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互助式自控管理模式”刍议“互助式自控管理模式”刍议关 键 词:互助 自我调控 模式内容提要: 一、传统型管理模式及弊端与互助组式自控管理模式 二、互助自控管理的理论依据 1、现代控制论的两个基本观点及系统论的三个基本原理2、叶圣陶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及布鲁纳的“认识发现”说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互助自控管理的条件 1、环境因素(班级的大环境与互助组小集体的环境分析) 2、欲望因素(从学生的求知欲、归属欲,表现欲来分析) 3、教师因素(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及教育手段的选择) 四、互助式自控管理的案例 案例选取今秋的管理模式(三大类七小组一人出组) 五、互助式自控管理的应用效果正文:
2、 老师常为这样的一个问题而大伤脑筋: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学生难管?为什么我班上天天有这些烦人的事? 家长也感到莫名其妙:我的孩子成绩好而他的行为为什么差?我的孩子为什么成绩不好表现也不好?究竟是哪个为因,哪个为果? 学生自己也相当困惑:其实我很想变好,可是为什么只要有破坏纪律的就有我的份? 原因何在?对学生的管理应该是立体的,既要考察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要借鉴学生的前期管理经验,还要考察学生的外界条件。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刘易斯说:每一个正常的孩子都具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和成功的潜能,问题在于如何挖掘并将其引入正确的发展轨道。教师往往把维持安定秩序作为一种管理学生的目的,而没有把管理学生视为培养学生全面发
3、展的手段。管理时只看到教师的单向活动,拼命地去干着“亡羊补牢犹为未晚”的工作。学生好象是被监察的对象。久而久之,周而复始,势必出现本文开头所讲的现象。 事实上,许多老师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做了很多有益的探讨。在环境对行为的控制上进行有效的安排,使学生可能一开始就作出正确的积极的反应,而不作出错误的反应。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当学生发生了错误以后再去纠正他。在编排座位时,根据素质、行为、学力情况进行有意识组合形成互助小团体(这样的异质同类小集体称为互助组)。管理时,教师不面面俱到,而将问题交给互助组组长,这些轮流执政的互助组组长协同组员进行帮助监督。小团体成员地位是平等的,气氛是民主的,他们互相协作
4、,共同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一、传统型管理的弊端与互助组式自控管理的设置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由于教师的评价方式的单一,使得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大多取向于外部因素,即他人的评价,特别是教师的评价,教育素质和观念方式的差异,使得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和倾向相当程度地决定和影响着一个学生的发展,“优生”和“差生”成了教师的口头禅,久而久之,班主任认为差生难管,差生认为班主任讨厌。因此,管理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极为严重。图一:传统型管理模式学生认为老师小题大做发现小问题 教师进行个别谈话 学生认为老师没事找事变本加厉学生被责 请家长 上交学校怪、打骂 协 管 给予处分 形成敌对情绪 教师威信降低学生情绪低落悲
5、观失望心理控制论认为,自我意向是个体人格的基础,行为举止的前提。人们一旦确定自我形象后,就会不遗余力地证实和加强它,所们一个良性的或恶性的循环就会逐步建立起来。现代心理学认为,学习内驱力的激发是学习成功的主要因素。既然传统型的管理产生如上图的恶性循环,那么我们就必须以激发内驱力为目的而改变成互助组式自我调控,这样变单一管理为复合式管理。通过本系统管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态度,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行为表现及学习成绩,而且对发展学生人格的培养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图二:互助式自控管理模式自我调控发现问题 互助组帮助 清除出组再出现问题 当班级问题发现员教师谈话个别谈话变本加厉可以归组班级好人好事
6、记录员每日汇报所记、所为班会自查找闪光点表扬课间激励审核说明:图一和图二在录入时表示连接关系的箭头没有复制进来,给你的阅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对不起.)二、互助式自控管理的理论基础现代控制论有两个基本观点:1、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机械设备等)的系统都是信息系统,具有信息变换的过程;2、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系统都是反馈系统,具有反馈控制的原理,控制系统都是通过各种反馈来达到控制的目的。 在互助式自控管理系统中,以教师和学生为主组成了一个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动态性,是一个人为因素参与的系统,也可以说是一个复合系统。众所周知,系统论的最基本原理有三条:(1)反馈原理;(2)有序原理;(3
7、)整体原理。由这三条原理可以得出:没有反馈不能实现控制;没有开放,不能走向有序;没有结构,不能形成整体,因此在操作该管理模式时,要利用其它学生的反馈来发现需转化的典型,利用出组人员的反馈来控制班情。根据控制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该系统具有可操作性。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教育家,竟然有着如此惊人的共识,可见本系统中的自控的必要性。其实早在中国古代,孟子就主张“自求自得”的学习方法。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
8、的“认知发现说”也着力强调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他认为“发现并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形式。”本模式符合布鲁纳的“发现说”。强调学生的自控能力,进而达到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学目标。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作为社会学习理论的创立者认为:“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先进因素不是环境刺激本身,而是建立在环境线索信息基础上的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当人们觉察到情境、行动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以后,他们就能根据先前的预言性事件支配他们的行为。”诚然,对于难以自我调控的学生在后续环节中有(1)找缺点、进行“内省”便于针对性的纠偏,(2)寻找可学习的榜样的先
9、进激励等自控手段也是必要的补救措施。班杜拉还认为,人类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观察学习主要靠榜样的影响,并通过它们的信息机能来引起学习,在观察学习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的操作。事实上,认知过程在行为的获得、保持和再现上都起着突出的作用,人们在观察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示范行为的编码和储存,使瞬间的经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行为的外部表象依据观察到的事例和信息反馈的结果,建立起来并对以后的外部行为进行指导。 由此可见,该系统中互助组的构建与学生出组后的环节设置,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抑或是欲达转化目的的外部强化,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三、互助式自控管理的条件
10、成功的互助式自控管理有学生自身内部和外部的条件影响着。 1、环境因素。首先,班级具有崇高的学习目的、高强度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互助中自控,在自控中接受教师的调控。其次,班级成员之间(包括教师),特别是互助组成员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避免出现“被使役者”与“被遗忘者”。否则,互助组失控,管理的良性循环会受到牵制。 2、欲望因素。学习者都带有某种欲望进入教室,他们渴望获取新知识,期望理解客观世界(即求知欲);期望能受到同学们的尊敬,能得到互助组(包括老师)的承认(即归属欲);并且希望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即表现欲)。积极而强烈的学习欲望直接推动着学习的内动力,来“固定”或“类属”榜样(即同化过程也就是让他们自觉地合并同类项)。 3、教师因素。在互助式自控管理的实践中,我认为教师必须注意四点:第一,必须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我们培养的是下一世纪的人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