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阶段提升课第一章尝试填写图中序号代表的含义:出生率死亡率内源性因素寄生等内分泌因素主题一 种群特征及内在联系【典例示范】图甲表示某鱼类种群出生率、死亡率和净补充量(出生率、死亡率之差)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图乙表示该种群净补充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a代表出生率,b代表死亡率B.E点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C.G点对应图甲中E点,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D.为获得可持续性发展,捕捞后应使鱼类种群数量维持在F点【解析】选B。图甲中曲线a代表出生率,曲线b代
2、表死亡率,A项正确;E点净补充量为0,此时种群数量最大,E点之前,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为增长型种群,B项错误;G点之前,净补充量大于0,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G点净补充量等于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对应图甲中E点,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C项正确;分析图乙可知,F点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为获得可持续性发展,捕捞后应使鱼类种群数量维持在F点,D项正确。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技巧掌握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实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种群数量特征间的关系。(1)城市人口剧增是由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2)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通过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3)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中,干扰雌雄蛾
3、正常交尾直接降低出生率。1.种群是指占用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所有个体的集合体。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每隔10米种植一棵杨树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某些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A.B.C.D.【解析】选D。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内蒙古草原上有多种牛,可能包含不止一个种群,所以不正确;每隔10米种植一棵杨树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所以不正确。2. 种群密度可由出生率、死亡率等直接决定。下列关于种群的出生率
4、和死亡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依据年龄结构可预测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B.出生率和死亡率只与生物的繁殖能力有关C.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的变化不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反映种群大小的最常用指标【解析】选A。年龄结构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用于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发展趋势,若为增长型,则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A项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生物的繁殖能力有关,也与环境因素有关,B项错误,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C项错误;种群密度是反映种群大小的最常用指标,D项错误。主题二 种群的数量变化【典例示范】调查发现,近年来一种雪藻(单细胞绿藻)入侵了南极洲
5、的加林兹岛,导致原本白茫茫的雪地出现片片血红。雪藻主要分布在高山雪地几厘米深的冰层中,在冰雪融化时会大量繁殖形成雪地藻华。原本绿色的雪藻经阳光照射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等多种红色素,这些色素能抵御紫外线辐射、吸收微波热量(温暖周围的冰雪)。下列有关分析合理的是()A.雪藻在入侵地的种群数量呈“J”形曲线增长B.雪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冰雪中N、P含量大幅度升高引发C.雪藻入侵提高了当地物种的丰富度,增强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雪藻对低温、高光照和强紫外线辐射等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解析】选D。种群只有在理想环境下才会出现“J”形曲线增长,A项错误;雪藻大量繁殖主要是因为环境适宜、空间充足、
6、竞争较弱等,B项错误;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会严重影响当地的环境,使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C项错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项正确。1.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稳定和下降等,“J”形曲线和“ S”形曲线研究的只是种群数量的增长阶段。2.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质量提高时,K值会上升。3.“J”形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一定的,而增长速率逐渐增加;“S”形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逐渐降低,而种群增长速率是先逐渐增大,达到最大后逐渐减小。1.孟子梁惠王上提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数罟:细网),已知某池塘中某种鱼的环境
7、容纳量为K,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捕捞该种鱼时应控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数罟不入洿池”是为了保护幼小个体C.应在K/2之前用粗网对该种鱼进行捕捞D.在用标志重捕法统计该种鱼数量时,标志物易被鱼吞食消化,会使统计结果偏大【解析】选C。“数罟不入洿池”可以保证幼小个体不被捕获,使该种鱼的年龄结构保持增长型,A、B正确。为保持该种鱼较大的增长速率,捕捞应在K/2之后进行,C错误。标志物被鱼吞食消化后,会使重捕个体中带标记的个体数减少,从而使统计结果偏大,D正确。2.狍子经济价值较高,是猎人们最爱猎捕的野生动物之一,滥捕导致野生狍子数量急剧减少。对东北某林区一狍子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如图
8、所示。其中=前一年种群数量/当年种群数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该种群数量表现为“S”形增长,t1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B.t1时种群内狍子的个体数量最多,此后狍子数量越来越少C.t2时种群内狍子数量达到K值,此后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D.t3时种群内狍子个体数量少于t2,个体的生存压力较t2时刻小【解析】选B。表示前一年种群数量/当年种群数量,0t1时,种群数量在增加,t1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增长速率不是最快的,t1后,种群数量在减少,由此判断A、C错误,B正确;t3时种群数量进一步减少,说明个体的生存压力更大,D错误。主题三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典例示范】某调查小组欲调查某地区针毛鼠的种群
9、密度,在该地区相同面积的旱地和水田里均放置了数量相同的捕鼠夹,结果发现旱地中被捕针毛鼠数占捕鼠总数的12.8%,而水田中被捕针毛鼠数占捕鼠总数的2.2%。据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针毛鼠对当地旱地种植的农作物的危害可能大于水田B.在旱地种植少量高大树木,为猫头鹰提供栖居地,有利于控制针毛鼠害C.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影响针毛鼠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D.若捕获后的针毛鼠难以再次被捕获,则会导致调查的针毛鼠的种群密度偏小【解析】选D。针毛鼠对当地旱地种植的农作物的危害可能大于水田;在旱地种植少量高大树木,可以为猫头鹰提供栖居地,故有利于猫头鹰捕食针毛鼠控制鼠害;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
10、迁出率都是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若捕获后的针毛鼠难以再次被捕获,则会导致调查的针毛鼠的种群密度偏大,D错误。1.样方法误差原因归纳:(1)未做到“随机”取样。(2)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3)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4)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而是全部统计。2.标志重捕法误差原因分析:(1)调查值比实际值偏高。原因一:标志个体不易(填“易”或“不易”)重捕。原因二:标志物在调查期间脱落。(2)调查值比实际值偏低。原因一:标志物对个体会产生伤害,导致个体易(填“易”或“不易”)被捕。原因二:标志物过分醒目,导致个体易(填“易”或
11、“不易”)被捕。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中,合理的是()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C.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的种群密度是一个准确值【解析】选C。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植物难于辨别个体数目,双子叶植物易于辨别个体数目,故一般选择双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A错误;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B错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C正确;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用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等调查种群密度都只是估算而不是准确值,D错误。2.去除取
12、样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种群中,进行随机捕获并去除,随着捕获次数的增加,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此每次捕获的数量逐次减少,以捕获累积量为横坐标,单位捕获量为纵坐标,其关系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可作为该种群数量的估计值B.对于标志困难或捕获会影响动物健康的种群可采用该方法捕获累积量C.对于跳蝻、蚜虫等活动能力差的种群,可采用此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D.对于多数种群,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因此常用去除取样法等估算的方法【解析】选C。由去除取样法的原理可知,随着捕获次数的增加,种群数量逐渐减少,逐次捕获的累积数量逐渐增大,如图所示,当曲线延长至与横轴的交点,即单位捕获量为0时,捕获累积量就是该种群数量的估计值,A正确;对于标志困难或捕获会影响动物健康的种群,无法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可采用该方法调查种群数量,B正确;跳蝻、蚜虫的活动能力差,活动范围小,适宜采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C错误;对于多数种群,逐个计数非常困难,用去除取样法可以逐次减少捕获量,最终统计捕获累积量即可估算,D正确。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