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人教版必修2)第I卷(选择题)1.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客观评价是( ) 在一定时间内基本适应苏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这种体制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 后来这种体制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它使苏联在较短时间里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A. B. C. D. 答案:D2.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都曾产生过积极作用 B、都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C、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D、都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答案:A3右图传递的信息不包括( )A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 B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C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创
2、造了条件 D与当时农村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4.右图反映了苏联1913年与1940年工业生产中钢铁、煤炭、石油工业的变化,从中得到的历史结论有苏联工业化获得了迅速发展 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经济基础 实现了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 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然结果 A、 B、 C、 D、答案:A5.西方史学家认为:“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 )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忽视消费品生产 长期僵硬的执行计划指令A B C D答案:A6.下面两图是前苏联和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如果图中C=G,那么,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3、A.B=F B.A=E C.D=H D.B=H答案:D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说:“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种种经济困难正使西方陷于困境”。该材料中“独特实验”指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有计划经济建设 D赫鲁晓夫改革答案:C8.苏联的工业化和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 工业化首先从重工业起步 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工业化影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工业化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A. B. C. D. 答
4、案:A9.下列苏联领导人按执政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勃列日涅夫B、斯大林戈尔巴乔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C、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D、斯大林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答案:C10.苏俄(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A B C D答案:B11.下面两处水利工程除了都修建于20世纪30年代外,他们的最主要的共同点是 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 前苏联的第聂伯河水电站A为应对经济危机增加就业而兴建 B由国家投资和组织修建的公共工程C专制极权政治的产物 D国家为推动工业化进程而兴建答案:B12.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
5、林模式”的共同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都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B.都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C.都曾经产生了积极作用 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答案:C13.下列哪项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A工商业收归国有 B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C取消一切市场贸易活动 D对生活必需品由国家进行分配答案:B14.肖洛霍夫曾给斯大林写信说:“许多区,没有完成粮食征购任务,也没有储备籽种集体农庄庄员们和个体农民们由于饥饿现在正濒临死亡工作人员正暴力征粮。”斯大林回信说:“庄稼人在耍滑头,他们要让工人、红军没有饭吃。庄稼汉们实质上是向苏维埃政权宣战。”据此分析,两人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A.是
6、否看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B.是否看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C.是否要维护苏维埃的利益 D.是否要维护农民们的利益答案:D第II卷(非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二、主观题(题型注释)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作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的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战时遗留的危机。到1926年时苏联的农业产量已经达到1914年以前的水平(注:当时历史最高水平)在1925年逝
7、世前不久,列宁已经决定要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他认为这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最佳道路。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的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俄农民所述的“新的沉重的负担”主要是由当时什么政策中的什么措施直接导致的?(2分)(2)材料二中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主要采取了哪项措施成功地解决了农业问题?(2分)(3)材料三中毛泽东主要批评的是斯大林模式中在经济方面的哪种做法?(2分)(4)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
8、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 (2分)答案:(1)政策及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征集制。 (2分)(2)措施: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2分)(3)做法: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的发展为代价,来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4)主题: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农民问题(或农业问题)。 (2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实行余粮征集制后,粮食征购量有较大幅度的上升,19171918年度征购粮食7340万普特(1普特=0.016吨),19181919年度为10790万普特,19191920年度为21250万普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际上从农民手里拿走了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是余
9、粮,还包括农民的一部分必需的口粮。付给农民的都是纸币。由于当时纸币大幅度贬值,纸币不过是“彩色纸片”。材料二 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主要表现为: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这种模式在经济建设中取得过突出成就,但其弊病和问题也越来越暴露出来。请回答:(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实行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921年苏维埃政府又推行什么经济政策?(6分)(2)20世纪50年代后,针对斯大林模式经济上的弊端苏联进行了哪几次改革尝试?这些改革与苏联的解体是否有联系?为什么?(6分)答案:答案:(1)背景:1918年夏至1921年初,面对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以及极其困难的经济形势,苏俄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一方面,这个政策能够保证苏维埃政府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另一方面,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起战后农民的强烈不满。1921年,又实行新经济政策。(6分)(2)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3分)有。前两次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