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提升练(二)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几百年来,苏子提出的“诗中有画”这个观点,一直为人津津乐道。我想大家读王维诗,一定像红楼梦里的香菱一样,分明是感到了一种画意,所以才会对苏东坡的见解产生共鸣,关键是对这种画意究竟该如何看待。莱辛曾说:“一幅诗的图画并不一定就可以转化为一幅物质的图画。诗人在把他的对象写得生动如在眼前,使我们意识到这对象比意识到他的语言文字还更清楚时,他所下的每一笔和许多笔的组合,都是具有画意的,都是一幅图画。因为它能使我们
2、产生逼真的幻觉,在程度上接近于物质的图画特别能产生的那种逼真的幻觉。”这是说,诗的语言有一种造型能力,能像画一样给人近似直观的印象。比如最典型的例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确有一种宛然在目的逼真感。但即便如此,也别忘了香菱的鉴赏经验:“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这“合上书一想”乃是调动记忆表象的过程,没有读者经验的参与,任何诗都只是一堆语词和概念,和绘画毫不相干。按克罗齐的说法,“凡是有艺术感的人,都会从一行诗句中,从诗人的一首小诗中既找到音乐性和图画,又找到雕刻力和建筑结构”。如果说这一结论略显武断,那么我们可以将命题的外延缩小,说凡是有一定美术修养的人都能从诗歌中读到画意。事
3、实上,正像英国作家王尔德所说的,“我们看见什么,我们如何看见它,这是依影响我们的艺术而决定的”。或者像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说的:“人们看见的总是他们所寻找的东西,而且这要求有一个长期的教育来克服天真的知觉,因为它与客体在视网膜上的反映毫无关系。”“诗中有画”从根本上说,乃是经受美术熏陶的读者用一种特定的欣赏方式(画家的认知框架)去读王维的结果苏东坡并不是这种读者中最早的一位,更早还有殷璠,他已看到了王维“着壁成绘”的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读者,就有什么样的王维;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画面。如果读者习惯于从这种美术的角度,从语言的造型能力去欣赏诗的话,那么从曹植、陶渊
4、明到杜甫诗都被看出画意,而且当然也可以分析其构图取景着色的特征。苏东坡不就读出了“少陵翰墨无形画”吗?朱子也曾称赞杜甫自秦州入蜀诸诗“分明如画”。只不过老杜不传画笔,无从捕风捉影;而王维兼擅丹青,遂予人以口实。其实身为画家的诗人,也有诗中无画的,比如顾况也是名画家,他的诗就缺乏造型的兴趣。对这种情形,我们将如何解释呢?看来,诗中有画无画并不取决于作者是否为画家,强调王维“诗中有画”及与绘画的关系,非但不能突出王维的独特性,某种程度上恰恰遮蔽了形成王维诗风的更本质的东西。我发现当代最早的王维研究专家陈贻先生几乎不谈“诗中有画”,他认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征是“注意把握并描写客观景物作用于审美主体所
5、产生的浑然一体的整个印象”。另外,不属于汉字文化圈而对中国诗歌有良好感觉的斯蒂芬欧文教授,在盛唐诗里也只说大多数研究者“从其作品中发现了画家的眼光”,而他本人对此未置一词,却着重分析了王维诗对某种真实性的追求不是从类型惯例中获得的普遍反应的真实性,而是直接感觉的真实性,“通过在诗中描写所见而不是诗人的观察活动,诗人将使得读者眼睛重复诗人眼睛的体验,从而直接分享其内心感受”。两位专家的意见都很值得我们深思。(选自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有删改)1.下列对作者关于“诗中有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王维的读者,苏东坡提出了“诗中有画”这一观点,它引发了共鸣,并被公认为王维诗的艺术特征。B
6、.莱辛认为,诗人语言的造型能力能使人产生逼真的幻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有一种宛然在目的逼真感。C.“诗中有画”是经受美术熏陶的读者用特定的欣赏方式去读诗歌所获得的认识,读者的美术修养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水平。D.“诗中有画”不只是在读王维诗时会产生的感受,贺贻孙发现的“浩然情景悠然,尤能写生”,也是“诗中有画”的表现。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读者的美术修养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水平”说法有误,读者的美术修养是欣赏活动的一部分,作品的艺术水平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读者的修养而改变。答案C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我们“看见什么”和“如何看见它”并不取决于该客体在
7、视网膜上的反映,而是取决于影响我们的艺术和长期受到的教育。B.用画家的认知框架去欣赏诗歌,可以看出画意,也可以分析诗句中构图取景着色的特征。这是从美术的角度去欣赏诗歌。C.顾况是名画家,可他的诗就缺乏造型的兴趣,作者通过他与王维的对比来证明诗中是否有画并不取决于作者是否为画家。D.王维诗歌对绘画性的追求,体现在他用画家的眼光描写自己所见到的事物,使读者能够在阅读时直接分享其内心感受。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使读者能够在阅读时直接分享其内心感受”,这是诗歌对某种真实性的追求,而不是对绘画性的追求。答案D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和孟浩然的诗都有画意,而王
8、维是因兼擅丹青而被人格外关注其诗与画的关系的。B.注意把握并描写客观景物作用于审美主体所产生的浑然一体的整个印象,是王维山水诗真正的独特性所在。C.“诗中有画”不能突出王维的独特性,不能代表王维山水诗的精髓,所以我们无须过分强调王维诗中的画意。D.斯蒂芬欧文的分析表明,他更看重王维诗对真实性的追求,而对大多数研究者的既成定论未置可否。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陈贻的观点只是对王维诗风的一种解读,作者认为“值得我们深思”,并非肯定这种观点。答案B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李琪,字台秀。父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年十三,词赋诗颂
9、,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铎召縠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铎览而骇之,曰:“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昭宗时,李谿父子以文学知名。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谓琪曰:“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可畏也。”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天复初,授武功县尉,辟转运巡官,迁左拾遗、殿中侍御史。自琪为谏官宪职,凡时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梁祖受禅,征入,拜翰林学士。梁祖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谕伦是时琪之名
10、播于海内琪重然诺怜才奖善家门雍睦。贞明、龙德中,时琪与萧顷同为宰相,顷性畏慎深密,琪倜傥负气,不拘小节,中书奏覆,多行其志,而顷专掎摭其咎。会琪除吏,是试摄名衔,改“摄”为“守”,为顷所奏,梁帝大怒,将投诸荒裔,而为赵岩辈所援,罢相,为太子少保。庄宗入汴,素闻琪名,累欲大任。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及明宗即位,豆卢革、韦说得罪,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琪时为御史大夫,安重诲于台门前专杀殿直马延。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
11、,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自是之后,尤为宰执所忌,凡有奏陈,靡不望风横沮。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选自旧五代史李琪传,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梁祖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谕伦/是时琪之名播于海内/琪重然诺怜才/奖善家门雍睦B.梁祖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谕伦/是时/琪之名播于海内/琪重然诺/怜才奖善/家门雍睦C.梁祖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谕伦是时琪之名/播于海内/琪重然诺/怜才奖善/家门雍睦D.梁祖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谕伦
12、/是时琪之名播于海内/琪重然诺/怜才奖善/家门雍睦解析“居帐中”意为住在军营中,不可拆,故排除A、C项:“专掌文翰”是一个动宾结构,表示的是李琪的职责,“下笔称旨”是说李琪写的文书符合皇帝的心意,故D项错。答案B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唐代始置进士科目。B.“封章”,言机密事之奏章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C.“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继承旧帝让给的帝位,泛指继位。D.“萧墙之难”,指由内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灾祸,泛指内乱。解析“进士”科在隋朝时开始设立。答案A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13、分)A.李琪博学多才,才思敏捷。晋公王铎怀疑少年李琪的文章假手他人,因而派人测试,李琪援笔立成,出语不凡。B.李琪为文独树一帜,不同于时俗。他写作时不拐弯抹角,善于开宗明义,他的文赋深为文坛名宿李谿所推崇。C.李琪恪尽职守,正直敢言。他做了谏官后,积极上书,评论时政中的不当之处,却没能直言安重诲的罪责,因此自责请辞。D.李琪为同僚所忌恨。他为同任宰相的萧顷所敌视,后因萧顷的诬告,李琪受到皇上的斥责并被罢相。解析“诬告”错,李琪擅改试摄名衔是事实,因此萧顷对此事的告发不是“诬告”。答案D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
14、能用。”(5分)译文:_(2)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5分)译文:_答案(1)赋的结尾说:“得到贤士则国家昌盛,不是贤士就不要与之共事。项氏的败亡是必然的,有一个范增却没能任用。”(2)任圜上奏,请求任命李琪为宰相,被孔循、郑珏排斥打压,朝廷便任命崔协为宰相。【参考译文】李琪,字台秀。父亲李縠在广明年间任晋公王铎的都统判官。李琪十三岁时,所作词赋诗颂,被王铎大加赞赏,但王铎也疑心是有人替他写的。一天,王铎召李縠到公署喝酒,暗地里派人带着汉祖得三杰赋的题目到李家测试李琪,他执笔立刻写成。赋的结尾说:“得到贤士则国家昌盛,不是贤士就不要与之共事。项氏的败亡是必然的,有一
15、个范增却没能任用。”王铎看后觉得很惊异,说:“这孩子是会成大器的,将来一定会在文坛称雄。”昭宗时,李谿父子凭借文学才华而知名。李琪十八岁时,带着一篇赋去拜访李谿。李谿看后很惊异,匆忙中倒穿着鞋子就出门迎接,对李琪说:“我曾经忧虑近年来文人的辞赋,都是在几句之后还不见主题,您入句就见主题,对偶典雅华丽,啊,真是后生可畏呀!”李琪因此更加知名,后来考中了进士。天复初年,李琪被授予武功县尉的职位,又任转运巡官,升任左拾遗、殿中侍御史。自从李琪担任谏官宪职,凡是时政有不当之处,必定会上奏章评论,文辞秀丽,看的人都会忘却疲倦。梁祖接受禅让登基,征召李琪进入朝廷,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梁祖谋划天下,李琪凭借学
16、士身份随军住在军营中,专门掌管文书,写的文书很合皇帝心意,受到的宠爱优待超出同辈。这时,李琪的名声传播于天下。李琪看重承诺,怜惜人才奖赏好人,家庭很和睦。贞明、龙德年间,当时李琪和萧顷同为宰相,萧顷性格戒惕谨慎深沉缜密,李琪倜傥自负,不拘小节,中书省回答皇帝的问话,多按李琪的意志行事,萧顷便专门寻找他的毛病。恰逢李琪委任官吏,本应是试摄的官职名称,李琪改“摄”为“守”,被萧顷上奏告发,梁帝大怒,准备把他流放到荒远之地,李琪被赵岩等人援救,被免去宰相职务,任太子少保。 庄宗进入汴京,早就听说李琪的名声,多次想委以重任。同光初年,李琪历任太常卿、吏部尚书。同光三年秋天,各地发大水,国家财富不够充足
17、,庄宗下诏要官员们上奏章陈述治国的策略。李琪所呈奏章有几千言。庄宗很重视他的建议,不久任命李琪为国计使,又将要任命他为宰相,不久因内乱而作罢。等到明宗即位,豆卢革、韦说获罪,任圜上奏,请求任命李琪为宰相,被孔循、郑珏排斥打压,朝廷便任命崔协为宰相。李琪当时是御史大夫,安重诲在御史台门前擅自杀了殿直马延。李琪虽然曾经上奏章弹劾过他,但言辞意旨模棱两可,不敢直言安重诲的罪行,因为这件事李琪推托有病,三次上奏章请求退休,朝廷不允许,任命他为尚书左仆射。从这以后,李琪更受掌权的重臣的猜忌,凡是李琪上奏章说的事,无不听到风声就横加阻止。长兴年间,李琪死于福善里家中,享年六十岁。(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青溪王维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注】 逐:循、沿。趣:通“趋”。澹:安静。8.王维在诗中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对青溪的感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借景抒情。青溪流过乱石时水声喧腾,而流经松林时却没有声息,与松林相映,色调优美。水波荡漾,浮着菱角和荇菜,清澈的溪水倒映着芦苇。诗人通过对青溪幽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其的热爱赞美之情。直抒胸臆。最后四句直接抒情:我的心平素已习惯闲静,淡泊的青溪更使我忘忧。让我留在这盘石上好了,终日垂钓一
19、直到生命尽头。(答出两种手法,赏析具体,精准到位)9.请分别对三、四句中的“随”“趣”两个字作简要赏析。(5分)答:_答案“随”是依随的意思,水随着山势千回万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溪的蜿蜒曲折,引人入胜。“趣”通“趋”,是经过、走过的意思,把走过的路途不过百里却曲曲幽幽的景色特点凸显了出来。【诗歌鉴赏】此诗借颂扬名不见经传的青溪,来印证诗人自己的素愿。以青溪之淡泊,喻自身之素愿安闲。全诗语言自然清淡素雅,写景抒情皆轻轻松松,然而韵味隽永醇厚。诗人笔下的青溪是喧闹与沉静的统一,活泼与安详的糅合,幽深与素静的融合,吟来令人羡慕向往。诗人每次进入黄花川,都要沿着青溪水而行。水随着山势千回万转,但走过
20、的路却不过百里。流过乱石时水声喧腾,而流经松林时却没有声息,溪水与松林相映,色调优美。水波荡漾,浮着菱角和荇菜,清澈的溪水倒映着芦苇。诗人的心一向闲静,就像这淡泊的溪水。他愿意留在溪边岩石上,垂着钓竿了此一生。(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关雎中表现男子向心上人求爱而不得的复杂心境的诗句是“_,_”。(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两句写琵琶之声动人心弦,虽曲已终,但听者还沉浸在音乐的妙境里。(3)李商隐的锦瑟中,化用典故,比喻往事成空、理想破灭的名句是“_,_”。答案(1)求之不得寤寐思服(2)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
21、暖玉生烟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古董耿春元古董是子午镇常少山的外号。古董一词除词典上的解释外,在子午镇还有不可理喻、个别、不一般、冥顽不化等意思。常少山能够沾上古董这诨名,缘于那年他母亲去世。子午镇的风俗,双亲中有一个先走了的,丧事要做三天,叫小丧;双亲中最后一位也去了,丧事要做五天,还要扎灵车,请鼓手,排宴席,叫大丧,很隆重。常少山的父亲早亡,遵照当地风俗,他母亲的丧事应该大办的。谁也没有想
22、到,常少山竟然当天就把母亲的遗体埋掉了,而且连滴眼泪都没掉,还跟儿子常宝说:我死了,也这样!为这事,常家的族人气愤了,约合起来要揍他。常少山说,我这是厚养薄葬,老人活着的时候你不孝,老人死了,弄些排场给人看,顶屁用!常少山他娘瘫痪在床八九年,常少山日夜守护在床前,端屎倒尿,暖床按摩,什么事儿都费一番心思、费一番力气来做,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吃一口,给娘一口:自己饱了,娘也饱了常少山是孝子啊!常少山把话说得理直气壮,大家听来也在理,只是这理不是常人的理,只好说声“跟个古董生什么气”,便散去。这诨名从此便跟上了他。常少山是古董,想不到他家里竟然冒出个真正的古董来。常少山一生就交了一个朋友。这朋友叫吕尚
23、。有一天吕尚来做客,突然被面前的那把茶壶惊呆了。正泡着茶呢,吕尚小心地端起来,左瞧瞧右看看,眼睛都绿了,然后干脆把茶叶倒掉,用清水把壶冲洗干净,来回摩挲,又捧到鼻子尖儿上闻了闻,颠过来倒过去验了一通后,问道:“这壶,哪里来的?”常少山说:“先前用的那把打了,才从旮旯里找出这把旧的来。”吕尚说:“收起来,别再用了,这家伙是古董,比你还金贵。”常少山就笑,说:“神经病了不是?搬家时差一点被我当垃圾扔了,怎么就成古董了?是古董,用它泡的花茶怎么还是花茶味?应该是龙井味呀”吕尚说:“别闹了,你把它小心放着,赶明日我请位老师来长长眼色,也好验证验证我的鉴赏功夫。”第二天,吕尚果然领来了一位先生。先生姓王
24、,气质儒雅,行色匆匆,眼中别无他物,一到就说看壶。吕尚发现那壶就在茶几上,还是昨天放的地方,并没动过,又泡了新茶。吕尚倒空了壶,将壶擦净,双手捧起,王先生轻轻接过,凑到窗前光亮处,打眼一看,便说不假。沉吟片刻,又看,说声:“错不了,就是它!”便轻轻放下,掏出手绢擦擦双手,向常少山点点头,说道:“听吕尚说过您,我很赏识,都是朋友了,我也就不绕弯子了。吕尚没有看错,这把壶是件宝物!如果愿意,我出10万要了它!”“你不早说。”“早说怎么?”“早说我就卖给你。不用说10万,2万就卖。”“为什么?”“缺钱用呀!”“现在不缺了?”“不缺了。一家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生活必需的都有了,卖它干啥?”其实,
25、一见面,常少山就很看重王先生这人。听他说话,更觉诚恳、坦率。只是常少山这人言语行事离不了古董脾气,三言两语就把人家打发走了,壶,还在桌子上,继续泡他的花茶。这事过去不久,常少山得了重病,不几日便一命呜呼了。常少山病故,吕尚慌忙赶来,便把茶壶的事告诉了常宝。常宝说老爷子病中根本就没有谈及家中有什么宝贝茶壶。就是有,他那脾气也不会拿它当回事于是两人便在常少山住的屋子里翻找。找来找去根本不见那玩意儿,却发现了一张字条,上写:茶壶即茶壶,打碎是瓦片。人间多少事,都被自己骗。常宝看过,递给吕尚,说是不解。吕尚接过默念一遍,又默念一遍,然后长叹一声,道:“怎么是古董呢,分明真人也!”(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
26、13年14期,编者有改动)(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文笔简净,凝练生动,手法运用得当,以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精准传神的动作描写分别塑造了常少山和吕尚这两个人物。B.小说有两条线索,其一是一把“古董”壶,另一条线索是主人公的“古董”性格,两条线索贯穿始终,交织穿插,十分精妙。C.小说叙写了常少山对母亲厚养薄葬,表面上解释了“古董”诨名的由来,更在深层次上揭示了常少山不同寻常的品性特征。D.小说中的“壶”经历了寻常之物、疑似古董、天价古董的变化,却始终“泡着茶”,证明常少山对古董壶的文化价值并不在意。E.小说结尾之处,作者借吕尚之口对常少山做出了不同于世
27、俗的评价,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精神境界的理解和敬佩之情。解析A项,塑造吕尚这个人物的手法概括不全面,除动作描写外,还有语言描写。B项,“贯穿始终”不准确,“古董壶”是串起线索。D项,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提及此壶的“文化价值”。答案EC(2)常少山的“古董”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6分)答:_答案对待礼俗非常淡然:他坚持厚养薄葬,母亲生前,非常孝顺;母亲去世后,他并不讲究葬礼的排场,不顾礼俗。对待金钱非常淡漠:他并未因“壶”是古董而多加注意,更不因它的价钱而动摇,宁可让古董壶消失,也不让金钱打扰自己平静的生活。(3)小说对吕尚初见古董壶时的一系列动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有何作用?
28、请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形象上,表现出吕尚对此壶做判断时的谨慎和得出结论时内心的惊喜,与常少山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常少山对此壶的淡然。结构上,暗示此壶的不同寻常,引出下文引师相壶、人逝寻壶等情节。艺术上,精准传神的动作描写使作品生动鲜活,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4)小说结局人去壶隐,只留下了一首诗。作者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答:_答案观点一:合理人物塑造:这种处理丰富了人物性格。常少山生前自己不看重古董壶的经济价值,死后还教育子女乃至朋友,不要执着于身外之物,让读者感受到他思虑深远的一面。情节发展:前文中常少山已经拒绝卖壶,死后又引出寻壶
29、、壶失等情节,陡起波澜,产生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主题表达:这首诗表明了常少山对利益的观点态度,也阐明了小说的主题看淡名利、坚守自我,升华了主题。艺术效果:这样一个结局带有一种朦胧之美,含蓄蕴藉,引人联想。观点二:不合理人物塑造:前文塑造的常少山是个率性而为的人,行动多于语言,这样一个人在死前特意处理了古董壶,还留下这么一首诗,显得有些刻意,前后不一。情节发展:无论别人说什么、做什么,这把壶在他眼中始终就是把沏茶用的壶,他的儿子也说,真有这么一把壶,常少山的脾气也不会把它当回事。不当回事却又特意去处理,使得情节发展缺乏合理性。主题表达:这首诗阐明了小说的主题看淡名利、坚守自我。主人公一直以来的所
30、作所为已经表达了这一主题,这首诗的出现实属画蛇添足。艺术效果:这样的结局有些做作,也太过模糊,降低了小说的艺术价值。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大时代的写家人民艺术家老舍李伟老舍是一个知识分子与普通百姓都喜爱的作家。北京的百姓熟知老舍,就像熟知前门、大栅栏一样。1899年2月3日,老舍出生在一个穷旗兵的家里。因出生日期临近春节,父亲便给小儿子起了个名字叫舒庆春。父亲死后,养家的重担都压在母亲身上,她靠为别人洗衣服换取微薄的收入。在小说月牙儿中,老舍有这样的描写:“那些臭袜子,硬牛皮似的,都是铺子里的伙计们送来的。妈妈洗完这些牛皮就吃不下饭去。妈妈的手起
31、了层鳞,叫她给搓搓背顶解痒痒了。”至于吃,一天通常只有两顿饭。他在勤俭持家一文中提道:“像我家,夏天佐饭的菜往往是盐拌小葱,冬天是腌白菜帮子,放点辣椒油。”老舍的一家,祖辈都是文盲,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受善人刘寿绵的资助上了私塾,随后又考上了中学和北京师范学校。6年后,不满19岁的老舍从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3年后被提升为北郊劝学员。1922年,老舍辞去了劝学员职位,不久后,他在基督教会受洗礼并结识燕京大学英籍教授易文思,后来经易文思介绍,他前往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在伦敦,老舍写作的师傅,就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便是仿照狄更斯的小说匹克威克外传。1
32、930年,当老舍回国到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时,已经是著名作家了。从英国回来后,老舍发现当时的文坛思潮与文学争论此起彼伏。对此老舍却置身事外,只做个旁观者。老舍不属于任何一边,他是独立或者说是孤立的,既没有他趋奉的对象,也没有谁表示要与他同气相求。老舍始终坚称自己是“写家”,而刻意与“作家”称谓划清界限。他从不把自己的写作看多高,认为自己与“德成粮店的写账先生”是同等的“写家”。以一种“独立不倚”的精神状态屹立于文坛。1936年,山东大学受“一二九”运动的影响,也开始了学生运动。老舍借此机会,正式辞去了教职,过上了专门靠写作换取收入的日子。就在这段时间,他写出了骆驼祥子和我这一辈子两大代表作。
33、到了1937年7月,抗战爆发,日军炮舰集结于胶州湾。当民族生存问题成为压倒一切的问题时,个人的悲喜变得无足轻重。具备救国济世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纷纷投入抗战的洪流。老舍也不例外,他成为了千千万万救亡者中的一员。他对臧克家说:“国难当头,抗战第一,我们不能老把个人和家庭挂在心上呵!”此时,老舍从一个向来只在文坛“边缘”弄笔的自由撰稿人,变成文坛上呼朋唤友的大忙人。抗战胜利后,老舍受美国国务院之邀,赴美讲学一年。在美期间,他完成了四世同堂最后一部的写作。1949年底老舍归国时,他直接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他看到身边的底层人民翻身过上了新生活,生活虽然依旧困苦,但毕竟充满了希望。在“狂喜”之中,老舍开始全
34、身心地以他的才华服务于新中国。很快,他便写出了话剧龙须沟,并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此时老舍在创作中一直真诚、执着地思考自己与人民的关系、自己的作品与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反映人民生活为己任,为此苦恼,为此焦虑,孜孜以求。遗憾的是1966年“文革”爆发,他带着心灵和身体的累累伤痕,自沉于北京西北郊的太平湖。老舍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文字仿佛残留于世的碑文,他的作品见证了老北京的人间喜剧。不仅描摹了一道风景,而且也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里。(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文以深沉凝练的笔触,全方位地展示了老舍的独特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凸显了一代大家的
35、人格魅力和艺术影响力。B.老舍始终坚持称自己为“写家”,还戏谑地称自己等同于“德成粮店的写账先生”,体现了老舍把自己看得很低,很谦虚。C.山东大学受“一二九”运动的影响,开始了学生运动,老舍先生辞去了教职,这表明他追求一种“独立不倚”的精神。D.老舍因为经历的坎坷,艺术追求的与众不同,创作理念的独到,所以被边缘化,一度是文坛的“边缘人”。E.本文开头反复引用老舍小说中的文字,这些引用的文字让我们了解到老舍能对生活有深刻独到的感悟与其人生经历密不可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全方位”有误,文中选择老舍重要的人生阶段,有侧重点地展示。B项,老舍这样称呼自己也是刻意与“作家”称谓划清
36、界限。D项,一度是文坛的“边缘人”是因为他不屈从、依附于任何人,以独立不倚的姿态屹立于文坛。答案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2)因创作话剧龙须沟,老舍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结合文章说说老舍被授予该称号的原因。(6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本题已说明“因创作话剧龙须沟,老舍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那么回答原因时,可根据文章对老舍生平、作品等的介绍,从其经历、作品与人民的关系等角度思考,如因经历成为普通群众的代言人,积极投身抗日大潮,新中国成立后以反映人民生活为己任等。答案老舍出身于一个穷旗兵的家庭,父亲的早逝、家中的困顿让他深刻领悟到了人世间的艰
37、辛,对人间的悲苦有一种彻骨的体会,所以他的作品往往聚焦于下层百姓,作品常常表现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他成为了普通群众的代言人。1937年7月,抗战爆发,日军炮舰集结于胶州湾,民族危难之时,他成为了千千万万救亡者中的一员。他从一个自由撰稿人,成为文坛上呼朋唤友的大忙人,积极投身到抗战的大潮中。1949年底老舍归国时,他直接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国家充满了希望,老舍开始全身心地以他的才华服务于新中国。此时老舍在创作中一直思考自己与人民的关系,自己的作品与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反映人民生活为己任。(3)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作答本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从
38、内容上看,说明老舍的文字记录了时代的变迁,记录了底层百姓的悲欢离合;体现作者对老舍作品的高度评价和对老舍的由衷赞美。从结构上看,主要有升华主题、深化感情、照应文章标题等作用。答案内容上:“他的文字仿佛残留于世的碑文”运用了比喻手法,“见证了老北京的人间喜剧”运用了拟人手法,这两句说明老舍的文字记录了时代的变迁,记录了底层百姓的悲欢离合。“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里”说明老舍的文学创作来自普通百姓的生活,对生活加工、提炼之后,极富生活韵味地呈现出来,读者可从其作品中发现生活的影子。“见证了老北京的人间喜剧”化用了巴尔扎克的小说人间喜剧的标题名,将老舍的文学成就与巴尔扎克相媲美,也体现作者对老舍作品的
39、高度评价,对老舍的由衷赞美。结构上:这一段在结构上起到了升华主题、深化感情的作用,并且照应了文章的标题,使结构浑然一体。(4)老舍生于寒门,长于贫困,历经战乱,从小胡同的苦孩子到蜚声文坛的作家,从大杂院走向世界文坛。古语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结合文本和生活感悟,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苦难对于成长和成功的作用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老舍的经历加以说明;也可以从苦难给人的成长和成功带来不利因素的角度分析,如处于宽松舒适的环境中,老舍可能会有更大的成就。作答时,应先有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和生活感悟展开具体阐述。答案(示例一)困难虽带给老舍心灵上的创
40、伤,但并未让他一蹶不振,而是使他的思想更加深邃,意志品质更加坚定。苦难成就了老舍。生于寒门,幼年丧父,历经战乱,饱经忧患。正因此,他成为广大下层市民中的一员,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下层百姓,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对生活有真切的体会。这为其今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下层百姓的贫瘠和艰辛,激起他对下层百姓的同情,从而在作品中刻画普通百姓。所以他成为了普通百姓的代言人,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示例二)如果老舍生活在一个宽松舒适的环境中,以其写作上的禀赋,敏锐地捕捉生活的能力,也一定能在文学方面取得骄人的成绩。尤其是在“文革”中,受到凌辱,精神上的摧残、折磨,他才会自杀。如果在一个宽松平和的环境中
41、,他的文学成就可能远不止于此。(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第卷表达题(共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关于拨浪鼓的名称,历代不同,各地叫法也不尽相同,与之相关的传说,更是_。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下跌,对于原油价格将在何处筑底,市场_,投机客亦步步小心。又到了年末,商家也纷纷开始特价促销,面对_的产品,很多人都不知所措。A.众说纷纭琳琅满目五花八门B.琳琅满目 五花八门 众说纷纭C.五花八门 众说纷纭 琳琅满目D.众说纷纭 五花八门 琳琅满目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五花八门:形容变幻多端或花样繁多。众说纷纭:各种说法很多而不一致。
42、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答案C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公民要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使用和征管,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B.针对四名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不仅中国国家旅游局严词批评他们“严重损害了国人整体形象”,而且涉事游客有可能被列入黑名单。C.比赛双方在第三节还剩3分钟左右的时候,浙江队因为一名犯规球员又被罚出场,情绪失控,终于爆发了激烈冲突,并引发群殴。D.谈及“大众史学”,贾英华认为,史学研究始终和大众观赏存在天然的距离,“近年来,百家讲坛试图把两者拉近,做了种种努力”。解析本题
43、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语序不当,应为“征管和使用”。B项,不合逻辑,“针对游客的行为”后的主语只能是“中国国家旅游局”,而不能为“涉事游客”,可以改为“中国国家旅游局不仅严词批评他们严重损害了国人整体形象,而且有可能将涉事游客列入黑名单”。C项,中途易辙,改为“在比赛第三节还剩3分钟左右的时候,浙江队因为一名犯规球员又被罚出场,情绪失控,双方终于爆发了激烈冲突,并引发群殴”。答案D1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1)每逢深秋季节,_,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2)远眺群山环抱,_;近看小河流水,茶院葱绿,松竹并茂。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置身山顶俯瞰
44、,槐榆丹枫白云缭绕,层林叠翠层林叠翠,白云缭绕A.B. C. D.解析本题中第(1)句,“每逢”为六字句,若选,“置身山顶”是四字句,“俯瞰槐榆丹枫”又是六字句,显得参差杂乱,极不平稳;若选,两个六字句相对,接下来是四个四字句,不仅句式对称,而且“瞰”与“览”也押韵。所以第(1)句应该选,这样,A、B两项就可以排除了。第(2)句“远眺”与“近看”形成对称,后面各跟三个四字句。但从押韵上看,若选,韵脚是“抱”“翠”“水”“茂”,显然读起来不大和谐;若选,韵脚则成了“抱”“绕”“水”“茂”,韵脚和谐自然,表达流畅自如。选显然没有选更好。这样,C项又可以排除了。只有D项最符合题干的要求。答案D16.
4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剪纸这种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_,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新春佳节时,许多地方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_,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_,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此外,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答:_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根据语境及上下文的
46、“提示语”来解答,是这种题型最基本、最有效的答题思路。第空,由后句“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及“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可知,答案应指出“窗花”称谓的由来,应有“因为”“贴在窗户上”等内容。第空,由前句“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及后句“装饰性、欣赏性”可知,应填入解说窗花功用的内容,应有“而且”“美的享受”等内容。第空,由前句“购买者多为农民”和后句“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可知,应填入包含“窗花反映农民生活”的内容的句子。答案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而且也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窗花有相当多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17.下面是关于高中生零花钱的调查,请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根据
47、以上图表,请你提出两条对中学生合理花费零花钱的建议。建议一: _建议二: _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分析饼状图表的构成信息,包括三大方面,即零花钱的来源、数目、用途,不难看出,学生的零花钱很多用在吃零食、玩游戏等方面,而且零花钱的数目也较多,因此,不妨从节约和合理支配零花钱这两个角度提出两个合理化的建议。答案根据实际,计划开支。不要零碎地、频繁地向父母要钱。坚持记账,节约开支。自己手中的钱是怎样花的,坚持记账,尽可能节约。“好钢用在刀刃上”,尽可能把零用钱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充分发挥每一分钱的合理使用价值。(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48、文章。有一个人,日夜不停地磨一块大石头,要把它磨成一个小小的玩具牛。此人非常有毅力,每天刻苦勤奋,坚持不懈。寒来暑往,几年时间过去,他终于大功告成。可是一块大石头,何止只能成就一个小小玩具牛呢?(百喻经磨大石喻)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立意提示】材料中明确交代“此人非常有毅力,每天刻苦勤奋,坚持不懈”,按常理,坚持没有错,不但没有错,而且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我们结合这个人坚持的结果把一块巨石磨成了一个小小的玩具牛,以及材料最后的反问句可以思考:这个人一开始的目标是不是就有问题?目标有问题的话他的坚持还有意义吗?所以可以这
49、样立意:要选对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要在错误的领域坚持;等等。【佳作赏读】不要在错误的领域坚持 铁棒磨成针的故事,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传说李白小时候不爱学习,觉得读书枯燥无味,于是逃课出去玩。他在山上遇到一个老太太,她手里拿着一根粗大的铁棒,正在石头上专心致志地磨着。李白好奇地问:“您这是在干什么?”老太太说:“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绣花针。”李白听后,满脸羞愧,赶紧回去用功读书。小时候,老师常用这个故事教育我们:只要有恒心,肯下功夫,再难的事也能做成。可是仔细推敲,老太太的做法真的可取吗?用铁棒去磨绣花针,除了用来消磨时光,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意义。就像百喻经里那个用巨石磨小玩具牛的人,花了很大的力气,
50、获得的回报却极小。佛陀对此的评价是:“用功既重,所期甚轻。”显然持否定态度。能制绣花针的材料很多,干吗非要用铁棒去磨?既浪费了材料,也虚度了光阴。人只有一辈子,倘若毕生的精力都花在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上,也太对不起自己了!目标错了,就要及时转变。吴宗宪最早是歌手,发行过好几张专辑,坚持了好几年,总是名声不大。为了生存,他不得不身兼数职,既当歌手又当主持人,有时还在电视剧中跑跑龙套。歌没唱红,而他那超级搞笑的本领,却渐渐展露出来。吴宗宪发现了自己的长处,果断放弃了当歌星的梦想,转行当了主持人,全力以赴进军电视领域,最终成为一代综艺天王。后来,他深有感触地说:“一个常胜将军,不是因为他多会打仗,而是因为他懂得选择战场后来我发现电视是我的战场。”显而易见,吴宗宪正是因为适时地转换“战场”,才得以成就自我的。为什么有的人明明很努力,却一事无成?多半是因为选错了“战场”。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但凡人有所建树,都是努力经营长处的结果。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决心很大,勇气可嘉,可惜有力气却用错了地方。如果你是铁棒,最终被磨成了绣花针,不觉得浪费吗?【名师点评】文章由“铁棒磨成针”的故事切入,接着摆事实,讲道理,来质疑这种做法,提出论点后,又举吴宗宪的例子加以论证,有力地论证了“目标错了,就要及时转变”。结尾联系有些人非常努力却一事无成的现象,再次强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