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想象中的世界在巴黎,埃菲尔铁塔的待遇,有点像东方明珠之于上海。你远远看见塔了,就会被纪念品小贩围住。许多路标都会指给你看:如何更简捷地接近塔。与铁塔隔河相望的夏约宫是公认的观塔好景点,所以游客遍布,以至于夏约宫后的烤肉小贩,都精通法、英、德、西、中、日诸国语言,嘴里跑马灯一样溜七八国外语叫卖。但你跟巴黎人提到铁塔,他们就会流露出上海人听到东方明珠和南京路的表情。这种表情用语言描述,就是:“得了吧,游客才去那儿”世上有许多LOGO,在这个时代化作图片,流窜进每一个移动终端,所以我们时常会误解这个LOGO的威力。以巴黎而言,一个游客听到凯旋门、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香榭丽舍就能滔滔不绝,知识渊博
2、可能胜过个地道巴黎人。类似的,当我试图跟一个巴黎人念叨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时,他会一边虚与委蛇,一边眼神流露歉意就差直接跟我说:“其实我们对这玩意,没那么感兴趣。”某天法语课上,一群亚洲人里,插进来个巴西白人同学。我们立刻印象流地想到巴西的足球、桑巴和BOSSANOVA音乐,试图拿这些做敲门砖,跟他开聊。该同学憨厚地表示:不看足球,不懂桑巴。BOSSANOVA?不知道。一个迷恋小野丽莎的日本姑娘急了,赶紧报小野丽莎的名字:日本巴西混血的歌手,听过吗?巴西同学泰然自若地摇头:没有没有。众人面面相觑,若非不好意思,几乎忍不住再问一遍:您真是巴西人吗?当然是的,只是和我们想象里的不同罢了。在巴黎,
3、你有机会见到世界各地的人。当你跟美国人聊天时,会发现他们并不都对白宫、奥巴马、自由女神、好莱坞、布兰妮的绯闻、梦露的大腿、纽约洋基棒球队感兴趣。当你跟英国人聊天时,会发现他们也可能对莎士比亚一问三不知,并不人手一本哈利波特,而且对伦敦奥运会和贝克汉姆也没有十足热情。你跟法国人聊电影,说到伊莎贝拉阿佳妮和苏菲玛索这些女神级名字,再加几个让雷诺、德帕迪约老戏骨时,他们也并不都会作知心贴意状;你跟法国人说中国电影,会发现能跨越障碍、让法国人听了就满脸“噢我明白了”表情的中国电影名字,其实也无非莱斯利张(张国荣)、托尼梁(梁朝伟)等几人罢了。许多时候,一个人特意跑去旅游的陌生城市、搜着店名去排队的名吃
4、、朋友那里借来的书,倒会格外熟悉些;反而是自己所处的城市、小区后门外的小吃、已经买在书架上积灰的书、已经在身边很久的人,了解得少。我们生活在一个LOGO时代里,会习惯将那些遥远、璀璨而举世皆知的LOGO,与那些人贴在一起所以大多数时候,我们生活在一个想象中的世界,一个法国人都生活在铁塔下并且浪漫香粉、巴西人都在海滩边踢足球、印度人随时随地都坐着大象吃咖喱、西班牙人一天到晚边看斗牛边吃海鲜饭的世界实际并非如此。当然,这毛病外国人也犯。意大利人写过许多马可波罗的小说,所有涉及中国的细节,看着都像港片里摘来,又像图兰朵歌剧,看着有许多中国意象,比如花园、绢册、碗筷、木结构建筑,但细品一下,才觉得都是功夫熊猫许多人所共知的中国元素堆垒,但终究不是中国的。我初到巴黎时,认识了一个波兰同学。他初见我,就爱摆李小龙造型,吐气开声:“呼呀!”我花了很久才跟他解释清楚,中国也并不是人人都会武术,街边一个老太太就能飞檐走壁登萍渡水某天,我们在一个中国面馆吃完拉面,结完账出门,隔橱窗看见厨房里,一个法国学徒正在拉面,耍得呼呼风生。波兰朋友看着那面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八变十六,直至千丝万缕,眼都直了,回头问我:“你会吗?”我摇摇头。他立刻泄了气。走了一程,他终于抬头,用幽怨的、梦想落空的语气对我说:“有时候,你都不像我以前想象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