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练案16第2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021江苏南通模拟)下图为“某区域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从浙闽丘陵至东西伯利亚,自然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体现了(C)A垂直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2甲处的植被最可能是(A)A灌丛草甸B高山草原C高寒荒漠D高山冰雪解析第1题,从浙闽丘陵至东西伯利亚,自然带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依次更替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自然带呈现南北方向更替,是热量差异导致的,符合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即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第2题,读图可知,甲位于树线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植被表现为向草原过渡,最可能为灌丛草甸,A正
2、确。(2021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模拟)下图示意秦岭地区森林植被生长季始期(甲)和生长季末期(乙)与海拔之间的关系。据此完成35题。3秦岭地区森林植被(C)A生长季山上比山麓长B生长季末期南坡比北坡早C生长季山上比山麓短D生长季始期南坡比北坡迟4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图中甲、乙(B)A相互靠近B上下远离C同时下降D同时上升5推测南、北坡水热差异最小处位于海拔(D)A500 m以下B1 0001 500 mC2 0002 500 mD3 0003 500 m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该地森林植被生长季始期随海拔高度升高而推迟,生长季末期随海拔高度升高而提前,森林植被生长季是生长季始期到生长季末期的时间,因
3、此图示海拔越高生长季越短,故生长季山上比山麓短,A错误、C正确;秦岭山区的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相对较好,生长季始期较早,生长季末期较迟,因此B、D错误。第4题,随着全球变暖,热量条件变好,森林植被生长季始期提前,生长季末期延迟,故图中甲位置下降,乙位置上升,即上下远离,B正确。第5题,随着海拔升高,山坡面积缩小,南、北坡相隔距离缩短,水热交换增多,森林植被生长的水热条件差异减小,因此南、北坡水热差异最小处位于秦岭山顶附近,在四个选项中,选项D海拔最高,最接近山顶附近,D正确。(2021四川省成都市模拟)雪线是常年积雪带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下图是依据我国某山地众多山峰雪线的
4、高度绘制而成的雪线分布模式图。据此完成68题。6该山地可能是(D)A秦岭B武夷山C南岭D横断山727N附近雪线低,主要影响因素是(A)A降水B纬度C坡向D植被8图中30N附近山麓地带可能为(C)A湿热环境B干冷环境C干热环境D冷湿环境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该山地在2733N之间,海拔可高达5 000米以上,四个选项中只能是横断山。第7题,横断山区南部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丰富,降水越多、雪线海拔越低;纬度低,气温高,则雪线海拔高;坡向跟纬度无关;影响雪线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第8题,30N附近雪线高,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夏季风翻越山坡后下沉形成焚风效应,降水少、气温高,
5、山麓地带为干热环境。(2020德阳模拟)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针叶林最大分布高度的经向和纬向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9该地区针叶林最大分布高度的变化趋势是(C)A自西向东增高B自南向北增高C自东北向西南增高D自西北向东南增高10影响该地区针叶林最大分布高度纬向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B)A降水B热量C坡向D海拔11整体来看,各地的经向实测值偏离趋势线较纬向小,说明本区针叶林的分布(A)A受水分的影响最大B受热量的影响最大C受坡度的影响最大D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解析第9题,据左图可知,该区针叶林分布最大高度大致是自西向东降低;据右图可知,该区针叶林最大高度大致是自北向南增加,故该区针叶林分布的
6、最大高度应为自东北向西南递增。第10题,植被带和自然带在纬度方向的差异是由于热量差异造成,即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11题,植被带和自然带在经度方向的差异是由于水分差异造成,即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12(2021山东省济宁市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海拔一般不高,大多在300400米之间,常常表现为山峰四面陡崖,形成一个个“孤岛”状山块和悬崖围闭的沟谷,山块悬崖的相对高度大多不超过200米。在其独特的地貌影响下,形成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下图为丹霞地貌区植被分异模式及某山块植被景观图。(1)描述山块植被的分异特征,并分析原因。(2)分析山块顶部与缓坡沟谷植被
7、差异的成因。(3)分析我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解析第(1)题,山峰四面陡崖,形成一个个“孤岛”状山块和悬崖围闭的沟谷,这种地貌特征,导致山块植被呈环状分布。结合右图中注记可知,植被由中心向外围依次为乔木、灌木、旱生灌木草本等。根据左图图例,植被从山顶向四周,依次是山顶型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山顶型亚热带硬叶灌木林、山顶型干旱灌丛或地被植物等,耐旱性增强。主要原因是山块中部土层平缓较厚,保水性较好,植被生长水分条件好。由中部到边缘部位土层变薄,土壤含水量变少,植被生长条件逐渐变差。第(2)题,据图例可知,与沟谷地区相比,山块顶部高耸,土层相对较薄,保水性相对较差,通风良好,阳光充
8、足,蒸发量大,形成“干岛效应”,故山顶较干旱,主要发育耐旱的植物群落。缓坡沟谷地带海拔较低,被山块围合,温度较高。地势较低,土壤较厚,水分充足。形成“热岛湿岛效应”,故多发育偏暖湿的植物群落。第(3)题,我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沟谷、山顶、陡崖等地貌形态独特多样,局地水热、土壤状况差异大,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当地山顶、陡坡、悬崖广布,人类活动干扰少,植物种类保存完好。答案(1)特征:呈环状分布;植被由中心向外围依次为乔木、灌木、旱生灌木草本等(或山顶型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山顶型亚热带硬叶灌木林、山顶型干旱灌丛或地被植物等;或耐旱性增强)。原因:山块中部土层平缓较厚,
9、保水性较好;由中部到边缘部位土层变薄,土壤含水量变少。(2)山块顶部高耸,土层相对较薄,保水性相对较差;通风良好,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具有“干岛效应”)山顶较干旱,发育耐旱的植物群落。缓坡沟谷地带被山块围合,温度较高;地势较低,土壤较厚,水分充足;具有“热岛湿岛效应”,发育偏暖湿的植物群落。(3)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沟谷、山顶、陡崖等地貌形态独特多样,局地水热、土壤状况差异大;当地山顶、陡坡、悬崖广布,人类活动干扰少。13(2020广西柳州市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气候条件是影响物种丰富度的重要因素。贺兰山位于我国温带草原与温带荒漠两
10、大植被区域的过渡带上,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山体大致为东北一西南走向,海拔2 000 m是针叶林带与下部疏林灌丛带的分界线。下图为贺兰山不同海拔段的物种丰富度变化曲线。(1)描述贺兰山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变化的特点。(2)分析贺兰山物种丰富度的峰值出现在海拔2 000米左右的原因。(3)推测贺兰山东西两坡物种丰富度的差异,并说出其原因。解析第(1)题,据“贺兰山不同海拔段的物种丰富度变化曲线”分析可知,贺兰山物种丰富度整体呈单峰状,在海拔2 000 m左右物种丰富度达到最高,接近350;海拔1 3002 000 m左右物种丰富度随海拔上升增加幅度较快,从200上升到350;海拔约2 2
11、002 700 m间,随高度的上升物种丰富度下降较快,从350下降到150左右;海拔约2 700 m以上,随高度的上升,物种丰富度逐渐下降到100以下,物种数量较少。第(2)题,气候条件是影响物种丰富度的重要因素,主要考虑热量和降水。“贺兰山位于我国温带草原与温带荒漠两大植被区域的过渡带上,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贺兰山山麓年均降水量约200 mm,低海拔地区气候干旱,水分较少,不适宜多数物种生存;高海拔地区气候严寒,气温低,也不适宜多数物种生存。海拔2 000 m左右的中海拔区域多受地形影响,东南季风受到地形抬升,降水较多,蒸发较少,湿润程度较高,海拔2 000 m是针叶林带与下部疏
12、林灌丛带的分界线,且位于草原和荒漠生态过渡带上,导致不同生态带的生物在此交汇;所以物种丰富度相对其它丰富度最高。第(3)题,气候条件是影响物种丰富度的重要因素,贺兰山东西两坡物种丰富度的差异主要考虑热量和降水。据图可知,东坡物种丰富度高于西坡。热量:山体大致为东北一西南走向,东坡为阳坡,冬季风的背风坡,东坡热量条件好;降水:贺兰山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东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丰富。西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热量条件差;西坡为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稀少。答案(1)整体呈单峰状,海拔2 000 m左右物种丰富度最高;海拔1 3002 000 m左右物种丰富度随海拔上升较快;海拔约2
13、2002 700 m间,随高度的上升物种丰富度下降较快;海拔约2 700以上,随高度的上升,物种丰富度逐渐下降。(2)贺兰山山麓年均降水量约200 mm,低海拔地区气候干旱,不适宜多数物种生存,高海拔地区气候严寒,也不适宜多数物种生存。海拔2 000米左右的中海拔区域多受地形影响,降水较多,蒸发较少,湿润程度较高,且位于草原和荒漠生态过渡带上,导致不同生态带的生物在此交汇;所以物种丰富度相对其它丰富度最高。(3)差异:东坡物种丰富度高于西坡。原因:东坡为阳坡,冬季风的背风坡,热量条件好;东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丰富。(或从西坡分析:西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热量条件差;西坡为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