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破天惊逗秋雨点击名家:余秋雨 孟晓东远望名家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出现了一股散文热,而这其中又以余秋雨的散文为主要代表,当代文学史上甚至还以“文化大散文”来命名其散文创作。“文化大散文”在20世纪90年代盛极一时,构成了80年代末出现的一种散文文体和随之而来的一种散文创作现象。名家笔下都江堰余秋雨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
2、早已消失,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大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它,就是都江堰。
3、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四川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现过一项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在这里他却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在他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他领受了一个连孩童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他开始叫人绘制水系图谱。这图谱,可与今天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遥相呼应。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
4、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他没有料到,他治水的韬略很快被替代成治人的计谋;他没有料到,他想灌溉的沃土将会时时成为战场,沃土上的稻谷将有大半充作军粮。他只知道,这个人要想不灭绝,就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想。人们到这儿一次次纳闷:这是谁呢?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声声入耳。没有一个人能活得这样长寿。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只要都
5、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人对自然力的驯服,干得多么爽利。如果人类干什么事都这么爽利,地球早已是另一副模样。(选自文化苦旅,有删节)【佳作赏析】文化史学者余秋雨的系列文化散文,正像一位背负沉重使命的山居隐士,带着一副关注当代中国的眼镜,念着激情加理性的真经,在荒漠和闹市、往古和现实中追巡,最终触探了文化人格这块民族心理的暗礁,构筑起了一座透出无限生机的“精神道场”。【写作借鉴】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故事加诗性语言加文化感叹,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既表现了历史的深邃荒凉,又展现了江南风景的清新婉约,既展示了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又不忘揭露事态人情。于历史,于文化,于人生,他就像一位得道高人又难以企及的高度文明的高度。这种从深处挖掘的的技法,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