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基础检测题 (参考答案)1、B(A杞q,si;C,pin,ti;Dwi、shn、x)2、B.(A,消愁、摧眉折腰;C喧 、抚膺;D钿头、吴丝蜀桐)3、D(A烦,怨恨;B等闲,随随便便,轻易地;C暂,忽然,一下子)4、D.(D艰难,困难;沦落,流落,漂泊。古今意都相同。A突出,文中:一下子冲出来;今义: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非常,文中:不同寻常;今义:副词,十分,很。B整顿,文中:整理;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是健全起来。颜色,文中:脸色;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C东西,指东西方向或物品,古今义同。中国,文中:京城,国都;今义:我国国名
2、)5、D(表面化。一般用于耐人寻味的寂静时刻。)6、C(过华清宫绝句是杜牧所作)二、 11C(“官”“客”是名词作动词;A“异”是意动;B “耻”是意动; D“亲近”形容词作名词) 12B 【(2)代郭子仪(4)代脱靴之事(5)代李阳冰】 13C (表现他有大志,任侠,沉饮,为喝酒,表现他的风度,故A、B、D不选) 14A李白传 一、【参考译文】李白,字太白,崤山以东人氏。母亲梦见长庚星就生下了他,于是用“白”作他的名,用“太白”作他的字。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此后他天赋过人,才华横溢。李白喜欢纵横之术,练习剑术为打抱不平,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又客居任城。与孔巢父、
3、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住在徂徕山中,天天设酒痛饮,号称“竹溪六逸”。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本领尚未施展,就把自己所作的诗歌献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一诗时,感叹地对李白说:“你啊,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于是,解下自己身上的金龟饰物来换酒,与李白整天为乐,还在玄宗面前推荐了李白。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献上颂文一篇,皇上很高兴,赐给他饭食,并亲手为他调匀肉汤,降旨命李白为翰林供奉。李白曾在皇上面前大醉,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每当玄宗要授官给李白时,杨贵妃总要阻止。李白更
4、加高傲放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饮酒八仙人”后来他恳求回乡,玄宗赏赐给他黄金,下诏让他回家。李白云游四方,打算登华山,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街门,县令不认识李白,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问道:“你是什么人,敢这样无礼!”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呕吐后曾使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在天子殿门前尚许我纵马奔驰,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能骑驴而过?县令看了,又惊又愧,忙行礼道歉说:“不知道是翰林学士来到此地。”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李白曾与崔宗之一起坐船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中特制的绸袍坐在船上
5、,旁若无人。安禄山叛乱时,玄宗避难蜀中,永王李璘统管东南地区,李白当时高卧隐居于庐山之上,被李璘招聘为军中幕僚。后来李璘起兵造反,李白潜逃回到彭泽。李璘失败后,李白受牵连关在浔阳的监狱中。当初,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李白晚年喜欢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在牛渚矶泛舟,带着醉意捕捉月亮,就沉到水底去了。当初,李白喜欢谢家青山,如今他的墓还在那里。李白著有文集二十卷,流行于世。有人说,李白,是西凉武昭王李恳的第九代玄孙。三、11题默写。(1)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
6、歌舞。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2)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3)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 李贺 李凭箜篌引(4)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双鬓12题(1)“寒梅”作者借家乡窗前的一枝寒梅集中地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寒梅先春而开,望春而凋的特点,使作者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紧接着便是一连串不幸和打击,到入川以后,意绪颇为颓唐了。所以,这早秀先凋,不能与百花共享温暖的“寒梅”,是
7、诗人自己的写照。(3)都用了象征的手法。不同的是,王诗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家乡最寻常的自然之物-一枝寒梅上。李诗以寒梅自喻。13 。(1)老宗师明察秋毫 (2)离(梨)儿腹内酸五、参考答案 14、杜甫艺术生命的凝结处,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一段历史的观象台。 15.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 杜甫的苦寒人生 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突) 16.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 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 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 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 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六、作文(评分标准参照2006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