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840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6-2017学年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高一上学期段考(期中)历史一、单选题:共40题1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制度开始形成于A.尧B.舜C.禹D.启【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传贤”演化为“传子”是指古代政治权力由禅让制转变为王位世袭制,这就意味着“家天下”制度形成了,这出现于夏朝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2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禅让制【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

2、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分封制。根据材料“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可知,天子、诸侯和大夫都是把田地分封给自己的后世子孙,这个制度是分封制,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3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宗法制。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学者万斯大认为诸侯经过层层分封之后,宗族的分支繁多,难以统

3、一,所以才制定出宗法制,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维护大宗的领袖地位,D项符合题意;A片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B、C表述错误,排除。故选D。4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西周分封制”的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晋国是姬姓封国B.晋燕两国可以通婚C.晋宋两国可以通婚D.秦燕两国可以通婚【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周的分封制。根据古代“同姓不婚”和所学知识可知,晋国和燕国是姬姓封国,秦国是嬴姓封国,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所以秦燕两国可以通婚,晋宋两国可以通婚,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A、C

4、、D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B项不正确,但符合题意。故选B。5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和创设行省制的朝代分别是A.秦朝和唐朝B.秦朝和隋朝C.秦朝和元朝D.唐朝和元朝【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的朝代是秦朝,创设行省制的朝代是元朝,C项表述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6著名学者黄仁宇在论及某王朝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权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里“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最有可能是指A.郡县制B.郡国并行制C.分封制D.行省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汉地

5、方行政体制。通过“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可知是地方管理方面的问题。“斑马式”的组织,斑马的颜色是黑白相间,在这里引申为西汉在地方上推行了两种政治制度,郡县制和分封制,即郡国并行制,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推行于秦朝;C项为西周时期推行的制度,不符合题意;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B。7唐高祖李渊时期,国家要对大运河一些淤塞的河段进行疏通,按制度规定其运行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

6、、户、礼、兵、刑、工六部。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措施没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汉武帝推行内外朝制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C.宋朝增设参知政事等D.元朝时设置了中书省【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君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汉武帝推行内外朝制,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增设参知政事等,都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体现,体现了材料中的观点,A、B、C不符合题意;元朝设置的中书省在元代掌握大权,甚至左右皇位的继承,没有体现削弱相权,D项符合题意。故

7、选D。9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讲述的是南宋人宋慈判案的传奇故事。历史上确有宋慈其人,据宋慈墓志铭记载,他先后做过“提点广东、江西、湖南刑狱”。历史上与宋慈的“提刑官”职能较为类似的有刺史都察院御史台参知政事A.B.C.D.【答案】A【解析】提点刑狱公事,简称提刑官,是中国宋代特有的一种官职名称,主要掌管刑狱之事,并总管所辖州、府、军的刑狱公事、核准死刑等,也有权对本路的其他官员和下属的州、县官员实施监察。“提刑官”有监察之职,汉朝的刺史负责监察诸侯王和地方官员,御史台是东汉至元朝的中央监察机构,明清时期的都察院由御史台发展而来,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参知政事是宋朝的副相,掌行政之权,无监察之责。故选

8、A。10唐赵嘏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说唐太宗A.德治思想B.虚心纳谏C.科举取士D.勤政爱民【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科举制。根据材料“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可知,唐太宗皇帝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官,使得读书人都一心只读圣贤书,直到白了头,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11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为A.郡、县B.路、州、县C.道、州、县D.路、府、州、县【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为秦汉地方行政机构;C为唐代地方行政机构;D为元代地方行政机构;B为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故选B。12北京故宫“军机处”

9、景点的文字说明写道:“军机处一日日程接近(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奉旨笔录,上传下达【答案】D【解析】考查军机处的相关知识。材料中军机处的办事程序是“阅读奏折请皇帝旨拟皇帝旨意皇帝过目确定下发旨意”,从中可以看出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故选D。13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A.秦始皇:“我首创了一

10、套沿用2 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B.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C.宋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很踏实。”D.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A项符合史实,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沿用;B项符合史实,唐太宗发展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以强化皇权;D项符合史实,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项不符合史实,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符合题意,故选C项。14元朝和清朝统治者设立的管理西藏事务的行政机构分别是A.中书省、理藩院

11、B.枢密院、理藩院C.宣政院、理藩院D.宣政院、都察院【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理藩院是清朝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15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列强侵华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检索和选用相关知识的

12、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反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的需求;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反映了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无论是商品输出还是资本输出,列强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即D。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创造了条件,排除A;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为资本主义国家拓展了资本输出的途径,排除B;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与此无关,排除C。故选D。16胡绳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另一方面是清政府具有镇压人们的力量,以建立有

13、利于侵略者的安定的秩序。”表现这一政策最为明显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天津条约【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列强要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实行以华治华。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只体现英国和日本的利益和要求,A、B项不符合题意;天津条约要求清政府割地、赔款、通商、传教等,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D项不符合题意;辛丑条约中规定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成为列强在华的统治工具,正体现了材料的观点,C项符合题意。故选C。17有学者总结:“中国人民是富于反抗精神的,然而又是缺乏建设性的他们无法逾越时代的界限和站在更高

14、的历史高度作回顾和前瞻,因而无法真正完成民族的独立。”以下历史事件中最符合作者观点的是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在反对帝国同时排斥国外的一切先进文明,这样对近代中国文明起到了严重的破坏作用,不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C项符合材料中学者的观点;A、B、D都是对外国的学习,不符合题意。故选C。18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B.英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占

15、领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确立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指的是发生在1900年前后的八国联军侵华,八国联军侵华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它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项符合题意;A、B 、D三项与题意不合。故选C。19有学者认为:“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规定

16、A.所有安分传教之人,均当一体矜恤保护,不可欺侮B.允准与众友国钦差前往京师,到彼居住,或久或暂C.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独由使馆管理D.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清国必须立时弹压惩办【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材料内容判断应该是辛丑条约签订后,C、D两项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D项内容就是永远禁止中国人参加或组织反帝斗争,这就使他们“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故选D;A、B两项内容属于天津条约,排除。20“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下列与此诗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B.

17、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根据材料“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甲午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黄海战役中殉国,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21有学者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大的战斗有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材料可以说明A.相持阶段,国民党积极抗战B.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

18、全部力量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和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材料“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反映了相持阶段的国民党的抗战,题干中“大的战斗有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可以得出国民党组织了积极的抗战,A项符合题意。故选A。22“日本作战计划,系图强渡黄河,破退华军。此项计划,于今已告失败。中国方面为保卫大徐州所做的苦斗,显系此次中日战争中最大之会战。其结果,华方已获胜利(日军)今兹遭逢惨败,应无颜再向国内民众如此

19、矜夸。”(纽约先锋论坛报)该材料评述的是A.淞沪战役B.枣宜会战C.平型关战役D.台儿庄战役【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抗日战争。根据材料“中国方面为保卫大徐州所做的苦斗,显系此次中日战争中最大之会战”“华方已获胜利”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次战役是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23下表汇总了新中国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所发行的邮票,其中60周年的纪念邮票与之前相比,其主题最主要的变化在于A.突出了中共在抗战的地位B.肯定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C.肯定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D.强调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抗日战

20、争。从表中可以看出,20周年的纪念邮票主要体现了中共和人民在抗战的作用;50周年的纪念邮票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抗战;60周年的纪念邮票强调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24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这说明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C.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根据材料“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可知,

21、马克思认识到了外国的侵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促进作用,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联系史实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是阶级矛盾,民族危机的加深只是起了一个加速或者是推动的作用,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25下列有关太平天国的史事中,能够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的是A.制定天朝田亩制度B.进行北伐和西征C.发生了天京变乱D.颁布资政新篇【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由于它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时代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义,即在反封建主义的同时,又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同时,太平天国的一些领袖主张学习西方,

22、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种主张在当时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故D项正确;制定天朝田亩制度和进行“北伐”、“西征”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反封建性,A、B两项错误;天京变乱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项错误。26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是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寄希望于英俄等国的“调停”,体现了“以夷制夷”;太平天国运动后期,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太平

23、天国运动,体现了“以夷制华”;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体现了“以华制华”。故本题应选A项。27下列辛亥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A.B.C.D.【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辛亥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1912年4月,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8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28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

24、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001936年各报刊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12年的是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康有为B.三民主义、民国、南京、孙中山、共和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D.革命、中国共产党、陈独秀、改造、抗日【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材料强调了1912年的社会特征。此时正值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B项符合题意,其余三项A、C、D出现的时间均不在1912年。故选B。29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A.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

25、的精神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答案】B【解析】临时政府是相对于正式政府而言的,根据宪法的原则,选举总统、成立一届政府需要召开国民大会。当时的中国尚未统一,还无法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然后依据宪法选举总统,成立政府。所以,当时的总统、政府都是临时的。“临时”的提法正好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民主共和精神。30“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引发近代中国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传播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无产阶

26、级登上历史舞台【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辛亥革命。根据材料“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可知,民主取代专制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引发近代中国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B项符合题意;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传播和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都不是根本原因,A、C不符合题意;D项与材料无关。故选B。31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此观点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A.中国

27、的“文艺复兴”B.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C.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向人民民主专政过渡的开始D.中国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起点【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五四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指的是辛亥革命,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指的是新中国的成立。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而且在这次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标志着中国进入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所以说“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充当了领导者,后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所以说“五四运动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B项说法符合题

28、意;A项说法错误;C项明显错误,中国并未进入资本主义阶段;D项错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向近现代转变在辛亥革命之时就发生了,不符合题意。故选B。32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211935年处应该填写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B.开天辟地,渐趋成熟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过程。抓住题干中时间信息“1921年到1935年”,即中共成立之后的15年,中共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而1935年遵义会议是中国成熟的标志,B符合题意。A项错误,五四时期是1919年开始的;C项国

29、共对峙走向抗战是1927年到1937年的时间;D项星星之火,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之时。因此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33陈旭麓认为近代社会有三次革命高潮:“孙中山领导的党和人民打败了清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和中国共产党合作打败了袁世凯留下的军阀系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败了美国支持的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其中第二次革命高潮是A.辛亥革命B.解放战争C.五四运动D.国民大革命【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国民大革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合作,进行了国民大革命,也就是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D项符合题

30、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34这是某次战争前誓师词中的一部分:“嗟我将士,尔肃尔听。国民痛苦,火热水深。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这次战争A.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B.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D.雪洗了百年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国民大革命。根据材料“土匪军阀”“帝国主义”可知,这次战争指的是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C项符合题意;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A项不符合题意;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B项不符合题意;抗日战争雪洗了百年民

31、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35国共两党历史上曾经两度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两次统一战线分别建立于什么时期A.土地革命,解放战争B.国民革命,抗日战争C.国民革命,解放战争D.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国共的两次合作。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后,进行了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国共的第二次合作,进行抗日战争,取得了反帝斗争的胜利,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36第四套人民币100元背面的风景是地处江西省西南部,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的中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在中国

32、革命史上,在此地区:A.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B.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中心开始由城市转向农村C.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D.开创了第一个抗日革命根据地【答案】C【解析】本题重要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材料“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的中段”等信息可知这是指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C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应该是江西瑞金;B项说法错误,应该是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失败后;D项应该是陕甘宁边区。37“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毛泽东在1935年2月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中的一句,其中“从头越”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

33、派B.进军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C.遵义会议,红军获得新生D.长征胜利,红军开赴抗日前线【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由材料信息“1935年2月”可知应是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答案选C。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故A项错误;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队达到井冈山,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故B项错误;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故D项错误。38诗言志,史铸诗。诗人毛泽东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下列诗句,以“一唱雄鸡天下白”(194

34、9年新中国成立)为原点,按由近及远排列正确的是“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A.B.C.D.【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国共的十年对峙和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是指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是指19341936年长征期间;是指1927年领导秋收起义;是指1949年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全中国,按由近及远排列正确的是,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39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革命精神,你认为下列革命精神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完全正确的一组是“五四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

35、神长征精神A.B.C.D.【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精神”:1919年;延安精神:抗日战争时期;井冈山精神:1927年;长征精神:1934-1936年;故 A项正确。40某同学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卡片,下图为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处错误A.1处B.2处C.3处D.4处【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内容。五四运动爆发在1919年5月4日,中共当时尚未建立;国民大革命起先由国共双方领导,1928年北伐军基本扫除了三大军阀的反动势力,但此时国共双方已经分裂,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成为敌后抗战的指挥部;中华

36、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所以四项说法均错误,答案选D。二、综合题:共2题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监视他们。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汉制每年八月,举行饮酎(醇酒)大典,诸侯王和列侯献“酎金”助祭。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以列侯酎金斤两成色不足为名,削夺106个列侯的爵位。还有一些列侯因其他各种原因而陆续失爵。晁福林中国古代史材料三唐代,中书门下是制令

37、机关,被称为“机要之司”。门下省的职权主要是“封驳”。“封”即封还诏书,“驳”即驳正百司奏抄。尚书省六部等机构的上奏公文,首先须经门下省给事中的审核,给事中如认为不妥,可以驳回重拟。同时,中书省对百司奏章的拟答批文,给事中如认为不妥,也可驳回修正。给事中的这种职权对尚书省等政务机构的施政行为起到了较好的事前监督作用。摘自艾永明关于中国古代有无行政法之我见材料四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在

38、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意义?(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侯”“王”的由来及汉武帝削夺其爵位的目的。(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意义。(4)据材料四,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答案】(1)制度:郡县制。意义: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每家每户人家纳入国家政治体制当中。(2)由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同姓诸侯王(双轨制)。目的:削弱王国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3)措施:三省六部制。意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相权,

39、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用这种制度。(4)创新: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推出的具体措施是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第二小问根据教材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比西周分封制进步意义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第(2

40、)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为了巩固汉朝统治,拱卫王室,初期分封了一些同姓诸侯王。第二小问汉武帝削夺其爵位的目的可从维护统治角度出发。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唐代,中书门下是制令机关,被称为机要之司。门下省的职权主要是封驳给事中的这种职权对尚书省等政务机构的施政行为起到了较好的事前监督作用”可知,唐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是三省六部制。第二小问唐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意义可从加强专制皇权及制度创新等角度回答。第(4)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可

41、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可从加强皇权、国家统一等角度回答。42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国人的民族思想。我国民族思想存在两种发展情况:一是清帝国部分有识的高级官员及知识分子,开始了自强运动;一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材料二1903年梁启超在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一文中指出:“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

42、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摘编自李喜所“中华民族”概念是怎样提出的材料三五四运动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五四运动后不久,梁启超也改变了自己过去的看法,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摘编自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材料四如果说“五四运动”主要是民族精英的动员,抗日战争则是全民族的总动员。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亡国的危险,中国这个总体上仍属前现代的落后农业大国,众志成城,“地无分南北,人无分长幼”,动员起全民的力量,集合起规模空前的数百万军队,与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苦战8年,最后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下终于取得了百年来反侵略战争的第

43、一次全面胜利。摘编自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1)依据太平天国运动的实践,评析太平天国的民族主义运动。(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相对于太平天国运动表现出的民族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主义表现出的新发展。并说明原因。(3)依据所学知识,五四运动为什么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4)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抗日战争使我国的民族主义得到了怎样的发展?【答案】(1)太平天国运动是极其狭隘、偏激的汉民族主义运动。他们把斗争矛头指向满洲贵族建立的清王朝,目标是建立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新政权。他们对外国的侵略,没有做出积极反应。(2)发展:国内小民族意识淡化,强调国内各民族组成一个大民族

44、。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国内各民族与满清统治者的矛盾下降为次要地位。(3)五四运动因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而爆发,反帝爱国是五四运动最鲜明的主题;这次运动由爱国学生发起,工人阶级、商人相继加入,群众基础广泛。(4)抗日战争促进了国内各种政治力量的团结,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且使广大基层民众参与到抗战中,实现了全民族的大团结与总动员,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问,属于观点评述题,回答时候要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太平天

45、国的民族主义观念进行评述,首先说明太平天国民族狭隘观,然后依据斗争矛头指向满洲贵族建立的清王朝,目标是建立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新政权。他们对外国的侵略,没有做出积极反应的角度进行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并结合辛亥革命的知识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的原因从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的角度思考作答。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巴黎和会引起五四运动爆发,以及引起国内民族情绪导致广泛参与的工人阶级、商人相继加入,群众基础广泛角度思考作答。第(4)问,依据材料四“全民族的总动员”“地无分南北,人无分长幼”“动员起全民的力量”“最后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下终于取得了百年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全面胜利”,并结合抗日战争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以及抗战胜利后民族自尊心上升等思考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