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六 传记体裁不偏离 四大题型有顺序——文言文阅读落实训练 高效增分.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294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六 传记体裁不偏离 四大题型有顺序——文言文阅读落实训练 高效增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0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六 传记体裁不偏离 四大题型有顺序——文言文阅读落实训练 高效增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0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六 传记体裁不偏离 四大题型有顺序——文言文阅读落实训练 高效增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0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六 传记体裁不偏离 四大题型有顺序——文言文阅读落实训练 高效增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0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六 传记体裁不偏离 四大题型有顺序——文言文阅读落实训练 高效增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2020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六 传记体裁不偏离 四大题型有顺序——文言文阅读落实训练 高效增分.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2020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六 传记体裁不偏离 四大题型有顺序——文言文阅读落实训练 高效增分.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2020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六 传记体裁不偏离 四大题型有顺序——文言文阅读落实训练 高效增分.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2020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六 传记体裁不偏离 四大题型有顺序——文言文阅读落实训练 高效增分.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2020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六 传记体裁不偏离 四大题型有顺序——文言文阅读落实训练 高效增分.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2020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六 传记体裁不偏离 四大题型有顺序——文言文阅读落实训练 高效增分.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2020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六 传记体裁不偏离 四大题型有顺序——文言文阅读落实训练 高效增分.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2020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六 传记体裁不偏离 四大题型有顺序——文言文阅读落实训练 高效增分.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2020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六 传记体裁不偏离 四大题型有顺序——文言文阅读落实训练 高效增分.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2020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六 传记体裁不偏离 四大题型有顺序——文言文阅读落实训练 高效增分.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2020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六 传记体裁不偏离 四大题型有顺序——文言文阅读落实训练 高效增分.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2020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六 传记体裁不偏离 四大题型有顺序——文言文阅读落实训练 高效增分.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2020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六 传记体裁不偏离 四大题型有顺序——文言文阅读落实训练 高效增分.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2020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六 传记体裁不偏离 四大题型有顺序——文言文阅读落实训练 高效增分.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2020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六 传记体裁不偏离 四大题型有顺序——文言文阅读落实训练 高效增分.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2020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六 传记体裁不偏离 四大题型有顺序——文言文阅读落实训练 高效增分.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六 传记体裁不偏离 四大题型有顺序文言文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四行。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

2、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

3、与之诀,滂白母曰:“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得其所矣。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有删改)【注】龙舒君:范滂之父范显,曾为龙舒侯相,时已故。李、杜:指当时的贤臣李膺、杜密。1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B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C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D滂登车/揽辔/慨然

4、/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解析:选C。原文标点为: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廉,是汉代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任职的“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人。B掾属,辅佐三公、郡县主官治政的官吏,其人员由主官自选,不由朝廷任命。C传舍,旧时官府的一部分,是古代高级官员在办公之余,休息住宿的处所。D印绶,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于身。也借指官爵。解析:选C。传舍,又称驿舍,邮舍;古代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书者休息的地方。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5、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滂疾恶如仇,刚正不阿。弹劾刺史、二千石权豪共二十余人,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表示如存私心,检举失实,甘愿受死。B范滂反对宦官,遭受陷害。党锢之祸再起,朝廷下诏缉捕他。吴导伏床哭泣,欲弃官与他出逃,范滂不肯连累别人,自己投案死于狱中。C范滂做事公正,立场坚定。外甥李颂为同乡人所不齿,范滂在任命他做小官的问题上坚决不通融,即便是举荐他的宗资也无可奈何。D范滂慷慨赴难,重情孝母。他决定以死平息灾祸,但也难以割舍母亲的恩情;他的母亲深明大义,理解他的选择,母子离别的事迹令时人感动流泪。解析:选B。“欲弃官与他出逃”的不是吴导,而是县令郭揖,且“反对宦官”于文无据。4把文中画

6、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译文:(2)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译文:答案:(1)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呢)?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名,恐怕是自己选择了不好的议论吧?(2)范滂(这样做)是公正的裁断,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的做法)无法改变。5请根据文章第二、三段的内容,概括范滂为官的特点。答:答案:同僚相处,耿直自尊;不畏豪强,揭发佞吏;志不能伸,率性辞官;不徇私情,严整疾恶。参考译文: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

7、。从小磨砺出高洁的节操,受到州郡和乡里人的钦佩。被推举为孝廉、光禄四行。冀州地区发生饥荒,盗贼纷纷而起,于是(朝廷)任用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前去巡行查办。范滂走马赴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污秽的志向。等他到冀州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的消息,都自动辞官而去。升迁为光禄勋主事。当时陈蕃担任光禄勋,范滂执行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访陈蕃,陈蕃没有阻止他,范滂觉得很遗憾,扔下笏板弃官而去。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说:“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呢)?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名,恐怕是自己选择了不好的议论吧?”陈蕃于是向范滂道歉。(范滂)又被太尉黄

8、琼征召,不久皇上下诏三府衙门的属官呈报反映官吏好坏的议论,范滂举奏了二十多个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贵。尚书责备范滂弹劾的人太多了,怀疑他有私心。范滂回答说:“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因为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举奏了最紧要的;那些没有查清的,将要进一步查实。如果我的话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我甘愿接受死刑。”(负责审理的)官吏无话可说了。范滂看到当今的时势正处于混乱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于是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辞官。太守宗资此前就听说范滂美好的名声,(于是)请求朝廷让范滂暂任功曹,并把政事交给他处理。范滂

9、在任功曹期间,严厉地整治他痛恶的人和事。范滂外甥西平人李颂,是王侯之家的子弟,被同乡的人不齿。中常侍唐衡把李颂请托给宗资,宗资任命他做小官。范滂却认为他外甥李颂不是合适人选,就把这件事压下不办。宗资把怒气转嫁到书佐朱零的身上,鞭打书佐朱零。朱零仰起头说:“范滂(这样做)是公正的裁断,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的做法)无法改变。”宗资于是作罢。后来牢修诬告朝中有人结党营私,范滂获罪被拘禁在黄门北寺监狱。后来范滂的案情查清,范滂就回到乡里。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结党之人。诏书下达,紧急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到县,手捧诏书,(把自己)关在传舍中,伏床哭泣。范滂听说

10、这件事后,说:“(这)一定是因为我呀!”当即自己赶到县狱。县令郭揖十分吃惊,走出官衙,丢下官印,拉着范滂要和他一起逃走,范滂说:“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名连累您,又使得您的老母亲流离他乡呢!”范母前来和范滂诀别,范滂告诉母亲说:“我跟随先父去黄泉,是死得其所。只是希望母亲大人割断这难以割舍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伤了。”他的母亲说:“你现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这样的好事)能够同时得到吗?”范滂跪下来接受母亲的教诲,再三拜别而去。经过的人听见了,没有人不被感动得流泪。这一年,范滂三十三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11、。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语耶?”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同府参军郑崇质母老且疾,当使绝域。仁杰谓曰:“君可贻亲万里忧乎?”诣长史蔺仁基请代行。仁基咨美其谊,时方与司马李孝廉不平,相语曰:“吾等可少愧矣!”则相待如初,每曰:“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

12、怀义坐误斧昭陵柏,罪当免,高宗诏诛之。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仁杰曰:“汉有盗高庙玉环,文帝欲当之族,张释之廷诤曰:假令取长陵一抔土,何以加其法?于是罪止弃市。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遂免死。数日,授侍御史。左司郎中王本立怙宠自肆,仁杰劾奏其恶,有诏原之。仁杰曰:“朝廷借乏贤,如本立者不鲜。陛下惜有罪,亏成法,奈何?臣愿先斥,为群臣戒。”本立抵罪。由是朝廷肃然。使岐州,亡卒数百剽行人,道不通。官捕系盗党穷讯,而余曹纷纷不能制。仁杰曰:“是其计穷,且为患。”乃明开首原格,出系者,禀而纵之,使相晓,皆自缚归。帝

13、叹其达权宜。圣历三年卒,年七十一。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仁杰所荐进,若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皆为中兴名臣。中宗即位,追赠司空。(节选自新唐书狄仁杰传,有删改)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B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C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D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解析:选B。首先,通读选文,把握大意

14、;其次,细读画波浪线的部分,理解其内容和句式特点。“仁杰”“吾亲”为主语,应在其前断开;“反顾”“见”为两种先后进行的行为,中间应断开;“谓曰”是固定结构,应分别在其前后断开;“舍”为动词,后面应有表地点的宾语“其下”;“久之”作“瞻怅”的时间状语,应在其后断开。根据以上分析,即可得出答案。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卷”指书籍,古时人们为了防止书蠹,多用黄檗来染纸,因纸色发黄,故以之代称。B“明经”是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明经与进士两科为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C“黜陟使”是唐代考察地方官吏并提出推荐或贬黜建议的官员,其中“陟”为“贬斥”之意。D“

15、高宗”为唐代李治的庙号。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有时帝王会有多个庙号。解析:选C。“陟”为“提升,升迁”之意,“黜”为“贬斥”之意。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狄仁杰读书专注。他小时候家里有门人被害,官吏询问情况,众人都争着对答,只有狄仁杰不为所动,因此受到官吏礼让。B狄仁杰推己及人。有同僚需要离开年老体弱的母亲出使到边远地区,狄仁杰主动请求上级官员让自己代替前往。C狄仁杰善于劝谏。在“砍柏”一案中,狄仁杰巧引汉代旧事,成功说服唐高宗,使权善才和范怀义免去了死罪。D狄仁杰富有谋略。狄仁杰在岐州公开宽免自首者的条例,释放了被关押的人,让他们回去后相

16、互传话,劫匪都前来自首。解析:选A。“受到官吏礼让”错误,原文说“吏让之”,这里的“让”意为“责备,责怪”。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译文:(2)朝廷借乏贤,如本立者不鲜。陛下惜有罪,亏成法,奈何?译文:答案:(1)陛下的法律,本来就有差别等次,犯人不至于死却让他们去死,这是什么缘故呢?(2)朝廷假使缺少有才的人,但像王本立这样的人却不少。陛下怜惜有罪的人,破坏了现行的法律,这该怎么办呢?10蔺仁基为什么称赞狄仁杰“贤”?请根据材料简要回答。答:解析:本题需要在原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即从“同府参军郑崇质”到“一人而已”的内容,联系前后文

17、,在准确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作答即可。答案:狄仁杰孝顺且能推己及人,郑崇质母亲年老且有疾病,于是想代替郑崇质出使偏远的地方,以免郑崇质的母亲担忧儿子。蔺仁基赞赏他的品行,且为自己与人不睦的行为感到惭愧。参考译文:狄仁杰,字怀英,是并州太原人。当他还是小孩时,家里有位门人被杀害,官吏前来询问(情况),众人争着申辩对答,狄仁杰读书而不予理会,官吏责问他,他回答说:“我在书中正与圣贤对话,哪有时间同世俗的官吏说话呢?”(狄仁杰)考中明经科,调任汴州参军。(狄仁杰)被官吏诬告,黜陟使阎立本召他来问询,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异,道歉说:“孔子称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知道仁者的用心,你可以称得上沧海中被遗落的明珠了

18、。”举荐狄仁杰,他被授任并州法曹参军。狄仁杰的父母住在河阳,狄仁杰登上太行山,回头看,看见一片白云孤身飞过,对身边的人说:“我的父母就住在它的下面。”他眺望惆怅很久,白云飘走才离开。同府参军郑崇质的母亲年老且有疾病,郑崇质本应该出使僻远的地方。狄仁杰对他说:“你怎能留给双亲儿子远行万里的担忧呢?”(狄仁杰)到长史蔺仁基那里请求代替郑崇质前往。蔺仁基赞叹他们的友谊,当时蔺仁基正和司马李孝廉不和,两人相对说:“我们可要稍稍感到惭愧了!”于是两人对待彼此像原来一样,他常常说:“狄仁杰品德贤良,北斗以南,只有他一个人罢了。”不久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一年之中判完了积压很长时间的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当时的

19、人称道他公平宽厚。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由于用斧头误砍了昭陵的柏树,按律定罪应当免死,高宗下诏书要处死他们。狄仁杰上奏说他们不应被处死,皇帝生气地说:“这使我成为不孝子孙,一定要处死他们。”狄仁杰说:“汉朝有偷盗高庙玉环的人,文帝想要灭他们的族,张释之在朝廷直言规劝说:假如拿了长陵的一捧土,该如何按律定他的罪呢?于是只处以弃市的死刑。陛下的法律,本来就有差别等次,犯人不至于死却让他们去死,这是什么缘故呢?现在误砍一棵柏树,就杀掉两位大臣,后世将会说陛下是什么样的君主呢?”于是皇帝免去了二人的死罪。几天后,狄仁杰被任命为侍御史。左司郎中王本立仗着受宠恣意而行,狄仁杰弹劾上奏他的罪

20、过,皇帝下诏宽宥他。狄仁杰说:“朝廷假使缺少有才的人,但像王本立这样的人却不少。陛下怜惜有罪的人,破坏了现行的法律,这该怎么办呢?我希望您先斥责他,作为对大臣们的警诫。”王本立受到惩处。从此朝廷上下都严整恭顺起来。(狄仁杰)出使岐州,几百名逃亡的士兵抢掠行人,道路上人们不敢往来。官府抓捕了盗贼党羽严加审讯,然而其他人仍混乱不能制止。狄仁杰说:“这是因为他们方法用尽,只能成为祸患。”于是公开宽免自首者的条例,放出被关押的人,发给他们粮食之后就释放了,让他们相互传话,于是(他们)都自己绑着自己来到衙门。皇帝赞叹他通晓变通之策。(狄仁杰)在圣历三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朝廷追封狄仁杰为文昌右相,谥号文

21、惠。狄仁杰所推荐引进的人才,如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都是唐朝中兴时期的名臣。中宗即位,追封他为司空。文言文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杨沛字孔渠,冯翊万年人也。初平中,为公府令史,以牒除为新郑长。兴平末,人多饥穷,沛课民益畜干椹,阅其有馀以补不足。如此积得千馀斛,藏在小仓。会太祖为兖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将千余人皆无粮。过新郑,沛谒见,乃皆进干椹。太祖甚喜。及太祖辅政,迁沛为长社令。时曹洪宾客在县界,征调不肯如法,沛先挝折其脚,遂杀之。由此太祖以为能。累迁九江、东平、乐安太守,并有治迹。坐与督军争斗,髡刑五岁。输作未竞,会太祖出征在谯,闻邺下颇不奉科禁,乃发教选邺令,当得

22、严能如杨沛比,故沛从徒中起为邺令。已拜,太祖见之,问曰:“以何治邺?”沛曰:“竭尽心力,奉宣科法。”太祖曰:“善。”顾谓坐席曰:“诸君,此可畏也。”赐其生口十人,绢百匹,既欲以励之,且以报干椹也。沛辞去未到邺而军中豪右曹洪刘勋等畏沛名遣家骑驰告子弟使各自检敕。沛为令数年,以功能转为护羌都尉。十六年,马超反,大军西讨,沛随军,都督孟津渡事。太祖已南过,其余未毕,而中黄门前渡,忘持行轩,私北还取之,从吏求小船,欲独先渡。吏呵不肯,黄门与吏争言。沛问黄门:“有疏邪?”黄门云:“无疏。”沛怒曰:“何知汝不欲逃邪?”遂使人捽其头,与杖欲捶之,而逸得去,衣帻皆裂坏,自诉于太祖。太祖曰:“汝不死为幸矣。”由

23、是声名益振。及关中破,代张既领京兆尹。黄初中,儒雅并进,而沛本以事能见用,遂以议郎冗散里巷。沛前后宰历城守,不以私计介意,又不肯以事贵人,故身退之后,家无余积。治疾于家,借舍从儿,无他奴婢。后占河南夕阳亭部荒田二顷,起瓜牛庐,居止其中,其妻子冻饿。沛病亡,乡人亲友及故吏民为殡葬也。(节选自三国志,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沛辞去/未到邺/而军中豪右曹洪刘勋等畏沛名/遣家骑驰告子弟/使各自检敕B沛辞去未到邺/而军中豪右/曹洪刘勋等畏沛名/遣家骑驰告子弟/使各自检敕C沛辞去未到邺/而军中豪右曹洪刘勋等畏沛名/遣家骑驰告/子弟使各自检敕D沛辞去/未到邺/而军中豪右曹洪

24、刘勋等畏沛/名遣家骑驰告/子弟使各自检敕解析:选A。解答断句题,首先应当通读语句,力求对语句内容有大体的了解,然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如“曹洪刘勋等”是“军中豪右”,两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根据语段大意可知,“告”的宾语是“子弟”,两者之间不应断开。排除C、D两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也有“贬谪,放逐”之意,如迁谪(贬官远地)、迁客(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B生口,本指俘虏,后以俘虏为奴隶,即用作奴隶的称呼,如后汉书就有“倭国王献生口百六十人”的记载。C都尉,是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都尉一职最早出

25、现在战国后期的战事中,到魏晋时代,都尉的职务逐渐虚化。D黄门,官名,黄门侍郎、给事黄门侍郎的简称。汉有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等,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以文官充任。解析:选D。“皆以文官充任”错,应是宦官充任。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沛将积藏的干椹全部献给去迎接天子但缺粮草的太祖,从而得到太祖赏识,等到太祖辅政,便提拔杨沛做了长社县县令。B杨沛之所以被起用为邺县县令,一是因为杨沛很能干,能够严格依法办事;二是因为太祖想以此报答当年杨沛献干椹救急之举。C杨沛负责孟津口渡河之事时,严惩了不按规矩想要回渡的黄门,太祖认为杨沛做得很对,并没有因为黄门受辱而责罚杨沛。D杨沛退

26、休后,家里没有余财,晚年住在瓜牛庐里面,贫病交加,极为潦倒,死后在乡邻亲友和故旧的帮助下得以安葬。解析:选B。“二是因为太祖想以此报答当年杨沛献干椹救急之举”错误,与原文信息不符。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兴平末,人多饥穷,沛课民益畜干椹,阅其有馀以补不足。译文:(2)黄初中,儒雅并进,而沛本以事能见用,遂以议郎冗散里巷。译文:答案:(1)兴平末年,百姓多饥饿穷困,杨沛督促百姓多蓄积干椹,让百姓卖掉多余的干椹给官府来补充官仓的不足。(2)黄初年间,儒雅之士都能得到升迁和重用,而杨沛本来就是凭借做事能力强被重用,这时他竟然只以议郎一类的闲职赋闲在里巷中。5请简要概括杨沛为官做人的

27、特点。答:答案:有远见,有胆魄,执法严厉,为官清廉。参考译文:杨沛字孔渠,冯翊郡万年县人。汉献帝初平年间,在公府内做令史,根据簿册被任命为新郑长。兴平末年,百姓多饥饿穷困,杨沛督促百姓多蓄积干椹,让百姓卖掉多余的干椹给官府来补充官仓的不足。用这种办法收集到一千多斛干椹,藏在小仓中。恰逢太祖曹操做兖州刺史,去西面洛阳迎接天子,他所率领的一千多人马都无粮草。路经新郑时,杨沛请求拜见太祖,将所收集的干椹都献给了太祖。太祖非常高兴。等到太祖匡辅政事后,提拔杨沛为长社县县令。当时曹洪的宾客在长社县境内,不肯遵守法律缴纳赋税,杨沛先打断他的小腿,最后杀了他。因为这件事太祖认为他很有才干。杨沛接连升官,历任

28、九江、东平、乐安等郡太守,在任都很有政绩。因与督军争斗获罪,杨沛受髡刑五年。获罪受罚服刑还没有结束,又恰遇太祖在谯县出征,太祖听说邺下有许多人不遵守条律禁令,于是发布命令推选邺县县令,要求严法峻刑的才能应当可以和杨沛相比,因此杨沛又从囚徒中被起用做了邺县县令。杨沛拜见后,太祖见了他,问:“你用什么办法治理邺县?”杨沛回答说:“竭尽心力,完全遵照法令行事。”太祖说:“好。”回头对座席上的官员们说:“诸君,这个可怕啊。”赏赐给杨沛十个奴隶,百匹绢,既是想以此勉励杨沛,也是报答杨沛当年献干椹充军粮救急之举。杨沛辞别太祖,人还没到邺县,而军队中的豪强势力曹洪、刘勋等人都畏惧杨沛的威名,连忙派家将飞骑过

29、去警告子弟。让他们各自检点约束自己。杨沛当了几年县令,因为功绩才能转升为护羌都尉。建安十六年,马超反曹,大军向西征讨马超,杨沛随军出征,统领孟津渡口大军渡河的事务。当时太祖已经到达南岸,但还有一些人马正在渡河,这时已渡到南岸的中黄门忘了带行轩,想暗自北还取过来,他向渡口官吏要求给他小船,想先单独渡回北岸去取。官吏大声呵斥着不肯给他,黄门便与官吏争吵起来。杨沛问黄门:“有书信吗?”黄门说:“没有书信。”杨沛怒斥道:“怎么知道你不是想临阵逃跑呢?”于是让手下人揪住他的头发,给手下人棍棒要去打他,黄门吓得逃跑了,衣服和头巾都被扯坏了,黄门自己去向太祖告状。太祖说:“你没有被杨沛打死已经很幸运了!”自

30、此,杨沛的声名更大了。等到攻破关中,杨沛代替张既担任京兆尹。黄初年间,儒雅之士都能得到升迁和重用,而杨沛本来就是凭借做事能力强被重用,这时他竟然只以议郎一类的闲职赋闲在里巷中。杨沛前后在各地做官,没有把私人进退之事放在心上,又不肯拿事求人,所以退休之后,家无余资。在家里治疾养病,借侄儿的房舍居住,没有其他的奴婢服侍他。后来得了河南夕阳亭部的荒田二顷,建起瓜牛庐,居住在里面,他的妻子孩子都跟着受冻挨饿。杨沛病死后,同乡、亲友及他过去的老部下和一些农民合力安葬了他。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元顺,字子和。年九岁,师事乐安陈丰,初书王羲之小学篇数千言,昼夜诵之,旬有五日,一皆通彻。丰奇之,

31、白澄曰:“丰十五从师,迄于白首,耳目所经,未见此比,江夏黄童不得无双也。”澄笑曰:“蓝田生玉,何容不尔。”性謇愕,淡于荣利。后拜太常少卿,以父忧去职,哭泣欧血,身自负土。时年二十五,便有白发,免丧抽去,不复更生,世人以为孝思所致。及上省登阶向榻见榻甚故问都令史徐仵起仵起曰此榻曾经先王坐顺即哽塞涕泗交流久而不能言。时三公曹令史朱晖素事录尚书、高阳王雍,雍欲以为廷尉评,频烦托顺,顺不为用。雍遂下命用之,顺投之于地。雍闻之,大怒,昧爽坐都厅,召尚书及丞郎毕集,欲待顺至,于众挫之。顺日高方至。雍攘袂抚几而言曰:“身天子之子,亲尊莫二,元顺何人,以身成命投弃于地!”顺须鬓俱张,仰面看屋,愤气奔涌,长歔而

32、不言。久之,摇一白羽扇,徐而谓雍曰:“高祖迁宅中土,创定九流,官分清浊,轨仪万古。而朱晖小人,身为省吏,何合为廷尉清官?殿下既先皇同气,诚宜遵旨,自有恒规,而复逾之也?”雍曰:“身为丞相、录尚书,如何不得用一人为官?”顺曰:“庖人虽不理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未闻有别旨令殿下参选事。”顺又厉声曰:“殿下必如是,顺当依事奏闻。”雍遂笑而言曰:“岂可以朱晖小人,便相忿恨?”遂起,呼顺入室,与之极饮。顺之亢毅不挠,皆此类也。尔朱荣之奉庄帝,召百官悉至河阴,素闻顺数谏诤,惜其亮直,谓朱瑞曰:“可语元仆射,但在省,不须来。”顺不达其旨,闻害衣冠,遂便出走,为陵户鲜于康奴所害。家徒四壁,无物敛,止有书数千

33、卷而已。门下通事令史王才达裂裳覆之。庄帝敕侍中元祉曰:“宗室丧亡非一,不可周赡。元仆射清苦之节,死乃益彰。特赠绢百匹,余不得为例。”赠尚书令、司徒公,谥曰文烈。(选自北史列传第六景穆十二王下,有删改)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及上省/登阶向榻/见榻甚/故问都令史徐仵起/仵起曰/此榻曾经先王坐/顺即哽塞涕泗/交流久而不能言B及上省登阶/向榻见榻甚/故问都令史徐仵起/仵起曰/此榻曾经先王坐/顺即哽塞/涕泗交流/久而不能言C及上省登阶/向榻见榻甚故/问都令史徐仵起/仵起曰/此榻曾经先王坐/顺即哽塞涕泗/交流久而不能言D及上省/登阶向榻/见榻甚故/问都令史徐仵起/仵起曰/此榻曾

34、经先王坐/顺即哽塞/涕泗交流/久而不能言解析:选D。这个句子叙述元顺在吏部看到先父坐过的旧坐榻而悲伤。句中“登阶向榻”中“登”“向”是表示动作先后发生的两个谓语动词,中间不需要断开,据此可排除B、C两项;句中“故”是破旧的意思,“甚”修饰“故”,因此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涕泗”指眼泪和鼻涕,在文中作“交流”的主语,中间也不能断开,据此可以排除A项。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忧,即丁忧,旧指遭到父母的丧事。古代朝廷职位高的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B樽俎,古代盛酒食的器皿。后来常用作宴席的代称。陈毅的满江红送周

35、总理赴日内瓦词中“看我公樽俎折强权,期赢获”一句中的意思为后者。C殿下,本指宫殿之下,起初代指站在殿下的帝王侍从人员,后用作对帝后、帝妃及太子、皇子、公主的敬称。D衣冠,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此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装,后也代称缙绅、士大夫。文中“闻害衣冠”句中的“衣冠”即指做官的人。解析:选A。“古代朝廷职位高的官员”说法错误,古代官员无论官职高低都要遵守这一制度。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顺聪慧勤奋。九岁时跟从陈丰学习王羲之的小学篇,几千字的文章他日夜诵读,十五天以后,全部理解、背诵得非常透彻。B元顺是个至孝之人。担任太常少卿时,因父亲去世而离职,他悲伤痛哭直至

36、吐血,即便后来到吏部时看见父亲坐过的旧坐榻也咽喉哽塞,说不出话来。C元顺性情刚直。高阳王元雍想让朱晖担任廷尉评,但元顺将他的命令扔到地上,元雍大怒。第二天黄昏,他召令元顺到都厅,准备给元顺下马威。D元顺清正廉洁。他家徒四壁,被害后,没有东西可收殓,庄帝赞赏他坚守清苦的节操,特地单独赏赐绢百匹给他。解析:选C。C项中“第二天黄昏”说法错误,“昧爽”指天将明,黎明。选项曲解文意。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丰十五从师,迄于白首,耳目所经,未见此比,江夏黄童不得无双也。译文:(2)宗室丧亡非一,不可周赡。元仆射清苦之节,死乃益彰。译文:答案:(1)我十五岁跟从老师学习,至今已白头了,耳

37、目所见所闻,没有见到有人可和他相比,江夏的黄童不能举世无双啊。(2)宗室死亡的不是一二人而已,不可能全部赈济他们。元仆射坚守清苦的节操,死后反而更为彰显。10面对元雍的强势,元顺是如何说服他放弃任用朱晖为廷尉评的?答:答案:朱晖是小人,不适合担任廷尉评这样的清流官,且元雍应当遵循先皇旨意。元雍不应该越俎代庖,下达任用官员的命令。若元雍一意孤行,自己就会上奏请皇上裁决。参考译文:元顺,字子和。九岁那年,拜乐安的陈丰为老师,起初让他写王羲之的小学篇几千字,元顺日夜诵读,十五天以后,全部理解、背诵得非常透彻。陈丰十分惊讶,对元澄说:“我十五岁跟从老师学习,至今已白头了,耳目所见所闻,没有见到有人可和

38、他相比,江夏的黄童不能举世无双啊。”元澄笑着说:“蓝田生美玉,有什么不可以的!”性情本分率直,淡泊于名利、荣誉。后被任命为太常少卿,因父亲去世而离职,他悲伤痛哭直至吐血,亲自背土给父亲上坟。当时他只有二十五岁,就有了白发,当服丧期满后拔掉白头发,不再长出来,世人都认为是他的孝心所致。当他上吏部办事,登上台阶,走向坐榻时,看见坐榻很旧,便问都令史徐仵起。徐仵起说:“这个坐榻曾经被先父坐过。”元顺当即咽喉哽塞,眼泪鼻涕都流下,很久说不出话来。当时,三公曹令史朱晖一向侍奉录尚书、高阳王元雍,元雍想让他担任廷尉评,多次托人告诉元顺,元顺不肯委任他。元雍便下令让元顺必须任用,元顺将元雍的命令扔到地上。元

39、雍听说以后,非常愤怒,第二天黎明,他坐在都厅上,召集尚书们和丞、郎等所有官员,准备等元顺到达时,当众给他下马威。元顺却等到太阳很高的时候才来到。元雍卷起衣袖按着桌子,对元顺说:“我身为天子的儿子,这样的亲近和尊贵是独一无二的,你元顺是什么样的人,竟敢把我写好的命令扔到地上!”元顺当即胡须鬓发都竖立起来,仰脸看屋顶,怒气在胸中奔涌,吐着长气,并不说话。过了好久,他才摇动一把白羽毛扇,缓缓地对元雍说:“高祖迁都中原,创定九流官制,官分清流和浊流,作为万古的定制。而朱晖不过是个小人,身为省吏,怎么适合担任廷尉评这样的清流官?殿下既然是和先皇同出的,就应当遵从他的旨意,自有常规可循,怎么能加以违抗呢?

40、”元雍说:“我身为丞相、录尚书,怎么不能任命一个人当官?”元顺说:“厨子即使不去做饭,也不能让专管祭祀的尸祝越俎代庖啊!我没有听说朝廷有旨意让您参与选用官员的事情。”说完,元顺又十分严厉地说:“殿下如果一定要这样做,我自当把事情的原委上奏皇上。”元雍于是大笑起来,说道:“怎么能因为朱晖一个小人,而使我们相互怨恨呢?”他便站起来,喊元顺和他一起进入内室,设宴和他畅饮。元顺不屈不挠的故事,都和这事相类似。尔朱荣拥立庄帝时,把百官们都召集到河阴去,他一向听说元顺多次直言进谏,爱惜他是个刚正的人,便对朱瑞说:“可以告诉元仆射,让他在吏部理事,不要前来。”元顺不明白他的意思,当听说杀害了百官时,便立即出

41、走,被陵户鲜于康奴杀害。他家穷得只有四堵墙壁,没有可供殓葬之物,只有几千卷书而已。门下通事令史王才达撕开衣裳把他的尸体盖住。庄帝对侍中元祉说:“宗室死亡的不是一二人而已,不可能全部赈济他们。元仆射坚守清苦的节操,死后反而更为彰显。特赐给他绢百匹,其余人不得为例。”追赠尚书令、司徒公,谥号“文烈”。文言文阅读(三)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孙晟,初名凤,又名忌,密州人。好学,有文辞,尤长于诗。少为道士,居庐山简寂宫。常画唐诗人贾岛像置于屋壁,晨夕事之。简寂宫道士恶晟,以为妖,以杖驱出之。乃儒服北之赵、魏,谒唐庄宗于镇州,庄宗以晟为著作佐郎。天成中,朱守殷镇汴州,辟为判官。守殷反,伏诛,晟

42、乃弃其妻子,亡命陈、宋之间。安重诲恶晟,以谓教守殷反者晟也,画其像购之,不可得,遂族其家。晟奔于吴。是时,李昪方篡杨氏,多招四方之士,得晟,喜其文辞,使为教令,由是知名。晟为人口吃,遇人不能道寒暄,已而坐定,谈辩锋生,听者忘倦。昪尤爱之,引与计议,多合意,以为右仆射。周世宗征淮,李景惧,始遣泗州牙将王知朗至徐州,奉书以求和,世宗不答。又遣翰林学士钟谟、文理院学士李德明奉表称臣,不答。乃遣礼部尚书王崇质副晟奉表,谟与晟等皆言景愿割寿、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岁贡百万以佐军。而世宗已取滁、扬、濠、泗诸州,欲尽取淮南乃止,因留使者不遣,而攻寿州益急。谟等见世宗英武非景敌,而师甚盛,寿春且危,乃曰

43、:“愿陛下宽臣五日之诛,容臣还取景表,尽献淮北诸州。”世宗许之,遣供奉官安弘道押德明、崇质南还,而谟与晟皆见留。德明等既还,景悔,不肯割地。世宗亦以暑雨班师,留李重进、张永德等分攻庐、寿,周兵所得扬、泰诸州,皆不能守,景兵复振。重进与永德两军相疑,有隙,永德上书言重进反,世宗不听。景知二将之相疑也,乃以蜡丸书遗重进,劝其反。初,晟之奉使也,语崇质曰:“吾行必不免,然吾终不负永陵一抔土也。”永陵者,昪墓也。及崇质还,而晟与钟谟俱至京师,馆于都亭驿,待之甚厚,每朝会入阁,使班东省官后,召见必饮以醇酒。已而周兵数败,尽失所得诸州,世宗忧之,召晟问江南事,晟不对,世宗怒,未有以发。会重进以景蜡丸书来上

44、多斥周过恶以为言由是发怒曰晟来使我言景畏吾神武愿得北面称臣保无二心安得此指斥之言乎亟召侍卫军虞候韩通收晟下狱及其从者二百馀人皆杀之 晟临死,世宗犹遣近臣问之,晟终不对,神色怡然,正其衣冠南望而拜曰:“臣惟以死报国尔!”乃就刑。晟既死,钟谟亦贬耀州司马。其后,世宗怒解,怜晟忠,悔杀之,召拜钟谟卫尉少卿。景已割江北,遂遣谟还,而景闻晟死,亦赠鲁国公。(节选自新五代史)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会重进以景蜡丸书来/上多斥周过恶以为言/由是发怒曰/晟来使/我言景畏/吾神武愿得北面称臣/保无二心/安得此指斥之言乎/亟召侍卫军虞候韩通收晟下狱/及其从者二百馀人皆杀之/B会重进以景蜡

45、丸书来上/多斥周过恶以为言/由是发怒曰/晟来使我/言景畏吾神武/愿得北面称臣/保无二心/安得此指斥之言乎/亟召侍卫军虞候韩通收晟下狱/及其从者二百馀人皆杀之/C会重进以景蜡丸书来/上多斥周过恶以为言/由是发怒曰/晟来使我/言景畏吾/神武愿得北面称臣/保无二心/安得此指斥之言乎/亟召侍卫军虞候韩通收晟下狱/及其从者二百馀人皆杀之/D会重进以景蜡丸书来上/多斥周过恶以为言/由是发怒曰/晟来使我言/景畏吾/神武愿得北面称臣/保无二心/安得此指斥之言乎/亟召侍卫军虞候韩通收晟下狱及其从者/二百馀人皆杀之/解析:选B。原文标点为:会重进以景蜡丸书来上,多斥周过恶以为言,由是发怒曰:“晟来使我,言景畏吾神

46、武,愿得北面称臣,保无二心,安得此指斥之言乎?”亟召侍卫军虞候韩通收晟下狱,及其从者二百馀人皆杀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著作佐郎是著作郎下的属官。三国魏开始设置著作郎,属中书省,掌编撰国史。B判官是中国封建时期的官名,始设于隋朝,为地方长官的僚属,辅理政事。C蜡丸书指的是封在蜡丸中的密件。古时为了方便传送与保密,将书信藏于蜡丸。D都亭驿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商旅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解析:选D。“来往商旅”应为“来往官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晟自幼多磨难。少年时做道士,因早晚拜会贾岛画像而被误认为妖怪

47、,被道士用木杖驱赶。担任朱守殷的判官,因朱守殷造反被杀而顾不上妻子和孩子,只身逃亡到陈、宋之间。B孙晟有文才。因文章出色被李昪任命为教令,孙晟由此得名。孙晟先天口吃,但坐定后健谈善辩、话锋生动,使听的人忘了疲倦。商量大事很合李昪心意,被任命为右仆射。C孙晟临危受命。周世宗征伐淮南,李景恐惧,两次派人求和、称臣,但周世宗不答应。李景于是派遣孙晟奉表割地求和,周世宗依旧不答应,扣留孙晟作为人质。D孙晟忠心耿耿。孙晟奉命出使求和之前,就明白此行难免一死。尽管周世宗厚遇孙晟,但孙晟拒绝回答周世宗对江南战事的询问。被害之前,孙晟正衣冠南望而拜。解析:选C。“周世宗依旧不答应”错,应是李景反悔。4把文中画

48、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安重诲恶晟,以谓教守殷反者晟也,画其像购之,不可得,遂族其家。译文:(2)重进与永德两军相疑,有隙,永德上书言重进反,世宗不听。译文:(1)安重诲厌恶孙晟,认为是他教唆朱守殷谋反的,便画孙晟的像悬赏捉拿他,没捉住,于是灭了他的家族。(2)李重进与张永德两军互相猜疑,有矛盾,张永德上书说李重进意欲谋反,周世宗不相信。5孙晟谥号“文忠”,“忠”体现在文中哪些事情上?请简要概述。答:答案:冒死承担出使重任;不肯吐露江南虚实;从容赴死、以身报国。参考译文:孙晟,初名凤,又名忌,是密州人。好学,有文才,尤其擅长写诗。年少时去做道士,居住在庐山简寂宫。常画唐朝诗人贾岛像挂在

49、屋壁上,早晚观看。简寂宫道士厌恶孙晟,以为他是妖怪,用棍杖驱逐他出去。于是他穿儒服北游赵、魏,在镇州拜见唐庄宗,庄宗任他为著作佐郎。天成年间,朱守殷镇守汴州,请孙晟当判官。朱守殷造反,被杀,孙晟于是抛妻弃子,逃亡到陈、宋之间。安重诲厌恶孙晟,认为是他教唆朱守殷谋反的,便画孙晟的像悬赏捉拿他,没捉住,于是灭了他的家族。孙晟逃奔到吴。当时,李昪刚刚夺了杨氏政权,招纳四方贤士,得到孙晟,喜欢他的文才,任他当教令,他因此而知名。孙晟有口吃的毛病,遇见人不能说客套话,坐定不久,健谈善辩、话锋生动,使听的人忘了疲倦。李昪非常喜欢他,经常和他商量大事,很合心意,任命他为右仆射。周世宗征伐淮南,李景害怕,起初

50、派泗州牙将王知朗到徐州奉书求和,世宗不答复。又派遣翰林学士钟谟、文理院学士李德明奉表称臣,又不答复。于是派礼部尚书王崇质当孙晟的副手奉表,钟谟与孙晟等人都说李景愿意割让寿、濠、泗、楚、光、海六州的地方,每年进贡百万用来供应军队。这时,世宗已经攻取滁、扬、濠、泗诸州,想完全攻占淮南才停止进军,因此留住使者不准回去,加紧攻打寿州。钟谟等看见世宗英武,李景不是对手,周军士气很盛,寿春危急,就说:“请陛下宽限五日不杀我们,让我们回去向李景取表,将淮北诸州全部献给您。”世宗答应了,派供奉官安弘道押李德明、王崇质回淮南,把钟谟与孙晟都留下来。李德明等回去后,李景后悔,不肯割地。世宗也因为暑热多雨而退军,留

51、下李重进、张永德等人分别进攻庐州、寿州,周军所得扬、泰等州都没有守住,李景军势又重新振奋。李重进与张永德两军互相猜疑,有矛盾,张永德上书说李重进意欲谋反,周世宗不相信。李景知道二将相互猜疑,就用蜡丸书送给李重进,劝他反周。起初,孙晟奉命出使,对王崇质说:“我这次出使必然免不了一死,但是我不能出卖永陵一抔土啊。”永陵是李昪的墓地。到王崇质回去,孙晟与钟谟都到了周的京城,住在都亭驿,待遇优厚,每次朝会,站在东省官后面,每次被召见喝的都是醇酒。不久周兵数次失败,所得各州都失去了,世宗很忧愁,召见孙晟问他对江南战事的看法,孙晟不答,世宗愤怒,但未立即发作。恰好李重进把李景的蜡丸书送上,书里有很多斥责周

52、世宗过恶的话,因此世宗发怒说:“孙晟出使来我这里,说李景害怕我神武,愿意北面称臣,保证没有二心,为什么会有这些斥责的话呢?”立即召侍卫军虞候韩通把孙晟抓进监狱,把孙晟及跟从的二百多人都杀了。孙晟临死,世宗还派近臣问他江南的事,孙晟始终不肯回答,神色自然,整理自己的衣帽,望着南面而拜说:“我只有以死来报答国家了!”于是被杀。孙晟死后,钟谟也被贬为耀州司马。后来,世宗的怒气消了,可怜孙晟是个忠臣,后悔杀他,召回并提升钟谟当卫尉少卿。李景已割江北给周,于是周送还钟谟,李景听说孙晟死了,也赐封他为鲁国公。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文公元年春,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

53、 臣犹知之,况于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是时介子推从,在船中,乃笑曰:“天实开公子,而子犯以为己功而要市于君,固足羞也。吾不忍与同位。”乃自隐渡河。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推曰:“献公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开之,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曰是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冒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推曰:“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

54、其禄。”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至死不复见。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文公出,见其书,曰:“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从亡贱臣壶叔曰:“君三行赏,赏不及臣,敢请罪。”文公报曰:“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赏。辅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赏。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若以力事我而无补吾缺者,此复受次赏。三赏之后,故且及子。”(节选自史记)6下列对文中画

55、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B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C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D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解析:选A。“怜”“悬”都是“介子推从者”发出的动作,“乃”前后为因果关系,应在“乃”前断开,故排除B、D两项;“升云”的主语是“龙”,应在第二个“龙”前断开,故排除C项。由

56、此可知答案为A。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年,指帝王即位或改换年号的第一年。如汉武帝第一个年号是建元,后改换年号为元光,改换年号这一年就是元光元年。B河,一般指黄河。如寡人之于国也中“河内凶”的“河内”指黄河以南的地方,“河东凶亦然”中的“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C封邑,既指帝王赐给诸侯、功臣领地或食邑,也指领地、食邑,如刘克庄诗句“愿还封邑九百户,小筑茆茨三两家”中“封邑”是第二个意思。D爵,爵位,是中国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力的高低。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解析:选B。“河内”指黄河以北的地方。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

57、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介子推淡泊名利。母亲建议他去向君主请求赏赐,但他没有听从;重耳寻找且要封赏他时,他隐居山林。B介子推见解深刻。重耳封赏曾经跟从他逃亡的人和有功的大臣,介子推认为这是君主臣下之间的相互欺骗。C重耳懂得反思。重耳一看到宫门上悬挂的字,就认识到了自己的过失,便寻找介子推,想方设法地进行弥补。D重耳行赏有度。重耳论功行赏,功劳大的封邑,功劳小的得到爵位;面对壶叔的请赏,他有理有据地回应。解析:选A。“重耳寻找且要封赏他时,他隐居山林”错。根据原文可知,介子推隐居起来后,重耳才寻找介子推,并要封赏他。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推曰:“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

58、,不食其禄。”译文:(2)若以力事我而无补吾缺者,此复受次赏。译文:答案:(1)介子推说:“(他们)犯错误还去仿效他们,罪过更加严重。而且(我)已说出抱怨的话,不能再接受他的赏赐。”(2)如果用力气服侍我但没有补救我的过失的,这样的人受再次等的封赏。10介子推为什么“自隐渡河”?请简要说明。答:解析:“自隐渡河”出现在原文的前几句,由句中的“乃”字可知,原因应该在前文,通过对前文语意的理解和分析,可得出答案。答案:他看不惯咎犯向重耳邀功请赏的做法,不愿与之同处臣位。参考译文:文公元年春天,秦国护送重耳到达黄河边上。咎犯说:“我跟从君主周游天下,过错也很多了。我尚且知道它,何况您呢?请允许我从这

59、里离开吧。”重耳说:“如果回了国,有不与子犯同甘共苦的地方,河伯做证!”于是重耳把玉璧投入黄河里,来表示与子犯的盟誓。这时介子推跟从(重耳),在船上,就笑着说:“实在是上天开拓公子的前途之路,然而子犯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因而向君王邀功请赏,真是十分羞耻。我不能忍受与他同处臣位。”于是自己隐匿起来渡过黄河。文公修明德政,施加恩惠于百姓。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和有功的大臣,功劳大的人封邑,功劳小的人得到尊贵的爵位。文公奖赏跟从他逃亡的人还没有轮到隐居的介子推,介子推也不谈赏赐的事情,赏赐也没有轮到他的头上。介子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人,只有君王活着。惠公、怀公没有人亲附,国内外都抛弃了他们;上天没有灭

60、绝晋国,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重耳还会是谁?实在是上天开拓重耳的前途之路,那几个人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不也是说谎话吗?窃取别人的财物,尚且说这是偷窃,何况贪图上天的功劳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呢? 臣下掩盖自己的罪过,君主赏赐他们的奸诈,君主臣下相互欺骗,我难以与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赏赐,因为这气死了,能怨谁呢?”介子推说:“(他们)犯错误还去仿效他们,罪过更加严重。而且(我)已说出抱怨的话,不能再接受他的赏赐。”他的母亲说:“也让(君主)知道你的想法,怎么样?”他回答说:“言论,是人身上的纹饰;身体想要隐藏起来,哪里用得着给身体加纹饰呢?给身体加纹饰,就是追求显达。

61、”(母子二人)到死不再出现。介子推的随从怜悯他,就在宫门上悬挂一幅字,上面写着:“龙想上天,五条蛇作为辅助。龙已经升入云端,四条蛇各得其所,一条蛇独自哀怨,最终没有看到自己的处所。”文公出宫门,看到这幅字,说:“这说的是介子推。我正在忧虑王室的事情,没来得及考虑他的功劳。”(文公)派人召见他,(他)却已经逃亡了。于是寻找他的住所,听说他进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把绵上山中的周围土地赐给介子推,以此作为介子推的封地,这封地被称为介山,“用来记住我的过失,并且表彰有道德的人”。跟从(文公)逃亡的地位低下的臣子壶叔说:“君主多次进行赏赐,赏赐没有轮到我的头上,冒昧请罪。”文公回复说:“用仁义引导我,用道德恩惠防范我(犯错),这样的人受到上等封赏。用行动辅佐我,最终使我成就功业,这样的人受到次等封赏。 冒着箭和垒石的危险,建立汗马功劳,这样的人受再次等封赏。如果用力气服侍我但没有补救我的过失的,这样的人受再次等的封赏。多次封赏之后,如此才轮到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