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教案:第14讲 诗词鉴赏(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870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教案:第14讲 诗词鉴赏(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教案:第14讲 诗词鉴赏(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教案:第14讲 诗词鉴赏(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教案:第14讲 诗词鉴赏(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教案:第14讲 诗词鉴赏(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教案:第14讲 诗词鉴赏(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教案:第14讲 诗词鉴赏(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教案:第14讲 诗词鉴赏(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教案:第14讲 诗词鉴赏(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教案:第14讲 诗词鉴赏(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第14讲 诗词鉴赏(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精析精练教学案一、考纲阐释 最新考试大纲中对诗歌鉴赏的要求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含以下三方面:一是对作者思想情感的评判;二是对诗歌内容的评价;三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这三方面是一个完整体系,分析运用应着眼全篇,着眼于综合运用,着眼于评判与认定;同时,作者“思想情感”与“观点态度”应体察“语境”,明确作者在文章中的诉求,不仅满足知人论世,更重要的是据“境”断“意”。“思想感情”指作者在作品里流露的情感。“观点态度”

2、则是指作者思想恋情倾向性及在诗歌中所表露的带倾向性的评价。二、考点透析(一)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1理解作品的主旨,即作者的思想态度 任何人写作总是有其目的,都是为宣传某一种思想,造成一种舆论,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为。作者通过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表达出来的某一种思想意见,就是作品的主旨,往往也是作者本人的观点。它是作品内容的灵魂,题材的统帅。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会首先被作品的主旨所震撼与感染,并从中获得对社会生活的理性认识。 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

3、经历;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2分析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为艺术美,而通过艺术美的形象,表达作家的人生理想、健康的思想感情读了能使人受到教育与启迪,产生美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而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上的局限,又需要我们鉴别,避免消极的影响。 理解思想感情应多注意以下几点: (1)情感类别:忧国伤时。有描写战乱离散的痛苦的,有表现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阶级腐朽的。有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有表达对山河沦陷国破家亡的痛楚的。有揭露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的。建功报国。有书写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的,有表现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

4、失意的苦闷的有表达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的,有抒发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咏叹的。思乡怀人。有羁旅天涯的愁思,思亲念友的孤独,边关征夫的思乡,闺中怨妇的怀人。离愁别绪。有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深意长的鼓励,坦陈心志的告白。生活杂感。如寄情山水的闲适,弃官归田的自在,昔盛今衰的慨叹,儿女情长的蜜意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菊花傲岸,圆月思念,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法: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 3明确作品的社会意义 优秀的文学作品,或以其形象的典型,或以其主题的深邃而流传、警世,不仅在当时对人们认识社会、理解生活、陶冶情操发挥积极影响,而且对未来思想成果的积淀、文

5、化的发展,也能起积极作用。 4把握文学作品的情调 文学作品无不渗透作者的思想感,而其思想感情是与作者的生活年代、阶级立场、道德操守、个人经历等分不开的,因而作品的格调就有高雅与庸俗、奋发与颓废、健康与不健康之分。 5评价诗歌的内容时应该注意 (1)审视标题,看清注释,推敲诗词意。看人先看头,赏诗先赏题,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有不少诗歌考题的设置和该诗的题目有关,研读诗题,往往能从中得到提示性的暗示。有些注释也起着暗示作用,应充分利用。 (2)联系作者、背景。只有了解作者生平经历、思想观点、写作风格,才能做到知人论世,依人察情。

6、 (3)析意象、品意境。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领会涛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人手,并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了某个意象,人们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感情。表达什么主旨。阅读时要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像,去再现、补充诗的内容。 (4)评技法。在深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等,有利于更加深入地体会诗歌的特征和思想感情。 (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所谓观点态度,是指诗

7、歌的主旨,诗歌所创造的意境,融入主旨、意境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褒扬什么、贬斥什么、讥讽什么、赞美什么;在诗人创造的意境中,诗人是愉悦还是苦恼,是开朗还是抑郁,是愤激还是平和,是冷眼漠视还是热心关注所有这些,都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 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的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所不同的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或赞美或嘲讽,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因此,分析诗中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的

8、历史背景,结合诗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分析。如:伤田家聂夷中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问:试分析作者在诗十表露的思想感情与态度。 唐末农民颠沛流离,无以生存。这首诗反映的正是当时唐末农村的状况。诗中开篇就描写了封建社会农村出现的一种典型怪事。“寅吃卯粮”“卖青”(即把尚未产出的农产品低价抵押)、“挖肉补疮”,这是何等惨痛的现象,残酷的现实既深刻又典型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结尾两句作者又用“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反映出尖锐的两极分化、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批判性。鉴赏这首诗时,我们若能根据题意从把握背景信

9、息着手,结合全诗内容去分析,就能比较正确地把握作者的态度与思想感情了:对农民的同情,对君工的讽刺,对现实的不满。 2.把握诗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诗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豪迈闲适,但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点与态度。因此,读诗要把握诗情,把握了诗情,才能走进诗作者的心灵,才能正确地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怀占咏史诗,从情感的表现方式上来说,大致上就有两种:一是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表达诗人仰慕或惋惜之情。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但由于两人对项羽的自刎的态度都从自身的处境出发,因此,对历史的思考、表达出来的情感显然是

10、不一样的。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表达了对生活的百折不挠的态度;而千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表达了客观地面对现实的生活态度。二是把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对这样的诗我们就应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出作者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切人点,由此去分析诗作者对生活的观点与态度。3分析诗句的含蓄义或理趣义,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大多古诗词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在诗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态度的,而是通过写景或写事来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情感态度。对这样的诗,鉴赏时要注意分析景物

11、或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蓄义,由此人手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如:双调折桂令荆溪即事乔 吉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寺无僧狐狸样瓦,官无事乌鼠当衙。白水黄沙,倚遍阑干,数尽啼鸦。 问:这首曲子全篇有景有情,试分析这首曲子表现了作者对社会怎样的态度与情绪? 分析这首元小令,我们可以看到,它在结构上很有艺术,开篇以问陡起,而后通过“老树”“荒蒲”“苦竹”“狐狸”“乌鼠”等多个意象描绘了一派荒凉残败的景象,展现了一幅死寂沉沉的人间破落图,最后又通过描写小结。小令的主体,是景物描写,从选景所构成的意境来看,留给读者的是一种凄凉、死寂、残败的气象。这里很含蓄地寄托了

12、作者的一种情绪,这种情绪显然是绝望而又无奈的。从这种情绪中,我们又不难分析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厌世态度。因此,据此可知,该题的答案是: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厌世态度以及一种绝望情绪。 4从辨析用典入手,把握诗人的观点与态度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诗人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作所表达的观点与态度。古典诗词的用典是多样的,有引用点化前人语句的,有引用神话传说的,有引用历史故事的等等。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就提到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历史人物及他们的故事,借以曲折地表明

13、了自己对时事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叹。又如聿弃疾的南乡子就借用了杜甫登高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而化出了“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借奔流不息的长江水喻千古兴亡悠远难追的历史事件,借以抒发词人心十不尽的愁思和感慨。又如:新 沙陆龟蒙渤解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问:试分析这首诗中作者表露出来的对“官家”的态度是怎样的? 这首诗反映的是当时尖锐的社会政治问题封建官府对农民敲骨吸髓的赋税剥削,涛中用了两个典故“蓬莱”与“紫芝”。蓬莱仙境,传说有紫色的灵芝,服用可以长生,在常人看来蓬莱是神仙乐园,不受尘世的一

14、切约束,包括赋税的苛扰,但在诗人看来,这些都不过是天真的幻想,蓬莱仙境之所以还没有税吏的足迹,仅仅是由于仙凡路隔,如果有路让人可到,那么官家想必也要年年去那里收税。诗中化用典故“蓬莱”与“紫芝”,并作假设推想,包含着这样一个严酷的历史事实官家搜刮的触须无处不到,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逃避赋税的净土乐园。通过对典故的辨析,把握了典故的意义,作者对“官家”的态度也就明晰了:这首诗讽刺了当时官府的剥削无处不在,表达了诗作者对官家厌恶嘲讽的态度。5从涵咏诗的意境着手,把握诗人的观点与态度 诗的主旨是通过一组组的意境来构成的,因此,体味涵咏诗的意境,有助于我们把握诗作的观点与态度。诗作的意境可以从诗的意象组

15、合、色彩组合等来表现。如:倦 夜杜 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问:这首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写景通过对秋夜里的绿竹、庭院、野月、重露、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等一系列意象的描绘,写出了月出到月落的过程,勾画出一幅清凉月夜意境图。透过这幅图,我们看到诗人一夜不曾合眼,突出了诗题“倦夜”意。那么诗人为什么“倦夜”呢?诗的尾联告诉我们,原因是“万事干戈里”,使得诗人“空悲清夜徂”。诗构造的意境和抒发的议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安的担忧,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上面说的是鉴

16、赏古诗词时如何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的一些常用方法,要注意的是,在分析某一首诗的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时所使用的方法并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往往是多方面的综合,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完整、准确地把握诗中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6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一首诗或词曲的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是建立在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上的,因此,把握诗作者的观点态度也要注意从一首诗或词曲的整体去考虑,不能忽略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诗歌的外在形式的赏析而去架空分析。因为了解了诗的形式美的内涵就能深入地去探知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2)对诗词作品的观点与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在这方面

17、,我们常犯的错误是“拔高”分析,即用今天的眼光去评价古人的思想、观点和态度。评价常常不恰当,有失分寸。 (3)要因诗论诗,因人论诗,因事论诗。不能随便“套用”某首诗的评价内容,尤其是要防止想当然式的搬用某些现成的词语,使得评价出现似是而非,言不及义的现象。要防止这类错误,需要我们在鉴赏时认真体味,仔细分析,依据特定的诗、特定的作者、特定的时代作出特定的分析。 (4)作者在诗中的观点,需要我们鉴赏时概括,因此,概括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要防止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三、命题规律从近几年高考来看,本考点呈现以下特点和命题趋势: 1与“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

18、言和表达技巧”结合考查的 题型越来越多,如2011年四川卷、重庆卷、天津卷、全国卷 都把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与修辞、炼字等结合起来考查。 2.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所谓“评价”实际上主要是指理解。如2011年安徽卷对作者情感态度的分析实际是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包括对作者为人处世、作品写作背景以及对词句的认识把握。福建卷的考查点也是如此。 3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境。如2011年全国卷分析作者的情绪就要联系诗中所描写的秋景进行赏析。 4所选诗词抒发的一般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如2011年全国卷I所选诗词表达的就是作者借古怀今的情怀,山东

19、卷所选诗词作者借景物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5预计今后高考诗歌鉴赏的选材范围将更宽、更广,综合考查程度会更高。四、技法点拨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茶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壮,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中,尤其是边塞诗中,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

20、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4体味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意境。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的复合体,是作者的主观心意和客观物象凝聚的表现,是作者精神和外在物质的统一,它是由情和景这两个因素组成的。意象

21、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就是意境。通过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意境的指向意义,就能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意图。五、高考典型例题1.(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春日秦国怀古周 朴荒郊一望欲销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 解析:诗人在春日黄香里,浏览秦国遗址,眼前一派衰草连天的景象,与

22、昔日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怀古伤今之情油然而生。“荒郊一望欲消魂”莫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浸水”“远村”牛马”,“春草”“古碑”“残阳”“黄沙”等意象渲染出了一幅故国荒凉图画。“不堪回首”的悲伤之情让人清然泪下,点明了全诗的主旨。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2.(2011年天津卷14)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骤 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西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23、。据文渊阁四库全书(1)第三、四句“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解析:这首骤雨诗非常真切地写出了农村夏日急雨的壮观景象。一个家住澳西水湾的牧童,大清早骑着牛来到澳北放枚。正在放牧的时候,忽然乌云翻滚,风雨骤至。诗歌就从暴雨将至的一刹那写起。在牧童的身后,乌云密布,一片阴沉。泼浓墨,是说天空呈现出深黑色,就像泼上了大片浓墨一般。在他的眼前,暴雨已经倾泻了下来。翩车轴,形容风雨声的巨大,就像是农村里用水车汲水,轴翻水涌,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不断转换来描绘这壮观的景色。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景,在作者的笔

24、下自然地表述了出来,使人读罢为之叫绝。 三、四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正面描写雨势凶猛,“卷”“吼”二字正是其集中体现。本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一个“骤”字。暴雨来得“骤”,去得也“骤”。最后一句,既紧扣了题目,又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之大,还隐含着牧童因雨过天晴而高兴的心情。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雨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雨停而轻松的心情。(2011年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咏 山 泉 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

25、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答: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答: 解析:作为一首较为工整的五律,此诗的内容组合与行文结构颇具特色。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起得平和自然。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其既惊喜又遗憾的心情充溢于字里行间。颔联承接上文,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颈联从反面角度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尾

26、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答案:(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精品资料。欢迎使用。高考资源网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