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位同仁,大家晚上好!我是宜昌市五中的语文教师杨凤娇。今晚和大家交流的主题是四易其稿,共谱“野性的诗歌”以大雁归来为例,浅谈科技文艺文的品味角度 看到标题中的“共谱”,大家可能就想到了,是的,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团队在并肩作战。我们这个团队的全称叫“朱莉萍名师工作室”。这是我们的导师、我们团队的灵魂、我们宜昌教育的骄傲:朱莉萍老师。朱老师从教近30年,先后获得湖北名师、省特级教师、省骨干教师、省优秀语文教师等多项荣誉,咱们工作室成员共十二名,全是宜昌市西陵区一线的初中语文老师,均为女性。昨晚钱晓国老师还戏称我们是娘子军打天下。我执教的大雁归来起因是宜昌市西陵区教科院安排的一次主题研讨。
2、研讨主题:宜昌市西陵区教科院初中语文工作室2016年主题研究方案中规定,本学年的研讨主题是:丰富阅读品味形式及拓展阅读空间研究选择理由:这个主题是基于现代课堂理念的。基于现代课堂理念,初中语文经过近一年的实验,建构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堂新格局,确定了目标精准、结构精巧、学导精细、习得精妙的“四精”核心要素。“兴味盎然”的课堂结构中,“味”是核心。语文课离不开语言的品味与理解,为此,拟通过对本主题的研讨,探究阅读理解丰富多彩的样式,寻求语文学习空间的拓展途径。实施措施细致分工,明确责任。中心研究团队由朱莉萍名师工作室成员、中心组成员、教研组长、骨干老师组成。A组:组长:马燕凌 副
3、组长:房鸿权 组员:朱正平 李 娟 杨凤娇 梅清华 徐 敏 张 炼 曾红霞 李玉华B组:组长:韩 煦 副组长:章文丹组员:潘 灯 杨继锋 罗 敏 汤道霞 钱 丹 贾 敏 周婷婷 付 蓉以学校为基地,以案例为载体,以磨课为方式,中心研究团队开展两次具体研讨,形成两个案例。中心研究团队成员在各校围绕主题进行校本研究,组建校级研究团队,也确定一名执教人,选好课题立足校本,通过磨课实践,开展主题研究,形成一个案例。我所在的是A组,我们所选择的磨课的课文是大雁归来大雁归来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这一单元是以人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中的“关爱自然”单元,这单元是以不同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
4、们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是优美的散文,作者描写了南飞的大雁,冬季的大雁,大雁归来的情景,春雁觅食的过程,孤雁,4月夜间大雁群居的鸣叫。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意。这些内容既介绍了大雁的生活习性、特点,又抒发了作者的爱鸟情怀,一个“爱”字贯穿全文。所以本文在内容上虽然介绍大雁的生活习性和特点,但同时又象一首抒情诗,因为作者作为一个爱鸟者,他抒发的是对大雁的喜爱之情,与一般的动物写作者是不同的,作者对鸟儿有一份诗人的情怀。在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有着人一样的亲情,团圆的时候
5、,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觅食、集会;孤独的时候,它们忧郁地鸣叫着,徒劳地寻找着失去的亲属。它们的到来,宣告了春天的回归,它们的鸣叫则使天空回响着野性的诗歌。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和作者一起去“观察”(大雁的飞翔、声音)到“思考”(大雁世界给予我们人类的启示、作者的思想观念),由浅入深、由文字到思想、由感性到理性,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到作者看待自然万物时的多角度和大视野,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界美好和谐的画面,且能给予一种思想上的“碰撞”,改变一贯以自然的“主宰者”身份居高临下审视“自然”的视角,学得一种新的世界观、人生观。课文在写法上也很有特色,它将
6、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完美结合,教师要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指导学生细细品味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用心领会句子包含的感情,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本文多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大雁,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如春雁归来时的热情低语,向水洼池塘问好,觅食前后鸣叫,似乎先有场辩论,返回后还会论述食物的价值;晚上大雁群居沼泽集会,发言,激烈地辩论,深沉地总结,稀疏地谈论形象地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另外,衬托手法的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如主教雀、花鼠衬托大雁的坚定不移,乌鸦衬托大雁飞行路线笔直。文章的语言优美生动,极富形象性。这是本课重要的教学资源,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所以,遵循宜昌市西陵区的
7、现代课堂的基本理念,从“丰富阅读品味形式及拓展阅读空间研究”这一角度出发,我们A组本次行动研究主要研讨的问题是:科技文艺作品教什么?怎么教?这次主题活动,我的大雁归来共磨课四次,每次均有很大幅度的改动。第一次:基于个人经验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知识性)、品味文章的生动语言。(形象性)(重点)、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抒情性)(难点)教学环节一、兴走进作者。(2分钟)同学们,上课前,咱们先来认识一个朋友。他叫利奥波德。1887年出生在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上。长大后,考入耶鲁大学林业系。大学毕业后,研究从小就喜欢的土壤、森林和野生动物。46岁,成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管理
8、系的教授。48岁,买下威斯康星湖畔一个被遗弃的沙子农场,带着家人,一住就是十几年。在这里,他亲自栽种了上千株松树,希望能够恢复农场的生态平衡;在这里,他每天观察和记录着动植物们的繁衍与生长,思考着土地的命运在这里,他写出了沙乡年鉴,描述了自己在远离现代生活的简陋乡舍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在美国大陆各地的游历经历。纽约时报书评称赞:“户外随笔写作的最佳作品一本犀利的书,充满了美好、活力和感染力”。芝加哥论坛报则称:“近几年出现的最美好、最温暖人心、最重要的自然主义作品之一”。哈佛大学的劳伦斯布伊尔教授认为:“它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此书被誉为“美国资源保护运动的圣书
9、”。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出自其书的大雁归来这课。(反思:第一个环节,介绍作者和作品,语言过于僵硬。整个过程如同完成任务,走过场一般,没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味了解大雁(8分钟)活动一:快速阅读课文,看作者写了大雁的哪些生活习性?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自由发言。教师出示课件,再次帮学生梳理文章的内容,进一步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1)大雁归来的季节是_。(春天的月)(2)南飞的大雁飞行路线是_ 。(笔直的)(3)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_。(叫)(4)当第一群大雁到达迁徙地时会_。(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5) 大雁特喜欢寻食_。(玉米粒)(6) 孤雁的鸣叫_,而且_。(频繁,声调
10、忧郁)(7)大雁常_只或以_的倍数列队飞。(六)(8)四月的夜间,大雁会在沼泽_。(集会)(9)大雁具有_ 。(联合观念)(10)作者把大雁的鸣叫誉为一首_。(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反思:这个环节,教师帮助梳理文章内容逐题点学生回答,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还是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盎赏析语言。(25分钟)课件出示: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学生齐读。教师板书:野性的诗歌提问:我们往往把什么样的事物比作诗歌?(美好的)野性是什么意思?(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天然的)文中的哪些段落或语句让你感受到大雁的归来
11、是 “一首野性的诗歌”?我们先一起来品一品第四段。、教师指导品读。教师范读第四段,学生边听边思考,选取一个角度,赏析作者怎样把大雁归来写成“一首野性的诗歌”的?运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热情的低语、曲折地穿行、向水洼池塘问好、优雅的动作可爱的形象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抖掉冬天何其诗意的流露,香蒲乃至万物迎来了春天,欣欣向荣。“慢慢”、“静静”叠词的使用,大雁优雅的姿态跃然纸上。“低语”、“客人”拟人手法的运用,企盼大雁就如同久违的客人,让人觉得无比亲切。想象一下,大雁在低语什么?(我的朋友,我又回来了)沙滩怎么回答呢?(我很想念你,我的朋友)三个“我们”,作者对大雁由衷的喜爱呼之欲出。齐读第四段,边
12、读边想,在你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给它起个名。大雁归来图。师:看来,咱们赏析语言的时候,可以从修辞的运用、动词的妙用、叠词的妙用等方面进行品味。、学生自主品味。活动二:品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赏析你喜欢的语段。(提示:可以从修辞、句意、好词等方面进行赏析,言之有理即可。)教学预设:第、段学生回答预设:第段将大雁和燕子作对比,突出了大雁才是春天真正的使者。教师评价预设:是的,对比手法的运用,让我们知道了大雁才是春天的使者。学生回答预设:第段将把大雁跟主教雀、花鼠做对比,侧面烘托大雁的坚韧不懈。教师评价预设:相对于主教雀和花鼠来说,咱们春天的使者大雁对春天的感觉是多么地敏锐而准确啊。第段教师点
13、拨预设:作者说大雁归来是一首野性的诗歌,是不是任何时候大雁在空中都可以自由地飞翔、欢乐地鸣叫,尽情发挥它们的“野性”呢?学生回答预设:不是的。第三段写道:“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教师点拨预设:那么,“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是描绘大雁归来时的悠闲情态吗?学生回答预设:不是,它们不敢在一个地方待得太久,怕被猎人发现,是一种紧张状态。因为“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教师点拨预设: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预设:三月是休战时期,而冬天的大部分时间
14、都可能受到枪击。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更有力地说明了大雁坚定不移的信念,也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师点拨预设: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大雁飞行图教师评价预设:看来,大雁是非常聪明,有灵性的。第段。学生回答预设:每次出发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更为响亮。”它们像人一样,有“辩论”、有“争论”,写得很有趣。教师点拨预设:它们为什么而“辩论”?为什么而“争论”?学生回答预设:为到哪个玉米里去辩论。
15、它们在争论谁找的食物多一些。哪里的食物好吃一些。派谁把食物带回去呢。这里作者不仅仅把大雁当作鸟来写,而是当作人来写,爱融化在字里行间了。教师点拨预设:齐读第六段,体会作者的心情,看看还有什么新的感悟和发现。“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试的盘旋,而是像飘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这里用比喻的方法写鸟的动作,写它们快速降落的样子,很形象。下面的鸟儿为什么欢呼呢?它们等待的食物来了,特别高兴。“它们一群一群喧闹着望收割后的玉米地飞去。”“喧闹”、“一群一群”,写得很热闹。“那接下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用拟人手法,一边吃一边交谈,好温馨。教师
16、点拨预设:我们也给这个画面起个名字吧。大雁觅食图。晚上群居沼泽集会时刺耳的叫声,发言激烈的辩论,深沉的总结,(深沉的声音联想到是雁群中威信的长者发出来的),稀疏的谈论(联想到少数的大雁在交换意见),写出了夜间集会从喧闹到渐静的过程,很有层次,富有情味。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体现本文语言的形象性。第7段学生回答预设:还有孤雁,它们不断鸣叫,而且它们失去亲人,成了“单身。”它们可能失去妻子,成为鳏夫。还可能是失去了丈夫的寡妇,失去了父母的孤儿,失去孩子父母。它们是伤心的单身,所以它们的叫声频繁而忧郁。难怪它们要不断地悲鸣,它们是在呼唤自己的亲人啊。教师点拨预设:这又是一幅怎样的
17、画面呢?大雁悲鸣图。看来,大雁也渴望亲情。第9段学生回答预设:他们是一个集体,会争吵,还会辩论。队伍中还有领导呢。“一个深沉的声音算是最后发言,喧闹声也渐渐低沉下去。”教师点拨预设: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大雁集会图。这段写的是月夜间大雁集会时的鸣叫。整个过程是由静悄悄到喧闹再到恢复沉寂的过程。哪个组的能用朗读再现这个过程呢?第10段学生回答预设:这一段从不同感官的角度,有视觉、听觉、嗅觉等,描绘了5月自然的美景。教师点拨预设:是啊。作者很浪漫哦。还给大雁安排了浪漫的环境。大自然那么美,真让读者浮想联翩啊。(6)第11、12、13段学生回答预设:“大雁吹起联合的号角”,吹起号角,语句生动形象。教
18、师评价预设:是啊,大雁有着人们所不能及的联合观念。(反思:教师指导品读第四段,因为修辞手法、动词妙用、叠词妙用等方面对学生来说不存在很大的难度,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品味再交流。)四、然感受情怀。(10分钟)、在作者笔下,大雁是如此地生动形象,为了了解大雁这些不为人知的特点,作者是怎么做的呢?活动三:跳读课文,思考:为了了解大雁的特点,作者是怎么做的?“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统计。“我和我的学生注意到每支雁队组成的数字。六年之后,在对孤雁的解释上,出现了一束不曾预料的希望之光。”“六年之久”,突出了作者观察大雁的时间之长久。“一束不曾预料的希
19、望之光”中有着一种欣喜,那是说,雁群比孤雁多啊。“在四月的夜间,当天气暖和可以呆在屋外时,我们喜欢倾听大雁在沼泽中集会时的鸣叫。”长时间“倾听”。为什么作者会去统计、观察、倾听大雁呢?因为喜爱大雁。作者才会去统计、去观察、去倾听,去赞美。让我们再次齐读这一句话,感受作者浓浓的爱鸟情怀。学生再次齐读。归来的大雁感染着作者,不由得让他想到了我们人类。活动四:研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呢?学生自主思考,回答。“它们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 找到了善性。“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
20、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找到了友情。“六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的雁队,要比偶尔出现一只,多得多。换句话说,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而那些孤雁正好大致符合我们先前提出来的那种想象,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 找到了亲情。“大雁的这种联合观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每年3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大雁都要吹起联合的号角。” 找到了联合观念。“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中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意。大家再思考一下,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怀有怎样的理念?教师总结:大雁注重亲情,它若成为孤雁,
21、就会孤独忧郁,人又何尝不是?大雁注重联合,并且早已有之,而人类真是自叹不如;大雁带给我们的是一首充满野性的诗歌,我们只有与它们和谐相处,才能诗意地生活这个大地上。 让我们来做大地的“观察者和思考者”。做自然和谐的“实践者”!(反思:对于作者的情怀和文章的主旨,其实在品味赏析语言这个环节中学生差不多都已经谈到了,把赏析语言和感悟情怀作为两个独立的环节,过于牵强。)导师点评:(朱莉萍老师) 1、为了让课堂导入更具有趣味性,教师可以配上优美的符合情境的音乐,来讲一个利奥波德观察大雁并写下大雁归来的故事,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环节,那些小题目可以设计为知识抢答
22、环节,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突出了这篇文章的科技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了有关大雁的科学知识。 3、语言和情怀的品味应巧妙融合为一个环节,两者共生共荣。 4、以“野性的诗歌”为抓手,突出两点“科技性”和“文艺性”。这样才能凸显科技文艺文的文体特征。第二次基于导师点评的教学设计(共改动9处)抓住“野性的诗歌”,打造科技和文艺融合的课堂大雁归来教学设计一、 故事激趣,导入课题。教师讲利奥波德观察大雁的故事。利奥波德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改动一:此处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将介绍利奥波德的生平换成了讲他的故事。有一个小男孩,出生在美
23、国的密西西比河畔,他从小就喜欢的土壤、森林和野生动物。成年后,他买下威斯康星湖畔一个被遗弃的沙子农场,带着家人,一住就是十几年。在这里,他亲自栽种了上千株松树,希望能够恢复农场的生态平衡;在这里,他每天观察和记录着动植物们的繁衍与生长,思考着土地的命运在这里,他用了六年时间观察大雁,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大雁归来。改动二:各大媒体对于沙乡年鉴的评价生涩、无趣,已删去。二、品读课文,了解“野性”。在文章的结尾,他对大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学生齐读最后一句)我们一起读一读。改动三:由讲故事,非常自然地拎出了课文的最后一句,抓住了“野性的诗歌”,展开学习活动。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
24、所获得的是从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师:利奥波德把大雁迁徙比作“野性的诗歌”。你是怎么理解野性的呢?(板书:野性)教师板书:野性。学生自由发言。出示辞海中对“野性”的解释。野性y xng1.难以驯服的生性。 2.喜爱自然,乐居田野的性情。改动四: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大雁的野性,先让学生说说对野性的理解,并出示辞海中对野性的解释。既然利奥波德认为大雁是野性的,那么就请同学们活动一: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介绍了大雁的哪些野性?学生朗读课文后,自由发言。下面我们再一起来了解一下大雁的野性,这里有一组抢答题,谁知道谁就大声喊出答案。再次帮学生梳理文章的内容,进一步了解大
25、雁的生活习性。改动五:此处由指名答变成抢答,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大雁归来的季节是_。(春天的月)(2)南飞的大雁飞行路线是_ 。(笔直的)(3)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_。(叫)(4)当第一群大雁到达迁徙地时会_。(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5) 大雁特喜欢寻食_。(玉米粒)(6) 孤雁的鸣叫_,而且_。(频繁,声调忧郁)(7)大雁常_只或以_的倍数列队飞。(六)(8)四月的夜间,大雁会在沼泽_。(集会)(9)大雁具有_ 。(联合观念)(10)作者把大雁的鸣叫誉为一首_。(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三、研读课文,感悟“诗歌”了解了大雁的野性,咱们再来比较一下,
26、辞海中关于大雁的介绍和本文有什么不同?比较阅读。 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形状略似家鹅,群居水边,往往是千百成群。主食嫩叶、细根、种子、或农田谷物。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选自辞海)学生自由发言。还是回到文章最后的那句话,“野性的诗歌”。为什么作者把大雁归来比作诗歌呢?什么样的事物被称为诗歌呢?(板书:诗歌)学生自由发言。改动六:出示辞海中对大雁的介绍,引导学生与课文对比,感受到课文中对大雁的介绍富有诗意,对大雁的情怀也如诗歌一般。从而导入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作者对大雁的介绍富有诗意,作者对大雁的情怀也如诗
27、一般。活动二:研读课文,小组讨论:哪些语段能品出诗一般的语言和诗一般的情怀呢?改动七:此处删去了教师指导品读第四段,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和感悟。四、领会主旨,明确“责任”。改动八:设计一中的环节,“为了观察大雁,作者是怎么做的”,因为学生在品读交流环节已经体会得很充分了,所以就删去了。在作者的笔下,大雁归来是一首诗歌,而且是野性的诗歌。看到大雁,作者也想到了我们人类。作者在沙乡年鉴的序言中说:“这里所描述的是我们一家人在周末时,在那个远离过多的现代化的世外桃源木屋中所看到和所做的事情。在这个先是被我们越来越完美的社会榨取殆尽;然后又被遗弃的沙子农场里,我们试图用铲子和斧
28、子去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东西。正是在这儿,我们探索着,而且也发现着上帝赐予我们的本质。”活动三:自主思考:我们找到哪些失去的东西?找到了野性、诗意、善性、亲情、友情、联合的观念。作者写下这篇大雁归来,我们听到了大雁的鸣叫,也听到了作者的呼唤,他在呼唤什么呢?结束语: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可以平凡,但不可以缺少诗意;我们的生活可以轰轰烈烈,但不可缺少和谐。愿我们以生命关爱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才能诗意地生活在这个大地上。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老师给大家推荐三本书,课后可以多读一读。它们叫自然文学三部曲。分别是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梭罗的瓦尔登湖和蕾切尔的寂静的春天。希
29、望大家多观察、多阅读、多思考。让我们来做大地的“观察者和思考者”,做自然和谐的“实践者”!改动九:推荐课外阅读是增加的一个环节,这是为了让学生由理解文本到了解作家作品,这与我们本常年的研讨主题“拓展阅读空间”是一致的。教者思语: 这节课,较第一次而言,总体思路更加明晰,重难点体现更加充分。但是还是有不足之处: 1、了解“野性”是重点,品味“诗歌”是难点。但是这节课,“野性”体现得不够充分,文体特征还是不是特别明显,知识性的东西一定要得到保证。 2、关注学生不够,没有注重紧扣学生活动来挖掘课程资源。 换种说法就是,课堂还不是特别灵活,还有点按照教学设计亦步亦趋地引导学生。虽然安排了学生的活动,而
30、且这几个活动与版块的设计一脉相承,但是在整个课堂的流程上不是特别灵动。 3、科学、文艺两者如何挖掘得更充分些,应该反复斟酌思考。专家点评(朱正平老师): 优点:1)紧扣关键句,挖掘文本价值,理清课堂思路2)感悟诗歌内涵,抓语言3)紧扣学生活动,层次性强,用评价引导学生活动4)抓住学生认知,进行深入挖掘,发现文本的价值问题:1)科技与科学具有区别。“野性”的理解不够透彻。课堂“文艺范”很足,“科技范”不足。2)大雁的归来,是一首野性的诗歌,要进一步挖掘“大雁归来”的特点。3)开头引用故事,很好的起到了吸引学生的作用,但是可否将故事做进一步的挖掘,形成挖掘故事、挖掘作者、挖掘文本,使课堂更加集中。
31、专家点评(张炼):大雁归来节选自沙乡年鉴,这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由美国著名生态学家、被誉为“大地的观察者和思考者”的利奥波德所著。 观课以后,有以下几点思考: (1)大雁归来是一篇“观察笔记式”的散文(随笔)作品,我们组研究的主题是打造科学和文艺融合的课堂。杨老师确定本课教学目标有三个:1、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2、品味生动语言3、感受爱鸟的情怀。看似简单,却思路清晰。整个教学过程流畅,教师紧扣文章结尾处的关键句子,抓住“野性的诗歌”这个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本课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由理性的科学的知识,到诗歌的形象的探究,层层推进。既体现了“语文”课的韵味盎然,又实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
32、观的正确导向,符合科学和文艺的融合这个主题。(2)对大雁归来的主题有多种解读,杨老师在组织进行第二个学生活动品味语言时,花了大力气,学生的参与面比较广,对句子的解读比较好,通过比较和辞海中对大雁的解释来体会文艺性说明文在语言方面的特点。此处学生在课堂上更偏重于文学的解读,老师可以再从说明文准确性方面予以提示,将形象性和科学性结合的更好一些。(3)结尾处又提炼出“呼吁环保”的主题显然浅了一些;能不能在解读了失去什么之后,就到“呼唤野性的回归”即呼唤自然万物之间平等、和谐的境界的回归戛然而止,不一定要面面俱到。(4)这篇文章的有关大雁的习性有点散,学生在抓关键点的时候,不容易找到,老师可以先把预设
33、好的题目先展示出来,直接填空。进入课文会更快一些。专家点评(曾红霞):优点:1、课文将“野性的诗歌”作为突破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科学性和文艺性的特点,选点巧妙。2、安排了三次学生活动,有朗读、讨论、思考,学生活动形式多样,设计合理,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足:1、教学目标的表述不明确。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内容的抢答和“文章介绍了大雁的哪些野性”的思考题考虑换一下顺序。前面是感性认知,哪些方面是理性归纳,应该有认知上的先后关系。3、文章对大雁的描写重点凸显了它们身上的善性、亲情、友情、联合等观念,是人类失去的,是作者所呼唤的。让学生反思,很好,不要再总结为保护环境。为什么要肆意破坏环境
34、,因为人们内心缺少善念、平等的观念,不懂得人与自然的联合。 专家点评(黎江涛): 杨老师这一节课,能够紧紧扣住文章最后“野性的诗歌”一词为线索梳理教学流程,思路非常简洁清晰,既有紧扣文本对大雁生活习性的介绍,又有作者对大雁的情感的感性分析。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获得大雁鲜为人知的知识,同时敬畏动物,感受到大雁群中的平等、和谐及联合的观念。如果提一点建议的话,我想在“研读课文感悟诗歌”环节,可以先从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一词在句中的具体所指,进而去寻找文章中这样既准确又有比喻义的词句,体会作者对大雁所饱含的热爱、敬佩的感情,是不是衔接会更自然。辞海引用一次就够了,引用两次有点重复。整节课朗读的
35、次数太少,只有一次自由朗读,然后就是讨论时的读书了,不明显,关于“群居、联合观念”在文中多次提到,可不可以选出一句反复朗读并集体体会,以加深印象。以上乃个人见解,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专家点评(马燕凌): 刚才许多老师多说到了整节课结构清晰“了解野性、品味诗歌、感受情怀(爱鸟)”,课堂重点突出“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品味文章的生动语言。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品味语言”抓住了生动性、形象性,但是就文体特点来说,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的不够充分。比如“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中关于“旅游”一词的运用,个人觉得其既体现了语言生动性也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因为“旅行”可以体现春雁在三月由于没有
36、狩猎的人,惬意飞翔的形象。专家点评(徐敏)本节课亮点很多:1、利用故事激趣,学生兴致高;2、紧扣关键词句,过程思路清;3、辞海对比课文,文体特色明;4、文本挖掘深入,主旨立意显。个人建议:1、建议在故事导入后,顺着导语“他用六年时间观察大雁,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大雁归来”后,直接进入活动一: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观察到了大雁的哪些情况?梳理后再引到“野性”这一关键词的分析上,以体现其鸟类的“自然性”;2、建议将与辞海的写法对比放在在活动二:品析完诗一般的语言和诗一般的情怀后再进行。有了品析后,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课文的生动形象性和情感性,从而体现“诗歌”这一关键词的“文艺范”;3
37、、由“诗言志”进入领会主旨这一环节,为使“野性的诗歌”这一关键句能贯穿全文,在总结时建议以诗的形式作结。专家点评(房鸿权):整体设计不错,重点突出。课文是文艺性的说明文,教学中还是应该体现文体特点,个人觉得这节课文体特点体现还是有所欠缺,虽抓住了介绍大雁的野性,但是老师的引导与归纳还是不够的。另外,“品味语言”这一环节留时间太多,许多学生其实早就已经分析完了。专家点评(梅清华): 1)开头引用故事,起到了很好的激趣的作用。 2)围绕“野性的诗歌”步步推进、由浅入深。 3)突出了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第三次基于团队协作的教学设计(共改动3处)抓住“野性的诗歌”,打造科学和文艺融合的课堂二、 故事激
38、趣,导入课题。教师讲利奥波德观察大雁的故事。利奥波德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有一个小男孩,出生在美国的密西西比河畔,他从小就喜欢的土壤、森林和野生动物。成年后,他买下威斯康星湖畔一个被遗弃的沙子农场,带着家人,一住就是十几年。在这里,他亲自栽种了上千株松树,希望能够恢复农场的生态平衡;在这里,他每天观察和记录着动植物们的繁衍与生长,思考着土地的命运在这里,他用了六年时间走近大雁,观察大雁的习性和规律,熟悉了大雁的迁徙、飞翔、栖息、鸣叫、集会、觅食饱含着浓浓的爱鸟之情,利奥波德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大雁归来。改动一:讲故事环节,增加了两句内容。第一句“他
39、用了六年时间走近大雁,观察大雁的习性和规律,熟悉了大雁的迁徙、飞翔、栖息、鸣叫、集会、觅食”强调作者观察时间之久,观察了大雁的哪些习性,突出的是文章中体现出来的自然性和科学性。第二句“饱含着浓浓的爱鸟之情,利奥波德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大雁归来。”介绍作者写文章时的心态和情怀,突出的是其文艺性。这样,一来可以让故事和课堂结构充分融合,二来为下面的“野性的诗歌”贯穿全课教学作下了很好的铺垫。二、品读课文,了解“野性”。在文章的结尾,他对大雁归来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我们一起读一读。(学生齐读最后一句)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师
40、:利奥波德把大雁迁徙比作“野性的诗歌”。你是怎么理解野性的呢?(板书:野性)教师板书:野性。学生自由发言。出示辞海中对“野性”的解释。野性y xng1.难以驯服的生性。 2.喜爱自然,乐居田野的性情。既然利奥波德认为大雁是野性的,那么就请同学们活动一: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介绍了大雁的哪些野性?学生朗读课文后,自由发言。下面我们再一起来了解一下大雁的野性,这里有一组抢答题,谁知道谁就大声喊出答案。再次帮学生梳理文章的内容,进一步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1)大雁归来的季节是_。(春天的月)(2)南飞的大雁飞行路线是_ 。(笔直的)(3)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_。(叫)(4)当第一群大雁到达迁徙
41、地时会_。(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5) 大雁特喜欢寻食_。(玉米粒)(6) 孤雁的鸣叫_,而且_。(频繁,声调忧郁)(7)大雁常_只或以_的倍数列队飞。(六)(8)四月的夜间,大雁会在沼泽_。(集会)(9)大雁具有_ 。(联合观念)(10)作者把大雁的鸣叫誉为一首_。(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三、研读课文,品味“诗歌”了解了大雁的野性,咱们再来比较一下,辞海中关于大雁的介绍和本文有什么不同?比较阅读。 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形状略似家鹅,群居水边,往往是千百成群。主食嫩叶、细根、种子、或农田谷物。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
42、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选自辞海) 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做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选自大雁归来)改动二:由辞海中的介绍与全文进行比较,改成了辞海与课文中对大雁食性介绍的一句话进行对比,学生更易品出语言及情感上的不同。学生自由发言。还是回到文章最后的那句话,“野性的诗歌”。什么样的事物被称为诗歌呢?(板书:诗歌)学生自由发言。作者对大雁的介绍富有诗意,作者对大雁的情怀也如诗一般。活动二:研读课文,小组讨论:哪些语段能品出诗一般的语言和诗一般的情怀呢?学生小组讨论,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品析诗一般的语言和诗一般的情怀,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并进行朗读训练和
43、指导。学生回答预设和教师评价预设同前。四、领会主旨,感悟“情怀”。作者在沙乡年鉴的序言中说:“这里所描述的是我们一家人在周末时,在那个远离过多的现代化的世外桃源木屋中所看到和所做的事情。在这个先是被我们越来越完美的社会榨取殆尽;然后又被遗弃的沙子农场里,我们试图用铲子和斧子去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东西。正是在这儿,我们探索着,而且也发现着上帝赐予我们的本质。”1、在作者的笔下,大雁归来是一首诗歌,而且是野性的诗歌。看到大雁,作者也想到了我们人类。从大雁身上,我们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呢?(找到了野性、诗意、善性、亲情、友情、联合的观念等)2、 本文节选自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下面请同学们
44、认真品味节选自该书的其他语段,思考:从利奥波德身上,我们又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呢?改动三:从课文中,我们找到了一些失去的东西。这里出示同样来自沙乡年鉴的其它语段,要求学生由课文,走近作家,走近作品,来感受,从利奥波德身上,我们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呢?活动三:品味语段,思考:从利奥波德身上,我们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呢?我和我的狗儿,随意地走着。它将用它的嗅觉为我诠释出它所了解的那些不为人知的生物所写的有关仲夏夜晚的无声的诗歌。每一首诗的结尾都署有作者的名字。或许是一只突然间改变主意,掉头跑开的兔子;或许是一只通过抖动翅膀的方式以示否定的丘鹬;抑或是一只因在草地上打湿翅膀而愤愤不平的雄雉。这次的主
45、角是闪电,它击中了老橡树。我们倍感沮丧,但是我们懂得,沙丘上我们种下的一簇簇挺立而坚毅的它的子孙们,已然将老橡树的木材制造工作接了过去。一个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应该是这样一个人他应该谦逊地知道,在他每次挥动斧子时,他实际上是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土地上。如果人们对土地没有热爱、尊重和赞美,对它的价值没有重视,这样的土地伦理关系将是难以想象的。人和其他生物,仅仅是生物进化的奥德修斯之旅中同船而游的伙伴。现在看来,这种新的认识让我们知道了生物间同伴关系的重要性一种活着就是与万物共存的渴望,一种对生命事业重要性和持久性的惊奇感。看来,利奥波德不仅深深地爱着大雁,对其他动物、植物、大自然以及我们栖息的这片土
46、地都有着一份诗人的情怀。3、老师给大家推荐三本书,课后可以多读一读。它们叫自然文学三部曲。分别是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梭罗的瓦尔登湖和蕾切尔的寂静的春天。希望大家多观察、多阅读、多思考。来做大地的“观察者和思考者”,做自然和谐的“实践者”!最后,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作为本节课的结束。教者思语:这节课自己觉得还有很多不足之处:1教学设计不够“活” 如果仅仅从学生的实际获得来看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谦虚地说,这节课已经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学生能从品味诗样的语言中,品味到诗意的情怀。不过可惜的是,这是通过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最终以一部分同学的思考、发言来呈现的,而不是在一种有实效性的教学活动中由学生“顿悟”
47、,不是在一种非常融洽和谐的师生交流中“豁然开朗” 而得到的,这就不能不让人反思在学情预估和教学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这节课,在“有序”上做得不错,但“有效”毕竟不足,原因就是因为整个教学设计上缺乏一个吸引学生的“ 活动点”、“亮点”,所以“有趣”还差得远。 2教师调控不够“灵” 在这堂课中,始终有一种感觉,就是学生们的表现有些紧张。这种紧张,不仅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语言的流畅度,也间接影响到老师在课堂上的情绪,最终导致课堂气氛低落,不够活跃。纠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教师的亲和力不够。引导学生品味诗意的语言、诗意的情怀,教师的语言和情感首先应该是富有诗意的。专家点评(李娟):杨老师讲授的大雁归来,
48、我以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的:1、关于文体的定位: 杨老师没有把这篇文章定位为科学小品文,也不是文艺性说明文,而是定位在“观察笔记式”的散文(随笔)作品。因为杨老师认为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由美国著名生态学家、被誉为“大地的观察者和思考者”的利奥波德所著。大雁归来是该书中的一篇观察笔记,文章内容具体详实,描写生动细腻,情感真切动人,又包含有作者理性的思考。因为文中虽然也涉及到一些有关大雁的知识,但作者本意并非在介绍大雁,而是要描写“沙乡”这块“世外桃源”里,自然万物(包括人类)之间平等、自由、美妙、和谐的境界,并借此表达自己“土地伦理”的观点:人与土地是一个共同体,人只是这个共
49、同体中的一员。为了获得这个共同体的平衡和长远发展,人类必须学会尊重共同体中的所有成员,以及这个共同体本身这就是“土地伦理学”。 所以,杨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考。2品味语言与感悟思想感情关系的处理 杨老师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和作者一起去“观察”和“思考”,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整体性品味和理解,深层次地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真正理解作者“土地共同体”的思想。这无疑是有难度的,但也正因为此,才能够让我们的语文课有点思想深度,而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3有关主题的挖掘 一堂语文课,由于执教者在教材理解和处理上的差异,带给学生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对于大雁归来的
50、主题解读,杨老师没有停留在:“呼吁环保”;也不止步仔“呼唤野性的回归上;更不是局限在“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上。而是放在“自然万物之间平等、和谐的境界”的认识层面上。杨老师在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里,不仅让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界美好和谐的画面,且能给予他们一种思想上的“碰撞”,让他们改变人们一贯以自然的“主宰者”身份居高临下审视“自然”的视角,学得一种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专家点评(马燕凌):微课的导入让学生更快、更直接都走进文本,充分体现了现代课堂的特点。本次研讨的核心为“打造科技性与文艺性融合的课堂”,其关键词“科技”、“文艺”和“融合”,杨老师这节课,通过“了解野性”体现了“科技”、“品味诗
51、歌”体现了“文艺”,但是“融合”的体现似乎略显单薄。另外,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诗意是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老师在备课阶段,预设学生所选择句子时,应该紧紧围绕“诗歌”的特点来选择,在给学生评价时也应该围绕“诗歌”的特点。专家点评(房鸿权):课堂学生主体呈现不够充分,在品味语言时老师牵引过多,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老师所预设的活动进行,朗读与品味的结合不够自然。另外,结尾处关于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的介绍内容太长,应该提炼一下。教师的语言要紧扣环节展开。第四次基于实践反思的教学设计(共改动2处)一、故事激趣,导入课题。教师讲利奥波德观察大
52、雁的故事。利奥波德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有一个小男孩,出生在美国的密西西比河畔,他从小就喜欢的土壤、森林和野生动物。成年后,他买下威斯康星湖畔一个被遗弃的沙子农场,带着家人,一住就是十几年。在这里,他亲自栽种了上千株松树,希望能够恢复农场的生态平衡;在这里,他每天观察和记录着动植物们的繁衍与生长,思考着土地的命运在这里,他用了六年时间走近大雁,观察大雁的习性和规律,熟悉了大雁的迁徙、飞翔、栖息、鸣叫、集会、觅食饱含着浓浓的爱鸟之情,利奥波德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大雁归来。改动一:将这个故事配上同主题的记录片鸟的迁徙片头曲的画面和音乐。制成微课,更有趣
53、味性。插入微课视频。二、品读课文,了解“野性”。在文章的结尾,他对大雁归来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我们一起读一读。(学生齐读最后一句)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师:利奥波德把大雁迁徙比作“野性的诗歌”。你是怎么理解野性的呢?(板书:野性)教师板书:野性。学生自由发言。出示辞海中对“野性”的解释。野性y xng1.难以驯服的生性。 2.喜爱自然,乐居田野的性情。既然利奥波德认为大雁是野性的,那么就请同学们活动一: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介绍了大雁的哪些野性?学生朗读课文后,自由发言。下面我们再一起来了解一下大雁的野性,这里有一组抢答题
54、,谁知道谁就大声喊出答案。再次帮学生梳理文章的内容,进一步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1)大雁归来的季节是_。(春天的月)(2)南飞的大雁飞行路线是_ 。(笔直的)(3)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_。(叫)(4)当第一群大雁到达迁徙地时会_。(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5) 大雁特喜欢寻食_。(玉米粒)(6) 孤雁的鸣叫_,而且_。(频繁,声调忧郁)(7)大雁常_只或以_的倍数列队飞。(六)(8)四月的夜间,大雁会在沼泽_。(集会)(9)大雁具有_ 。(联合观念)(10)作者把大雁的鸣叫誉为一首_。(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三、研读课文,品味“诗歌”了解了大雁的野性,咱们再来比较一下,辞海中关
55、于大雁的介绍和本文有什么不同?比较阅读。 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形状略似家鹅,群居水边,往往是千百成群。主食嫩叶、细根、种子、或农田谷物。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选自辞海) 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做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选自大雁归来)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是的,作者对大雁的介绍富有诗意,作者对大雁的情怀也如诗一般。活动二:研读课文,小组讨论:哪些语段能品出诗一般的语言和诗一般的情怀呢?学生小组讨论,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品析诗一般的语言和诗一般的情怀,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56、并进行朗读训练和指导。学生回答预设和教师评价预设同前。四、领会主旨,感悟“情怀”。改动二:因为在品读环节中,学生可以品出找到了大雁的野性、诗意、联合的观念等。所以,此处删去了沙乡年鉴的序言那一段,以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的环节。1、品味课文,我们感受到利奥波德对大雁有着一份诗人的情怀。本文节选自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品味节选自该书的其他语段,活动三:品味语段,思考:你还可以感受到利奥波德对什么的情怀呢?我和我的狗儿,随意地走着。它将用它的嗅觉为我诠释出它所了解的那些不为人知的生物所写的有关仲夏夜晚的无声的诗歌。每一首诗的结尾都署有作者的名字。或许是一只突然间改变主意,掉头跑开的兔
57、子;或许是一只通过抖动翅膀的方式以示否定的丘鹬;抑或是一只因在草地上打湿翅膀而愤愤不平的雄雉。这次的主角是闪电,它击中了老橡树。我们倍感沮丧,但是我们懂得,沙丘上我们种下的一簇簇挺立而坚毅的它的子孙们,已然将老橡树的木材制造工作接了过去。一个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应该是这样一个人他应该谦逊地知道,在他每次挥动斧子时,他实际上是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土地上。 如果人们对土地没有热爱、尊重和赞美,对它的价值没有重视,这样的土地伦理关系将是难以想象的。看来,利奥波德不仅深深地爱着大雁,对其他动物、植物、大自然以及我们栖息的这片土地都有着一份诗人的情怀。2、如果大家想要更深刻地感受这份诗意的情怀。老师给大家推
58、荐三本书,课后可以多读一读。它们叫自然文学三部曲。分别是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梭罗的瓦尔登湖和蕾切尔的寂静的春天。希望大家多观察、多阅读、多思考。来做大地的“观察者和思考者”,做自然和谐的“实践者”!最后,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作为本节课的结束。教学反思:几点收获:一、开头的抢答环节及精心设计的三个活动,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师生互动亲密自然,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如品读环节最后,老师抛出的问题,作者对几月的大雁着墨最多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因为3月的大雁最欢快.”“3月的大雁最有野性。”“3月的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3月的大雁能给人带来春天,
59、带来希望,带来生机和活力。”师再问:“是不是所有的季节大雁都可以自由地飞翔,欢快地鸣叫,尽情地发挥它们的野性呢?”“不是,冬天是狩猎期。”“威斯康星的法规。”师再问:“对3月的大雁描写最多,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呢?”“对3月大雁的喜爱。”“希望大雁时刻都尽情地发挥它们的野性。”“对狩猎者的痛恨。”二、情境朗读触动学生的心绪,作者、老师、学生三者的情感得到了融汇和升华。第4段,先品出了动词、叠词、拟人手法的运用及作用,再齐读,读之前明确:动词读得稍重,叠词读得稍慢,拟人句读得亲切。学生读起来声情并茂,连自己都深受感染。第9段,分三层展演读。用朗读展现了4月夜间的大雁集会时的鸣叫的变化过程。由“
60、静悄悄”变得“急促而喧闹”到最后“归于沉寂”。很有层次,极富诗意。第10段齐读,读出了作者从不同感官的角度来描绘5月大自然的美景,语句凝炼,从学生的读中都能感受到那一份浓浓的诗意。体现语言的美,不能靠言传,更重要的是意会。“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声音是对生命的触动。文学是感性的,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重要方式。”三、课堂评价尊重学生个性体验,师生交流更平等顺畅了。“是的,春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没有退路,一往无前。”“抖掉冬天,何其诗意的流露啊!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那份诗意了。”“争论、辩论,把大雁当作人来写,爱融化在字里行间了。”这些教学语言不仅做到了精
61、当凝炼,而且还紧密地贴合了学生的感悟和本文的主旨句“野性的诗歌”。一举三得,老师能俯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心声,以平等的姿态、民主的情怀、热情的关爱来参与学生理解文本的精神历程。这样的评价对于促进教与学的共同发展无疑大有裨益。值得反思的一点:我认为,课堂的魅力在于教师预设的“有痕”和课堂生成的“无痕”的完美结合。本课老师课前准备相当充分,但我们要认识到的是,“生成”不是达成,更需要学生突破老师的预设,不仅按要求开展活动,若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师生研讨解决问题,可能会更好些。“有痕”是内在的基础,“无痕”是外在的效果。把握它们的辩证关系,可使你的课堂“行之所当行,止其所不可不止,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
62、。评课:2016年4月20日于恩施州恩施市舞阳中学执教了大雁归来,以下是恩施市老师的评课。恩施市龙凤初中毕文学老师:认真观摩了杨凤娇老师执教的大雁归来,个人最深的感受是,教什么精准的前提是对文本解读的精准。杨老师首先能抛开所有的参考资料,独立地阅读课文直至熟读成诵,在个人有了充分感悟的体验的情况下才进行教学设计。而且从杨老师汇报的四次磨课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今天呈现给我们的精彩,既有自己的反思,更有团队的力量,是一个不断优化、不断改进的过程。所以这次的课堂展示和汇报交流非常接地气,非常受我们一线老师的欢迎,非常宝贵。恩施市初中语文教研员曾老师评课:杨老师的课堂给我们的总体感觉是似行云流水
63、,如沐春风。1、 目标的选择精准、科学,突出了教什么的问题。语言的习得、运用和人文的习得、感悟巧妙融合,浑然一体。2、 设计精彩,过程如行云流水。个人认为,一节课的核心价值目标越少越好。杨老师的课堂没有过多的目标,整节课围绕着“解野性、品诗意、悟情怀”来展开,过渡自然,无丝毫做作。3、 师生互动、生生互相非常默契。独学、组学很充分,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充分,而且学得非常扎实到位。没有充分的独学,就没有有效的感悟。没有充分的组学,就没有有效的展示。4、 引导不离文本,追问生成非常巧妙。老师的引导、追问,都是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如走进情怀,大雁在“争辩”什么?再如学生展示朗读大雁的鸣叫之后,追问:
64、为什么三人读这一段呢?风格不同,情感不一样。因为追问,生成的亮点更多。所以在这节课上,我深深地感受到浓浓的语文味,诗意的语文人,以及专家团队独特的魅力。恩施市舞阳中学彭仕慧老师:诗人对语言的感悟是敏感的,同样我们的杨老师对于大雁归来中的语言和情感的感悟也是敏锐的。杨老师抓住“野性的诗歌”,把知识和情怀完美结合。而且出示辞海中介绍大雁的段落,拎出其中的一句介绍大雁的食性的句子与文中介绍大雁食性的一句话,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品出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感,水到渠成地导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品味文中诗一般的语言和诗一般的情怀。这是让我非常佩服的,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还可以这样教。我个人的收获主要有:1
65、、 切入精准,目标凝炼。2、 “野性”与“诗歌”相映成辉,教师与学生也是如此。教师引水成渠,学生同学共学,师生把臂同游。教师指导评价的语言如春风散入,学生被充分地调活了,收获颇丰。朱莉萍老师:通过四次磨课,这节课总体上来说,已经很成熟了,基本上达到了我们团队当初定的预期目标。优点不再赘述,两个细节还需注意。1、 梳理大雁的野性时,本来设计的是抢答环节,结果学生不举手,成了全班的齐答。如果更明确些,不用举手,知道的就站起来大声说出来,课堂气氛会不会更活跃些?2、 品味语言时朗读必不可少。前二十分钟不如后二十五分钟朗读充分,所以前部分教师可适当相机范读,或者学生品了哪一句后,请他把这种感觉试着读出
66、来,这样效果会不会更好些?以上是我的四次磨课的经历,而且在一次次的磨课过程中,思路逐渐明晰。个人认为,引导学生品味大雁归来这篇科技文艺文,我们要扣住“诗一样的语言”和“诗一样的情怀”。诗一样的语言 本文多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大雁,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另外,衬托手法的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文章的语言优美生动,极富形象性。 诗一样的情怀 由浅入深、由文字到思想、由感性到理性,调动生活体验,感悟看待自然万物时的多角度和大视野,学会欣赏自然界美好和谐的画面,且能给予一种思想上的“碰撞”,改变一贯以自然的“主宰者”身份居高临下审视“自然”的视角,学得一种新的世界观、人生观。 由大雁归
67、来中的诗意,让我想到了一位19世纪德国的哲学诗人,一个被誉为“恢复语言活力和复苏灵魂的人”,荷尔德林。他写下过这样的诗句: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仰天而问: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是的,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为伴,人就会欣喜地,用神性来度测自己。神莫测而不可知?神湛若青天?我宁愿信奉后者。神本是人的尺规。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是的,人生,语文,充满劳绩但却诗意盎然。让自己、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不正是我们用神性来度测人生的肇始吗?任何一堂课,都应该是“野性”和“诗意”的探索之旅。“野性”,得到知识的启迪,体现科学性,是语文学习的态度;“诗意”,获得艺术的享受,体现文艺性,是语文学习的情怀。这两者唇齿相依,不可或缺。诚如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达到“求真”和“求美”的理想境界。感谢大家的聆听、参与和交流,我与大家的分享交流告一段落,大家继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