帝沟通的中介。国家权力为神所授,是唯一合法的权力,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德意志应当取消教廷的最高宗教司法权,建立本民族的教会。根据人教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及相关材料整理(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王守仁的基本主张,并概括其思想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10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路德的哪些观点削弱了教会的权威?(6分)(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守仁和路德思想的相似之处。(4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探索是在特殊
17、的历史背景下发生和演变的。甲午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遭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仁人志士从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民族复兴的目的出发,在制度与文化、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开辟了向国外学习的现代化之路。这就决定了启蒙与救亡互为表里,仿效与探索相辅相成。正如陈旭麓先生所言,它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近代的中国在帝国的黄昏中醒来,在思想的汇合中扬弃,逐渐踏上了蜕变与新生的历程。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的演变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历史逻辑,即不同的历史时代面对的主题和任务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思想与理论成果。摘编自杨全顺中
18、国近代启蒙思想演进的逻辑与特点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相关具体史实,围绕“时代主题与思想理论探索”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27(20分)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等方面紧密依存,“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出现了明显的逆全球化倾向。如何应对全球化体现着国家领导集体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出现了明显的逆全球化倾向本轮逆全球化倾向具有强烈的政治力量主导性。过去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力量来自民间社会,政治力量则极
19、力助推经济全球化,但如今这种局面似乎发生逆转。欧美国家利用国家权力限制本国资本、企业的自由流动,强行干预自由市场机制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国家经济管制极端化。 摘编自吴志成、吴宇逆全球化的演进及其应对(1)根据材料一分析“本轮逆全球化倾向”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8分)材料二 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
20、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前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及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意义。(12分)遂宁市高中2023届第三学期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CCDCDC BDBACBBAD题号161718192021222324答案BABADDBA
21、B二、非选择题(共52分)25、(20分)(1)基本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致良知(发明本心);知行合一等。(每点2分,共6分) 地位: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每点2分,共4分)(2)观点:人的灵魂得救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信仰得救”或“因信称义”也可)。圣经代表着理性,代表着思想自由(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对话(无须教士和教会作为与上帝沟通的中介)。建立民族教会,王权(世俗权力)应当高于教权 (6分,任答3点即可)(3)相似之处:强调人的信仰的自由;敢于挑战正统(或
22、“具有叛逆的思想”),敢于批判权威;促使社会主流思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4分,任答2点即可)26、(12分)答案示例:示例一 论题:救亡图存与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与发展。(2分)阐述: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深重。面临亡国灭种危机的中国人肩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19世纪90年代,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西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并将之付诸实践,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8分)结论: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2分)
23、示例二 论题:民主革命浪潮中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2分)阐述: 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的统治每况愈下。为此,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但均以失败告终。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武装起义的浪潮中不断丰富民主革命思想,形成了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政府和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之后,面对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8分)结论:民主革命浪潮的不断高涨促进了资
24、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不断发展。(2分)27、(20分)(1)变化:逆全球化的推动力量由民间主导转为政府主导(政治力量主导)。(2分)原因: 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干预自由市场;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部分大国国际责任意识的消减;金融危机的冲击;民族(民粹)主义思想抬头。(任答3点给6分) (2)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 分)内容: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安全上,要坚持对话解决争端、协商化解分歧,反对恐怖主义;经济上,要同舟共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地球家园。(每个角度2分,任答4个角度给8分) 意义: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推动了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