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疑”贯穿于阅读教学全过程探索传统的教学观以教师、课本为主体,漠视学生本体,教师“满堂灌” “满堂问”,“引导”学生猜出教案中的标准答案,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被牵着鼻子走。其后果是严重的:教学费时多,收效甚微;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整体素质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转变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势在必行。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从儿童的独立人格、独立的精神生命,以及独特的内部自然规律等方面进行研究,无不证明: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有主动获取知识的需求,有天真烂漫的想象力,有强烈的表现欲,更有得到自我实现时的高峰体验。然而,在传统教学的压抑
2、下,学生巨大的创新潜能得不到开发,造成了学生缺乏创造潜能的假象。如何正确认识教育对象,充分合理地开发学生这一重要教育资源,发展学习主体,是当今教育工作者迫切思考的问题。要发展学生主体,首要问题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办法,无过于质疑问难。无论从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还是从现实的教学实践考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教学方法,是依照学生自身认知发展的规律,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促进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发展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求知的欲望都从疑问开始。从哲学的观点看,内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和源泉,不仅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性质,
3、而且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学生内部的“生疑释疑再生疑”的过程,是心理上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新的不平衡的过程。当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得到尊重,产生的疑惑得到解决,求知的欲望得到满足,自学的能力得到提高,他们就会逐渐从亦步亦趋的必然王国进入到掌握了学习规律,自由驰骋于学习天地的自由王国。这是以教师、课本为本体的教育,即线性的、牵引性的教育所无法企及的。在此之前,笔者成功地进行了把“疑”贯穿于阅读教学全过程的教学实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质疑,以疑促思,自读释疑,在突破重难点的同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了进一步开发学生这一教育资源,更好地发展主体,在此基础上,笔者作了进一步的探索,
4、拓展、深化质疑问难在阅读教学中的实施,努力使教师的教无形化,学生的学有形化、活跃化。做到 “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精简基础知识的传授,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自身的感悟或内化中掌握学习规律。具体操作如下:一、个人预习,小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确立课文的探究目标,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一个有效办法。这项工作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审题引疑,激趣。欧洲新教育家德可利乐认为:“兴趣是水闸,依靠它能打开注意的水库和指引注意流下来。”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如小站的课题引疑:同学们见过火车站吗?是什么样子的?一个北方偏僻山区
5、的普通小站,旅客稀少,却引起了作者的驻足观赏的兴趣,由衷的赞美之情,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又如桂林山水,学生通过猜想“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韩愈)所描绘的景物,既引发学习课文的兴趣,又对桂林山水的特点有了初步的印象。第二步,个人预习,存疑。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教师指导预习方法,让学生充分地独立预习:自学生字词,想办法突破识字难点。结合“导读”、“预习”和课后“思考练习”,了解课文内容,确定该课的学习重点。想想课文哪些地方读明白了,哪些还不明白,向同学、老师质疑。第三步,合作学习,集疑。由教师引导、调控,组长组织,学生们交流预习情况,并在同学的帮助下,努力解决未能解决的问题。组长记录
6、已解决的问题、共同确定学习重点及理解办法,对仍未解决的问题(难点、疑点),再拿到班上交流。教师深入各个小组,了解学生交流情况,适时点拨,随时调控。这一环节,为学生主动经历知识的生成提供了良好场景,积极地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形成。在思考、讨论中,学生时时擦出智慧的火花,思路逐渐明晰,一个鲜明的学习蓝图在学生大脑中呈现了出来。付出了努力的收获,更让学生喜悦。如小站,学生通过个人预习,小组切磋,解决了生字词、课文写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等问题,确定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小站“小”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进行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小站?作者是怎样突出小站的“小”的?为什么要突出小站的“小”?课文除了
7、按方位顺序介绍一个地方很值得我们学习外,还有哪些精彩写法值得我们欣赏?学生的质疑已经触及了教学的重点训练项目“怎样读懂一篇课文”,这也是学生将要掌握的新的学习方法。二、集体讨论,以学定教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对课文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他们既急于印证自己对知识掌握的优拙程度,又想尽快解决自身的疑难问题。此时,学生的思维也处于发散状态,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集体讨论势在必行。1、以疑导思。在课堂教学中,小组间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及已解决的问题,并开动脑筋,出谋划策解决疑难问题,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再请教师答疑。教师在听同学们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迅速分析、判断,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哪方面的问题解决得特别好
8、,哪些问题还存在什么缺陷,应如何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纠正,从而确定自己应该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即师生互动,以学定教。由于一个个小组沉浸在问题的讨论中,知识的奥秘使他们全情投入,思维也处于发散收敛发散的活跃状态,每时每刻都不断地进行内创造,生成新的智慧,新的气度,新的视野。又由于新问题不断产生,那些暂时未能得到解决的问题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处于“愤悱状态”。此时,教师的点拨、提示、引导,正是学生所盼望的。所以,教师可以抓住要点,讲得很精;学生对教师的释疑也会留下异常深刻的印象。如难忘的一课,学生从“认真”一词体会到台湾教师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年轻的台湾教师写字“吃力”,是因为台湾光复不久,他是重新学习祖国文字的。在学生自以为解决了问题的情况下,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写得吃力,仅仅是为了说明台湾教师重新学习祖国文字这一点?还有别的用意吗?”这个问题,就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