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老校区(新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14947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老校区(新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老校区(新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老校区(新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老校区(新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老校区(新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老校区(新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老校区(新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老校区(新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老校区(新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老校区(新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老校区(新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老校区(新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老校区(新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老校区(新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老校区(新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老校区(新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老校区(新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泰一中老校区(新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据记载,西周初期分封诸侯后,大部分诸侯经历了平定当地部族的反抗并重新建“国”的过程。这说明分封制初期A. 形成了家国同构格局B. 具有开疆拓土的作用C. 加剧了诸侯间的争夺D. 树立了周天子的权威【答案】B【解析】在被封的领地内平定当地部族的反抗并重新建“国”,真正实现对当地的统治,说明分封制实行初期具有开疆拓土的作用。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平定当地部族的反抗,不是诸侯之间的争夺,排除C项;诸侯重新建“国”,不能体现树立周天子的权威,排除D项。2. 明孝宗时期,监察御史陈孜上奏指出:“国

2、家政务我太祖、太宗既设司礼监掌行,又命内阁大学士共理,内外相维,可否相济今后政务,不分大小,俱下司礼监及内阁共同商榷,取自圣裁”。这反映了A. 内阁与司礼监相互牵制B. 真正拥有“相职”的是内阁辅臣C. 政府行政效率得以提高D. 皇权受到阁权与宦权的共同限制【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今后政务,不分大小,俱下司礼监及内阁共同商榷”等信息来看,说明当时内阁与司礼监相互牵制。故答案为A项。明朝内阁辅臣与宰相不同,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行政效率的变化,排除C项;皇权至上,阁权和宦权均为皇权服务,排除D项。【点睛】明朝内阁形成后,皇帝担心会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

3、制内阁。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比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更加严重,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本题考查的是内阁与司礼监相互牵制。3. 宋代出台一个政令,皇帝要和中书省的宰相们共同制定政策。如果皇帝发布未经中书省宰相副署的诏书会被视为无效。这说明当时A. 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B. 皇帝权力有所削弱C. 相权对皇权有制约的作用D. 行政效率出现下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皇帝要和中书省的宰相们共同制定政策。如果皇帝发布未经中书省宰相副署的诏书会被视为无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相权对皇权有制约的作用,故C项正确。宋代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与史实不符,

4、故A项错误;皇帝的决策权受到了相权的制衡,但皇帝权力有所削弱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皇帝和中书省的宰相们共同制定政策,不一定导致行政效率出现下降,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决策方式4. 有学者认为:“在政体形式这个关键问题上,只有完全一致,或者多数派强大到近乎全体一致的程度,即使那些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才能让政治激情不至于造成流血,同时让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地平和批评。”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A. 雅典民主政治B. 僭主政治C. 罗马共和政体D. 寡头政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强调少数服从多数,通过

5、公民大会、陶片放逐法等,充分而自如地批评“国家所有权威部门”,但同时容易在意见不一的情况下,出现权力的滥用和误用,造成流血和冲突,是多数人的暴政,A项正确;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统治权力的僭主政治,实行少贵族集体专政的罗马共和政体和少数人执政的寡头政治,都不是民主政治,不会出现“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的平和批评”这一现象,BCD三项错误。故选A。5. 历史学家马克汤普森指出,除了决定王位继承人,权利法案“只是陈述了已经存在的法律条款,仅仅维护了英国人民已经合法取得的权利”。材料表明该法案A. 是英国首部成文宪法B. 具有浓厚的保守色彩C. 未解决王权的限制问题D. 阻碍英国的民主化进程【

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除了决定王位继承人”“只是陈述了已经存在的法律条款”可知,权利法案具有浓厚的保守色彩,故B项正确。英国都没有一部成文的宪法,英国宪法是700年来习惯法的总和,排除A。由“决定王位继承人”可知,权利法案解决了王权的限制问题,推进了英国的民主化进程,排除CD。6. 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提及:“小国有自由,大国有力量。十三个州就是一个个小国,现在要让渡权力建立起一个大国,”这是托克维尔对美国1787年宪法哪项内容的评价A. 保留邦联条例内容B. 赋予总统国家大权C. 以联邦制取代邦联制D. 确立民主共和政体【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小国有自由

7、,大国有力量。十三个州就是一个个小国,现在要让渡权力建立起一个大国”可见,这应该是美国宪法实行用联邦制取代邦联制的内容,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故C正确,同时排除A; 根据材料,没有涉及到总统的信息,选项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根据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共和政体的信息,选项与材料不符,故D错误。7. 有学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欲将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但已经建立的制度改动起来殊非易事,临时参议院不得不寻求平衡,在赋予内阁行政权力的同时,保留了总统制体制下国家元首享有的若干权力,以致后来发生府院之争。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 切实维护了共和体制B. 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C. 扩大了参议院的权力D

8、. 在政体选择上因人立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强调的重点是临时参议院“在赋予内阁行政权力的同时,保留了总统制体制下国家元首享有的若干权力”,这种妥协的政体致使总统府与国务院权限不明,最终导致府院之争,可见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重点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不足,故排除A项;C、D两项表述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D两项。8. 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后来,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

9、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中共作出上述改动的主要依据是A. 全民族抗战逐渐形成B. 中华民国政府组织涣散C. 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D. 为顺应广大人民的呼声【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瓦窑堡会议是在1935年12月召开,而此时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团结抗战,因此中共做出这些改动,故C项正确,D项错误;A项是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的,排除;材料“中华民国特区政府”说明B项错误。点睛:关键的时间点“瓦窑堡会议”是1935年12月召开的。9. 1946年4月,晋察冀解放区在首府张家口市举行了国民参政会(一个政府政策的民间咨询机关)委员的选举,大约有80%的市民参加了

10、这次选举,最终选出了90名参政会委员和30名候补委员,包括社会各阶层成员。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 实行多党合作的政协制度B. 受到苏联政治体制的影响C. 努力探索新民主主义道路D. 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1946年4月,晋察冀解放区在首府张家口市举行了国民参政会(一个政府政策的民间咨询机关)委员的选举”可知,这是抗日战争后关于建立什么样的国家问题,中国共产党做出的积极有益的努力探索,C正确;据材料举行的国民参政会委员的选举,没有涉及多党合作,A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B错误;据材料是在“张家口市大约有80%的市民参加了这次选举”等信息可知

11、,没有涉及农民,D错误。10.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到,北朝有位士大夫曾对他说:“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此时距孝文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已六七十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北魏政权的制度改革很不彻底B. 颜之推对鲜卑的习俗高度认同C. 北朝因民族交融呈现文化多元D. 鲜卑语成为了北方的通用语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孝文帝改革规定官员学习汉语,禁用鲜卑语。但是民间还依然使用鲜卑语,士大夫对儿子“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如果精通了汉语和鲜卑语必然会受到欢迎,说明鲜卑语还有许多官员使用,从而显现出北朝因民族交

12、融呈现文化多元性,故C正确;材料中的改革是移风易俗方面而非政权制度,故A错误;“颜之推对鲜卑的习俗高度认同”的表述概括材料意思不全面,故B错误;孝文帝改革后“汉语”为“正音”,“鲜卑语成为了北方的通用语言”与之不符,故D错误。故选C。11. 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导致了中国的转型走向了一个更加艰难更加惨烈的道路,因为共和政体在中国文化传统里缺乏支撑的要素,不像西方文化里,有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这样的制度遗产。作者旨在强调A. 历史传统与政治制度建立密切相关B. 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漫长而曲折C. 君主立宪制更符合当时中国国情D. 戊戌变法导致了近代的动荡与徘徊【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

13、说明是戊戌变法不像西方文化中有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这样的制度遗产,作者意在说明历史传统与政治制度建立密切相关,故A 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漫长而曲折,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是说明君主立宪制更符合当时中国国情,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导致了中国政治转型的艰难,并不是说明戊戌变法导致了近代的动荡与徘徊,故D项错误。12.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这表明建国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A. 是国家经济建设优先发展的重心B. 符合当时国家经济战略的要求

14、C. 超越了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D. 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国家经济建设优先发展的重心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相适应”说明合作化运动符合当时国家经济战略的要求,故B项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其他工业发展信息,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农业合作化13. 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

15、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A. 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B. 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C. 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D. 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九品中正制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以官家品评取代私人品评,有利于削弱地方大族的势力,维护中央集权,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都是民众不得参与,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弊端并未得到克服;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九品中正制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D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材料并未体

16、现,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4. 两汉时期,由中央到地方实行分级负责、层层对官吏进行考核:唐代出现了专门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明清主要由吏部负责官员考核,由都察院协同工作。这表明A.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B. 官吏考核逐渐规范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 官员选拔目渐科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考核制度。从题干材料可知,古代官员的考核不仅有专门的考核机构主持,还有监察等部门的参与,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这说明古代考核制度日趋规范化。所以应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考核制度15.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明清时

17、期,总共有37.2%的进土来自于其祖上三代的教育背景很低或完全是白丁的家庭,而62.8%的进土则来自于三代以内有科举功名的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这反映了明清时期获得科举功名的人A. 社会分布较为广泛B. 都来自于书香门第C. 家庭教育背景较低D. 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总共有37.2%的进士来自于其祖上三代的教育背景很低或完全是白丁的家庭,而62.8%的进士则来自于三代以内有科举功名的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反映了明清时期的进士的家庭出身背景不同,说明其社会分布较为广泛,故A正确;“都来自于书香门第”说法过于绝对,故B排除;“家庭教育背景较低”说法过于片面,故C排除;材料

18、无法体现明清时期的进士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祖上三代的教育背景很低或完全是白丁的家庭三代以内有科举功名的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家庭出身背景与社会分布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6.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明清时期,总共有37.2%进土来自于其祖上三代的教育背景很低或完全是白丁的家庭,而62.8%的进土则来自于三代以内有科举功名的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这反映了明清时期获得科举功名的人A. 社会分布较为广泛B. 都来自于书香门第C. 家庭教育背景较低D. 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总共有37.2%的进士来

19、自于其祖上三代的教育背景很低或完全是白丁的家庭,而62.8%的进士则来自于三代以内有科举功名的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反映了明清时期的进士的家庭出身背景不同,说明其社会分布较为广泛,故A正确;“都来自于书香门第”说法过于绝对,故B排除;“家庭教育背景较低”说法过于片面,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明清时期的进士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祖上三代的教育背景很低或完全是白丁的家庭三代以内有科举功名的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家庭出身背景与社会分布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7. 近代美国由于受“政党分肥制”的影响,在文官的任用方面,除了选任的政府

20、官员外,其他具有秘密性、专门性或临时性的官员,均不由考试任命,不受有关考试制度的法规限制。此类人员在公务员人数中所占比例较大。这反映了文官制A. 无法体现公平竞争原则B. 选拔范围具有狭隘性C. 容易滋生政治腐败现象D. 政治化倾向非常明显【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所提的“政党分肥制”影响了文官的任用,在一些特殊的岗位,任用时特殊处理,其任免进退主要为政治势力所左右,受政党政治的支配,与滋生政治腐败现象无关,故D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与公平竞争原则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只是文官任用的特殊情况,无法体现选拔范围的狭隘性,故B项错误。18. 撒切尔曾说:“英国文官制度的绝对专业化,使得

21、政府能够在最低的差错和最高的效率的情况下运转自如。这个制度足以让采用不同制度的其他国家羡慕不已。”据此可推知,文官制度A. 容易滋生官僚习气B. 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C. 触碰了资本主义基本制度D. 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题干主旨描述了英国的文官制度具有很强的优越性,提高了治理国家的能力,B正确;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触碰了资本主义基本制度是西方文官制度的局限性,A、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但是其优越性是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结果,与科举制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D。19. 当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清政府逐渐失去了对乡村社会教化主体的控

22、制,使得乡村社会的教化呈现出一种空前的失范状态,地方社会对中央的向心力于是逐步消失殆尽。据此,当时乡村教化结构的变化A. 最终使得科举制迅速瓦解B. 表明清朝中央集权开始丧失C. 直接导致清政府走向灭亡D. 凸显了晚清政治结构的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A选项表述错误,科举制度的瓦解是乡村教化结构变化的原因而是结果;B选项表述错误,早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地方督抚势力就已经慢慢崛起,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出现了东南互保,为此并非在1905年清朝的中央集权才开始丧失;C选项表述错误,辛亥革命才直接导致清政府灭亡;D选项符合题意,通过“地方社会对中央的向心力于是逐步消失殆尽”可以推知清朝晚期的政治结

23、构的变化。20. 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句话的目的在于A. 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B. 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C. 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D. 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治国就是治吏。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

24、。所以答案选D。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21. 从中央组织部出台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提醒、函询和诫勉实施细则印发到2019年3月18日,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共开展提醒、函询和诫勉139.6万人次,其中提醒110.8万人次,函询16.9万人次,诫勉11.9万人次。这体现了党的A. 严惩腐败原则B. 甄别审查机制C. 党管干部原则D. 干部任用改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共开展提醒、函询和诫勉139.6万人次,其中提醒110.8万人次,函询16.9万人次,诫勉11.9万人次”可知,党的组织部门对领导干部提醒、函询和诫勉,体现了党管干部原则

25、,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提醒、函询和诫勉的党管干部原则,没有涉及严惩腐败原则,A项错误;材料所述提醒、函询和诫勉是党管干部原则,而不是审查机制,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党管干部原则,没有涉及干部任用改革,D项错误。22.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 君主无为而治B. 强化血缘等级C. 推行礼乐仁政D. 实行严刑峻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材料属于韩非的话,其意为君主对于民众,危难时就要他们拼死作战,安定时就要他们尽力耕作,由此可知A强调无为不符合题意,B、与题干无关,C、为儒家思想,所以A、B、C都不正确,材

26、料符合法家的主张,所以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法家思想23. 汉代有一案件:“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乙”该如何裁决甲呢?董仲舒说:“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据此论,皇帝最终宽释了甲。材料主要反映出A. 儒生干政B. 儒家约束皇权C. 儒术独尊D. 儒学影响司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案例判决中,董仲舒认为按照春秋之义,父为子隐是人之常情,并未违背人伦,因此释放了甲,说明儒学影响司法审判,D正确;董仲舒对司法案例进行解读判决并不等于干政,排除A;B与题无关,排除;C脱离材料主旨,排除。24. 朱元璋

27、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A. 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B. 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C. 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D. 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答案】B【解析】礼乐代表的是儒家思想,刑政代表的是法家思想,在题干材料中,朱元璋认为“礼乐在治国中起到膏粱的作用,刑政在治国中起到药石的作用,而法家则起到了辅助儒学治国的作用”,这说明了朱元璋在治国理念上是“礼乐为先,刑政为辅”,故排除A,选B。C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D项与题干意思不符合。【考点定位】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25. 美国联邦法院法官裁定美国总统特朗普2017年1月签署暂停中东七国移民

28、入境的行政命令(“禁穆令”)违反宪法,立即暂停。这一裁定反映了美国A. 联邦法院的权力高于总统B. 总统不再是国家权力中心C. 行政权受到司法权的制约D. 行政权受到立法权的制约【答案】C【解析】“美国联邦法院法官裁定美国总统特朗普2017年1月签署的暂停中东七国移民入境的行政命令(禁穆令)违反宪法,立即暂停”可以看出行政权受到司法权的制约,故C正确;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立法、司法、行政各司其职又互相制约,“联邦法院的权力高于总统”表述错误,排除A;美国总统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掌握行政大权,这一点没有改变,但他受到司法权的制约,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关系,排除D。点睛:抓住

29、关键信息“美国联邦法院法官裁定美国总统特朗普2017年1月签署的暂停中东七国移民入境的行政命令(禁穆令)违反宪法,立即暂停”,联系所学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分析解答。26. 有学者这样评论欧洲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本质是宗教改革家和俗人的政治野心的结合这些俗人并不是磨刀霍霍的政治领导人,而是普通的、中等富裕的人。”依据所学知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 宗教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B. 宗教改革的目标之一是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C. 宗教改革的领导者是宗教改革家和市民阶层D. 宗教改革只是政治野心在宗教领域的表现【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宗教改革的本质是宗教改革家和俗人的

30、政治野心的结合-这些俗人并不是磨刀霍霍的政治领导人,而是普通的、中等富裕的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普通的、中等富裕的人是指新兴资产阶级,故宗教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故A项正确;宗教改革的目标并未涉及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故B项排除;宗教改革的领导者是宗教改革家,没有市民阶层,故C项排除;宗教改革是资本主义发展在宗教领域的表现,故D项排除。27. 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到19世纪初,更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由此可见罗马法A. 最终被资产阶级全面接受B. 对资产阶级立法产生深远影响C.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 是第一部

31、资产阶级的成文法典【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更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能够说明罗马法对于资本主义立法具有重要影响,即为资本主义立法提供了范本,故B正确;A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C;美国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成文宪法,D错误。28.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1949年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在于A. 规定的国家政体不同B. 宪法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C. 规定的社会形态和体现出的原则不同D. 规定的权力机关不同【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中国为新民主主义社会;1954年宪

32、法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故C项正确;AD是两者的不同,但不是根本不同;B是两者的共同之处。29. 下图产生的最重要的作用是A. 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B. 立法工作得到加强C. 推动了普法教育活动D. 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答案】A【解析】题干强调的是“最重要”,图片展现的是我国已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故选A。B、C、D三项都是作用,但不是最重要的,皆排除。答案A30. 2018年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次宪法修改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

33、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可见,我国宪法修订具有A. 革命性B. 和平性C. 曲折性D. 时代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这次宪法修改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可知,我国宪法修订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宪法修订革命性的特点,排除A;“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体现的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时代性,无法体现和平性,排除B;“体现党和国家

34、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体现的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时代性,无法体现曲折性,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31.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与法。这说明当时A. 当时出现了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B. 荀子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C. 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D. 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

35、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与法。”可知,当时出现了儒法相互融合的现象。故答案为A项;荀子属于儒家,没有开创法家,排除B项;儒法并用没有成为当时统治者的治国思想,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32. 新唐书记载:“(卢商)蚤孤,家窭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从此记载可看出唐代A. 科举制体现了九品中正制的原则B. 科举制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C. 选官偏重人才品行D. 进士科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答案】B【解析】【详解】卢商出身贫寒,通过自学奋进,“举进士,拔萃,皆中”,说明唐代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改变个人命运,也说明科举制不注重出身,有助于扩大人才选拔范围

36、,B正确;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科举制并不注重门第,排除A;C项是对汉朝察举制的表述,排除;科举制只是唐代众多入仕途径的一种,排除D。二、非选择题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浦江郑氏家规(部分)第12条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第86条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第128条子孙不得与人炫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材料二 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

37、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1)根据材料一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制定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答案】(1)要求:孝义传家;清廉立身;节俭生活。影响:弘扬传统美德,家庭成员道德和举止规范;和谐家族关系,家族凝聚力增强。(2)社会价值:宗族互助,和谐乡里;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奖善劝诫,稳定秩序。【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据材料“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

38、恕”“既仕,须奉公勤政,勿踏贪黩,以忝家法”“彼以其奢,我以吾俭”中可以分析出郑氏家规对族人伦理教化要求。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家庭成员的道德素养、家族的凝聚力方面来归纳。(2)由材料“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可见宗族互助,和谐乡里;由“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可见教化百姓,移风易俗;由“针对民众过恶,王明阳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可见奖善劝诚,稳定秩序。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

39、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

40、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3)针对材料二中“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答案】(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

41、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2)规律: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趋势: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3)成就: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解析】【详解】(1)唐朝,根据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可得出唐

42、朝时期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根据材料“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可得出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宋朝,根据材料“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结合所学可知,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根据材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监督地方行政,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根据材料“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结合所学可知,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但过于削弱的结果也出现

43、了积贫积弱的局限。元朝,根据材料“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可得出元朝时期在地方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根据材料“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可得出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开创了中国省制的开始,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2)规律,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采取不同的措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如秦朝时期全面推行郡县制,汉初群国并行逐渐转变为州郡县,唐朝时期道州县到宋朝的路州县再到元朝的行省、路、府、州、县等,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并且中央和地方权力此消彼

44、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趋势,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不同的朝代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了不同的措施,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3)根据材料“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认为中国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最为封建专制体制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使民主党派广泛参政,针对我国多民族特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