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飞夺泸定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经过,体会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2、总结全文,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教育。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红军战士英勇夺桥的经过。教学重点:了解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经过。教学难点:体会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审题板书课题:飞夺泸定桥。课题中的“飞夺”什么意思?(速度快,时间急。)二、通读全文,把握中心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夺取泸定桥的战斗经过。三、分析段落(一)自读课文第一段,思考:
2、1.北上红军过大渡河、为什么非从泸定桥走不可?(指导学生抓词,抓句谈体会。)(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泸定桥可以通过。)重点词:“只有”,唯一,除此以外没有别的路。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渡河是“天险”?理解: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3.小结:这段交待了时间、地点和人物,概括地写出了大渡河是天险,点明了泸定桥是必经之路,体现了飞夺的必要性。4.教师板书:要北上飞夺泸定桥。指导学生说出段落大意。(二)学习第2、3、6自然段。1.过渡语:红军不仅要夺泸定桥,而且必须得飞快地夺取,这是为什么呢?2.默读2、3自然段,思考:什么是关键?为什么说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关键就是
3、事件最紧要的部分。)3.讨论:抢在敌人前面,是我军取胜的关键。这是因为:时间紧,路程远。地形险,敌兵援。4.读第6自然段。泸定桥这个地方怎样险?默读,把这段分三层。用“”划出描写桥险的词语,引导学生体会。第一,桥太高,十多米;第二,桥太简陋,没有栏,没有桥墩,没有木板;第三,桥太晃,人走在上面像打秋千。用“”划出描写水的词语,引导学生体会。第一,水深红褐色;第二,水势急,像瀑布:倾泻,冲,飞溅3米多高。第三,水势大,震耳欲聋。用“()”表示描写城的词语,引导学生体会。敌人居高临下,背靠着崇山峻岭,且正堵住桥头,早有准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板书:敌人借天险有恃无恐。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节。教师
4、小结:泸定桥这个地方这样险,毛主席在长征诗中说:“大渡桥横铁索寒”,敌人已有两个团兵力把守,如果援兵一到,敌人就会如虎添翼,我军一个团要对付敌人两个旅两个团,敌众我寡,要取得夺桥的胜利就不大可能了,因此我们必须赶在敌人援兵之前到达泸定桥,必须“飞”速行军。(三)读第4、5自然段。思考:红四团是怎样赶在增援的敌人前面到达泸定桥的?红四团遇到了哪些困难?找出有关词语、句子读一读。阻击的敌人击溃饥饿、疲劳忘记暴雨冒着泥泞踩着漆黑的雨夜点起火把与增援的敌人赛跑红军怎样和增援的敌人赛跑?齐读有关语句,读出红军不怕困难,顽强斗争的精神。我红军抢时间、争速度的词语这段突出“飞”字,同样的自然环境,同样多的时
5、间,为什么红军能抢先赶到泸定桥?体现红军什么精神?(机智、顽强、无畏。)指导学生说出第三大段段落大意。(写红军战士与敌人抢时间、争速度、飞速赶到泸定桥。)教师板书:困难重重,雨夜兼程。四、学习第四段思考:红四团发动总攻时,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夺下泸定桥1.读第6自然段,回答:红军夺桥有哪些困难?2.敌借天险有恃无恐,夺桥战斗十分激烈,作者写了哪些人?重点写的是谁?3.作者重点描写的是突击队22位英雄,这里的六个动词用得非常准确,不好替换,不信你试试。4.理解“千钧一发”,为什么大火燃起来是千钧一发的时刻?(稍一迟疑就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铺好的木板被烧掉,铁链被烧红,部队就无法前进。)5.
6、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战士们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教师板书:战士英勇,不怕牺牲。6.结果怎样?“狡狈”什么意思?敌人逃跑时是什么样?7.指导朗读,说出段意。五、齐读最后一段1.“浩浩荡荡”是什么意思?2.结尾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夺取泸定,继续长征。文章头尾是什么关系?文章开头和结尾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3.说说段意。六、通读课文一遍1.写出各段段落大意。2.指导学生具体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的。3.总结中心:赞扬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七、完成课后练习1.填空,说说从填进去的词语能看出什么?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
7、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
8、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2.指导造句。用“关键”、“千钧一发”造句。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板书设计: 13 飞夺泸定桥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艰 难 危 险)必须夺桥接到命令奔赴天险英勇夺桥顺渡天险 不怕困难 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