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跟踪检测(五) 中华文明的拐点晚清时期(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英国学者朱莉娅骆菲尔博士在鸦片战争:毒品、梦想与塑造中国中称:“鸦片战争是正义的,其目的是扫除广东十三行强加于外国商人的种种极度苛刻的通商条件与限制,是一场对种族歧视的反抗。”对此学者的观点,理解错误的是()A掩盖列强对华商品输出野心B体现了作者欧洲中心立场C引发战争的原因是朝贡贸易D反映了英国推行自由贸易解析:选C据材料“是一场对种族歧视的反抗”,说明该学者认为战争爆发的原因是种族歧视,而非朝贡贸易,故C项理解错误,符合题意。 2(2019南通三调)晚清官员梁章钜说,“以富强论,福建不
2、能胜于江南、浙江、广东也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马(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说以处之”,“倘若外番并援英夷之例,亦于滨海各省请分设马(码)头,则又将惟命是听乎?”梁章钜的愤愤不平缘于()A清政府开放五口通商口岸B列强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解析:选A据材料“以富强论,福建不能胜于江南、浙江、广东也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马(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说以处之”可知,梁章钜的愤愤不平是因为福州、厦门的开放,即南京条约后开放五口通商口岸,故A项正确;开放通商口岸是便于列强的商品输出,不是资本输出,故B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战争后,故C项错误;清政府沦为“洋人的
3、朝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故D项错误。3(2019扬州期末)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系列条约。由此,恪守条约就成了清政府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在对外交涉中,无论大小事,清政府都一再谕令大臣要“恪守条约”。这说明当时()A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B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C中外之间完全建立起平等的关系D西方国家改变侵略方式解析:选B根据材料“恪守条约就成了清政府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可知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了中国,故选B项。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故排除A项;中国近代与西方并没有完全建立起平等关系,故排除C项;西方国家改变侵略方式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故排除D项。4天
4、朝田亩制度将全体社会成员划分为“功勋等臣”和“后来归从者”两大类,规定前者“世食天禄”,后者“每军每家设一人为伍卒,有警则首领统之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首领督之为农,耕田奉上”。这实质上反映出太平天国()A重视社会成员的内部分工B构建“寓兵于农”的社会制度C实行严格的尊卑等级制度D力图建立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解析:选C根据材料“前者世食天禄,后者每军每家设一人为伍卒,有警则首领统之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首领督之为农,耕田奉上”可知,太平天国实行严格的尊卑等级制度,故选C项。5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是“田产均耕”的土地制度,按人口平分土地,土地所有权归公。它一方面抓住土地所有权不放,另一方面作出“剩余
5、归公”的原则规定,农民剩余劳动所生产的一切都收归国家。这反映出天朝田亩制度()A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契合资本主义发展潮流C实现土地和产品平均分配D严重脱离农民实际要求解析:选D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均分配土地,一方面不触动封建私有制,另一方面实行土地国有制,这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脱离实际,故D项正确。该规定将所有的剩余产品收归国家,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仍然属于小农经济范畴,而时代发展的潮流是资本主义,故该规定与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相违背,故B项错误;该规定具有空想性,未能实现,故C项错误。6(2019徐州模拟)关于英国使节马戛尔尼有没有跪谒乾
6、隆帝一事,军机大臣和珅的奏折“该贡使等向上行三跪九叩头礼”。但是,马戛尔尼在其日记里写道:“吾等曲一膝以为礼,华官则行其本国礼节”。随行的副使斯当东记录是“单膝下跪,简单致辞”。这反映出()A历史研究无法形成确切定论B历史解释应摒弃当事人记录C历史评价必须尊重客观事实D历史记述会受主观因素影响解析:选D对于同一事件,和珅、马戛尔尼和斯当东的记录不同,说明历史记述受当事人主观因素影响,故选D项。历史研究会受多种因素和当事人主观情绪的影响,但并不是无法形成确切定论,故排除A项;当事人的记录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所以并不能摒弃当事人记录,故排除B项;根据题意可知,不同的人对事件的记录不同,不能反映出
7、尊重客观事实,故排除C项。7下图反映了18671876年中国的棉布进口交易量和交易价格的变化趋势。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中国棉布交易量和交易价格成反比B列强侵略促使民族工业的诞生C外国棉布在华的竞争优势有所增强D中国农业迎合国际市场的需要解析:选C从图片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的棉布进口量总体在增加,而交易价格却在逐渐降低,这使得价廉物美的西方棉布在华的竞争力有所增强,故选C项。18721874年棉布进口量下降,但棉布进口价格仍然走低,A项错误;B、D两项从图片信息难以得出,均排除。819世纪70年代后,江苏通州、海门一带洋纱、洋布销售日广,本纺土布去路滞减。乡人购用洋纱,参织大小布匹线带。类
8、似现象在晚清苏北农村地区相当普遍。这主要表明()A传统小农经济开始瓦解B手工织布业获得新发展C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D民族纺织工业日益萎缩解析:选B材料表明晚清苏北地区乡人开始购用洋纱织布,体现了手工织布业的新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所述为手工业相关内容,而小农经济解体指的是农业中耕与织的分离,故A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均排除。9(2019无锡一模)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是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从1853年至1863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该现象反映()A银行制度取代传统汇兑模式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C清朝政府压制商品经济发展D社会动荡阻碍
9、南方经济发展解析:选D1853年至1863年正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汉口、扬州、南京等地”是太平军的活动区域,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导致票号相继撤庄,故D项正确。10李鸿章重金聘请英国人督修的唐胥铁路,时人戏称为“马车铁路”。缘由是朝廷认为“(蒸汽)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运输工人遂只能用驴马拉着车厢在铁道上行走。“马车铁路”的出现说明()A近代交通的发展遭到落后势力的羁绊B民营经济的运营遭到封建政府的阻碍C外国企业的侵略遭到民族主义的痛击D官僚资本的扩张遭到工人阶级的反对解析:选A李鸿章重金聘请英国人督修的唐胥铁路由于朝廷的愚昧无知,只能由驴马拉着车厢在铁路上行走,这
10、说明近代交通的发展遭到封建落后势力的羁绊,故A项正确;B、C、D三项说法错误,均排除。11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松太布市,削减大半”。据材料可知()A通商口岸附近经济结构出现变动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西方侵略者控制了中国海关D外商在中国私设企业并迅速发展解析:选A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于1856年,故排除B项;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者尚未控制中国海关,故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反映外商在中国私设企业的内容,故排除D项;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
11、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品大量涌入中国,冲击了中国的手工行业,导致“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松太布市,削减大半”,通商口岸附近经济结构出现变动,故选A项。12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推测()时间松江市镇数量1550年以前5915511722年11317231861年16718621911年369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 BC D解析:选B由图表可知,松江市镇数量迅速增长,反映出工商业发展较快,尤其是18621911年较前期
12、大幅增长,与开放通商口岸有关,故选B项。13(2019南师附中调研)叶圣陶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中记载某乡村的婆婆的回忆“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下列关于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自然经济逐渐瓦解C中国的传统生产模式退出历史D中国经济逐渐近代化解析:选C材料“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反映了当时外国商品冲击中国市场,说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在外国
13、商品冲击下,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并没有反映中国的传统生产模式退出历史,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中国经济逐渐走向近代化,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4魏源在海国图志卷47中说:英国“立九官以治事,九官由众推选,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美国更是“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反映了魏源()A对西方民主的感性认识 B反对清朝的专制制度C希望中国推行民主制度 D向往欧美的民主制度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魏源只是看到了英美等国决策的形式,但对于英美等国的体制并不理解,因此他对于西方民主存在感性的
14、认识,故A项正确。15“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在19世纪后期的中国风头甚健,洋务派以“体用”“本末”的关系来努力论证中西文化可以相容,能够互补,极力证明中国固有文化可以通过采纳西学而增益新知、焕发生机。洋务派极力宣扬“中体西用”文化观的根本目的是()A调和中西文化冲突 B维护清朝封建统治C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D遏制革命形势发展解析:选B19世纪60年代由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危机,为了挽救清政府危局,洋务派开展了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清政府统治的洋务运动,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并不是调和中西文化冲突,故A项错误;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是洋务运动的客观影响,故C项错误;遏制革命形势发展是
15、洋务运动直接目的,不是根本目的,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5分)16中国近代史不同的历史分期体现出不同的叙事体系,历史观念的更新也影响着历史分期的调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近代分期问题框架下的太平天国起义,是作为洋务运动的催化剂,体现着自己的历史价值。太平天国政权本身的农村政治并不能为中国提供任何资本主义因素,但起义者的战斗为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打出一个可以施展的新格局。相比之下,1840年的鸦片战争并未给中国社会带来整体性的政治观念的更新和新经济因素的引进,而1861年因为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太平天国安庆失守、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更有理由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
16、端。摘编自王明前中国近代史开端1861年说材料二在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递进过程中,甲午战争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甲午战争把维新思潮推向高潮的同时,又促成了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维新派指出,当时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而挽救民族危机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进行改革,奋起救亡。这对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从而迅速形成了一个群众性的爱国救亡运动。我们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不仅是因为它第一次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推上政治舞台,而且它还促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由前期的不完全形态向后期的比较完全形态转化。因此,就严格意义来说,甲午战争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起点。摘编自戚其章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社会
17、思潮的发展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说明作者以1861年标志性事件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理由。(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作者认为“甲午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起点”的依据。(6分)(3)运用上述视角,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7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太平天国安庆失守、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更有理由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可知作者以1861年标志性事件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理由主要是因为这一年出现了政治观念的更新和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出现。第(2)问,根据材料“不仅是因为它第一次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推上政治舞台,而且它还促成了中国近
18、代社会思潮由前期的不完全形态向后期的比较完全形态转化”可知将“甲午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起点”的依据是因为甲午战争以后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了社会思潮的转化,从而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民族救亡运动的开展。第(3)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无论是将1861年作为近代史的开端还是将甲午战争作为近代史的开端,其原因都是因为带来了近代社会性质的变化。所以将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要从社会性质变化的角度展开论述。答案:(1)理由:政治观念的更新;新经济因素的引进(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出现)。(2)依据: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动社会思潮转化;促使民族意识觉醒;推动救亡运动开展。(3)政治:中国主权遭到破坏,如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协商关税,破坏中国关税主权;五口通商,破坏中国贸易主权。经济:列强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如列强向中国输出工业品,中国土货滞销;手工业走向衰败(中国沦为列强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如新思潮的萌发(或师夷长技以制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