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三 要素“碰撞” 环环“勾连”小说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生日杨帮立树叶稀疏,冠顶上还剩下最后一枚熟透了的柿子,小灯笼似的照亮着院落,闪着吉祥的光。院后的野菊绽放了。菊花开,露水轻,老太太一大早去屋后捋野菊了。儿女们要用这些野菊装枕头,今儿个,孩子们会回来的。此时的菊花很能满足她,似乎她一边采着一边开着,连着手采,这不会让她分神,她和花一起在时光里静悄悄的。临近中午,隔着院墙,她还是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脚步声,一会儿听到挂在老柿子树上的提桶入井打水的响动。她返回院子,院子里空荡荡的。提水洗洗脸,她想清醒清醒疑神疑鬼的脑子。她取下提桶,掀开井盖揉揉眼,是不是眼看花了井里一
2、条蛇,昂头张嘴吐着芯子。井,盖得严丝合缝,哪来的蛇?再看,还有,再看,又无,再看,还有。哎老太太长叹一口气,你咋一回家就不小心掉进井里去了呢?老太太来到屋檐下,那里有一根长竹竿,她要把蛇捞上来。拿起竹竿,老太太又想起来这么光的竹竿怎么能捞起一条比竹竿还光溜的蛇呢。她找来破布条子和几根木棍,在老木凳上坐下来,她要在竿梢绑上她能用得上的东西这些对付生活的小聪明,都是和她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老头子教她的。小时候她可是村里出了名的傻姑娘。竹竿在她手指间长出枝枝杈杈,她满意地笑着,向井上看了一眼。看了一眼,老太太僵那儿了:井的上方老柿子树上吊着一条蛇,张着嘴吐着芯子。两条蛇?老太太疑惑着。不会是两条蛇。停
3、一会儿,老太太坚定了她的想法:水里的蛇是树上蛇的影子。树上攀着层层蜘蛛网,蛇爬到网里,缠裹严实了,被一缕秋阳照的明晃晃的一绺蛛丝倒挂在树上,在清爽的秋风里荡着秋千。还没摔怕。老太太自言自语地说:那年爬树摘柿子,不让你上,你偏逞能,掉下来摔断了腿,遭的不是罪?你忘了?一辈子玩性大,偏逞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回来就去树上摘柿子,不就还剩一个了吗,你看得真是清。不能直接把你钩下来,掉井里咋办呢?掉进井里不好捞啊,水也凉啊,激感冒了咋办。再说,掉水里总是不吉利的事。老太太盖上了井盖,是一口反扣的破铁锅。老太太摸到竹竿,又想起一件事,铁锅多硬啊,万一再摔伤了咋办?老太太到屋里,抱出一床她和老头子盖了许多年
4、的被子来,软乎乎在井口上扯平铺好,这才拿起竹竿,颤颤巍巍小小心心地向那绺蛛丝钩去。那蛇,扭动着细长的身子,在她眼里,在院里,在空中,玩起杂技来。蛇一动,蛛丝偏向了一边,老太太一下子还没钩着。别动,别动,别动老太太接二连三地对着蛇喊:再动,我不救你下来了,一辈子就是不听话。那蛇,的确不听她的话,她还没再举起竹竿,它在空中闹腾得更欢了。好,不听话,不就是年轻时练过几年杂耍吗?天天在我面前显摆,一直把我哄到白露河岔子野地秋草里老太太脸有些发烫,也许是中午的阳光发威了。好,我今儿个好好让你显摆。老太太从厨房里拿出一个豁了边的钢精盆,坐在旧木凳子上紧一声慢一声地敲着,蛇就很舞弄一阵子,终于吊直了身子,只
5、剩下嘴一张一合了。认输了吧,不逞强了吧。老太太再举起竹竿,说,我也是糊涂了,蛛丝悬在一根枯树枝上,一钩不就断了吗?啪的一声,蛇往下落。滴、滴、滴,门外响起了刺耳的汽车喇叭声。谁回来了?老太太也不知道怎么丢下的竿,脚移得那么的快,瞬间站在了院门外。菊花枕头做好没?妈,饭熟没,饿死了。是老四,这家伙从小就咋咋呼呼的,一脚跨进院门里。倒是这外地的儿媳妇柔和,拉着一个剃着茶壶盖头的小男孩说:快喊奶奶。茶壶盖眼里散发着怯怯的陌生的光,不肯开口。不喊奶奶,我就不让你进门。老太太沉下脸来,后退一步张开双臂把住了门口。像是在逗孩子玩,又像是跟孩子较真。妈,快让开,被子上怎么盘着一条花练子蛇,能咬死人,幸亏我今
6、天顺路回来了。老四大嚷着从院里冲了出来,竹竿枝枝杈杈上挂着那条蛇头被砸得稀巴烂的,身上还在抽搐,尾巴还在颤抖着。老太太跟随着蛇的尾巴浑身颤抖起来,目光渐渐呆滞:你爹属蛇,你爹记得我今天过生日,变成蛇回来看看我,你,你,你把你爹没有风,那枚火红的柿子,正垂落在灿烂的秋阳里。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别动,别动,别动”这处语言描写,表现了老太太对于小动物的怜爱,刻画了她善良、慈爱的个性。B“脚移得那么的快,瞬间站在了院门外”这处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老太太急于见到儿孙的迫切心理。C儿媳让小孙子快喊奶奶,小孙子“眼里散发着怯怯的陌生的光”,这说明儿孙们平时极少回家看望老
7、人。D“幸亏我今天顺路回来了”中的“顺路”一词,表明儿子不是专为母亲而来,可见老人的情感需求被儿子忽略了。解析:选A。A项,“表现了老太太对于小动物的怜爱,刻画了她善良、慈爱的个性”分析不当,结合语境看,这一处语言描写透露出暮年孀居中的老太太对老伴的怀念之情。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生日”为标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特殊背景,突出生日这天老太太前后心理的反差,强化了作品主题。B小说首尾都写到熟透的火红的柿子,既前后呼应使结构圆合,也起到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的作用。C小说巧设悬念,让人不理解为什么老人与蛇这么亲近,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这一疑惑便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8、。D小说中,“老头子”虽没有直接出场,但这一主要人物形象在老太太对过往生活的回忆中得到了完整的呈现。解析:选D。“老头子”不是主要人物形象,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中也不是“完整”呈现的。3小说中幻觉与现实交织,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答案:更贴近老太太孤寂的心灵,使心理刻画更深入,人物形象更丰满。将老太太与老伴的真挚感情、与儿孙的隔阂等巧妙安置其中,使情节集中紧凑,发人深省。今昔穿插,亦真亦幻,虚实相生,平中见奇,避免平铺直叙,使行文富于变化。4蛇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答案:标示线索,展开情节:小说以蛇为线索,叙写了老太太遇蛇、救蛇、忆蛇,老四打蛇等场景,虚实
9、结合,层次明晰。揭示心理,刻画人物:小说叙写老太太救蛇的言行举止与心理活动,表现了暮年孀居中的她对老伴的怀念,以及晚年生活的孤独寂寞。丰富意蕴,揭示主旨:把蛇幻化为过世的老伴,营造了奇幻的意境,有利于突出主旨,呼吁人们关怀留守独居的老人。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两分硬币注黑岛传治“妈妈,买根陀螺绳儿嘛。”藤二缠起妈妈来了。“问问爸爸,看叫买不。”“说行哩。”妈妈对所有的事情都很小气,一个原因是家里的日子难过。尽管是答应给买了,还要把堆房翻腾一遍,看清楚是不是还有健吉玩旧的绳儿。这沿河的小村庄的孩子们,都聚集到庙门前,把新绳儿缠在新陀螺上使它转动起来,两个人一组撞陀螺,比输赢。孩子们把这
10、种玩法叫作“撞嘎嘎”。缠好绳儿使劲一抽把陀螺撒出去,它就飞快地转动起来。两个人一起撒,轮流让自己的陀螺去撞对方的,直到一方的陀螺停止转动,陀螺先停下来的就算输了。“瞧,光俺一个人用这样又黑又旧的陀螺呢。也给俺买个新的陀螺吧。”藤二缠着妈妈。“陀螺,不是有一个嘛,不买也行了。”“这个,瞧,不都这么黑了吗?人家都是新的!”“净说傻话,这个陀螺还不好!”健吉说,他深信自己从前用过的陀螺好,又舍不得拿钱给弟弟买陀螺。“嗯。”原来,藤二是哥哥说啥都相信的。“这个陀螺好呀,不信跟他们比比看。能够打败它的陀螺,谁也不会有的。”说到这里,陀螺用旧的,算是说通了。可一到跟妈妈两个人去买绳儿时,藤二又贪婪地摸弄起
11、铺子里装在木盒中的涂得红红绿绿的新陀螺来了。绳儿一共有几十条,都剪得一般长,其中只有一条比起别的来短那么一尺左右。那是按尺码量着剪下来,最后剩了那么一条不足尺码的。“多少钱一条哇?”“一条一角钱,那条短的就算您八分钱吧。”“算八分钱”“是啊。”“那么,这条短的就好了。”说着,妈妈拿出一角钱递给老板,找回来两分钱硬币,就仿佛赚了两分钱一样高兴。直到妈妈催藤二回家,他还在玩弄那盒子里的新陀螺,看起来十分爱惜的样子。然而,却也并没有硬逼着妈妈给他买,就跟着妈妈回来了。邻村庙前的广场上,来了串乡的摔跤班子。孩子们都结伴去看热闹。藤二也想去,但是正在收割稻子大忙的节骨眼儿上,而且牛棚里上了轭(牛拉东西时
12、架在脖子上的器具)的牛,也正拉磨磨粉,团团地围着中间的柱子打转,得让藤二看着。“连看牛都讨厌,那该怎么办呀?”不知怎的,藤二讨厌看牛。他把绳儿拴在牛棚房檐下的柱子上,两只手握住绳头儿用力抻着。“那么,你就去赶麻雀吧。”“不。”“你这么任着性子怎么行啊?粉得磨,麻雀又会来吃稻子!”妈妈带着生气的口吻说。藤二似乎在跟柱子拔河一样,转过身子去拉绳儿,过了一会儿,低声说:“大伙儿可都去看摔跤的了。”“像咱家这样的穷棒子,哪儿能够去干那样的事啊!”“嘿!”藤二失望地喊着,还是一个劲儿地抻着绳儿。“那么抻,绳儿可要断了。”“哼,比人家的都短呀!”“抻也长不了那么抻要摔到后面去的呀!”“嘿,一抻就长了。”这
13、时候,爸爸回来了,盯着藤二说:“阿藤,你嘟囔什么呀?”“瞧,这不是挨说了吗?喏,看着牛啊。”妈妈趁机安顿好藤二就下田去了。爸爸把稻子倒在漏斗里,看到温顺的牛正在望着人脸,慢腾腾地拉着磨,就出去了。藤二自从买了陀螺绳儿,到孩子们中间去转陀螺,就慢慢发现自个儿的绳儿比别人的短很多。这使他感到不开心。把绳儿的一头并齐,一比,他的绳儿比谁的都短。他才六岁,跟上了学的大孩子玩“撞嘎嘎”总是输,所以他总是不断地抻绳儿。他一边看着牛,一边把绳儿套在中间的柱子上,揪住两头用力抻,嘴里仿佛在念叨着:“绳儿啊,长长了吧。”牛就在他身后团团地转着。健吉正在割稻,去看摔跤的孩子们回来了。归途中,他们到处停下来玩着陀螺
14、。后来,一家三口又割了一会儿稻子,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才担着稻捆儿回家来了。“牛棚里怎么一点儿动静都没有哇?”“嗯。”“藤二上哪儿去玩了吧?”妈妈放下稻捆儿走上前去往牛棚里一瞧,吓了一大跳,颤抖着叫了起来:“阿健啊,快来!”健吉扔下稻捆儿,赶忙跑过去,发现看牛的藤二,手里握着陀螺绳儿躺在阴暗的牛棚里,他的脖颈断了,满头是血。黄牛呆呆地站在那里,仿佛是在守护着孩子。夕阳穿过竹窗棂,照着黄牛的眼珠。一两只苍蝇在黄牛身旁嗡嗡地扇动着翅膀“畜生!瞧你干的好事!”黄牛吓得口吐白沫,在牛棚里跑来跑去。牛轭打烂了,六尺扁担也打断了。三年过去了。“那时候,叫他去看摔跤的就好了!”“不给他买那么短的陀螺蝇儿就好
15、了,他是把陀螺绳儿套在柱子上用力抻,一只手抻脱,栽倒在地上,被牛踩死的。不给他买那根短绳儿就好了,省下两分钱又顶什么用啊!”妈妈一想起藤二,就这么念叨起来,直到如今,还要流泪哩。【注】此文作于1925年,当时日本的资本主义侵入农村,地主富农残暴,大量农民破产,十分贫困。5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写“撞嘎嘎”“串乡的摔跤班子”“上了轭的牛,也正拉磨磨粉”“麻雀又会来吃稻子”等内容,弥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B买陀螺绳儿的时候,藤二玩弄着新陀螺,看起来十分爱惜,却并没有逼着妈妈买,说明他年龄虽小却比较懂事,答应了不买就不再缠闹。C藤二讨厌看牛,也不愿意去赶麻雀,是因为
16、他想跟着其他孩子一起去邻村看摔跤,同时也是因为自己的陀螺绳儿短经常输掉比赛不开心。D“妈妈一想起藤二,就这么念叨起来”,类似祝福中祥林嫂说阿毛的事情,“妈妈”念叨的内容主要表现了“妈妈”因儿子死去的悲伤。解析:选D。由三个“就好了”可知,“妈妈”念叨的内容主要表现的是她的悔恨。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对话为主,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如“哼,比人家的都短呀”“瞧,这不是挨说了吗?喏,看着牛啊”表现了藤二的天真活泼。B“像咱家这样的穷棒子”正面说明了藤二一家家庭贫困;别的孩子都去看摔跤了,六岁的藤二却要在家里看牛,从侧面反映了这一现实。C小说中“那么抻要摔到后面去的
17、呀”“看到温顺的牛正在望着人脸,慢腾腾地拉着磨,就出去了”等情节为后文藤二出事做了铺垫。D“夕阳穿过竹窗棂”“一两只苍蝇在黄牛身旁嗡嗡地扇动着翅膀”等属于环境描写,渲染出一种死寂的氛围,突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解析:选A。“天真活泼”概括不准确。7简要分析小说以“两分硬币”为题的作用。答:解析:解答此题,应从小说的情节、人物、主旨等角度分析。通过梳理小说情节可以发现,妈妈为了省“两分硬币”给儿子买了短的绳儿,这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从人物形象上看,省“两分硬币”突出了妈妈节省的性格特点。从小说主旨看,妈妈为什么连“两分硬币”都要节省?联系文后的注释不难看出当时大量农民破产,这样的社会现实能够引发考生
18、的深思。答案:从小说的内容看,正是“两分硬币”造成了藤二的悲剧,“两分硬币”是小说情节的关键。从人物形象的塑造看,节省“两分硬币”突出了妈妈节俭的特点。从小说的主旨看,“两分硬币”竟造成了悲剧,深刻反映出当时底层人民的生存现状,发人深省。8小说的悲剧看似是一个偶然事件,实际上背后有复杂的原因。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答:解析:题干中已经指出,造成小说悲剧的原因是复杂的,且是隐藏在“背后”的,那么就要求考生挖掘深层的原因。从表面上看,藤二的悲剧是他贪玩想把绳儿抻长引起的,而深层的原因就要结合故事情节和小说下面注释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藤二为什么想要抻长绳儿呢?因为妈妈给他买的绳儿短。妈妈为什么买短的绳
19、儿?因为家庭贫困,想节省钱。为什么发生危险时没有人管呢?因为家人都在忙。为什么会贫穷?为什么家人都在忙呢?因为时代剧变,大量农民破产。由此分析即可得出背后的深层原因。答案:家庭的贫困:妈妈为了节省两分硬币而造成悲剧。生活的重压:孩子本该玩耍,但正赶上收割稻子要干活,这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孩子出事时家人都在忙,发现时已晚。时代的悲剧:这个家庭就是日本社会的缩影,社会剧变,农民生活贫困,时代的残酷造成了悲剧。小说文本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当表董益新这是江南一个春雨淅沥的夜晚,小镇狭长的弄堂里两个黑衣人一闪而过,在一处高宅大门前停了下来,黑夜里响起轻轻的叩门声。大门“吱呀”一声
20、,打开了一条小缝,吴掌柜提着风灯,半张麻脸从门缝里露了出来:“你们找”话未说完,风灯已“啪”地掉到地上,大门随即关了个严实。满脸大胡子的黑衣人举手便要擂门,另一名清瘦的黑衣人赶紧按住他的手,压低声音说:“你忘了,我们是来干什么的?”大胡子应了一声,便蹲了下去,不再说话。吴老爷正在书房里看着朱子家训,刚沏的明前茶冒着氤氲的香气,书房的正墙上挂着一幅吴老爷临摹的大字:难得糊涂。吴老爷见吴掌柜跌跌撞撞闯进来,便皱皱眉头,问:“什么事?”吴掌柜结结巴巴地说道:“又来了,老爷,又来了”“谁?”“昨天来过的那个大胡子又来了。”吴掌柜说完,赶紧用衣袖揩了揩额上的汗珠。吴老爷“哦”了一声,旋即问道:“来了多少
21、人?”吴掌柜说:“两个人。”吴老爷站起来,在书房踱起步来。昨天也是个阴雨天,酉时未至,天已落黑。当铺刚要打烊,一个穿黑衣的大胡子却像风一样闪了进来。大胡子虎背熊腰,鼓鼓的腰间扎着条腰带,一进当铺,就掏出一块鎏金怀表。吴掌柜一见,顿时眼睛一亮,循例问道:“您有何贵干?”大胡子伸出拇指和食指,在吴掌柜面前一亮。吴掌柜吃了一惊,赶紧问道:“当多少?”大胡子还是不说话,伸出一只手晃了晃。吴掌柜说:“这个数目,得老爷做主,先生里间请。”吴老爷看看大胡子,又看看鎏金怀表,转身对吴掌柜点了点头。须臾,吴掌柜端来一个托盘,托盘里码着五叠大洋,一叠十块,正好五十块。吴老爷又把鎏金怀表往盘里一放,一起推到大胡子跟
22、前。大胡子正要开口,吴老爷却摆摆手,说:“这钱是我捐的。天黑路远,壮士快走吧。”大胡子呆了片刻,弯下腰去,向吴老爷鞠了一躬,转身消失在夜雨中。吴老爷想起昨天的事,喃喃自语道:“守分安命,顺时听天”忽然,吴老爷停了下来,对吴掌柜说道:“请!”俄顷,两个黑衣人跟着吴掌柜鱼贯而入。吴老爷连忙起身让座,问:“两位壮士夜深而来,必有要事,还望直言相告。”清瘦的黑衣人欠欠身,说道:“吴老爷,我们是专程向您道歉来的。”说罢,从怀里掏出一块怀表,把它放到吴老爷跟前。吴老爷一看,正是昨天那块鎏金怀表。吴老爷微微一笑,把怀表推还给清瘦的黑衣人。吴老爷指指大胡子,说:“昨天,我已说过,那点儿大洋是老朽捐的”。清瘦的
23、黑衣人说:“昨天,我是让他来当表,没叫他来募捐。这表是我去国外留学时买的,跟我十多年了,还好使。”清瘦的黑衣人说罢,又把怀表推到吴老爷跟前。吴老爷连忙说道:“壮士误会了。老朽开当铺三十多年了,多少长了点见识,这法兰西共和国的名表,少说也值一百多个大洋。你们打日本兵除汉奸,老朽早有耳闻,只恨认捐无门。”清瘦的黑衣人见吴老爷依然不收,便说道:“国有国法,村有村规,部队有部队的规矩,如果您不收,我岂不带头坏了规矩?望您成全。”清瘦的黑衣人说罢,长身而起,又是长长的一揖。吴老爷问:“壮士是”清瘦的黑衣人欠身答道:“在下姓何,单名一个冲字。”吴老爷一听,赶紧站起来:“原来阁下就是让日本兵闻风丧胆的何大队
24、长,老朽有眼不识泰山啊。如此说来,这怀表我更不应该收了,你打日本兵用得着。”吴老爷说完,又把怀表推到何大队长跟前。何大队长见吴老爷决意不收,便站了起来:“吴老爷美意,在下心领了,失礼之处,还望多多海涵。我们后会有期。”何大队长伸手抓起怀表,往吴老爷手里一塞,转身与大胡子飘然而出,瞬间消失在茫茫黑夜中。转眼到了秋天。这天哨兵忽然给何大队长送来一个包裹,说是一个满脸麻子的人送来的。何大队长拆开一看,包里都是部队急需的药品,其间还夹杂着那块鎏金怀表和一封信。信上写道:何大队长台鉴:日本兵占我河山,杀我同胞,毁我村舍,老朽之当铺也被掳掠一空矣!我六尺男儿必手刃之而后快,然老朽老矣,空负报国之心。明日,
25、有一队日本兵要来镇上运粮,镇南塘西桥乃粮队必经之地,望何大队长务必奔袭之。此表暂作定金,日后老朽另当重谢!何大队长看罢来信,在桌上重重地擂了一拳,大声地叫道:“好!”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大胡子第一次来当表的时候,吴老爷给了大胡子五十块大洋,但并未收怀表,这表明吴老爷已经猜出了大胡子的身份。B何大队长将跟随了自己十多年的怀表拿去当铺当了换钱,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抗日军队物资匮乏的艰难处境。C见吴老爷坚决不肯收怀表,何大队长“伸手抓起怀表,往吴老爷手里一塞”,便飘然而出,说明何大队长坚持以身作则。D吴老爷因为自己的当铺被日本人掳掠一空,所以十分痛恨日本人,于是给何
26、大队长寄去一封信提供关于日军的情报。解析:选D。D项说法不合适,吴老爷痛恨日本人,给抗日军队提供情报,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当铺被日本人掳掠一空,由前文看,吴老爷一直都在默默支持抗日活动。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并没有直接介绍出场人物,而是用“黑衣人”代称,两个“黑衣人”在雨夜拜访,增添了人物的神秘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小说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描写方法塑造了吴掌柜的形象,用吴掌柜开门禀报时的“慌”,反衬出吴老爷并不把黑衣人放在心上。C小说语言很有特点,既有口语又有书面语,吴老爷与何大队长的对话使用了不少书面语,说明何大队长不仅能打日本兵,还受
27、过良好的教育。D小说中的鎏金怀表是一个重要的道具,作为线索贯穿整篇小说,最后怀表被当作抗日的定金支持了抗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重要作用。解析:选B。“反衬出吴老爷并不把黑衣人放在心上”错误,由小说中“吴老爷想起昨天的事,喃喃自语道:守分安命,顺时听天忽然,吴老爷停了下来,对吴掌柜说道:请!”可见,吴老爷并不是不把黑衣人放在心上。3小说插叙大胡子当表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插叙的作用,作答时需要仔细阅读大胡子当表这一情节,可从情节、人物形象、主旨三个角度来思考。大胡子当表这一情节其实是对何大队长专程道歉送表的缘由进行了说明,对故事起到了补充作用,让故事情节更加
28、完整。这一情节,主要塑造了大胡子的形象,这对何大队长的形象起到了衬托的作用。从主旨上看,这一情节与何大队长的做法形成对比,突出了军民一心、共同抗日的主旨。答案:情节安排上,交代了何大队长专程来道歉送表的缘由,使情节更加完整。人物形象上,塑造了孔武、缺少原则的大胡子的形象,并以此衬托了何大队长知书达理、讲究原则的形象。主旨表达上,与后文何大队长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讲究原则形成了对比,突出了抗日军队爱人民、军民一心共同抗日的主旨。4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吴老爷还是何大队长?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答:解析:小说塑造了吴老爷、何大队长等人物形象,至于谁是主要人物,考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但不论谁是主要人
29、物,考生都要给出足够的理由。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分析人物的作用,可以从人物与情节发展的关系、人物形象的意义、人物对主旨表达的作用等方面去分析,从而得出答案。答案:(示例一)吴老爷。从篇幅上看,写吴老爷的文字相对较多。从情节上看,主要情节都是写吴老爷的。从形象上看,吴老爷的形象最鲜明。从主旨上看,有关吴老爷的内容既能表现抗日军队爱护人民,又能表现人民拥护抗日军队,对表现主旨作用最大。(答出三点即可)(示例二)何大队长。从情节上看,何大队长送表是主要内容,前面的内容都是铺垫。从形象上看,何大队长是抗日军队的代表,是小说歌颂的对象。从主旨上看,何大队长最能表现抗日军队的爱民作风。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30、成58题。敲铜锣的孩子袁省梅初冬的太阳青白冷寂地走到头顶时,铜锣黄亮的声音在羊凹岭的巷里响了起来,咣,咣,咣。正在玩耍的孩子嚷嚷着,耍把戏的来了。敲铜锣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宽大的棉袄随着胳膊的摆动,像罩了个罩子般硬撅撅地晃,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他看上去也不冷,额头冒着汗,把一面铜锣敲得嘹亮。戏台子下蹲着、站着好多人。冬闲,人们都出来看个热闹。开始演出了。都是十来岁的孩子,已经脱了棉袄棉裤,光着脊背,只穿条灰白的单裤子,在一个黑脸大汉的指挥下,钻火圈、骑单车、抛大缸表演顶尖刀的是敲铜锣的孩子和黑脸大汉。一把亮闪闪的尖刀,一头顶在那孩子的脖子上,另一头顶在黑脸大汉的脖子上。一旁的铜锣皮
31、鼓噼里啪啦,敲打得紧紧慢慢。看热闹的人心也跟着紧紧慢慢地乱扑腾,就见那黑脸大汉和那孩子顶着尖刀,伸开着两臂,一步一步转着圈走得缓慢、沉重。只见那孩子的脸涨得紫红黑亮,眼睛瞪得溜圆,眼珠子快要蹦出来般,凸出了眼眶,亮的尖刀已经深深戳进了他的喉里。细的棍子一点点弯曲,弯曲终于,在一阵急促的锣鼓声中,在人们的唏嘘中,棍子咔嚓折断。那孩子和黑脸大汉慢慢收了气息,微微笑着向一周的人鞠躬致意。人们看着那孩子,顺出一口气,旋即就嗷嗷地叫起好来。人们是没想到这小小的孩子,黑黑瘦瘦的,还有这般好的气功。有胆大的娃娃悄悄走上去,想摸那孩子的肚子。那孩子故意将肚子鼓得老大,等娃娃们小心地刚碰到他的肚子,他忽地瘪了下
32、去,吓得娃娃手一弹,倏地缩回。那孩子就嘿嘿笑,一旁的人都嘿嘿笑。锣声又响在羊凹岭的巷子时,敲铜锣的孩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收粮食了。那孩子见了门,不进去,站在门口把铜锣敲得响亮。屋里的人听见了,就会拿出两个馒头,或者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或者是,一瓢麦子、三四个玉米穗,反正是,家里有啥,就给点啥。那孩子见人拿了东西出来,就不敲了,鞠一下躬,翻过铜锣,接了粮食。出了门,他把铜锣里的粮食装到一只灰的布袋子里。走到二豁子家门口时,巷里闲坐的人使着眼色不让那孩子在二豁子家门口敲铜锣。二豁子没有男人,一个寡妇扯着七个淌鼻涕的娃娃,日子过得像烂抹布样皱巴。况且,凭着二豁子的性格,她除了能给你一口唾沫一顿斥骂,还
33、能有什么?那孩子看着人们给他挤眼扯嘴的,以为人家跟他开玩笑,他也朝人们挤眼扯嘴地逗闹。笑闹中,就站在二豁子家门口把铜锣咣咣地敲响了。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的二豁子看见那孩子手上捧着锣,站在当门口,脸上就黑下一层,噘着嘴,不耐烦地摆着手,走走走。那孩子却不走。二豁子看那孩子的黑眼睛溜溜地瞪着她,短的头发硬撅撅地直愣愣,就有点可笑。你要给我当儿子,我就把你这布袋子装满。那孩子不说话,也不走。门口看热闹的人哄地笑了,都说留下吧,给二豁子当儿子吧。捧铜锣的孩子还是不说话,笑笑,把铜锣往二豁子脸前凑。二豁子看见铜锣暗哑的光映出那孩子一张谦卑的倦容,抬眼就看见那孩子的眼神也清明,也倔强,好像是,还有点忧郁。
34、二豁子的心莫名地疼了一下。这娃。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有人说,做她娃多好,省得你跟个讨饭的一样可怜。那孩子突然敲响了铜锣,咣的一声,响亮,突兀,也寒凉,冰块般撞向每个人。人们一个哆嗦,还没回过神来,那孩子缓缓地说,我不是讨饭的。说着,一手提着铜锣,一手把布袋子猛地摔到肩上,在人们的一片惊叹中,走了。那孩子走了好一会儿了,木槌撞在铜锣上的声音,当当当,还清凉凉地响在二豁子的耳边,细碎,纷乱。这娃,脾气还挺大。嗤,再大也是个耍把戏讨饭的。别说了。二豁子突然大吼一声,白白黑黑的碎语刀切般没了,人们瞪着二豁子,不明白她好好的,咋就生气了。二豁子从裤腰里摸出一个黑灰的手绢,抽出五角钱,把手
35、绢包好,又塞到腰里,一手抓了三四个玉米棒子,踏踏地跑了出去。人们面面相觑,抬头看天,讪讪地,天要变了,好像是。人们撵着二豁子时,她已经往回走了。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人们看见那孩子的手上捏着一张皱巴巴的五角钱。过了一会儿,那孩子提着铜锣还在那儿站着。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 (有删改)5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铜锣黄亮的声音在羊凹岭的巷里响了起来,咣,咣,咣。正在玩耍的孩子嚷嚷着,耍把戏的来了”,对于耍把戏的欢迎说明羊凹岭精神生活的贫乏。B演出结束后,敲铜锣的孩子挨家挨户收粮食时,“屋里的人听见了,就会拿出
36、两个馒头,或者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这说明羊凹岭人们的慷慨。C周围看热闹的人们听见锣声就拿出家中粮食给敲铜锣的孩子,并且劝孩子不要在二豁子门口敲锣,以免自讨没趣等情节,说明羊凹岭地区乡风淳朴,人们与人为善。D文中“你要给我当儿子,我就把你这布袋子装满”,这是二豁子故意为难孩子,想让孩子知难而退,不问自己要粮食。解析:选B。B项,“这说明羊凹岭人们的慷慨”错误。根据上下文语境,表现了羊凹岭物质生活的艰苦。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敲铜锣的孩子表演顶尖刀时极其紧张,演完后则微笑地向人们鞠躬致意,幽默地逗弄着娃娃们,前后对比鲜明,一位在艰难生活中乐观抗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
37、上。B作者注重对出场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敲铜锣孩子“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二豁子“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等描写,用笔精省,却凸现人物的生活状态。C“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这一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二豁子的心理活动:她非常同情、喜欢敲铜锣的孩子,但是否收养这个孩子,她内心还是犹豫。D文章倒数第二段,“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运用动作描写,表现敲铜锣的孩子对二豁子的反转行为表示感谢。解析:选C。“但是否收养这个孩子,她内心还是犹豫”概括不准确。结合上下文分析,敲铜锣的孩子并未承诺做她家孩子,二豁子让敲铜锣的孩子当她儿子也只是句玩笑话,所以这样的心理描写
38、不合理。7小说中敲铜锣的孩子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答:答案:老成、有担当。敲锣召集观众的是他,表演最惊险节目的是他,挨家挨户收取粮食的也是他。活泼顽皮,不失稚气天性。表演结束后和村子里的娃娃开玩笑,误会村人的意思朝他们挤眼扯嘴逗闹。不卑不亢。挨家收粮食时不进门,接粮食前鞠躬。自尊和倔强。村人轻慢他跟讨饭的一样,他以锣声表达抗议并转身离开。出身贫寒。衣着不合身,非大即小,靠耍把戏换取粮食等。(答出四点即可)8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答:答案: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通过环境描写,赞美艰难困苦中绽放的人性美的光辉,升华了主题。语言含蓄,蕴含丰富而强烈的情感。小说文本阅读(三)一、阅
39、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白光(节选)鲁迅陈士成一见县考的榜,便先在十二张榜的圆图里细细地搜寻陈字。陈字也不少,似乎也都争先恐后的跳进他眼睛里来,然而接着的却全不是“士成”这两个字。凉风吹动他斑白的短发,初冬的太阳还是很温和的来晒他。但他似乎被太阳晒得头晕了,脸色越加变成灰白。这时他其实早已看不到什么墙上的榜文了,只见有许多乌黑的圆圈,在眼前泛泛的游走:考了秀才,上省去乡试绅士们千方百计的来攀亲,深悔先前的轻薄、发昏屋宇全新了,门口是旗杆和扁额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这时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他觉得涣散了身躯,惘惘的走向归家的路。他刚到自己的房门口,七个学童便一齐放开
40、喉咙读书。“回去罢。”他迟疑了片时,这才悲惨地说。他们一溜烟跑走了。“这回又完了!”他大吃一惊,这分明就在耳边的话,回过头去却并没有什么人,仿佛听得嗡的敲了一声响,自己的嘴又说道:“这回又完了!”他屈指想,十一,十三回,连今年是十六回,竟没有一个考官懂得文章,有眼无珠,也是可怜的事,便不由嘻嘻的失了笑。然而他愤然了,蓦地从书包布底下抽出誊真的制艺和试帖往外走,刚进院门,却看见满眼都明亮,连一群鸡也正在笑他,便禁不住心头突突的狂跳。别家的炊烟早消歇了,而陈士成还不去做饭。空中青碧到如一片海,月亮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当初也不过像是一面新磨的铁镜罢了,而这镜却诡秘的照透了陈士成的全身。他还在
41、房外的院子里徘徊,耳边似乎听到急促的低声说:“左弯右弯”他耸然了,记得了。那时他不过是十岁有零的孩子,躺在竹榻上,祖母便坐在榻旁边给他讲有趣的故事。伊说是曾经听伊的祖母说,陈氏的祖宗是巨富的,这屋子便是祖基,祖宗埋着无数的银子,有福气的子孙一定会得到的罢,然而至今还没有出现。至于处所,那是藏在一个谜语的中间:“左弯右弯,前走后走,量金量银不论斗。”今天铁镜的光罩住了陈士成,白光如一柄白团扇,摇摇摆摆的闪起在他房里了。“也终于在这里!”他说着,狮子似的走进那房里去,但不见了白光的影踪。他慢慢的再定睛,白光却分明的又起来了,这回更广大,而且在靠东墙的一张书桌下。陈士成不知怎的有些怕了,就张皇的点了
42、灯。他移开桌子,用锄头一气掘起四块大方砖,蹲身一看,照例是黄澄澄的细沙,揎了袖扒开细沙,便露出下面的黑土来。极小心的,一锄一锄往下掘,然而深夜究竟太寂静了,尖铁触土的声音,总是钝重的不肯瞒人的发响。陈士成心里仿佛觉得空虚了。这其间,触着一种古怪的小东西了。他谨慎的挖起那东西来在灯光下仔细看时,那东西斑斑剥剥的像是烂骨头。他已经悟到这许是下巴骨了,而那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而且笑吟吟的显出笑影,终于听得他开口道:“这回又完了!”他栗然的发了大冷,同时也放了手,便再不敢向那边看。但忽而耳朵边又听得窃窃的低声说:“这里没有到山里去”陈士成似乎记得白天在街上也曾听得有人说这种话,他不待再听
43、完,已经恍然大悟了。他突然仰面向天,月亮已向西高峰这方面隐去,远远离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眼前,周围便放出浩大闪烁的白光来。他奔跑着,这白光又远远的在前面了。“是的,到山里去!”他惨然的奔出去了。灯火结了灯花毕毕剥剥的炸了几声之后,便渐渐的缩小以至于无,那是残油已经烧尽了。第二天,有人在万流湖里看见一具浮尸。那是一具男尸,五十多岁,浑身也没有什么衣裤。或者说这就是陈士成。但邻居懒得去看,也并无尸亲认领,于是便由地保埋了。(选自鲁迅呐喊,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通过陈士成在追求功名失败后,失去常态,在幻音、白光引导下疯狂而可怜地追寻银子下落而不得的悲惨遭
44、遇,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阴鸷的吃人本质。B陈士成为了寻到银子,不惜一切代价,从自己屋里到城外山里,已处于精神恍惚之中,陷入了一种非理性状态,正是科举使他一步步走向死亡。C陈士成坚持科举考试十六次,但一直未考中,他认为考官有眼无珠,不懂他的文章,其实是他能力不够,达不到录取标准。D小说围绕陈士成因落榜产生白光的幻觉并最终为追逐白光落水而亡来写,以“白光”为题点明了小说的内容,这也是小说的线索。解析:选C。C项主观臆断。陈士成认为未考中是“没有一个考官懂得文章,有眼无珠”,选项“他能力不够,达不到录取标准”于文无据,表述错误。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像受潮的糖塔一般,
45、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一句运用比喻修辞,真切地体现了陈土成科举落榜希望落空后的心理状态。B文中“这回又完了!”这个句子反复出现,增强了刻画陈士成失望心理的效果,为下文他出现幻觉并发疯埋下伏笔。C小说的中间段落描写月光的阴冷,四周的寂静,营造出一种阴森、凄惨的氛围,既烘托出陈士成复杂的内心世界,又为下文陈士成在白光引诱下去寻找银子埋下伏笔。D“他移开桌子,用锄头一气掘起四块大方砖,蹲身一看,照例是黄澄澄的细沙,揎了袖扒开细沙,便露出下面的黑土来”,这些环境描写很好地表现了陈士成在屋内挖银子时的心态。解析:选D。D项,“环境描写”错误,应是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3文中的画线句子,用“糖塔倒塌
46、”来比喻陈士成希望破灭。如果把糖塔倒塌换成“肥皂泡破灭”好不好?请说明理由。答:答案:不好。糖塔能表现出陈士成希望的高远、美好。“受潮的糖塔”的倒塌,准确地表现了陈士成希望破灭的心路历程。而肥皂泡飘忽不定,没有塔的高耸、厚重之感,“肥皂泡破灭”是瞬间的,无法表现陈士成希望一次次破灭的过程。4鲁迅的小说,内容丰富而深刻,“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是其主题之一。这里的“凉薄”指人际关系的冷漠。请结合文本,对“苦人的凉薄”加以解说。答:答案:白光中的陈士成十六次参加科举考试,始终落榜,他敏感脆弱,以致神智昏乱,而周围没有一个人过问;陈士成总感觉周围一切,甚至连他所教的学童都看不起他;陈士成幻想考
47、中后大家来攀亲、寒暄,可见现实中人们对他的嘲讽、挖苦;他死后,邻居不理,亲人不认,只好由地保埋了,都反映出“凉薄”的人际关系。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盲 人 国英H.G.威尔斯努涅斯是个山民,聪敏而有胆识。他善登山,航过海,见识过世界,爱阅读古籍,是一个有进取心的人。他在一次登山时失足跌下悬崖,因摔进厚厚的积雪而没有死。悬崖下面有一道狭窄岩缝,陷于绝境的他冒险从那里往下爬。到达一个树木葱郁的山坡,地面有大块的葱嫩草地,星星点点地缀着美丽的花朵。在山坡后面,峡谷豁然开朗,有连绵的草地,一道墙把山谷环绕。三个人沿着一条小路走来,努涅斯大喊一声,那三个人停下脚步,把耳朵转向这边。他看见他们的
48、眼睑凹陷,里面的器官已完全萎缩。努涅斯迈着自信的脚步走上前,他想起了关于盲人谷的古老传说:盲人国里,独眼称王。努涅斯说:“我来自波哥大,那里有十万居民,市区很广大,在视力之内看不到尽头。”“视力?”那三个人很利落地抓住他,在他身上摸了一阵后,认为他那两只眼睛是很奇怪的东西。“他的感官有缺点,且说没有意义的话。”盲人说,“领他去长辈那里。”他看见所有的石舍都只有门没有窗,呈直线地列在异常干净的中心街道两边,每个屋子表面都是色彩斑驳。它们的色彩极无条理,上面涂的泥灰时而是灰色,时而是土褐,时而是灰蓝或深棕。几位老人开始诘问他,努涅斯向他们描述外面的世界群山,天空,云朵,日出。但他们既不信,也听不懂
49、。最年长的盲人向他说明他们如何把时间分为温暖和寒冷两部分,温暖的时间宜于睡觉,寒冷的时间宜于工作。他们让他睡觉,直到寒冷把他们唤醒,又开始另一天。但是努涅斯根本没有睡。“喂,波哥大!”一个声音喊,“到这里来,跟着我的脚步声走。”努涅斯跟在后面,有些儿气恼。“我的机会会来的,”他说,“难道没有人告诉过你们,盲人国里,独眼称王?”“什么是盲?别说这种傻话!”四天过去了,这位“盲人之王”仍被他的子民认为是一个又笨又无用的外人。盲人们过着简单而辛劳的生活,注重音乐和歌唱,有爱情和小孩。在那个有秩序的世界里,他们的感官非常敏锐,可以在十二步之外听到人的心跳,能像狗那样凭气息分辨人。一天早晨,两个盲人和努
50、涅斯在一起坐着,他想向他们表明视力的实际价值。他打算把他们之中的一个打倒在地,借着公平的格斗来表明眼睛的功用。他大声说:“我在这山谷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抄起锄头,他们耳朵朝着他听,他感觉到无可奈何的恐怖,跑开了。许多人拿着锄头和棍子,朝他走来,他们时而停下,用鼻子嗅闻,用耳朵倾听。他们摸索着前进,可是走得很快。那情形很像玩捉迷藏,除了一个人之外,所有的人都蒙住眼。忽然间,他发觉自己置身在追逐者所构成的一个大弧形阵线内。“我要伤害你们了,”他说,由于情绪激动而抽搐着喘气,“老天在上,我真要伤害你们了。”一个大个子冲来,对他发声处挥击。他胆怯了,急忙转身,在惊慌中朝围墙的一个小门逃去。到了墙外
51、,他绊倒在岩石上,他在那里躺下,抽噎地喘气。这场政变就此结束。他在外面待了两天两夜,没东西吃,也没遮蔽物。最后,他爬到墙边大声喊叫,两个盲人从门里出来。“我疯了,”他说,“我的感官有缺点。”他们说这样就比较像话了。他们问他能不能“看见”。“不能,”他哭了现在他身体很虚弱,而且病了。努涅斯变成了盲人国的公民,他和那些人慢慢熟了,其中有他的主人叶考布和小女儿麦迪娜。麦迪娜不受人尊重,因为她的眼睑不像山谷中一般人凹得那样深,被认为是严重破相。在一个休息日的集会里,他们两个人并肩坐在朦胧的星光之下,他的手落在她手上,她也紧握回报。他向叶考布和长辈们要求娶她为妻。这件事遭到激烈反对,青年男子都认为这会败
52、坏他们的种族。一位长辈提出建议:“波哥大眼睛的毛病影响了他的头脑,他眼睛鼓胀,眼睑能眨动,因此他的头脑常烦躁激动。手术可以除去那些有刺激作用的器官。”“你总不会要我丧失视力吧?”在失去视力前的最后一天,他问她,“我的整个世界都是视觉赐予,美丽的花、夕阳和你。单是为了看见你可爱的脸,就应有视力。”她伸开双臂搂着他,呜咽着说:“噢,只要你答应就好了!”他说:“那样我就看不见你了。”她紧握着他的手:“你是为了我而受这痛苦的。”次日早晨,他看见朝阳像身披金甲的天使,青草地上开着白花。于是他往外走,出了墙垣,爬到岩石上面,不停地往上爬,衣服撕破,血迹斑斑。日落时,他已经爬到很远很高的地方,恬然地躺在那里
53、。余晖映照天空一片金黄,夕阳的红光逐渐消逝。(有删改)5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的感官有缺点,且说没有意义的话”,展露出盲人国里盲人们的生存状态:人们有严重的缺陷,思想固化,自以为是。B“四天过去了又笨又无用的外人”,写主人公努涅斯与盲人们产生思想分歧,一直受到众盲人的鄙视与排挤。C“波哥大眼睛的毛病有刺激作用的器官”,是用一种庄重正经的语气和声调来述说一种荒诞不经的奇谈怪论。D“他向叶考布和长辈们要求娶她为妻”,努涅斯与麦迪娜相爱并想娶她为妻,使故事发展取得了喜剧效果,给人以启示。解析:选D。“喜剧效果”分析错误。文章用喜剧般的讽刺手法,达到郑重地发人深省的目的。想
54、娶麦迪娜为妻就要失去引以为傲的视力,这一夸张情节的安排,极富悲情效果,从而产生一定的讽刺效应。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不同,描述的并不是作者期望的理想世界,而是在揶揄的语调中充满了深切的忧虑。B努涅斯的婚事遭反对时,接受长辈为他提出的除去刺激头脑的器官的建议,不失为调和矛盾、解决问题的好办法。C盲人国建立了独特的秩序,盲人们感官残缺而敏锐,生活辛劳而简单,思想保守,他们留下努涅斯并尽力想同化他。D这篇小说荒诞玄幻,显示了作者惊人的幻想才能,情节和细节的设置,强化了故事的讽刺效果,引发读者思考。解析:选B。B项,“不失为调和矛盾、解决问题
55、的好办法”错误,这不是好办法,而是残忍、非人道的,体现了扼杀、同化异己的霸道作风。7请简要概括文中努涅斯在盲人国的行动和心理变化过程。答:答案:初入盲人国,挑战山谷盲人,幻想成为盲人国的王;挑战失败,谎称自己“看不见”,满心屈辱和无奈;放弃爱情,逃离盲人国,为保住了眼睛而感到满足。8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三处画线句子的作用。答:答案:画线句子在小说中都是环境描写,对小说的情节发展都有推动作用。第一处,写努涅斯意外发现的美丽风景,表明此时他对这个地方充满了好奇和美好的幻想;第二处,表现了盲人国独特的社会风貌与封闭的特点,为后来努涅斯逐渐了解盲人国做铺垫;第三处,努涅斯逃出盲人国之后所看到的落日,表现了他心情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