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题库:专题提升练(14).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240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8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题库:专题提升练(1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题库:专题提升练(1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题库:专题提升练(1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题库:专题提升练(1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题库:专题提升练(1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题库:专题提升练(14).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题库:专题提升练(14).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题库:专题提升练(14).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题库:专题提升练(14).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题库:专题提升练(14).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题库:专题提升练(14).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题库:专题提升练(14).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题库:专题提升练(14).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题库:专题提升练(14).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题库:专题提升练(14).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题库:专题提升练(14).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题库:专题提升练(14).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题库:专题提升练(14).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题库:专题提升练(14).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题库:专题提升练(14).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题库:专题提升练(14).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0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题库:专题提升练(14).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0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题库:专题提升练(14).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0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题库:专题提升练(14).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0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题库:专题提升练(14).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0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题库:专题提升练(14).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0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题库:专题提升练(14).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0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题库:专题提升练(14).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0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题库:专题提升练(14).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0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5高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题库:专题提升练(14).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2014武汉质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20分)夜遇阿克哈巴河王族怎么说呢,看到阿克哈巴河的那一刻,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它不是一条河。天慢慢地黑了。夜幕完全拉开的时候,一抬头就看见了挂在天边的月亮,新疆的地广,所以,经常能看见天上一边挂着太阳,一边挂着月亮。要是在白天,月亮就只能悄悄地在天上挂着,一般不会被轻易发现,而一旦太阳落山,天刚麻麻黑,你总能看见远处的天边先亮了起来,不一会儿,那片光亮越来越大,一直涌到你的眼前。此时,阿克哈巴河上游被一片月光照白。那片月光慢慢向下,几乎是顺着河道在移动。我看到在月光的移动中,河水变得更白了,由于月光在动,河水似乎也在向下汹涌,这种汹涌是一团

2、白光的涌动,越来越快,似乎已经倾泻起来。月光顺着河道从我面前移动过去。在越过我的时候,我看见河水的内层被照亮,很深,也很厚重。月光移动过去之后,河面只有一层淡淡的亮光,仍让人觉得阿克哈巴河不是一条河,而是别的什么。这时候,一位哈萨克族牧民骑着马,一边往这边走,一边唱着歌。空旷的夜晚忽然有了他的歌声,宁静和孤独一下子就被打破了。他走到我跟前,从马上跳下来,愣愣地望着月光中的阿克哈巴河。我觉得他有点奇怪,怎么忽然瞅着阿克哈巴河就发起了呆。过了一会儿,他表情非常复杂地看了我一下,然后转过身去,准备牵马离去。“哎,佳克斯”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想和他说几句话,就使用了这句哈萨克语,叫了他一声。他听到我的叫

3、声后,停了下来,准备去牵马的那只手在半空中犹豫了一下,还是收了回去。他走到我跟前,也像我一样说了一句“哎,佳克斯”。他的声音很有磁性。我们两个人都不说话,临河而立,望着月光中的阿克哈巴河,长久地沉默着。此时的阿克哈巴河河面仍旧是一片铁青,我仍然感觉它不是一条河。这时候,我发现他的右手上有血。再仔细一看,他的那只手正在流血,一滴一滴的鲜血从指缝里流出,滴在沙土中。此时月光正亮,因而他的那只手看上去黑乎乎的,可以肯定已经有大量的血流了出来。“你的手?你”他把手伸到我跟前。我看见他的手心扎着一根筷子粗的骆驼刺。他把手翻过来,他的手让我触目惊心,那根骆驼刺刺穿了他的掌心,又露出手背两三寸。我知道紧挨着

4、阿克哈巴河的山坡上,到处都长着骆驼刺。骆驼刺较之于其他沙漠植物,似乎有着钢铁铸就的枝叶,其枝坚硬无比,其叶锋利如刃,人和动物一旦碰到骆驼刺,必然会被划破皮肤,如果碰得重了,则会被刺入肉中。“你这是怎么回事?”“刚才,我的马看见阿克哈巴河被月光照亮,就狂跑起来,我不小心跌落在地上,这根骆驼刺就钻进了我手心。”“疼不疼?”“有一点点。”我扭头去看犯下错误的那匹马,它仍然在出神地望着阿克哈巴河。看它的样子,它很想向着阿克哈巴河一跃而入,但拴在它脖子上的那根缰绳却被它的主人紧紧地抓在手中。“我本来想在河水中把手上的血洗掉,但一看见阿克哈巴河,我从来都没有发现它在月光中会是这样。我不洗了。”说完,他翻身

5、上马,两腿用力一夹马腹,那匹马就奔腾而起,驰向远处。不一会儿,远处传来了他的歌声。我知道,此时他跟刚才来阿克哈巴河边时一样,正高声唱着歌。而那些鲜血,伴着歌声,正从他的指缝里一滴一滴地落入沙漠。文章写到这里,我才记起,当时他面部的颜色和阿克哈巴河一样,都是铁青色的。(选自2013年11月散文(海外版),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开头说“看到阿克哈巴河的那一刻,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它不是一条河”,是因为作者看到阿克哈巴河后产生了错觉。B.文章第段中,对月光的描写很有意味。作者描写了月光和河水的动态,月光之“动”与河水之“动”相映成趣,给人特美的感觉。

6、C.文中多处写到了马,牧民说“我的马看见阿克哈巴河被月光照亮,就狂跑起来”,侧面烘托了阿克哈巴河的奇异之美。D.写牧民“当时他面部的颜色都是铁青色的”,突出表现了新疆的哈萨克族人受当地自然风物的影响,脸色都为铁青色。E.本文熔叙事、描写、抒情为一炉,作者巧妙地把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思结合起来,使文章生动形象,意蕴深远,读后回味无穷。【解析】选AD。A项,“是因为作者看到阿克哈巴河后产生了错觉”一句错,作者不是产生了错觉,而是有意这么说,强调河的奇异之美,灵性十足。D项,“受当地自然风物的影响”的说法于文无据,另外,“脸色都为铁青色”的说法武断,不合实际。2.作者用较多篇幅写牧民“手上有血”,那鲜血

7、“一滴一滴地落入沙漠”,这样写有何用意?(4分)答:_【解析】描写鲜血“一滴一滴地落入沙漠”是细节描写,分析作者这一细节描写的意图可联系上下文。血“一滴一滴地落入沙漠”,如果是一般人,可能会惊慌,会急着去医治,但牧民没有这样,表现出他性格坚强,毫不在意伤口;如果没有阿克哈巴河的美吸引他,他也会赶快回去医治的,但他却停下来领略河之美,表现出他被美所震撼,以及内心对美的崇敬。答案:写他被骆驼刺刺伤了手,血流下来,他却并不太在意,突出了他的性格特点:坚强刚毅。(2分)写他在受伤后,仍被月光下的阿克哈巴河吸引,被阿克哈巴河的美所震撼,突出了自然之美和他内心对美的崇敬。(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8、)3.联系全文,简要分析阿克哈巴河在文中的作用。(4分)答:_答案:本文以阿克哈巴河为线索,将人、事、景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景美和人美相互衬托,将新疆广大土地的神奇,哈萨克族牧民的热情粗犷以及牧民受伤后的坚强勇毅串连起来了。(2分)作者描写阿克哈巴河,不仅写出了阿克哈巴河巨大的美,也通过阿克哈巴河表现了新疆大自然的美丽神奇,更是通过阿克哈巴河表现新疆各族人民坚强刚毅的性格和博大的内心美。(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提示:主要从结构、内容、主旨等方面入手回答问题,最好能够做一些具体分析。)【规律方法】三个角度考虑散文中主要物象的作用1.结构上:主要是起到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能够把众

9、多的材料组织贯穿在一起,使文章更紧凑。2.内容上:对内容的充实作用。3.情感主旨上:作者寄托情感的载体,作者借这一物象表达了一种特定的情感。有时也起到点明或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4.从景和人的关系方面,选取一个角度,探究本文的深刻意蕴。(8分)答:_【解析】从全文内容看,写夜晚月下的阿克哈巴河,既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又表现这种美需要发现,需要人们有一颗感受美的心;另外,读者可以从文中感悟到,大自然如此之美,激发了人们的热爱之情;从人物角度看,哈萨克族牧民的性格,正是这块土地孕育熏陶的结果,文中的人与景是互相映衬的。答案:示例一:人要有欣赏美的眼睛,善于发现大自然之美,从自然中汲取力量。自然之美是神

10、奇的,欣赏自然之美,需要我们有发现美的眼睛。欣赏美,要有深入的体验,领略自然的内蕴。从自然中得到启示,汲取力量,方能真正懂得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示例二:人欣赏自然之美,也要懂得保护自然。热爱自然,懂得自然之美浑然天成,来之不易。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破坏自然环境,破坏自然之美。爱自然,爱家乡,为之奉献力量。示例三:人在自然中成长,要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人在自然中经受磨炼,可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像自然一样坚强、刚毅。人要朴实、脚踏实地,像脚下的土地河流一样朴实厚重。人要坦荡、乐观,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二、(2014黄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20分)

11、记载一只笼子的形状有一只笼子,形状怪异,几乎没人能正确无误地描绘它。就算那些碰撞得头破血流的人也不能够,他们只会抚着头说:我又撞到那只笼子了。我也不例外。在开始记载这只莫名其妙的笼子之前,我得先喝口茶,喜欢听故事的你,最好也喝一口水。因为,我不知道我会讲多久,现在是早上十一点正好十一分,我希望在十二点时结束这只笼子的记载,我们总得吃个中饭,打个午盹,我相信这些对消化这只笼子的形状有很大的帮助。开始发现有一只笼子,是小学吧,我学了“笼”字,真有意思,为什么把一条龙关在竹部首内就叫“笼”?老师只说这玩意儿是用来关东西的,当然,关会动的、活的东西。这还用讲吗?死的、不会动的东西需要关吗?可是我仍然不

12、懂,龙,那么庞大的玩意儿,用竹子或竹篾编的东西就能把它关得死死的?老师说,“笼”就是“笼”嘛,问那么多,会写没?不会写要打手心。可是,我受了一点打击,龙不是很厉害的吗?用竹子就能关,到底龙厉害还是竹子厉害?我又问老师,鸡笼、鸭笼这我懂,那么,人住在屋子里算不算“笼”?老师说,傻瓜,人住的地方叫“屋”。算术课教到“鸡兔同笼”,我又不安分了。当然,这种几只鸡几只兔的算术根本难不了我。可是,为什么要把鸡、兔关在一起?它们一定吵架的。老师说,傻瓜,这是“假设”的嘛。可是,我又“假设”了:如果把鸡、鸭、麻雀、火鸡、鹅、燕子全部关在一起,算不算得出笼子里有几只鸭、几只麻雀?我没敢问老师,因为这些全部是两只

13、脚动物,而且不只两种动物。我想,还是快点毕业上国中,听说国中会学方程式之类的,说不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至少在上国中以前,我不再想“笼子”问题。那时候我最向往的是上台北,每年暑假我有机会上台北玩,可是必须等割稻、晒谷等农忙之后。有一回,农稼完毕,可以上台北了,却莫名其妙刮台风误了行程。阿嬷说,要去可以,先把田里的竹叶、竹枝刺、石头捡干净再说。台风过后田里的积水冷滟滟的,我赤脚捡得很勤快,偶尔直腰看着透亮的蓝空,那么广阔,我感动了,心里冒升一股热情:我要去台北!我要去一个更广阔、更无边的世界,我一定要。十五岁,我拎着行李上台北了,像一个跨出家门即不准备回头的孩子,像一个征服者。因为,我相信没有一件

14、事、一个地方是我无法征服的。后来,我知道“笼”字只是个形声字。换言之,不见得关的是龙,鸡、鸭、兔可以关,人也可以关。最早是竹子做的,现在可不一定了,石头、木条、钢铁、水泥甚至是某种肉眼看不见的材料。更重要的是,不只关活的,死的也得关,譬如“棺材”。台北没有征服我,我被自己困住了;当我发现台北只是个大笼子,而人生好像是由很多个笼子组合而成时,我被“一生仿如一场牢狱”的感受打败了。我想挣脱,可是不知笼子的出口在哪里。又来了,笼子的思考。我想,鸡、鸭、麻雀同笼的问题还好解决,这有复杂的多次多元方程式可以算。但,如果笼内关的是一群人,什么方程式可以算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如果自生至死是“时间之笼”,什么

15、样的斧头可以破?我又想,若无法破笼,那么笼子的形状就决定我们观看世界的视野。井底之蛙看到的天是圆饼形,木条笼内的人看到的天是一连串长方形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只有圆饼形人、长方形人、三角形人既然都得关入笼子,那就自己造一个吧!于是,我以创作建造自己的笼子,这笼子必须很大,容纳得下圆的、长的、扁的各式各样的其他小笼,又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想,一个人要挣脱笼子是不可能的,但是,总可以自己决定笼子的形状、大小、材质吧?最重要是,不能关错笼子,必须选一个自己最爱的,在里头焚烧生命,即使风餐露宿、水潦火劫也不悔。我快乐起来,因为,我有能力建筑自己的大笼子。现在时刻十二点整,如果这篇文章也算个小笼子,的

16、确依照计划竣工了。我把你们关在笼里四十九分钟,现在放你们走。(选自简媜微晕的树林)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A.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展示了“我”从小到大对“笼子”的思考,赋予了“笼子”丰富的内涵,深刻而独特。B.文章的语言自然、活泼,富有情趣。第段中的问句更是将一个小女孩的天真与好奇表露无遗。C.“那些碰撞得头破血流的人”“只会抚着头说:我又撞到那只笼子了。”这说明了笼子对人的禁锢是多么的残酷可怕。D.“我快乐起来,因为,我有能力建筑自己的大笼子。”这一句表明“我”很自信,因为“我”有能力置办大房子了。E.文章最后一段说:“我把你们关在笼里四十九分钟,现在放你

17、们走。”这是作者风趣的说法,指读者牺牲自己的时间读她的文章。【解析】选CD。C项“笼子对人的禁锢是多么的残酷可怕”,这种表述不合文意,“笼子”并不是贬斥的对象。文中的“笼子”的含义丰富,人、人生和时间等终极问题,社会和生活对人的各种约束和压力,地域的拘囿,自己对自己的期望,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消失,正确的生活方式等等。D项“置办大房子了”说法有误,应是“设计自己的生活方式”。2.阅读第段,请简要分析本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4分)答:_答案:本段文字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回答了“我”小学时对“笼”的疑问;启下,增加了“笼”的内涵,丰富了文章内容。(2分,关键点:承上启下,答疑,拓宽内涵

18、)同时本段文字在结构上起到了由实到虚的过渡作用:前面都写的是实的“笼子”,本段后主要写的是虚的“笼子”,表现了自己对生活、人生等的深入思考,使文章的内容进一步深化。(2分,关键点:由实到虚的过渡)3.在文中“我”的成长经历中,“我”遭遇到很多“笼子”。请结合全文,具体概括出有哪些“笼子”。(4分)答:_答案:小时候刻板而又霸道的学校教育。相比台北,我觉得有些狭小的家乡。困扰我的人、人生和时间等终极问题。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注意文章的写作思路是由实转虚的。由小时对实在的笼子的疑惑到长大后对人生、时间等问题的探究。答出三点给满分,4分)4.“我想,一个人要挣脱笼子是不可能的,但是,总可以自己决定

19、笼子的形状、大小、材质吧?”这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请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答:_答案:人是不可能绝对自由的,尤其是在生存环境、生死、时间等问题面前,所以说一个人要挣脱笼子是不可能的。但是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决定自己的生活质量,在生存规则下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所以,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不能埋怨,只能创造,用自己的努力,扩展自己的人生宽度。(答案要点:句意+作者的表达意图+迁移延伸+例证。本题为探究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考生答题时要以全文主旨为纲,深入思考本句对我们的启示,结合自己的阅历,选取最有感触的一点,组织答案。值得一提的是,组织答案时应该有观点,有材料,先明确摆出观点,再

20、具体展开论述。8分)三、(2014鄂州模拟)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0分)精神的树,神幻的树杨文丰胡杨可谓“沙漠活化石”。地球村的胡杨,绝大多数分布在我国的塔里木河流域。胡杨仿佛是长在艺术殿堂里的树,超现实的树。在环境最恶劣的地方,灰褐色的树皮粗裂如沟壑的胡杨树,虬曲苍劲,有的似骆驼负重,有的如龙蛇蜷地,有的似狮虎曲踞,有的如骏马哀鸣即便匍匐于地,肢断骨折,在天幕下,也依然挺起不屈的脊梁,犹同黄铜雕像。在面对胡杨的瞬间,心灵得承受庄严与神圣的锻打,才会彻悟什么是生命的最高境界,什么才是尘世的壮丽与永恒。成龄的胡杨,在水分充足的环境里,树干其实应该是可以挺直的。塔里木河流域年均降水量仅50

21、毫米,蒸发量却是年降水量的六七十倍。空气干燥得简直就是智利诗人聂鲁达笔下干燥、赤裸和灼热的金属。而胡杨,没有送水的园丁,有的只是黑夜的冰凉和单一的白天的酷热,夏季,沙漠表面的最高温度可逾70。胡杨只好自行“壮士断臂”放弃提供某些枝条的给养。黄风卷地,大风刮掉得不到水分的老枝,“伤口”形成的树结,犹同战士征战留下的疤痕。令你难耐的更有那流动的白沙,在夏日,还会幻化成远逝的塔里木河水,白白地、冷冷地流。入冬季,荒原茫茫,朔风浩浩,极端气温低至零下30,更有沙尘暴。如此环境,本是无法成为树的家园的,然而,竟宿命般成了你胡杨的“家”!你竟只要一息尚存,就依然屹立,将生命延续、繁衍凄凉里含悲壮,孤寂中显

22、倔强,胡杨啊根胡杨的生命支柱,难道还不是其精神得以挺拔的根源吗?谁还能否定一棵棵胡杨不是人间男儿呢?胡杨也一样有泪不轻弹。当然,胡杨一旦被断臂折腰,在断口处,也会溢出一股清亮的液体,犹如人的伤心泪,这就是著名的“胡杨泪”。它的底部长的是窄长的柳叶,中间长的则是圆圆的大杨叶,在顶部,长的竟是椭圆形的小杨叶。三种树叶很奇怪地同时长在一棵树上,所以人们叫它三叶树。活着的胡杨,在整个夏天,片片叶子都是纯粹的墨绿,但是一到金秋某天的中午十二点,假如天上恰好又有太阳,胡杨林就似突然接到了神谕一般,所有树叶都在那一刻一下子呼啦啦地变得金黄,满树金碧辉煌。走过胡杨,你还会发现其嫩枝上,也有密生的水一样柔情的、

23、脆弱的毛,紫红的梦似的披针形的花,长长的椭圆形的果。胡杨难道还不是有梦的植物吗?胡杨梦委实就是绿色的梦。胡杨梦,总幻变在性情独特、文采风流的叶上。胡杨竟可活而一千年不死!胡杨竟可死而一千年不倒!胡杨竟可倒而一千年不朽!作为生命,胡杨终究还是会倒下的。甚至只有倒入沙漠千年不朽的胡杨,更能显示淬火苦难而后生的真英雄本色。胡杨难道还不是“精神性”植物吗?而且其不乏黑色的悲壮。精神成了铮铮铁骨的化身,成了宿命的以生命创造绿的美善行动。即便作为胡杨的我死了,而我的精神仍在雄起,雄起绿叶婆娑的雄伟形象。精神崛起于艰厄,萎靡于逸乐,我的胡杨啊!在无法生活的严酷的环境里苍苍绿绿地生长一千年,在无法站立的动荡沙

24、砾里铁骨铮铮地死而站立一千年,在无法不朽的地方即便变成枯树,即便顷刻变成了一堆碎屑,也要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不折的脊梁,向宇宙洪荒发出最后的长吼,即便短吼,也要不朽一千年胡杨啊!你本不该成为地球村的英雄树,然而,你却又应该成为地球村的大英雄!可爱可敬又可叹可悲的雄起着独立精神的胡杨啊!一棵棵胡杨倒下去了,千万棵胡杨站起来,如此的生命景象,如此的精神现象,在这人的世界,还可能成为现实吗?(散文精选)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A.作者倾注感情于笔端,礼赞胡杨树生命的最高境界,胡杨树具有悠久的历史,具有神幻的特点,胡杨的神幻集中体现在呈现的千姿百态。B.作者写胡杨生

25、长地塔里木河流域的年降水量低、空气干燥、黄风卷地、酷热、沙尘暴等恶劣环境,烘托了胡杨的形象,更能突出胡杨的精神。C.作者写胡杨的根、叶、花、果,从正面写它的特点,作者详写其根、其叶,略写其花、其果,剪裁得当。D.这篇散文语言很有特色。既使用文言词语,具有典雅美,又运用口语,让人感到亲切。既运用比喻写出胡杨的各种极具艺术的形态,又运用拟人写出了胡杨内在的精神品质。E.作者写塔里木河流域的胡杨,联想到“人间男儿”,联想到“英雄”,联想到“园丁”,联想到“战士”,可谓浮想联翩,充分体现了散文的特点,而胡杨正是不屈的中国人的象征。【解析】选AE。A项,胡杨的神幻集中体现在身处恶劣环境表现出的非凡生命力

26、。E项,“胡杨正是不屈的中国人的象征”错。2.文章题目是“精神的树,神幻的树”,请概括胡杨的精神。(4分)答:_答案:不竭的生命追求和无所畏惧,至死不渝的坚守。淬火苦难的真英雄本色,对自身价值的体认、肯定和塑造。对绿色之梦的永不忘怀、孕育和呵护。3.文章最后两自然段有怎样的作用?请加以分析。(6分)答:_答案:直抒胸臆,抒发对胡杨由衷的赞美之情。深化主旨,由树及人。由胡杨的生命景象、精神现象联想到人,使文章更有厚度。反问作结,令人深思,令人震撼。“在这人的世界,还可能成为现实吗?”让读者在赞美胡杨精神的同时,反观人类,耐人寻味。4.“可爱可敬又可叹可悲的雄起着独立精神的胡杨”能带给人们哪些启示

27、?(6分)答:_答案:答题角度举例:要能直面困境;要坚强不屈;要坚守梦想。(一个方面的启示,言之有据,即给2分)四、(2014十堰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20分)请记住那样的歌声赵华世事瞬变,确是让人猝不及防。如亲人突逝,重病入骨,恋人背叛等等。这样的悲或痛,会切骨穿心,但,它终究还是会随时间的医治而使人渐渐挺过。我们还是会回到原本的生活,继续着为柴米油盐奔波的日子。而生活还有另一种悲痛,它深藏着,躲在时光的阴影里,把我们俨然笼罩。直到有一天,在斜阳的余晖里,月沐的群岚后,我们蓦然发现,流年已悄然推着我们老去!青春,成了日记本里发黄的记忆。这时,我们才真切感到有种“隐隐”一直在切割

28、我们,使人“渐渐”褪去生命的色彩。这也是一种可怕的悲痛,因为它的悄然无声,而又无法抗拒。“渐渐”真是个可怕的词,它宛如空气般默默在改变我们。我们陷在懊悔里,或处在悲苦中,患得患失,渐渐地疲了,渐渐地老去。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时光的刀片,一片片残忍地切割我们的生命,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犹如刀俎上的肉,涸辙中的鲋。悲痛、悔恨、诅咒是无济于事的,可,你还能怎么样?“蚕不悲春尽,蝉不伤秋至。”悲欢离合与生老病死,这本来就是人类生命轮回的部分。那么,我们不妨和它来个和谈,坦然接受这些岁月中的种种悲伤与变故。让它成为一笔人生财富,它会使人变得坚强,成熟,沉稳。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眼下的分秒,笑对人生。记得

29、有那么一个晚上,我们全班外出秋游时,被困在那讨厌的绵绵细雨中。缩在帐篷里,什么也做不了。所有人都在咒骂,有的怨天公不作美,有的恨组织露营者选天无韬。正在这时,坐在我身边的一个女生,却唱起了歌曲,那歌声如黄莺般婉转动听。周围所有声音都随之戛然而止。接着,她的歌声在帐篷里产生了共鸣,人人都和着声唱了起来。最后,无论是独唱还是合唱,也不管是民歌还是流行歌,一个,两个,五个帐篷就汇成了集体大合唱。所有的不安都随之消匿。我们就这样唱着,笑着,闹着,互相陪伴着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再没有人还会在意外面凄迷的苦雨,也没人再抱怨不能在帐篷外烧一大堆篝火烧烤美食,因这,一切都变得不再重要。没有星星,没有月亮,这

30、个特别的夜晚,上天却意外地赐予了我们如此的缘分与幸运!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值得我们去希冀呢?多年后,也许当初的人们已慢慢在心里淡去那晚,但我永远记得那个夜晚,那美妙悦耳的歌曲和欢快爽朗的笑声。正是那些曲子,那些笑声,让我面对“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的失意时,依然可以淡定,充满继续前行的力量和激情。其实,人生也未必不是如此。能够永远相守,牵手而去,当然是幸福的;能一路春风,定然得意;能够衣食无忧,生活安逸也是美满的。而余下的,谁也无法与谁永远相守,谁也逃不过痛或苦的磨难,一切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改变。然而,珍惜能够掌控的时间,去善待亲人,去励志发奋,善待世界,生活总会有些珍贵的东西让我们

31、铭记下来。如亲人的笑颜和期待,如自己曾经走过的艰辛与泥泞,如那晚难忘的歌声,都将成为我们漫漫人生路上不断前行的支柱。就让我们把这些如珍珠般的记忆悄悄收起,再将其串成悦目的项链,挂在心上,使之不受尘垢的遮盖,不被生活中的烟尘浸染,让我们时时能看到忆起,永远保持着那份应有的平和与感恩。生命的轨迹慢慢向远方延伸,我知道:命运常会剥夺人的选择,有些东西是我们无力抗拒的。但不要伤感,更不能失望。想想,你是否听过那么一种歌声,直击你的灵魂?是否有那么一些人,一直守候在你心里不因你穷富贵贱,只在乎你的喜怒哀乐?请记住这些珍珠一般的,丰富过你精彩生命的人和事,若干年后,我们仍会拥有一颗纯真如玉的心,去感恩人生

32、,告慰遗憾。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这篇散文如同心灵鸡汤,作者以自己的亲历感受告诉我们要坦然接受年华的老去,生活的幸与不幸,并常怀一颗感恩之心。B.文章第段开门见山,感慨世事瞬变,引出下文,为第段“坦然接受这些岁月中的种种悲伤与变故”的内容做铺垫。C.文章标题中“那样的歌声”既是实指作者的一次难忘的经历,更是形象地比喻人生中值得铭记的珍贵的记忆。D.文中尽管只有两处引用了诗句,但都很好地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学情趣,并类比人生的作用,给人十分深刻的印象。E.这篇文章融叙事、议论、抒情等于一体,并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意蕴深刻。【解析】

33、选BD。B.第段不是开门见山,也不是为第段内容做铺垫,其作用是引出第段。D.文章两段分别引用了诗句,只有第段的引用有类比人生的作用。2.文章第段写自己的一次秋游经历,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答:_答案:内容上,点明了这次经历对作者的深远影响,使他可以淡定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并拥有继续前行的力量和激情。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文观点的例证,又引出下文有关人生的议论。3.赏析第段中画线的语句。(4分)答:_答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阐述自己的人生观,生动形象,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我们应铭记并收藏如那晚歌声一样珍贵的记忆,让它们不会在琐碎的生活中为我们所遗忘,时时温习,这样,我们才能

34、拥有一颗纯真如玉的心,去感恩人生,告慰遗憾。4.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生活还有另一种悲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进行探究。(8分)答:_答案:(1)与人生中的重大变故相比,时光的流逝、年华的老去是另外一种悲痛,它悄然无声,而又无法抗拒,待我们蓦然回首时,便会生出无限的惆怅与悲伤。(指明“另一种悲痛”的内涵2分,分析原因2分)(2)示例一:同意。时光的刻刀,会一点点磨平我们的棱角,减损我们的激情,让我们很难拥有年少时的斗志和勇气,所以说,这也可以算是生活的一种悲痛。示例二:不同意。人生的重大变故如亲人突逝、重病入骨、恋人背叛等,会给我们留下刻骨铭心的痛,甚至会改变我们的人生观。相比

35、之下,时光的流逝、年华的老去就不算什么了。/不同意。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各自的魅力,岁月改变了我们的年龄和心性,但也带给我们成熟和从容,我们应坦然面对时光的流逝,不应把它视为一种悲痛。(亮出观点,言之成理即可。4分)【加固训练】(2013黄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20分)月光里的舒伯特小楼冯骥才人生有些机遇碰巧只有一次,过后一定会留在记忆里。比如这次在维也纳,驻奥大使史明德先生对我说,我国使馆在维也纳买了一处房产,是一座带花园的小楼,属于奥地利国家历史文物,就守着世界文化遗产美泉宫的东门。大使夫人、翻译家徐静华还补充一句:“是两座楼,主楼和配楼。贝多芬曾在主楼里边弹过琴,配楼是舒伯

36、特的故居之一。历史文化积淀都很深厚。”这地方已经整修好了,他们很想请我帮着看看怎样做得更精更深。大使说,贝多芬弹琴的那座楼楼上有间刚刚收拾好的客房,我可以来住两天体验一下。这邀请可胜过连续三年的山珍海味!当我拎着手提袋来到这楼前,即刻被眼前的景象迷住了。簇密的松杉映衬着一座淡黄色古典巴洛克式建筑,沉静而端庄,乍一看与美泉宫的整体建筑风格一致,颇有些皇家气息,它不是美泉宫的一部分吗?在历史记载中,这房子建于1793年,法国建筑师设计。它最初的主人是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建立过功绩而被封为贵族的犹太商人卡尔瓦茨特之子莱蒙特瓦茨特。莱蒙特豪爽好客,终日宾朋满座。那镌刻在二楼山墙中间黑色牌子上的古希腊文

37、“欢迎”一词,不正是二百多年前好客的主人莱蒙特浪漫生活的写照吗?然而奢华的生活是不会被人记住的,留在历史上的是贝多芬曾在这座楼里弹琴的故事。贝多芬留下天籁的地方一定神奇不凡。它究竟怎样神奇不凡?徐静华引我穿入院门。阳光正把一大片树影斑驳地铺在满院的绿茵上。各色小花摆放得错落有致,显出当今主人的精心。一座半隐在远处的中国式的亭子引起我的兴趣。据说,修整院子时有人建议将亭子改造后重新涂漆。徐静华说,我们不同意做任何改动,历史的东西应该保持原状。我自然赞同这样的做法。这个木结构的亭子看上去像个木笼,四四方方,亭顶没有“翼然”的飞檐,却正是那个时代(十九世纪中期以前)西方人眼睛里的中国形态古朴、纯净、

38、敦厚。就像那时代西方瓷器以及美泉宫墙纸上的“中国形象”。我终于站在贝多芬弹琴的圆厅里贝多芬站在这圆厅里是1800年。那年他30岁,刚刚写过第一交响曲而惊动了音乐圣城维也纳。他的精力与才华正处在人生的阳春五月。据说那天厅里摆放着两架钢琴,他和另一位出色的钢琴名家约塞夫沃尔夫尔彼此在键盘上展示自己最新的艺术思想与非凡的灵感,进而互相命题,即兴弹奏,用惊人的才气感动与启发对方,待到两人一同进入神交与知音的境界时,便并坐琴前,四手联弹。那场面一定让在场的深谙音乐的维也纳人兴奋得发狂。那个没有录音录像的时代,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美妙的想象。比起这座主楼,那边尖顶的配楼小一些。但楼内结构却曲折得有点神秘感。从

39、狭小盘桓的楼梯登到尖顶里的阁楼,正是舒伯特住过的空间;历经两个世纪,旧物不存,但从留在那建筑物上简易的天窗,冬日里生火御寒的炉灶,光秃秃而厚重的木板门,以及晦暗的光线,可以想见舒伯特当年的生活。这叫我联想到在巴黎附近奥维和的那个梵高住过的小楼与小屋。舒伯特一生只活了31岁,一直住在维也纳。他自1813年离开寄宿学校,1816年专事写作,生活贫困交加,却不断创造出圣母颂小夜曲鳟鱼等这些人间的仙乐与天音。直到1825年他的作品才得到出版,1827年成功地举办了个人音乐会,刚刚“脱贫”的舒伯特,一年之后(1828年)就与世长辞了。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部作品。他“蜗居”在这阁楼里是在哪年?写下了哪些作品?

40、这些都还有待音乐史家的考证。我真的住进这座令我敬畏的楼中。心里感动,入夜难眠。午夜时分干脆爬起来,走进贝多芬弹琴的那个圆厅。没去开灯,穿窗而入的月光使厅内既晦暗又明澈。我忽然想起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开篇的琴音恰如眼前这种“银浆泻地”的感觉。那一瞬,我感到月光有一种神奇的质感,触摸一下,光滑与清凉,有如将手浸入水中,我还感到阳光属于世界,月光属于心灵。因为人只有在月光里才能回忆。我一边想着月光曲的旋律,一边在屋里轻轻走着,忽然从后窗看到月下那座银白色、美得有点孤独的舒伯特小楼,不觉想起这两位音乐巨匠的交情。贝多芬年长舒伯特27岁,他们去世却一前一后只隔一年,也算同时代人吧。贝多芬在这楼里弹琴时,

41、舒伯特才3岁。他们没有在这房子里相遇过,却把各自的人生足迹和艺术情感留在了这里。贝多芬对待舒伯特,很像舒曼对待勃拉姆斯十分欣赏年轻人的才华。贝多芬病危时,请人把舒伯特叫到病床前,对舒伯特说:“你的音乐里有神圣的光,我的灵魂属于你。”贝多芬去世后,舒伯特高擎火炬为贝多芬送葬。一年后,他也去世了,家人遵他遗嘱,把他安葬在贝多芬的墓地旁。他们的灵魂紧紧相靠。这时,我心中响着的月光曲,已经把那个尖顶的小楼笼罩。光影婆娑中,我已经分不出月光和月光曲了。转天,我在楼里楼外转来转去才明白,何以有昨夜那些“时光倒流”般的感受。因为我陷入历史中。经过二百多年、几易其主的老房子,原先的一切早已空空如也。历史在哪里

42、呢?我细心留意便注意到,它圆厅独有的凸形窗玻璃得到刻意的保护,仅存的壁炉、座钟与吊灯被视为珍宝,地窖里的宗教壁画如同刚被考古发现一般原封未动。一切修补都采用原先的形制、材质与制作方法。历史不怕缺失,就怕添加。历史的真实是用真正属于它的细节证实的,不管还剩多少。这就是历史、也是文物保护的严格之所在。当然,如果为了赚游客的钱,给历史披金戴银而糟蹋了历史就另当别论了。史明德大使说,奥地利人对历史修复十分严格。在修整这一建筑时,我们派去一支中国人的精装修队伍,奥地利派了专业的古建修复技师进行指导与监督。连墙的颜色都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色板调色。然而,我们修复的原则是百分之百遵照人家的标准与尺度。奥地利的文

43、物保护局长弗里德利希达姆博士称赞中国是“热爱和善待这座建筑的主人,他们按照古建保护要求所完成的工作,堪称楷模”。由这句话,我延伸想到,只有我们尊重别的国家与民族的文化,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而我们尊重自己的文化,也会受到人家的尊重。这也是现代文明和文明社会的准则。(选自2012年11月5日文汇报,有删节)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我国使馆在维也纳买了一处房产,属于奥地利国家历史文物,有两座楼,主楼和配楼。贝多芬曾在主楼里边弹过琴,配楼是舒伯特的故居之一。B.贝多芬30岁那年,因为刚写过第一交响曲而惊动了音乐圣城维也纳。在阳春五月里,他和钢琴名家约塞夫沃尔夫

44、尔在这圆厅里互相命题,即兴弹奏。C.虽然历经两个世纪,旧物不存,但从留在那建筑物上简易的天窗,冬日里生火御寒的炉灶,光秃秃而厚重的木板门,以及晦暗的光线,可以想见舒伯特当年的生活。D.作者特别注意到,它圆厅独有的凸形窗玻璃得到刻意的保护,仅存的壁炉、座钟与吊灯被视为珍宝,地窖里刚被考古发现的宗教壁画一般都原封未动。E.作者因机缘巧合住进了舒伯特小楼。文章在描述与小楼有关的贝多芬和舒伯特两位伟人的生平事迹后,引申出奥地利政府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升华了文章主旨。【解析】选BD。B项,“在阳春五月里”错,原文是“他的精力与才华正处在人生的阳春五月”,是形容他的精力与才华,而不是说他演奏的时间。D项,“

45、刚被考古发现的宗教壁画一般都原封未动”错,原文是“地窖里的宗教壁画如同刚被考古发现一般原封未动”,是以此做比较,说明壁画得到了很好的保护。2.“贝多芬留下天籁的地方一定神奇不凡”,这个地方“神奇不凡”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简要概括。(4分)答:_答案:这个地方见证了贝多芬的惊人才气,也给维也纳人带来了非凡的音乐享受;这座小楼能够给人带来无尽美妙的想象;小楼的建筑外观及里面的装饰都得到刻意的保护。(每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得4分)3.文中画线的句子“那一瞬,我感到月光有一种神奇的质感,触摸一下,光滑与清凉,有如将手浸入水中,我还感到阳光属于世界,月光属于心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6、?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6分)答:_答案:通感。(2分)月光本来是视觉形象,但在作者笔下,它变得可触可感,化视觉为触觉,写出了月光的明亮和清凉,使读者如身临其境,(2分)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贝多芬作品的艺术感染力。(1分)表达了作者对贝多芬的景仰之情。(1分)【规律方法】此类题型的答题要点一般应包括三个方面:用了什么手法,即要辨明所给语句运用的是哪一种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即分析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文句表现了什么内容、情感等;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即结合具体语句说明此种表达技巧的一般表达效果等。对于此类题型,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

47、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二是了解一些常用表达技巧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三是了解一些标准的答题范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等。4.“历史不怕缺失,就怕添加。”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意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及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6分)答:_答案:(1)理解:历史古迹(历史文物)经过漫长的时间淘洗后,缺损在所难免,但它仍是历史本身,如果人为地添加或补充,反而破坏了历史原貌,其结果往往得不偿失。(2分)(2)感悟:奥地利人对历史文物的修复、保护以及对文化的尊重,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我们反思。破坏和重建似乎是我们对待历史文化常有的思维。要么就是不重视,肆意破坏,毁尸灭迹;要么就是利益当头大肆重建,到处是所谓的文化“圣地”,到处是伟人故居,但真正的历史、真正的文化在哪里?这些现象让我们心痛。我们应当反省,还历史本来面目。(联系文章内容及现实,大意对即可)(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