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 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 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2、。第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 许倬云说:“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未能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B国家权力与家庭关系结合 C王权与神权高度结合 D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2 “士”原来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者,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分化 : A有利于推
3、动社会变革 B导致土地私有制出现 C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D是井田制瓦解的产物3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失在于政,不在于制”。这表明他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 A“焚书坑儒” B废除分封制 C农民起义 D统治者的暴政4贾谊在治安策中建议:“欲天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西汉政府采取的 哪项措施反映了这一主张: A削夺列侯的爵位 B颁布“推恩令” C削夺王国的封地 D九卿有事,上报中朝5子虚赋上林赋都是大赋,是司马相如对辞赋的开拓和独创,表现了一代汉赋的新风貌”。这里“汉赋的新风貌”是指: A语言通俗深刻 B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C现实感强 D形式朴实自然6 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
4、历史的史书,其中有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对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B南宋时,经济重心的南移 C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D少数民族之间的不断融合7魏晋以来,直至十六国、北朝前期,伴随着北境诸少数族或主动或被动内徙,秦汉以 来的郡县制政区从北方边境渐次后撤,而代之部落组织式的或军事统制式的特殊政 区。北朝后期,郡县制全面回归。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 A世家大族力量瓦解 B政区设置的密集化 C郡县制遭受挫折 D民族交融的深化8唐开元以后,边疆的募兵
5、队伍渐增,但中央的军队却没有在质量上和数量上有所变通。 据统计,当时藩镇驻军再加上其它边地兵力达49万,而京师和内地兵力总共才8万, 不到边镇的 1/6。这一状况: A直接导致唐王朝的灭亡 B为藩镇割据埋下了祸根 C表明唐朝军事实力强盛 D说明中央集权得到加强9如表为两宋时部分朝臣对唐代藩镇的论述。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他们均认为藩镇:论述论者世言唐所以亡,由诸侯之强,此未极于理。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尹源皆赖方镇相与掎角以定其乱,则方镇之兵不得谓无功于唐。李纲今当稍复藩镇之法,裂河南、江北数十州之地。付以兵权,俾藩王室,较之弃之夷狄,岂不相远?范宗尹 A抵御了北方
6、契丹的入侵 B形成了内外相制的局面 C扩充了中央政府的统辖范围 D起到了维系唐朝统治的作用10均田制下,“成丁而授,丁老而退,不听卖易”。唐代中叶实行两税法后,“兼并者不复 追正,贫弱者不复田业”、“富者有资可以买田”。这说明两税法实施后: A土地兼并现象明显得到抑制 B土地的经营方式更加多元化 C国家对土地交易的态度改变 D主要依靠政治权力占有土地11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捃(jun)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 农耕,终于醯(xi醋)醢(hai酱油)(醯醢意指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糜不毕 书,号曰齐民要术。”这段话体现了: A农书与农业的关系密切 B强调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7、C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 D古代重视总结农业经验 12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朝壁画 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A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 B敦煌艺术来自艺术家创造性活动 C北魏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D唐朝国泰民安、富足强盛13宋太宗曾公然表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 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宋太宗有此“用心”,主要因为: A宋太宗夺取帝位的方式 B唐中叶至五代政局给宋太宗的启示 C安史之乱给宋太宗的经验教训 D辽与西夏严重威胁北宋统治14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
8、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元史地理志 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 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元朝有效地行政管理主要得益于: A行省制度 B册封制度 C朝贡制度 D和亲制度 15辽太宗制定了南北面官制,“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官帐、 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使得“燕 蓟之地陷于胡虏且百年而忘南顾之心”据此可知,该制度: A不利于国家统一 B导致民族关系的对立 C缓和了民族矛盾 D导致了民族分化现象16宋代早市紧接夜市,因其凌晨营业,天明即散,故北时人形象地称为“鬼市”。“鬼市”
9、 不仅在都城里普遍存在,外地州县也是如此。这反映了宋代: A商业的繁荣 B手工业的进步 C农业的发展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17在宋代,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需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宋代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废止 B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C门第观念的消失 D商品经济的繁荣18和汉唐相比,南宋亡国时,“臣子慕义,相率蹈节,矢不奴异族者”众。门人故吏“与 崖山倾覆死忠死节之仁人志士”“几无可胜计”。造成宋代忠义死节之士多的主要原因是: A程朱理学的熏染 B儒学思想神学化 C元军的屠杀政策 D市民阶层的壮大19宋代理学家注
10、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如三字经百家姓;一些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家人、族人的生活习惯。这些做法主要说明: A封建迷信影响民间生活 B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 C社会风气日益开放 D理学成为官方正统20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年)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说明: A内阁非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 B君主专制弱化 C国家决策混乱 D内阁首辅没有任何权力21有学者研究表明,明朝时期的倭患其实大多数是中国人,他们由于“海禁”政策而不能从事正常的海外贸易活动
11、,且沿海地少、多贫瘠,无法依靠农业生存,从而转向走私称为海盗,甚至借倭寇名义骚扰沿海地区。该学者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破坏了沿海地区经济秩序 B禁绝了民间对外贸易 C海禁政策是维护稳定的需要 D战争是解决倭患的根本手段22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封进呈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完事就理。”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A建立密折制 B建立通政司 C设立枢密院 D设立军机处23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许多原先分散孤立的民族单位,逐渐形成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多元统一体。材料认为,中国疆域最
12、终奠定主要得益于: A中央集权制度的连续不断 B多民族的交融与统一 C历代政府合宜的民族政策 D复杂地理环境的影响24.下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时间人口数量(亿)耕地面积(万公顷)均耕地面积(亩)1753年(乾隆十八年)184约4902400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286约50712661812年(嘉庆十七年)334约52602361851年(咸丰元年)432约5042175 A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 B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 C高产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 D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25明代,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为代表的吴派绘画,共同体现了一种
13、倾向:接近世 俗生活,采用日常题材,笔法风流潇洒,秀润纤细。吴淞绘画的这一倾向:A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B反映了作者的孤独与寂寞C表明创作讲究工整细密 D表达了强烈的个性感受26有学者认为,明清山西商人利润的封建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捐输助饷;购置土地;转化为高利贷资本;窖藏;作为宗族活动和封建慈善事业开支;奢侈消费。这导致: A新型生产关系发展缓慢而滞后 B商业资本大量转化为产业资本 C晋商成为当时实力最雄厚商帮 D近代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列强27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 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
14、11起。这说明 当时: A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B外国已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C涉外司法诉讼以政治纠纷为主 D清朝涉外法律维护国家主权28“南京条约并未结束中国人和欧洲人之间的摩擦因此1856年再次爆发战争就 不奇怪了中国遭受的第三次失败是最为耻辱的,因为这次是败在邻近小国的手 下,中国军队又轻易被击溃。第三次失败”: A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D促进了学习西方思潮的兴起 29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割地议和,怒斥清政府 投降卖国。有人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台湾人民更是发
15、布“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的檄文。这说明: 变法拥有广泛群众基础 清政府已成为众矢之的 近代民族国家意识增强 学习西方进入制度层面 A B C D301900年,当满清政府对欧美十一国宣战时,东南各省督抚联合起来形成了“东南互保”,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此事件产生的影响是: A削弱了中央统治 B东南各省脱离了清政府统治 C推动地方民主化 D地方督抚成为列强的代理人31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下列历史解释合理的是:选项史料历史解释 A南京条约:中国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军
16、费共二千一百万银元鸦片战争中英国损失共计二千一百万银元 B北京条约: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劳动力的掠夺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劳动力的掠夺 C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办厂开启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D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列强逼签辛丑条约的目的是报复义和团运动32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到1884年累计核收船舶运费17137万两,加上跌价竞争使外商收入大大减少,中国少溢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这表明招商局的创办: A控制了中国航运市场 B实践了“实业救国” C扭转了中国外贸逆差 D具有外争利权的作用33自强运动的改革者所需要
17、的乃是轮船与枪炮,所以他们设立的是船坞与兵工厂。所 有的改革也与其他部门隔离,以免妨碍旧有法制规章。传统教育制度不因之而更变, 科举取士的程序也原封不动。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腐朽的官僚体制阻碍自强运动 B洋务运动并未促进教育的变革 C旧有的法制规章妨碍改革进程 D封建体制下维新运动困难重重34学者陈旭麓指出:“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以下各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晚清政府拒绝通过改革挽救其统治 B维新运动宣传新思想促进国人觉醒 C百日维新首次实践了君主立宪制度 D戊戌政变导致变法措施
18、完全被废除35有学者指出:由于义和团运动盛期的民族信仰狂热和“剿灭洋鬼”的狂热都是建立在非理性基础之上,所以它们不仅在运动失败之后急遽瓦解,而且更进一步普遍堕落为极端的恐洋或崇洋。这反映了:A“扶清灭洋”违背现代化潮流 B义和团运动助长盲目崇外心理C仇外心理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 D国民心态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第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大题,共30分36. 明清之际,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材料一: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君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
19、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至“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陈翠芳中国儒学总论材料二:借书籍的编纂,剪除各种异端。直到明代的永乐大典和清初的古今图书集成,也还尚能容纳各书,“直取原文,未尝擅改片语”。然而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就大不一样了,乾隆进行了直接干预讽刺派代表作儒林外史不得收入。与此同时对非儒学正统的爱情作品,清统治者一律斥为“淫”,禁止刊行,如红楼梦就被严行禁止。故“四库全书书不全也”! 林岷中国文化史概述 请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进 步思想的经济因素?(8分)(2)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尽管在
20、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有在历 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分 析未能开拓新路的原因。(6分)37.晚清时期,中国人的国家主权观念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但清政府并未就此而觉醒,仍然自高自大,竟将向外屈服称为“羁縻”“安抚”。1861年,为办理对外交涉 而设立的总理衙门,其基本方针为“办理外交之事,非恐决裂,即涉迁就,势本难以周全。两害相形,则取其轻,实未敢因避迁就之讥,致蹈决裂之害”。(意为避免与外国决裂)作为一个近代主权国家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作用却只限于此而已。 摘编自刘慧娟试论中
21、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形成的基本轨迹及其影响材料二:1864年4月,在处理普鲁士与丹麦因战争而在中国渤海湾发生的“战船纠纷”时,奕曾初步提出国家主权问题。他运用有关领海的国际法理论,成功迫使普鲁士公使释放被扣留在中国领海的丹麦船只,解决了棘手的外交难题。李鸿章在19世纪60年代中期指出,倘若外国要求之事“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因万国公法直斥之”。1868年“修约”期到来之前,曾国藩也主张中国应“委婉而又坚定地拒绝外国人在修筑铁路、设置电报、内地通航、在中国水域运盐以及建立货栈等方面提出的一切要求,认为这些活动将有损于中国国民的生计”。后来郑观应进一步指出“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
22、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夺之”。 摘编自施建兴国际法输入与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发轫请思考:(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晚清时期中国人国家主权观念的变化。(6分)(2)结合所学,分析国家主权观念变化的原因。(10分)长春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文科)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BADBBADBDC11121314151617181920DABACADABA21222324252627282930AABDAAABCA3132333435BDABD二、材料题36、(1)内容:反对君主专制制度(2分);注重实学,讲究经世致用;(
23、2分)。因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分);市民阶层壮大(2分)。(2)原因: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2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2分);封建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思想专制加强(2分)。37、(1)变化:国家主权观念由淡薄到逐步加强,国家主权的概念日益清晰(3分);国家主权观念的内容不断拓展,由关注政治权益到关注经济权益(3分)。(2)原因:列强侵略不断加深,对中国国家主权的侵害不断加大;西方思想不断传入,中国人逐步接受国家主权观念;洋务运动的开展,使得洋务派关注国家经济权益;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关注国家主权归属。(任意三点10分,两点7分,一点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