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考试内容及要求考试内容考试要求1.自然灾害概述(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b(2)自然灾害的特点b(3)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c(4)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相互关系d2.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1)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d(2)主要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d(3)虫灾和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b3.自然灾害与环境(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c(2)某地或某种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并列举防治措施d4.防灾与减灾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b地理选修环境保护考试内容及要求考试内容考试要求1.环境与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b(
2、2)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b(3)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c2.自然资源保护(1)主要的资源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c(2)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说出人类应采取的相应措施b(3)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b(4)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c(5)人类保护和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成功经验d3.生态环境保护(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c(2)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b(3)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d(4)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b4.环境污染及其防治(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原因、过程和危害c(2)主要环境污染问题的防治措施b
3、自然灾害与防治1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1)概念: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2)类型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等。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等。生物灾害:病虫害、草害、鼠灾、蝗灾等;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也属于广义的生物灾害。2归纳自然灾害的特点(1)广泛性和区域性: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很广;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2)频繁性和不确定性。(3)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灾害过程及损害结果具有不可重复性。(4)联系性:表现为区域之间、灾害之间具有联系性。(5)造成危害的严重性。(6)不
4、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3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主要自然灾害类型主要分布地区气象灾害干旱全球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及季风气候区是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洪涝主要发生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沿海、沿河、沿湖地区。这些地区地形平坦,水源丰富,往往是经济发达地区热带气旋世界上受热带气旋最为严重的三个地区: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主要位于热带、亚热带沿海地区地质灾害地震世界地震分布不均匀,就大陆地震而言,主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滑坡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遭受滑坡的危害,中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瑞士、奥地利、印度、捷克、斯洛伐
5、克等受滑坡危害比较严重泥石流全球除南极洲外,其余六大洲都有泥石流发生海洋灾害风暴潮热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受台风影响的沿海地区;温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北方海区沿岸较多赤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发生在日本、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沿海水域;到七十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沿海水域时有发生生物灾害病虫害、草害、鼠灾等主要发生在农耕区、林区、牧区4说明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相互关系(1)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人类对自然界实行掠夺性的利用,造成土壤侵蚀、土地沙化、森林枯竭、草原退化等,从而加剧了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频度和成灾强度。(2)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随着工业化速度
6、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带来的灾害越来越多,其中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导致的损害是区域性的,而气候变化、臭氧层耗竭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所带来的损害则是全球性的。(3)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人类大型工程诱发自然灾害,如许多大城市面临着严重的地面沉降、地裂缝等问题。人类采掘地下矿产资源造成地面沉降、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表失稳现象。人工边坡也经常出现崩塌、滑坡等地表失稳现象。大型水库蓄水后,容易诱发地震。5分析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等气象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干旱洪涝寒潮台风(热带气旋)成因长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连续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引起低洼地积水、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大范围强冷空气入侵热带海洋上的空气涡旋,受低
7、气压影响形成续表干旱洪涝寒潮台风(热带气旋)危害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陆地水减少,造成人畜饮水和工农业用水短缺,甚至社会动荡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交通、电力设施等,造成人员伤亡出现气温骤降、大风、雨雪、霜冻等,有时还带来暴风雪、沙尘暴引发强风、暴雨、风暴潮,冲毁农田、房屋、建筑,中断交通,造成海难和人员伤亡防御兴修水利、节水、绿化、农作物改良等加强预报,扩大绿化面积,兴建防洪工程,等等加强预报、地膜覆盖等加强预报、营造防护林等6.分析主要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1)地震灾害构造地震的发生机制和过程地壳构造运动岩石变形岩石破裂、错动地震波地面震动。地震发生
8、时:纵波传播速度快,使地表物体先上下颠簸振动;横波传播速度慢,使地表物体产生前后水平晃动。我国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构造运动是大多数地震形成的最初动力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会处,又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所以发生频率高。(2)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滑坡的发生机制泥石流的发生机制:泥石流的发生也有三个基本控制因素,包括充足的水、足够的堆积物、足够的地表和沟谷坡度。7列举虫灾和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1)虫灾的危害:蝗虫对我国农作物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对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使本已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加速退化;危害
9、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甚至绝收。(2)鼠灾的危害:危害农业,破坏草原,毁灭森林,而且传播疾病,对人体健康构成很大的威胁。8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1)自然灾害损失的时间差异在不同的时段,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不同。从近40年的情况看,世界范围的重大自然灾害的损失呈上升趋势。(2)自然灾害损失的空间差异从世界范围看,亚洲和非洲受自然灾害危害较严重。自然灾害类型的空间分布地区造成重大损失的主要灾害种类欧洲洪水和地震北美洲热浪、风暴、热带气旋、洪水和地震等灾害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南美洲最严重的灾害是洪水,其次是干旱、地震和流行病东亚洪水、热带气旋、地震、滑坡南亚洪水、热带气旋和流行病东
10、南亚和大洋洲洪水、地震、滑坡和干旱是造成人员伤亡较严重的灾害,其次是火山喷发和流行病、海啸等西亚和北非洪水和地震 西非和东非干旱和流行病南部非洲热带气旋、洪水和干旱等破坏巨大,而流行病、洪水、干旱和热带气旋造成的人员伤亡最严重9.分析某地或某种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并列举防治措施(1)我国各地区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自然灾害的类型和成因各不相同,表解如下:地区灾害类型成因黄淮海平原水旱灾害降水集中、多暴雨,年际变化大;地势低洼,因此易形成旱涝灾害地震位于地震带上,地壳运动活跃东南沿海台风海洋影响强烈洪涝台风影响最强、最频繁地震处于东南沿海地震带,所以多地震灾害黄土高原干旱、水土流失处于
11、过渡地带,自然要素不稳定;黄土质地疏松,植被稀少,黄土裸露;多暴雨,冲刷强烈;人类不合理活动破坏地表植被川滇地区地震地处南北地震带和青藏高原边缘地震带上滑坡、泥石流地形起伏大,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2)减轻灾害损失的措施:加强各种灾害的监测预报;修建水利设施防御水旱灾害;广泛宣传,提高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10列举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1)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时间正确方法洪水袭来时不要慌乱,服从安排,有序地转移人员和财产。发生险情时要及时报告,统一组织抢险救灾洪水即将来临时原地避水的,可将物品放在楼上或高处,贮备一些食物和必要的生活用品。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高处转移洪水猛涨时在室外要避
12、开容易招雷电的地方,可先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被洪水围困时,要尽可能收集用来发出求救信号的物品汛期尽量不要到容易发生山洪的景区旅游,更不要在危岩和不稳定的巨石下避洪,尤其不能在山谷中逗留洪水袭来时要注意保护水源地,严防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的流行抢救溺水者时首先要把溺水者救上船或陆地,然后排去呛入其体内的水,必要时做人工呼吸,然后尽快将其送医院抢救(2)应对地震灾害的正确方法保障安全的关键a切断电源、气源,防止火灾发生。b远离高大建筑物、窄小胡同、高压线、变压器、陡山坡、河岸边。c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做出敏捷反应。不同场所的避震方法a在家中,要就地避险,应选择较安全的地方躲避。当大地
13、震停止后,要利用余震之间的间隙,迅速撤离。b在室外,车辆要停留在开阔地方,远离高大建筑物、高压线。c在办公室内,要赶紧躲藏在办公桌下,一待地震停止即从楼梯迅速撤离。在工厂上班,要立即关闭机器,切断电源,迅速撤到安全处。d在影剧院、体育馆,应迅速躲到排椅下、舞台脚下或乐池中,等待地震停止后有组织、有步骤地从多个出口疏散到空旷安全处,防止慌乱、拥挤。(3)泥石流的应急措施沿山谷徒步时,一旦遭遇大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谷底过多停留。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向两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
14、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走。1(20194月浙江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题。材料一下图为云南省略图。材料二云南铜矿资源丰富,有大中小型铜矿一百多处,铜矿的平均品位(单位重量矿石中有用矿物的含量)0.98%。铜业生产包括采矿、选矿、冶炼,大型铜冶炼厂主要分布在铜冶炼城市。泥石流是云南主要的自然灾害,铜矿开采中如果水土保持措施落实不到位,可能会引发泥石流。指出铜矿区可能引发泥石流的人为原因。解析:铜矿区引发泥石流的人为原因主要从破坏植被、废渣等角度考虑。矿山开采破坏植被;矿山开挖改变地貌形态,形成陡坡;采矿产生大量碎石尾矿等废弃物;选矿产生大量废渣,为泥石流发生提供了物源。答案:矿
15、山开采破坏植被;矿山开挖改变地貌形态;采矿产生大量碎石;选矿产生大量废渣。2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解析:(1)从地形和降水量方面进行分析。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可以看出甲地的等高线比乙地密集,坡度比乙地大;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区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太行山脉),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东南季风。甲地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多。(2)题意要求是“据图说明”,丙地位于山谷中,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如果丙地发生泥石流,主要会对铁路、河流造成影响。答案:(1)甲地。地形坡度较大,东
16、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2)冲毁铁路,阻塞河道。环境保护1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工业生产导致人类向自然环境索取的资源日益增多,排放到环境中的“三废”迅速增加,造成部分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人口急剧膨胀对环境的冲击: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受到干扰和破坏,环境污染加剧;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的环境问题。(2)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危害的主要表现: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归纳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等。(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主要包括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
17、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事故带有突发性,往往使当地居民猝不及防;二是事故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3说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与自然环境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4列举主要的资源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资源问题表现原因水资源问题水资源短缺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的加速发展;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不均;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流域植被和湿地毁坏等土地资源问题耕地资源短缺,整体质量下降,土地荒漠化严重建设占用耕地;耕地转化为其他用途
18、;灾毁耕地;农业结构调整矿产资源问题人均拥有量低,后备资源不足,部分矿产资源面临枯竭人口多,利用不合理等5.说明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说出人类应采取的相应措施(1)石油枯竭的影响世界石油供应出现紧缺态势;我国与石油相关的工业群受到冲击,甚至阻碍经济增长。(2)石油危机应对措施适度开发,扩大加工深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石油替代能源。6理解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产生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措施地下开采地下采空区以上岩层变形、移动乃至被破坏,继而引起断裂、塌陷,甚至地表整体下沉用碎石、沙、矸石等回填采空区露天开采占用大量土地,并造成土地退化开掘时保护好地表土层,或用城市淤
19、泥回填矿区,进行复垦和再种植等7.分析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1)可再生资源如果开发利用的强度超过其自我更新的能力,它就会退化、解体。(2)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在农耕区,破坏植被、陡坡开荒将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大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大量使用农药导致土壤污染。(3)过度用水将导致水资源短缺,过度抽取地下水将会造成地面沉降或者海水倒灌;不合理处理污水排放,将出现水污染,出现水质型缺水。8评价人类保护和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成功经验(1)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措施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科学开发和整理土
20、地,保证耕地持续供应。(2)解决淡水紧缺的对策开源修筑水库、开渠引水;合理开发与抽取地下水;废水处理再利用;海水淡化;人工降雨等节流农业改进灌溉技术,采取喷灌、滴灌的方式降低灌水定额;工业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水资源化等;倡导公民遵守水法,保护水资源;提高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在社区、学校、家庭中倡导改变日常消费方式,节约生活用水等9.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水土流失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质、植被、降雨、土壤、风力、冻融等;人为因素包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滥垦乱伐、开矿修路等续表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土地荒漠化自然因素是重
21、要因素,一般来说,降水少,大风天数多、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更容易形成土地荒漠化,但人类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合理的活动则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成为荒漠化的主导因素森林资源减少采伐速度过快、毁林开荒、基本建设、采矿等人为原因;森林火灾等自然原因草地退化气候干旱,降水减少;粗放式经营、过度放牧、重用轻养等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都有一定的寿命。大面积森林被砍伐、火烧和农垦、工农业的发展等;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也使原生物种受到严重威胁10.阐述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荒漠化发生的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11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土地荒漠化不仅对本地区造成危害,而且还可通过沙尘暴的形式影响
22、其他地区。北京冬春季节会遭到沙尘暴袭击的原因:位于华北地区,离冬季风的源地比较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西部和北部地区是我国的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这些地区地表有大量的松散沉积物,冬春季节,在强劲的西北风吹拂下,这些松散沉积物就形成了沙尘暴的物质来源,而北京位于西北风的下风向。12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主要分布区防治措施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东南丘陵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土地荒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过垦、过牧、过樵等森林资源减少东北、西南、东南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草地退化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
23、养畜生物多样性减少林区、草原、近海海域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13.说明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原因、过程和危害环境污染问题原因形成过程危害水污染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到河流、湖泊中,引起水中藻类大量繁殖,水体发生富营养化,水中含氧量下降,导致鱼类因缺氧而死亡,水体也因此变成臭水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水体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征的改变,造成水质恶化饮用受到污染的水,可引起人体急性或慢性中毒、致癌等;灌溉会使农作物物种发生变异,甚至会导致农作物大面积死亡;水污染还会改变水生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简单和脆弱酸雨燃烧煤、石油、天然气
24、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 酸性气体遇到水滴或潮湿空气,转化为硫酸或亚硫酸以及硝酸,混入雨水或雪水中,使其酸度增加河湖水酸化,鱼类死亡;土壤酸化,危害农作物、森林;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光化学烟雾随着工业发展和人口剧增,汽车数量不断增加,导致排入大气中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等大幅度增加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浅蓝色的光化学烟雾烟雾积聚不散,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温室效应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射到地面,地面增温后放出的长波辐射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从而使大气变
25、暖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改变和自然灾害加剧等 续表环境污染问题原因形成过程危害固体废弃物污染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活动中产生的固态废弃物质人类对固体废弃物排放不断增加,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垃圾堆放占据空间;污染环境、空气,滋生蚊、蝇,传播疾病噪声污染由声源做无规则和非周期性振动产生的把一切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称为噪声噪声可以使人产生头痛、脑涨、多梦、失眠、心慌和全身乏力等临床症状14.说出主要环境污染问题的防治措施污染类别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污水达标排放,建污水处理厂,污染水资源的工厂,布局在河流下游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方向,或垂直盛行风向的
26、郊外,建绿化隔离带及时清除,对垃圾分类回收,对残体作无害处理后还田作肥料布局上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建绿化带进行隔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为欧洲西部局部略图。材料二在德国工业化时期,鲁尔区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快速发展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同时也造成莱茵河的严重污染。20世纪80年代以来,鲁尔区经历了综合治理,面貌焕然一新,昔日被称为“欧洲下水道”的莱茵河变得清澈。指出鲁尔区治理后区位因素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对莱茵河变清的影响。答案:原料和能源地位下降,技术和人才地位上升。产业结构升级,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技术工艺改进,污染物排放减少。专题强化训练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青藏地区海
27、拔高,自然环境独特,有“世界屋脊”之称。发展种植业的区域狭小,主要分布在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区域发展上与我国东部地区差异明显。材料二青海、西藏两省区简图。与青藏铁路相比,川藏铁路建设需要克服的不利自然条件主要是_;试从水文角度分析川藏铁路沿线夏季滑坡、泥石流多发的原因。解析:根据图示,青藏铁路主要位于青藏高原,川藏铁路从四川盆地向西横穿横断山区进入拉萨,途经区域从平原到山区再到高原,加上横断山区山河相间的复杂地形,地势起伏大。从水文角度分析,沿线夏季滑坡、泥石流多发的原因主要是来水多,一是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影响,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二是沿途多高山,夏季气温高,多冰雪融水。答案:地形起
28、伏大降水集中,多暴雨;气温高,多冰雪融水。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塞内加尔河是西非重要的河流,自上而下流经不同的气候区,各地降雨量相差很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下图为塞内加尔河水系示意图。材料二塞内加尔地处非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西非最古老的海港圣路易是塞内加尔河下游地区重要的城市,位于塞内加尔河口地区。2015年以来,中国政府多次派专家帮助塞内加尔发展蔬菜生产。列举在塞内加尔河下游地区大规模种植蔬菜可能遇到的自然灾害,说明圣路易市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可以发挥的作用。解析:塞内加尔大多数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所以在塞内加尔河下游地区大规模种植蔬菜易遭遇干旱缺水、蝗灾、高温等灾害;靠近
29、河流,随河流的水情变化,易出现洪涝灾害。圣路易市是该区域的中心城市,可以为周边地区提供各种服务;在应对灾害时可以为周边地区提供预测预报,提供技术、资金、设备、物资、人员等;可以安排各种救灾减灾的管理措施和宣传。答案:干旱缺水,洪涝灾害,蝗灾,高温等。城市是区域的政治、经济、信息、商业和交通中心,可以为周边地区提供各种服务;在应对灾害时,圣路易市可以为周边地区提供预测预报;提供技术、资金、设备、物资、人员等;可以安排各种救灾减灾的管理措施和宣传。3西南地区指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三省一市,是我国重要的粮油产区。从西南主要的气象灾害分布来看,该地区干旱占主导地位,粮食因旱灾减产占总产量的4.7%以
30、上,干旱灾害的影响比其他任何自然灾害都要大。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影响西南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灾面积变化的原因。(2)针对西南地区旱灾,请你为当地农耕业发展提出至少三种相应的对策措施。解析:(1)从图中看出,降水趋势线呈下降趋势,气温趋势线呈上升趋势,降水减少,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加剧干旱;从图中看出受灾面积在增加,说明种植面积增大,加剧干旱。(2)从节流、开源两方面分析解决干旱的措施。答案:(1)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南地区降水减少,气温升高,蒸发旺盛,加剧了干旱;同时农耕业发展导致种植业面积变大,受灾面积也相应变大。(2)(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减少
31、农业用水需求)提高科技水平,研发相应耐旱的作物品种(或调整农作物生产结构,种植耐旱作物);(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分配)修建、完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进行农产品深加工。4材料一缅甸是世界上重要的柚木生产和出口国,仰光市是该国最大港口和林木加工基地。缅甸柚木出口到中国主要选择盘山公路运输。2014年,缅甸政府颁布削减天然柚木砍伐、限制原木出口条例。下图为缅缅甸及周边略图。材料二柚木多分布在海拔700800 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喜光喜湿,适宜生长的绝对温度不低于2 ,生长旺盛期需降雨量 1 1003 800 毫米,忌土壤过湿。指出乙河流域在11月次年4月的主要气象灾害,
32、简述缅甸减少天然柚木砍伐对该气象灾害的缓解作用。解析:结合该时段乙河流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判断其主要气象灾害(注意该时段与其他时段自然环境特征的不同之处),减少柚木砍伐会影响流域水循环,从而对自然灾害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乙河流域位于中南半岛,为热带季风气候,11月次年4月盛行东北离岸风,降水少,干旱是当地该时段的主要气象灾害。缓解干旱可从开源和节流两个角度考虑,即增加水源和减少水资源流失。减少天然柚木砍伐可以增加水汽蒸腾,使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湿度增大;可以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增加下渗,地下水增多,可供给地表的水也增加;减少天然柚木砍伐,植被覆盖率上升,对河流径流量调节作用增强,使旱季地表径流量增加。
33、答案:干旱。蒸腾加强,空气湿度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增加;河流等地表径流量增加;有利于缓解干旱缺水。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珊瑚生长对水温、盐度、水深和光照等条件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因而珊瑚礁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之间的印度洋、西太平洋、加勒比海及红海等热带海区,同纬度的非洲、美洲西海岸及南美东部沿海珊瑚礁却分布很少。珊瑚礁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近年来发现珊瑚礁大面积死亡或者退化,估计全球有60%的珊瑚礁受到威胁,尤其在东南亚遭受威胁特别严重。(1)指出亚马孙河河口珊瑚礁分布很少的原因。(2)说明东南亚珊瑚礁遭受威胁严重的原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
34、力,分析珊瑚礁的生长条件及珊瑚礁破坏的原因,难度中等。珊瑚生长对水温、盐度、水深和光照条件有严格的要求,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水量最大的河流,大量淡水注入造成亚马孙河河口盐度降低,同时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使海水浑浊、光照条件变弱,不适宜珊瑚的生长。东南亚珊瑚礁遭受破坏的原因首先从自然因素(台风、地震、火山)和人为因素(滨海开发、过度捕鱼、海底油气开发、开采和贩卖珊瑚礁)等角度分析,其次也要考虑海洋污染、全球气候变暖对珊瑚生长的影响。答案:(1)大量淡水注入降低了盐度;河流带来泥沙使海水浑浊、光照变弱,不适宜珊瑚的生长。(2)对珊瑚礁直接破坏:台风(飓风)和海啸;海底火山和地震;滨海开发(包括工农业和旅
35、游业);过度捕鱼(拖网、炸药以及药物等);海底油气资源开发;开采和贩卖珊瑚礁。影响珊瑚生长:陆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排入海洋;全球气候变暖或者海洋酸化。(任答3点即可)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某企业在甲地(下图)开采锰矿并建有电解锰厂,生产过程中需用硫酸和铅;在附近山坡上建有尾矿矿渣库。分析该尾矿矿渣库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并说明为防止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解析:由材料可知,尾矿矿渣库位于江河上游地区,其含有硫酸、铅等有毒物质;图示山区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污染物质进入江河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此外,大量矿渣堆积于山坡会造成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采取的措施要针对问题产生的根源
36、,即加固尾矿矿渣库,兴建行洪通道等。答案:危害:该尾矿矿渣库位于江河上游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易发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若将山坡上的尾矿矿渣冲入江中,(其中的硫酸、铅等)会对江水造成污染,危及沿岸用水安全。措施:加固尾矿矿渣库;兴建必要的行洪通道,防止洪水等将矿渣冲入江中。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流处,是由于长期的构造下陷和三江的泥沙堆积,所形成的低洼平坦的平原。沼泽与沼泽化土地面积约240万公顷,是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1)据图简述三江平原沼泽率与垦殖率的变化特点。(2)说明沼泽率与垦殖率的上述变化对该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解析:(1)
37、依据图例可知,沼泽率呈下降趋势,垦殖率呈上升趋势。(2)湿地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答案:(1)沼泽率持续下降,1994年后趋势减缓;垦殖率持续上升,1994年后趋势减缓。(2)湿地面积减小,破坏该地湿地自然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生物生产力(生物多样性),使湿地涵养水分、蓄积洪水、调节气候等功能下降。8阅读材料,回答下题。下图为粤港澳大湾区略图。珠江口是我国赤潮频发的海域之一,赤潮实质是水体富营养化。简析珠江口水域赤潮频发的人为原因。解析:本题主要从人为的角度分析赤潮多发的原因。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工农业生产、生活排放、海洋开发和海水养殖等方面,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也是诱发因素之一。答案: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海洋开发程度高,养殖业规模大,严重污染了养殖海域;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