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2217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0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2-2023学年四川师大附中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题4分1(4分)论语记载,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又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这反映出诗()A汇集了孔子的思想精华B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C蕴含了全面的教育思想D承载了社会教化的功能2(4分)如图为莫高窟第285窟北壁的释迦、多宝二佛说法图(西魏时期)。图中释迦、多宝二佛褒衣博带、秀骨清像,展现出一副智慧超脱和风骨美伦的汉人风流名士形象。作品体现了()A民族融合的时代印记B人物画成为绘画主流C儒释道融合发展趋势D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3(4分)有学者运用现存明朝进士登科史

2、料中的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从明代初期到后期,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占进士总人数的比例从75%跌至45%,而官员家庭出身的比例从24%提高到53%这主要反映出()A平民弃儒从商现象的普遍B选官考试程序的不公C科举制度僵化程度的加深D恩荫入仕机会的增多4(4分)晚明时期,盛行文人士大夫与陶工合作制作茶壶的风气,不仅要在壶身刻诗铭句,还要刻上文人名款和匠人名款。这一风气反映出当时()A瓷器制作技术的高超B匠籍制度已经被废除C传统等级观念的突破D市民文化居主导地位5(4分)1843年,海国图志初版,十五年后呈交朝廷御览,王茂荫建议官方重新刊行,未获批准。冯桂芬1861年出版校邠庐抗议,提出“以中国之

3、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1889年翁同稣将其呈交光绪帝御览。这一情况反映了当时()A新思想未获士大夫认可B传统意识具有较大惯性C学习西方成为时代潮流D洋务运动激发文化反思6(4分)下表中清朝财政收入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原因是()(注:咸丰年间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A国内政局的剧烈变动B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C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D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7(4分)光绪帝之死,历来众说纷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光绪生前诊病的脉案非常详细,从中可以断定光绪因病死亡。又据清宫档案揭秘记载,1980年通过化验光绪的颈椎和头发,

4、发现无中毒现象。现在高科技手段则检测出光绪体内有砷中毒现象。据此可以得出()A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B历史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探寻真相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确认客观事实8(4分)1900年6月,在慈禧太后向英、美、俄、法等十一国宣战后,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划牵线下,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却和各参战国达成了互不侵犯协议,史称“东南互保”。这反映了()A中外反动势力开始相互勾结B中外关系发生根本性改变C清廷与东南督抚的矛盾不可调和D地方督府势力膨胀冲击中央集权9(4分)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曾向英、美、德、法四国

5、银行团借款,对方却以“金融中立”为由拒绝。清帝退位后,袁世凯向四国银行团提出借款,其中包括南京临时政府急需的700万两。在英国公使的推动下,四国银行团在第二天即向南京临时政府拨银200万两。这说明当时()A西方列强的侵华方针发生了改变B南京临时政府丧失了中央政府的地位C西方列强支持中国废除君主政体D列强力图阻止中国走向独立富强之路10(4分)五四运动后,随着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传入中国,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在对诸多“主义”考量后,提出了“中国式主义”,如1920年李大钊在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一文中就指出:“社会主义要在条件合适的国家才能得以实行。”“中国式主义”的提出()A表明社会主义已成思想主流B说明

6、思想界的排外意识浓厚C阻碍了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D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11(4分)国内市场的商品结构表。据此可知,当时中国()19201936亿元%亿元%农业产品39.0942.2875.3344.82手工制造业产品29.7532.1743.8626.10近代化工厂产品8.839.5528.3116.84矿冶业产品2.913.154.962.95进口商品11.8812.8515.619.29合计92.46100.00168.07100.00A产业结构畸形滞后B重工业发展停滞不前C农业发展成就显著D减少了对西方的依附12(4分)为打破第四次“围剿”,中央苏区政府发行公债,龙岩县群众踊跃购买,共

7、认购了13000多元,远超过原定8000元的销售计划。该县农民还积极用现金缴纳农业税,一些可以不缴农业税的贫苦农民也主动要求缴税。促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的繁荣B革命力量的壮大C政治认同的增强D斗争形势的变化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雅典的公民政治在政治文化方面主要体现为公共性的价值。公共性是指权力运行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在古雅典,由于城邦是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的载体,所以公共性以公民亲身参与城邦政治的形式呈现出来。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既是公民们所应具备的美德,也是获得公民身份的前提条件,它使公民得以接受城邦的权威,形成了公民对城邦共

8、同体的政治认同。从个人与城邦的关系的角度来看,即表现为个人从属于城邦,个人利益服从于城邦利益,个人自由应当屈从于城邦整体之下。摘编自胡琦古代雅典民主中的公民政治:源流与内涵材料二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国家制度的民主,但有丰富的民主思想的论述,有些政治制度也体现了民主思想。尧舜禹时代“天下为公”的禅让制强调“选贤与能”,这是世界历史上最早提出并实践了民主选拔人才管理国家事务的制度。公元841年的国人暴动缘于周厉王压制舆论,体现了民众坚持捍卫言论自由的立场;孔子的“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郑子产的“不毁乡校(郑人讨论国事的地方)”则是保障舆论自由的民主作风的体现。民主的核心内容是对政治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9、。唐代三省六部制下的各部门之间相互制衡、决策的程序化也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但是,由于高度集权的封建皇帝专制统治及小农经济的分散落后,我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没有国家制度上的民主制度,历史发展长期停留在王朝更迭的循环中。摘编自李均宏中国古代民主思想探索(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雅典公民政治的文化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古代雅典民主政治。(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中国古代民主思想与雅典民主思想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主思想未能发展成民主制度的原因。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富强”一词用法的演变历史时期内涵与用法明代以前 指富足而强盛,或指使富强而强盛。因与儒家社会组织原则相

10、矛盾,时有贬义。明末清初在明末经世思潮中出现正面使用“富强”的例子。19世纪4060年代常用来描述外国国力强大,开始获得正面意义。19世纪6080年代许多人主张以“富强”为中国的目标。“富强”的目标包含工商、国防两方面的内容。19世纪90年代使用次数出现高峰,开始包含政治组织方面的内容,如工商、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20世纪初随着反清革命思潮兴起而较少使用,但清政府将其含义进一步拓展,包括立宪、地方自治等内容。1919年后“富强”用来概括清末的维新运动,多具批评性。如“本来士绅阶级不但不肯革命,而且摧残革命,帮助反动势力;名说也要变法维新,要谋富强,而又反对下等社会握权”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

11、: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要史论结合。)三、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15(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王国维(18771927),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他曾留学日本,归国后先后在通州师范学校和苏州师范学堂担任第一批教员,任教期间积极谋求改善教育方式,堪称近代师范教育的先驱。他还翻译诸多教科书,为当时急需教师和教材的教育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国维最早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并举以培养“完全之人物”的教育宗旨。他主

12、张大兴高等教育,实行“贵族主义”的兴学政策。他认为大学应承担培养年轻一代理论学术人才的责任,学术应提倡自由和独立。王国维在教育方面的著述甚丰,撰有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论教育之宗旨欧洲大学小史法兰西之教育等。摘编自谢维扬等王国维全集(1)根据材料,概括王国维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国维能作出教育贡献的原因。2022-2023学年四川师大附中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题4分1(4分)论语记载,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又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这反映出诗()A汇集了孔子的思

13、想精华B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C蕴含了全面的教育思想D承载了社会教化的功能【分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的意思分析即可,同时注意把握孔子的思想主张。【解答】材料的意思是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抒发不满。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由此可以看出诗承载了社会教化的功能,故D项正确。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的学说,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诗的社会教化功能,BC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点评】本题以论语记载的内容为背景材料考查对孔子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4分)如图为莫高

14、窟第285窟北壁的释迦、多宝二佛说法图(西魏时期)。图中释迦、多宝二佛褒衣博带、秀骨清像,展现出一副智慧超脱和风骨美伦的汉人风流名士形象。作品体现了()A民族融合的时代印记B人物画成为绘画主流C儒释道融合发展趋势D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分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根据材料“图中释迦、多宝二佛褒衣博带、秀骨清像,展现出一副智慧超脱和风骨美伦的汉人风流名士形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解答】西魏是少数民族政权,其雕塑中的佛像带有明显的汉化风格,这体现了民族融合的时代印记,A项正确;通过一幅作品无法得出人物画成为绘画主流,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道教风格,排除C项;教化功能是社会功能,在材料

15、中无法看出,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查了考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3(4分)有学者运用现存明朝进士登科史料中的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从明代初期到后期,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占进士总人数的比例从75%跌至45%,而官员家庭出身的比例从24%提高到53%这主要反映出()A平民弃儒从商现象的普遍B选官考试程序的不公C科举制度僵化程度的加深D恩荫入仕机会的增多【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主要考查明代科举制出现的问题。【解答】在材料中并不能反映平民弃儒从商,排除A;材料信息中不能看出选官考试程序的不公,排除B;材

16、料信息反映了科举考试录取人数平民所占比例下降,而官员家庭出身的比例上升,说明科举考试中,仍然受到了贵族官僚的掌握,说明科举制度僵化加深,故C正确;在材料中进士录取人数,官员家庭出身的比例上升,这也是通过科举考试才实现,并不能看出恩荫做官,排除D。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理解在科举考试中平民比例下降,官员出身比例上升的现象。4(4分)晚明时期,盛行文人士大夫与陶工合作制作茶壶的风气,不仅要在壶身刻诗铭句,还要刻上文人名款和匠人名款。这一风气反映出当时()A瓷器制作技术的高超B匠籍制度已经被废除C传统等级观念的突破D市民文化居主导地位【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商

17、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文人士大夫与陶工合作制作茶壶”、“不仅要在壶身刻诗铭句,还要刻上文人名款和匠人名款”的分析理解,结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解答即可。【解答】依据题干材料“文人士大夫与陶工合作制作茶壶”、“不仅要在壶身刻诗铭句,还要刻上文人名款和匠人名款”,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使得传统等级观念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A项不是题干材料的主旨,应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匠籍制度,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占据主导地位仍然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

18、能力。5(4分)1843年,海国图志初版,十五年后呈交朝廷御览,王茂荫建议官方重新刊行,未获批准。冯桂芬1861年出版校邠庐抗议,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1889年翁同稣将其呈交光绪帝御览。这一情况反映了当时()A新思想未获士大夫认可B传统意识具有较大惯性C学习西方成为时代潮流D洋务运动激发文化反思【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魏源与海国图志,要求学生结合9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解答】材料“1843年,海国图志初版,十五年后呈交朝廷御览,王茂荫建议官方重新刊行,未获批准”“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1889年翁同稣将其呈交光绪帝御览”体现了传统意识具有较大惯性

19、,对当时士大夫影响较大,B正确;A说法绝对,排除;CD和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魏源与海国图志,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6(4分)下表中清朝财政收入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原因是()(注:咸丰年间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A国内政局的剧烈变动B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C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D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分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需要考生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及影响。【解答】根据材料“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主要财政收入趋势表”中的内容,可知,当时田赋比例下降,关税

20、和厘金在财政中的比例上升。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导致人口流失,大量田地荒芜,国内政局剧烈变动。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筹集军费,咸丰年间清政府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致使清朝财政收入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A项正确;仅凭清朝财政收入结构的变化,无法体现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排除B项;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排除C项;“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7(4分)光绪帝之死,历来众说纷纭。中国第一历

21、史档案馆所藏光绪生前诊病的脉案非常详细,从中可以断定光绪因病死亡。又据清宫档案揭秘记载,1980年通过化验光绪的颈椎和头发,发现无中毒现象。现在高科技手段则检测出光绪体内有砷中毒现象。据此可以得出()A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B历史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探寻真相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确认客观事实【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史料的分析,要求学生结合史料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原则特征来进行分析。【解答】A原始档案由于受阶级和个人主观的限制,也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需要对史料进行考证和辨伪,排除A项;B根据原始档案光绪帝因病而亡,没有中毒现象,但现代高科技手段却检测出有中毒现

22、象,这表明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坚持孤证不立的原则,才能进一步探寻历史真相,故选择B项;C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排除C项;D文献史料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记录者的个人主观的限制,排除D项。故选:B。【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对史料分析的基本原则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整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8(4分)1900年6月,在慈禧太后向英、美、俄、法等十一国宣战后,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划牵线下,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却和各参战国达成了互不侵犯协议,史称“东南互保”。这反映了()A中外反动势力开始相互勾结B中外关系发生根本性改

23、变C清廷与东南督抚的矛盾不可调和D地方督府势力膨胀冲击中央集权【分析】本题考查清末的统治,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清朝晚期的统治情况分析。【解答】在清政府向列强宣战情况下,各地方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与列强达成了互不侵犯协议,反映了地方势力的膨胀冲击了清朝的中央集权,D项正确;中外反动势力开始相互勾结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排除A项;使中外关系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B项;“东南互保”反虽然反映了清廷与地方的矛盾,但还没有到不可调和的程度,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清末的统治,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9(4分)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

24、曾向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借款,对方却以“金融中立”为由拒绝。清帝退位后,袁世凯向四国银行团提出借款,其中包括南京临时政府急需的700万两。在英国公使的推动下,四国银行团在第二天即向南京临时政府拨银200万两。这说明当时()A西方列强的侵华方针发生了改变B南京临时政府丧失了中央政府的地位C西方列强支持中国废除君主政体D列强力图阻止中国走向独立富强之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来分析。【解答】列强不为孙中山提供贷款,但是为袁世凯提供贷款,这说明列强想要通过袁世凯控制中国,说明其并不想中国走向独立富强,D正确;列强侵华方针坚持了以华制华,

25、排除A;B不符合史实,排除;C与借款无关,排除。故选:D。【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影响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10(4分)五四运动后,随着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传入中国,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在对诸多“主义”考量后,提出了“中国式主义”,如1920年李大钊在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一文中就指出:“社会主义要在条件合适的国家才能得以实行。”“中国式主义”的提出()A表明社会主义已成思想主流B说明思想界的排外意识浓厚C阻碍了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D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要求学生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解答】

26、李大钊等人提出“中国式主义”,意在强调社会主义要和中国国情相适应,这一主张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的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D项正确;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刚传入中国,并非主流,排除A项;提出社会主义应当和中国的国情相适应,不等于排外,排除B项;“中国式主义”的提出有助于新思想在中国落地生根,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1(4分)国内市场的商品结构表。据此可知,当时中国()19201936亿元%亿元%农业产品39.0942.2875.3344.82手工制造业产品29.7532.1743.8626.10近代化

27、工厂产品8.839.5528.3116.84矿冶业产品2.913.154.962.95进口商品11.8812.8515.619.29合计92.46100.00168.07100.00A产业结构畸形滞后B重工业发展停滞不前C农业发展成就显著D减少了对西方的依附【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需要考生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及影响。【解答】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920年和1936年近代化工厂产品、矿治业产品以及进口商品的资金和比重远远小于农业产品和手工制造业产品,这说明近代中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薄弱,产业结构畸形滞后,故A项正确;“停滞不前”说法绝对,排除B项;农业发展依然缓慢,C项说法

28、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进口商品”比重在增加,不能得出D项结论,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12(4分)为打破第四次“围剿”,中央苏区政府发行公债,龙岩县群众踊跃购买,共认购了13000多元,远超过原定8000元的销售计划。该县农民还积极用现金缴纳农业税,一些可以不缴农业税的贫苦农民也主动要求缴税。促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的繁荣B革命力量的壮大C政治认同的增强D斗争形势的变化【分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中央苏区政府发行公债,龙岩县群众踊跃购买

29、,共认购了13000多元,远超过原定8000元的销售计划”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材料“中央苏区政府发行公债,龙岩县群众踊跃购买,共认购了13000多元,远超过原定8000元的销售计划”等信息体现了根据地人民对反“围剿”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对苏维埃政权的认可,故C正确;当时社会经济并不繁荣,故排除A;当时革命力量相对弱小,故排除B;当时仍处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雅典的公民政治在政治文化方面主

30、要体现为公共性的价值。公共性是指权力运行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在古雅典,由于城邦是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的载体,所以公共性以公民亲身参与城邦政治的形式呈现出来。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既是公民们所应具备的美德,也是获得公民身份的前提条件,它使公民得以接受城邦的权威,形成了公民对城邦共同体的政治认同。从个人与城邦的关系的角度来看,即表现为个人从属于城邦,个人利益服从于城邦利益,个人自由应当屈从于城邦整体之下。摘编自胡琦古代雅典民主中的公民政治:源流与内涵材料二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国家制度的民主,但有丰富的民主思想的论述,有些政治制度也体现了民主思想。尧舜禹时代“天下为公”的禅让制强调“选贤与能”,这是世界历史上最

31、早提出并实践了民主选拔人才管理国家事务的制度。公元841年的国人暴动缘于周厉王压制舆论,体现了民众坚持捍卫言论自由的立场;孔子的“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郑子产的“不毁乡校(郑人讨论国事的地方)”则是保障舆论自由的民主作风的体现。民主的核心内容是对政治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唐代三省六部制下的各部门之间相互制衡、决策的程序化也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但是,由于高度集权的封建皇帝专制统治及小农经济的分散落后,我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没有国家制度上的民主制度,历史发展长期停留在王朝更迭的循环中。摘编自李均宏中国古代民主思想探索(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雅典公民政治的文化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32、。(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中国古代民主思想与雅典民主思想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主思想未能发展成民主制度的原因。【分析】(1)本题考查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2)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民主思想与雅典民主思想的异同,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1)古代雅典公民政治的文化内涵:根据材料一“雅典的公民政治在政治文化方面主要体现为公共性的价值。公共性是指权力运行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可推出体现为公共性价值,以公共利益为目的;根据材料一“公共性以公民亲身参与城邦政治的形式呈现出来。”可推出公民亲身参与城邦政治;根据材料一“从个人与城邦的关系的角

33、度来看,即表现为个人从属于城邦,个人利益服从于城邦利益”可推出个人利益服从于城邦利益;根据材料一“公民得以接受城邦的权威,形成了公民对城邦共同体的政治认同”可推出公民具有公民意识,坚持城邦利益至上。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需一分为二,进步性体现在促进雅典的经济、政治繁荣;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局限性是建立在奴隶制上的民主,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发展,雅典最终走向衰落。(2)相同点:根据材料一“尧舜禹时代“天下为公”的禅让制强调“选贤与能”,这是世界历史上最早提出并实践了民主选拔人才管理国家事务的制度。”可推出在选

34、拔人才上体现民主;根据材料一“民主的核心内容是对政治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可推出都注重对政治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不同点:根据材料二“由于高度集权的封建皇帝专制统治及小农经济的分散落后,我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没有国家制度上的民主制度,历史发展长期停留在王朝更迭的循环中。”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所谓民主是皇权之下的,本质上还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而雅典维护的是民主制度。原因:中国古代民主思想未能发展成民主制度的原因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作答。即政治上,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经济上,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民主制度的出现缺乏物质基础;思想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故答案为:(1)古代雅典公

35、民政治的文化内涵:体现为公共性价值,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公民亲身参与城邦政治;个人利益服从于城邦利益;公民具有公民意识,坚持城邦利益至上。评价:进步性:促进了雅典的经济、政治繁荣;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局限性:是建立在奴隶制上的民主,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发展,雅典最终走向衰落。(2)相同点:在选拔人才上体现民主;都注重对政治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不同点:中国本质上维护的是封建君主专制,而雅典维护的是民主制度。中国古代民主思想未能发展成民主制度的原因:政治上,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经济上,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民主制度的出现

36、缺乏物质基础;思想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点评】本题以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为切入点,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及知识的运用的能力。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富强”一词用法的演变历史时期内涵与用法明代以前 指富足而强盛,或指使富强而强盛。因与儒家社会组织原则相矛盾,时有贬义。明末清初在明末经世思潮中出现正面使用“富强”的例子。19世纪4060年代常用来描述外国国力强大,开始获得正面意义。19世纪6080年代许多人主张以“富强”为中国的目标。“富强”的目标包含工商、国防两方面的内容。19世纪90年代使用次数出现高峰,开始包含政治组织方面的内容,如工商、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改

37、革。20世纪初随着反清革命思潮兴起而较少使用,但清政府将其含义进一步拓展,包括立宪、地方自治等内容。1919年后“富强”用来概括清末的维新运动,多具批评性。如“本来士绅阶级不但不肯革命,而且摧残革命,帮助反动势力;名说也要变法维新,要谋富强,而又反对下等社会握权”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要史论结合。)【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解答的关键信息是“19世纪4060年代常用来描述外国国力强大,开始获得正面意义。”【解答】本题是一道开放型试题,解答时首先解读材

38、料信息,提取具有相同主题的不同信息,其次围绕主题结合时代背景(史实)对每条信息进行逐一解读,然后对信息与主题的线索串联总结。最后组织成文,做到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要史论结合即可。故答案为:主题:外来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丰富了“富强”一词的内涵。论证:鸦片战争后,中国战败,一小部分的有识之士见识到英国等国的强大,开始开眼看世界,从而将“富强”的适用范围由国内扩展到国外;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部分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的武器不如西方,掀起了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的军事技术,“富强”的含义从经济拓展到军事领域;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意识到除了学习西方的技术之外,还应学

39、习西方的制度,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赋予“富强”政治性的含义。综上所述,“富强”内涵从国内拓展到国外,从经济领域延伸到军事、政治领域,反映出外来入侵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冲击不断加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最终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15(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王国维(18771927),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他曾留学日本,归国后先后在通州师范学校和苏州师范学堂担任第一批教员,任教期间积极谋求改善教育

40、方式,堪称近代师范教育的先驱。他还翻译诸多教科书,为当时急需教师和教材的教育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国维最早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并举以培养“完全之人物”的教育宗旨。他主张大兴高等教育,实行“贵族主义”的兴学政策。他认为大学应承担培养年轻一代理论学术人才的责任,学术应提倡自由和独立。王国维在教育方面的著述甚丰,撰有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论教育之宗旨欧洲大学小史法兰西之教育等。摘编自谢维扬等王国维全集(1)根据材料,概括王国维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国维能作出教育贡献的原因。【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教育事业,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王国维对中国近代教

41、育的贡献来分析;第二问结合王国维能作出教育贡献的原因分析。【解答】(1)贡献:根据“在通州师范学校和苏州师范学堂担任第一批教员,任教期间积极谋求改善教育方式”“他还翻译诸多教科书,为当时急需教师和教材的教育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王国维最早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并举”“他主张大兴高等教育”“他认为大学应承担培养年轻一代理论学术人才的责任”“王国维在教育方面的著述甚丰,撰有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论教育之宗旨欧洲大学小史法兰西之教育等。”等信息进行概况。(2)原因:根据“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他曾留学日本,归国后先后在通州师范学校和苏州师范学堂担任第一批教员”“叔本华之

42、哲学及其教育学说论教育之宗旨欧洲大学小史法兰西之教育”“他认为大学应承担培养年轻一代理论学术人才的责任,学术应提倡自由和独立”“他翻译诸多教科书,在教育方面的著述很多”等信息作答。故答案为:(1)贡献:从事近代师范教习,培养教师;翻译教科书,缓解教材短缺问题;最早提出四育并举的教育宗旨;主张大兴高等教育,强调大学的教育责任;撰写教育著述,启示后人。(答出四点即可)(2)原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留学日本的教育经历;近代中国教育救国意识的影响;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社会责任感与爱国心的驱使;刻苦钻研与无私奉献的精神。【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教育事业,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