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泉港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一语文试题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一、基础知识训练(本题共7小题,21分)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倩(qin)影 媛(yun)女 鹢(y)首 袅娜(nu)B羞涩(s) 蟋蟀(shuai) 啼(t)唱 婆娑(shu)C陪衬(chn) 瞥(pi)见 肋(li )骨 澄(dng)清D宛(wn)然 颤(zhn)栗 氛(fn)围 蓊蓊郁郁(wng)2下列各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A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翻样子吧。B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2、,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C我开始了解度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D于是我尽可能地轻轻静静,泛舟湖上,而船尾击起的微弱水波还一直延伸到我的视野之外,湖上的倒影也就曲折不已了。3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5下列加点的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屈心而抑志兮 夙兴夜寐 千万不复全 伏清白以死直兮 逆以煎我怀天下归心 固前圣之所厚 謇朝谇而夕替A/ B/C/ D/6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
3、是()(3分)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又称“诗三百”。“赋、比、兴、风、雅、颂”被称为诗经“六义”。B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C乐府原是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后来演变成一种文学体裁,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是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总集,魏晋六朝到唐朝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模仿乐府古题的作品也统称“乐府诗”。D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源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后人便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为骚体诗。楚辞是屈原的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编辑,东汉王逸作楚辞章
4、句。7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总角之宴”中的“总角”指代少年时代。B“十六诵诗书”中的“诗书”指诗经和尚书。C“越陌度阡”中的“阡”指南北向的田间小路。D“寂寂人定初”中的“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老 家孙犁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
5、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那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情很
6、坏,不久就回来了。 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我越来
7、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8、” 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二日,晨起作。闷热,小雨。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这两句诗,使人不禁自然联想到李白“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的诗句,它们全都浸透着浓烈而缠绵的思乡之情。 B文章以诗开头,从梦境写起,娓娓道来,情真意切,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后两次回老家的描写,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主题得以深化。C文章第六段作者从自己的12岁写起,叙述自己一生各个重要阶段和老家若即若离的种种联系,写得简约而概括,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自始至终的思乡之情。D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那总是一个标志,
9、证明我曾是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一席话意味深长,主要表明作者生怕被家乡父老遗忘的担心。9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梦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0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3分) 11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的心情。(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215题。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
10、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
11、,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随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史记商君列传)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
12、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A. 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B. 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
13、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D.魏国被迫迁都,惠
14、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17题。(9分)古诗十九首(十九)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16试分析诗歌中“明月”这一意象的作用。(4分)17这首诗歌在抒情方面使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5分) (
15、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0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王风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在氓中,也有一句,表现女子未见心上人伤心难过的语句是:“,”。(2)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3) 离骚中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诗句是:“_ _,_ ”。(4) “ , ”两句是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表达对人才的渴慕的。(5)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两句诗描述了屋前屋后绿树成荫、桃李芬芳的美好景色。四、语言文字运用(
16、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921题。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_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_。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
17、行迁徙,也就是说,( ),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_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_的故事出现。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波澜壮阔/随波逐流/宵衣旰食/引人入胜 B.波澜壮阔/随遇而安/全力以赴/引人入胜C.声势浩大/随遇而安/宵衣旰食/娓娓动听 D.声势浩大/随波逐流/全力以赴/娓娓动听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B.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C.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
18、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D.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迁徙的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B.它们已经从上一代遗传了迁徙的方向感C.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D.上一代已经遗传给了它们迁徙的方向感22把所给句子依次填入下面的横线处,使之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3分)_,_,_;_,_,_。诗经和离骚,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离骚抒写理想 抒写先民的喜怒哀乐 富于写实精神 抒写爱国激情 诗经广泛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 富于浪漫气息23.下
19、面是语言现象的图示框架,请根据图示概述语言现象的基本特征,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50字。(4分)五、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习近平在北师大考察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要求:深刻理解上述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参考答案1D解析:A“倩”应读“qin”;B“娑”应读“su”;“蟀”不是轻声,应为“shui”;C“澄”应读“dng”,作动词用,作形容词用时读作“chng”。2B解析:A“翻
20、”应为“番”;C“度”应为“渡”;D“击”应为“激”)3B解析:A项,“错”通“措”,“帘”通“奁”;C项,“纫”通“韧”,“于”通“吁”;D项,“圜”通“圆”,“匪”通“非”。4B解析:B项,“以”都当“把”讲,介词。A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指“芙蓉”。C项,介词,于,在;句中语气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D项,副词,互相;代词,动作偏指一方,有指代作用,可译为“他”。5C解析: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为名词作状语,为形容词用作动词,为动词的为动用法。6D解析:楚辞不是屈原自己的作品集,作者还有其他人。7B解析:“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选项句子中泛指一般经书。8. A解析:本题考查对
21、文章的鉴赏能力。B项说“对文革后两次回老家的描写,把对老家的描写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主题得以深化”,这种说法有无限拔高之嫌,文中并没表现文革大背景,主题也并未因此得到深化。那两次回家,其实是作者最后的回家,有快乐有伤痛,不想再回家。作者写这个是要反衬梦中思乡之情的浓烈。C项说“表现了作者自始至终的思乡之情”,说法不对,应该是青年依恋,中年漂泊,晚年才思乡。E项说“主要表明作者生怕被家乡父老遗忘的担心”,对语意理解错误。作者这样说,并不是真的怕被遗忘。作者难道不知道,像他这样有成就的作家,是不会被乡亲们遗忘的吗?但偏要这样说,是要以家乡亲人念叨自己,烘托自己的思乡之情。9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
22、乡难以割断的感情,这种思乡之情萦绕在意识的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这样写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解析:孙犁是大家熟悉的作家,本文是他晚年的作品写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本题考查对表达技巧的把握。要回答描写梦境的作用,还是要从对主题思想的表达的角度去考虑。10【答案】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抚今追昔、物是人非、睹物伤情、深沉凄凉)解析:本题考查对描写手法的把握。描写手法其实只有两种,一种是浓墨重彩的细描,一种是勾勒特征的白描。只要运用得法,都能描绘出人物或景物的生动状貌来。本段的描写,很明显是用白描的手法。至于营造的气氛就更不难体会了。11【
23、答案】作者对老家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作者思念故乡,尊重故乡,却不想再回去。一是因为家里已没有亲人;二是因为所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三是因为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因此,作者只得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全文主旨的把握。作者对老家的感情是很复杂的,虽然他很早出外读书,抗战时参加革命工作,长年在外,解放后进了城,但家总是他的根,割舍不下。他想家,但又怕回家,原因要从字里行间去体会。12. B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
24、,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说:“您的病倘若有三长两短,国家将怎么办?”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句中“年虽少”与“有奇才”是公叔座推荐商鞅的话,“有”的宾语是“奇才”,不能断开。排除A项。“愿举国而听之”意思是“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此句语意连贯,中间不需要断开。排除D项。“听用鞅”即“任用商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分析可知,B项断句正确。故选B。13. A
25、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A项解说错误,“汤武”指的是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14. C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说法错误,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并未对其本人施以刑罚。故选C。15.(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
26、。(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1)苟,如果;法,效法;固,陈规;循,遵守。“可以(之)强国”“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2)期年,满一年;之,到。“令行于民”是介词短语后置句。16古诗中常借明月寄相思,诗歌中的女主人公看见一轮无声明月,独悬空荡天地间,顿生孤独凄凉之感。同时,浓浓的情思,也借助圆圆的明月,随着皎洁的月
27、光流照着远方的亲人。解析:要注意“月”这一意象的常用意义借明月寄相思。另外,女主人公的“愁”“泪”等也证明了这一含义。17即景生情。开头写景,把主人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夜深人静,明月皎洁,月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她一人独守空帏,寂寞凄凉。因此这皎洁的月光便成了诱发物,引出她积郁内心的不尽愁思。解析:因为诗中提到了月亮,所以分析手法时主要应从景和情的关系入手。18.(1)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2)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5)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19.B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此处正确。声势浩大:声威和
28、气势非常壮大。随遇而安: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也有拘守陈规,不敢变易之意;正确。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宵衣旰食: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此处正确。引人入胜: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正确。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20. BA项错误在于“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的说法,介词“通过”不能同后面的“作为参照”搭配。C项错误在于“辨析”不能同“方向”搭配,只能说“辨别方向”。D项错误在于“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和“辨识方向”的说法。正确答案是B。解析:解答此题的首要步骤是找出原病句的毛病。
29、原病句的毛病主要在于词语搭配不当:一是介词“通过”不能和“作为参照”搭配,因为它们的搭配造成了杂糅;二是“方向”不能说“获得”。注意到了这一点,对不恰当选项中句子的毛病就比较容易辨识了。21. CA项错误在于“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的说法;B项不恰当之处在于叙述主体“它们”同上文的叙述主体“迁徙的方向感”不很吻合。D项错误主要在于叙述主体的不吻合。解析:解答此题,应特别注意上文的叙述主体和句式特点,还要注意同下文的衔接是否顺畅。题中,括号上文讲的是“迁徙的方向感”,因此可首先排除B、D两项。然后比较剩下的A、C两项,不难发现A项“被遗传”说法的错误。22. 解析:由分号可知这六句可分为两组,和,
30、再与后文的“诗经和离骚”相照应,应先说诗经,再说离骚。23. 参考答案:听说是前提,读写是基础;听和读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发表信息;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24. 写作指导材料从领导人的角度,批评对待经典的错误做法,即漠视经典、淡化传统,指出经典对于中华文化的塑造与传承的重要作用。所以,学生可以从以下角度谈如何看待经典的问题:(1)文化经典不能去,民族之魂须长存。(2)阅读古代经典,传承中华文化。(3)大众需要经典,经典从未过时。【参考译文】商君是卫国公室的庶出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原本姓姬。商鞅年少时喜好刑名之学,事奉魏国相国公叔座。公叔座知道他有才干,还没有来得及向魏王进荐。
31、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说:“您的病倘若有三长两短,国家将怎么办?”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公叔座已死,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国中下令寻求贤才,准备重建秦缪公的霸业,东方要收复被魏国侵占的土地,于是就西行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孝公。孝公与他交谈,好几天还不满足。景监对卫鞅说:“你用什么说中我国君的心意?我的国君高兴得很啊。”卫鞅说:“我就用强国之术向国君陈述,国君大为高兴。” 秦孝公立即任用卫鞅,卫鞅准备变法,但秦孝公担心天下非议自己。卫鞅说:“行动迟疑不决就
32、不会成名,做事犹豫不定就不会成功。圣人如果可以强国,就不袭用成法;如果可以利民,就不遵循旧礼。”秦孝公说:“好。” “治理社会不只一条道路,有利国家不必效法古代。所以商汤、周武不循古道而缔造王业,夏桀、商纣不改礼制而亡国。违反古道的不可以否定,而因循旧礼的不值得赞美。”秦孝公说:“好。”用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决定变法的命令。 法令在百姓中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来说新法不适宜的人数以千计。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卫鞅说:“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令。”准备依法惩处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法令了。实行新法十年,秦国百姓皆大欢喜,路上不捡拾他人遗物,山中没有蟊贼强盗,家家富裕,人人满足。于是秦孝公任用卫鞅为大良造。经过五年,秦人国富兵强,秦孝公派遣卫鞅领兵攻伐魏国。卫鞅事先埋伏穿戴盔甲的武士而袭击俘虏了魏公子印,乘势攻击他的军队,全部打垮魏军而返回秦国。魏惠王因军队屡次败于齐国、秦国,国内十分空虚,日益衰落,非常恐慌,于是派遣使者割让河西之地奉送给秦国以求和解。而后魏惠王就离开安邑,迁都到大梁。魏惠王说:“我悔恨当初不听公叔座的话啊。”卫鞅击败魏军归来,秦孝公封给他於、商之间的十五个邑,从此号称商君。- 11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