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运用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1理解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过程及原因。(综合思维)2运用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综合思维)3正确认识人类依赖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到善待自然的人地关系的转变以及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1人地关系思想是如何演变的?2转变传统发展观念有何意义?怎样转变?3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模式和传统发展模式?4在可持续发展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怎样的责任和义务?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人地关系(1)含义: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地理环境:既包括自
2、然地理环境,也包括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的地理环境。2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思想时期人类活动与环境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采集狩猎社会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对环境的影响有限人类与环境保持着原始的平衡关系农业社会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与广度都明显增大,环境遭到破坏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但对人地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工业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环境问题愈发严峻人地矛盾迅速激化,“和谐论”(又称为人地协调论)应运而生信息社会(又称为后工业社会)人类社会的组织制度、经营管理、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等产生了一系列变革关于人地关系的研究,向生态化、低碳化、绿色化、循环化的方向进一步发
3、展特别提醒农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为生态破坏,工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为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微思考工业革命后,人地关系紧张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机器和矿物燃料的大规模使用,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程度。工业社会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也使环境问题日趋尖锐,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愈演愈烈。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转变传统发展观念(1)传统发展观念往往只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简单地把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尺,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
4、,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转变传统发展观念由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单一目标模式,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持续承载相协调的多目标模式转变。(3)可持续发展概念: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内涵: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和社会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综合体。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2转变传统发展模式(1)传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模式传统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目的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特点社会生产多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强调环境承载
5、力和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结果形成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2)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利用由高耗粗放型向高效集约型、更多地依靠可再生资源的方向转变,并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3)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4)生态保护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防
6、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扩大轮作休耕试点,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海洋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3公众参与,从我做起微思考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提示:人口压力大:人口基数大,人口结构不合理。资源短缺:资源需求量大,人均资源不足,资源利用率低。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严重。特别提醒生活质量的提高不是财富和产品越多越好。生活质量的提高应该在环境承载范围之内,不能以破坏环境为前提,人类活动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社会应该提倡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等方式,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北大荒大部分地区土地肥沃,部
7、分为低温沼泽地,20世纪5070年代曾进行了大规模的垦殖,创建国有农场,建成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商品粮基地,北大荒已变为北大仓。但由于过度开垦,使湿地面积减少了80%,大量稀有动物失去栖息地。“北大仓”面临的尴尬就是其所能骄傲与自豪的黑土地已越来越少。据资料表明,目前黑土区耕地表层有机质含量已经下降到2.5%6.5%之间,与开垦初期的11.8%相比下降了一半以上。由于过度开荒,导致水土流失、江河泛滥、风蚀沙化、气候异常、旱涝频繁、粮食减产加剧。近年来,“北大仓”开始退耕还林,恢复植被,停止湿地开荒,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还荒”工程。问题1 (综合思维)北大荒开发成北大仓后产生了哪些环境问题
8、?提示:水土流失、黑土退化;江河泛滥,旱涝多发;风蚀沙化加剧;粮食减产。问题2(人地协调观)从“建仓”到“还荒”,人地关系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从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掠夺性地利用和开发资源到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从改造和征服自然的人定胜天思想到谋求人地和谐的人地协调观。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特点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时期生产力水平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采集狩猎社会极为低下,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有限生物资源遭到一定的破坏,但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被动适应环境,对人地关系认识肤浅,崇拜、依赖自然农业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人类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和广度都明显增大出现了各种
9、各样的环境问题人们认识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形成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工业社会极大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环境问题日趋尖锐先后出现了人类中心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等观点后工业社会空前发展,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严重,有些环境问题危及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出现了人地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1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因素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A原始文明时代 B农业文明时代C工
10、业文明时代 D环境文明时代(2)甲、乙、丙、丁四种图例中,代表土地因素的是()A甲B乙C丙D丁(3)下列行为和认识符合环境文明时代社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是()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B退耕还林,合理放牧C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量D倡导高消费,刺激经济增长(1)A(2)B(3)B第(1)题,人类社会的四个发展阶段中,原始文明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第(2)题,原始文明时代,主要生产方式是采集和渔猎,劳动力是主导因素,因此甲图例代表劳动力;农业文明时代,土地成为主导因素,因此乙图例代表土地;工业文明时代,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下降,在前期阶段,丰厚的资本是工业发展的基础,
11、而中后期阶段,科技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并成为关键性因素,因此丙图例代表资本,丁图例代表科技。第(3)题,环境文明时代倡导人与环境和谐相处,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循环经济”已经融入了中国主流经济概念当中,将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中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已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问题1(综合思维)什么是循环经济?提示: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问题2(人地协调观)循环经济有哪些模式?提示:工业方面实行清
12、洁生产;农业方面发展生态农业。1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指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化、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2)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在产品生产过程或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需要,是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模式。(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生态农业内涵:生态农业是指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充分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以促进持续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特点:农业资源得到再
13、生生态农业利用生态学理论调整了农业结构,保护了农业资源,使资源再生,永续利用综合效益突出生态农业科学地增加了物质和技术投入,提高了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利用率,提高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良性循环生态农业可以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五业合理发展,并可调节气候,减少灾害2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差异项目传统经济循环经济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利用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化利用资源利用一次利用,利用率低多次利用,利用率高废弃物处理废弃物大量排放废弃物再生资源化物质流动物质单向流动物质循环流动结果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2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回答
14、(1)(2)题。(1)图中分别代表()A产品流、废弃物流、再生资源流B废弃物流、产品流、再生资源流C产品流、再生资源流、废弃物流D再生资源流、废弃物流、产品流(2)图示区域循环经济产业链可以()A使资源与能源在该区域内循环使用B构建城市和乡村之间共生的循环经济体系C改变农业耕作制度,有效利用土地资源D实现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区域可持续发展(1)A(2)B第(1)题,指向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中心的箭头应表示废弃物流,对应图中。由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中心指出的箭头表示再生资源流,对应图中。企业和农户之间的箭头代表产品流。A对,B、C、D错。第(2)题,图示区域循环经济产业链可以构建城市和乡村之间共生的循
15、环经济体系,B对。能源是不可以循环使用的,A错。区域气候状况不变,农业耕作制度不会改变,C错。图示区域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区域可持续发展,D错。人地协调观:古老农耕文明:稻鱼共生系统青田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瓯江流域的中下游,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该县传承千年的“稻鱼共生”系统2005年6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首批“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农民在山脚下用泥土堆起田埂,引溪水灌溉稻田,鱼啄食杂草与小虫,在稻田里自然生长。图1“稻鱼共生系统”景观图图2青田县稻田养鱼示意图浙江东南部青田县地处瓯江中下游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形成了如下图所示的
16、独特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据此完成(1)(2)题。(1)保障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A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B修建温室改善热量C兴修排灌水利设施 D拓展市场推进产业化(2)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该农业模式()A能灵活地适应市场B农产品的类型多样C提高了生产效率D稻鱼共生,保护环境(1)C(2)D第(1)题,水稻生产要求排灌便利,图中稻田最低水位的高度考虑到鱼群通过能力,而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内降水分配不均,水旱灾害频发,所以保障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兴修排灌水利设施。第(2)题,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该农业模式实现了稻鱼共生,有利于保护环境。本题组通
17、过分析浙江青田县的“稻田共生”系统,主要考查了该种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的特点,体现了人地协调观。该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了稻鱼共生,既取得了经济效益,也实现了生态效益。课 堂 小 结课 堂 速 记1在采集狩猎社会,人类与环境保持着原始的平衡关系。农业社会,对人地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工业社会,“和谐论”应运而生,主张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信息社会,又称为后工业社会,关于人地关系的研究,又向生态化、低碳化、循环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2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发展观念,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即由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单一目标模式,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持续承载相协调的多目标模式转变。3可持续
18、的发展模式是强调环境承载力和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4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获得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题组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下图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甲、乙两圆圈表示的是人类社会和环境,箭头表示两者之间的影响力。据此完成12 题。1下列各选项中,对图中含义解读正确的是()A甲表示环境,乙表示人类社会B在阶段,人类与环境没有关系C在阶段,人地矛盾最尖锐D箭头b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2下列认识或行为与图中所示的思想演变过程对应组合正确的是()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B涸泽
19、而渔,焚林而猎C伐木为薪,围湖造田D科技发达,人地矛盾达到顶峰1A2C第1题,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很有限,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此时人们受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支配,只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的作用;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认为自然是人类可任意开发和利用的对象,一味夸大人类社会的作用,这是人类中心论思想;阶段,人类体会了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带来的恶果,认识到人类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但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因为自然对人类也有制约作用,这是人地和谐论思想。第2题,“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是可持续发展思想,阶段显然是不具备的;“涸泽而渔,焚林而猎”“伐木为薪,围湖造田”都是人
20、类中心论思想,且此时人地矛盾达到顶峰;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人地和谐论,人地矛盾缓解,环境得到改善。 题组2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环境红利是通过征收环境税,给生态带来正面效益的同时又能够促使环保产业的发展,以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我国的环境红利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数十万亿环境“债务”,即环境治理费用。据此完成34题。3漫画愧对子孙反映的现象违背了可持续发展中的()A发展的观念 B公平的观念C环境的观念 D权利的观念4下列抑制环境“债务”产生的措施,可行的是()A转变发展模式,实现清洁生产B转变能源消费结构,用石油取代煤炭C加强地质勘探,加大对能源的开发力度D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耗能工业3B4A第3
21、题,读图可知,漫画中反映的现象是上一代人过分掠夺资源,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中的公平的观念。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环境“债务”即环境问题。转变发展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减轻环境问题。(生活中的地理)下图为甜菜制糖废水的末端处理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5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该过程()A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B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种效益的和谐统一C提高了糖的产量和质量D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提高6应用新流程后该厂附近最适合布局()A罐头厂B啤酒厂C造纸厂D养牛场5B6D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废弃物可以再利用,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实现了生态
22、、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第6题,图中的产品之一动物饲料没有被利用,因而可在该厂附近建设养牛场。教材P119探究1栖息地逐渐远离交通线分布;分布越来越分散,呈现不连续块状。2有必要;机械围栏和铁丝网的存在破坏了熊猫的栖息地环境,也阻隔了原交通线两侧熊猫栖息地的联系,不利于熊猫的生存和繁衍。箭竹是熊猫的食物,营造箭竹林,有利于给熊猫提供充足的食物,弥合块状栖息地之间的阻隔。教材P121122活动1(1)大坝挡住了原本溯河洄游的通道,破坏了河中其他鱼类和贝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河口泥沙,改变河口生态环境,使大量生物失去了栖息地;该地区纳入国家电网系统后,大坝供电功能减弱。(2)从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
23、观念转变为人地协调的观念,积极谋求人地和谐。2(1)采集狩猎社会,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产业活动以采猎为主,人们主要依靠采集天然野果和打猎为生,生活资源主要依赖天然食物,资源极为匮乏,且极不稳定,所以人口自然增长率极低。由于人类处于自然的从属地位,环境问题极少。农业社会,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产业活动以农业为主,主要利用土地、淡水、气候等自然资源,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上升,环境问题亦有所呈现,但依然不是很明显。工业社会,由于工业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的大量开发和工业技术的大幅进步,产业活动以工业为主,经济迅猛发展,人口增长迅速,人地矛盾日益加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信息社会,由于高技术、清洁技术
24、、信息技术的进步,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大力开发,产业活动以信息产业和服务业为主,环境问题逐步缓解。(2)人口的增长应该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经济的发展应该基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相适应,要注意合理控制人口增长。教材P124活动1C方案更加有利于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由:方案C的侵蚀量最少,涵养水源的能力最强,所以对地理环境的破坏最小;虽然38年内总收入最低,但和其他方案差距并不大,以长远方面考虑其总收入远远超过其他方案。2(1)乙山村,因为乙山村的方案积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中草药和葡萄的种植既发展
25、了经济,产生了经济效益,还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村里依然是青山绿水,因此也实现了村里脱贫的社会效益。(2)自由发言(建议要点: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角度阐述)。教材P126活动1(1)粗格栅:打捞较大的渣滓;细格栅:打捞较小的渣滓;沉砂池:以重力分离为基础,将污水中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沉淀并排除;混流池:稀释和混流,以便于生化处理;生化池:利用微生物降解及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二沉池:排除剩余污泥和回流污泥;人工池:可以存储处理后的水,资源化利用,通过溢流方式排入江河。(2)加强宣传,提高民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保护水资源;农业方面:生产中发展滴灌、渗灌等节水技
26、术;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水污染;工业方面:实现废水处理,达标排放;生活方面:日常家庭用水的循环利用;公共厕所用水的再生循环等(具体措施可以从生产、生活两个方面列举)。2略。教材P127128活动1建筑、建材业、化工产业、电力产业、“三废”综合利用后的再利用资源。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作用结合教材知识归纳即可。2略。教材P130活动1(1)(略)。(2)分析草场资源的承载力,控制放牧总量;进行个体放牧量的合理分配;种植和培育人工草场,提高草场承载力;鼓励因地制宜地发展奶制品和羊肉制品的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收入。2(1)由于人口基数大,各类资源需求量大,工农业产品需求量大,经济规模大,经
27、济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虽然取得了辉煌成绩,但是也付出了巨大资源和环境代价。传统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必然无法推动我国的持续发展,所以转换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必然的选择。(2)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资源短缺问题。(3)基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的基本国情,目前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城镇建设用地不断扩张,耕地面积不断被蚕食,环境问题突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守住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优化规划、节约土地,推动城市集约化发展,经济和环境可持续与均衡发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强制性保护,有利于保持良好的生态系统,改善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3略。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