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9908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柏拉图说:“事物都存在着正反两面,美的事物身上有丑的成分;好人有时候也会做坏事。”以下观点与之相似的是A.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B.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C.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D.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目中的材料“事物都存在着正反两面,美的事物身上有丑的成分;好人有时候也会做坏事”,是一种辩证法思想,“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是一种无为的思想,故A项错误;“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是说要自己主管自己,故B项错

2、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是老子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C项正确;“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的是文化环境和氛围对人的影响,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道家思想2. 韩非子在五蠹中把以往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这实际上表明韩非子A. 认识到历史的变化B. 要求继承历史传统C. 要求国策与时俱进D. 抨击社会礼崩乐坏【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反映了韩非子分析了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不同的社会形势,主张改革变法,富国强兵,进行争霸战争,这体现了与时俱

3、进的特点,故C项正确;A项是C项的表现,排除;韩非子强调“当今争于气力”,而不是继承历史传统,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并未涉及抨击社会礼崩乐坏的思想,而且抨击社会礼崩乐坏属于儒家思想的内容,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背景和法家思想出发,紧扣主题排除无关选项。3. 汉代前的君王从祖先承受君位,至汉朝立国,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就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后来,适应这一“需要”的是A. “民贵君轻”说B. “五德始终”说C. “知行合一”论D. “天人感应”说【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人感应”说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因而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D项正确;“民贵君轻”说认为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因而不能支撑“刘邦出身 布衣而君临天下”,故A项错误;“五德始终”说认为“五德”周而复始循环运转,这个学说一般是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作解释,因而也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论是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因而也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 天下”,故C项错误。4. 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在儒学发展史上,论语孟子等四书的地位不断提高,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

5、变,促成这一变化的应该是A. 宗法制度逐步瓦解B. 吸收糅合诸子学说C. 科举制度开始创立D. 程朱理学日渐兴起【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汉唐是“五经”时代,宋以后随着程朱理学日渐兴起,出现了“四书”时代,故D项正确;题干中主要阐释的是古代中国的儒家经典的演变过程,与宗法制与科举制度均无必然联系,故AC项排除;儒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在不断的糅合诸子学说,不能说明儒家经典的演变,故B项排除。5. “因念圣人此处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说明王阳明A. 认为天理就在每个人心中B. 主张圣人之道就是天理C. 继承了朱熹格物致

6、知思想D. 提出致良知就能成圣贤【答案】A【解析】【分析】试题分析: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心即是理”的思想,认为事理无穷无尽,故应从自己内心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结合“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可知答案为A项。由材料信息可知王阳明强调的是寻找“理”的方法,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王阳明反对朱熹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致良知”的内容,排除D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名师点睛】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南宋时期的心学代表陆九渊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本心就是天理;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天地

7、万物都在心中;认为穷理不必外求,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即“发明本心”,反对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人都有良知,只要识得此理,则“满街都是圣人”;认为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陆王认为世界的本原在心,心即是理,故这一学派被称为心学。陆王心学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陆王心学属于理学,是对程朱理学的新发展,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6. 顾炎武既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又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乾隆、嘉庆学者推崇其考据学之建树,而道光、咸丰学者则重视其经世致用之学。这一

8、学风的变化反映出A. 学者重视近代科学技术B. 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C. 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巨变D. 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答案】D【解析】重视近代科学技术是洋务派的主张,与题干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对文化的控制政策,故B项错误。这一时期的科举考试还是传统八股文形式下的内容,没有发生巨变,故C项错误。根据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研究内容转向经世致用的学问,可见人们更多的开始关注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这与当时中国遭受外来侵略,国内农民起义不断的社会危机加剧有关,故D项正确。7. 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下卷残本),现存于甘肃武威市博物馆。推测该经是宋仁宗年间(11411195年)印本。“有的字体歪

9、斜,还有的字,因字模放置不平,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有的行格歪斜,行距宽窄不一等。据此可知A. 雕版印刷已走向衰落B. 西夏印刷技术落后C. 宋代有了活字印刷品D. 印刷术已普遍应用【答案】C【解析】雕版印刷出来的是抄写和排版工整的书稿,不存在材料“有的字体歪斜,还有的字,因字模放置不平,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的现象,更不能说明其走向衰落,故A项错误;以材料中一本印本不能说明西夏印刷技术落后,材料不存在同类的比较,故B项错误;活字印刷术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这一过程不够完善就会出现材料所

10、描述的现象,“有的字体歪斜,还有的字,因字模放置不平,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故C项正确;以材料“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下卷残本)”一本印本,不能说明“普遍应用”,孤证不立,故D项错误。【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有的字体歪斜,还有的字,因字模放置不平,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并结合活字印刷术的特点分析解答。8. 滇南本草(成书于1436年)和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是明朝两部医药著作。滇南本草的一个版本中有“玉米须”的记载,有学者据此推断玉米在哥伦布1492年到达美洲之前就为中国人所知。而该书的另一版本中出现了“本草纲目曰”的字样。由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 )A. 玉米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

11、前就已经传入中国西南B. 本草纲目是中国最早记载玉米药用价值的著作C. 滇南本草书中参考了本草纲目的部分内容D. 滇南本草不应作为研究玉米传入中国的第一手材料【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文字“滇南本草(成书于1436年)和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滇南本草的另一版本中出现了本草纲目曰的字样”可知,其中关于“玉米须”的记载也是不可信的。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题文信息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表述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9. 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这说明

12、西周A.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辖B. 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C. 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 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可以看出通过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将周文化传到各地,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对应的是秦朝的郡县制,不符合题意;B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天子与诸侯的关系;D项不选,题干的主题是西周通过青铜器传播文化,不是各民族的文化交流。10. 下图为出土于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的秦简部分,该地出土的一千多支秦简成书于战国晚期至秦统一初期,隶化特征明显。这说明()

13、A. 隶书是从李斯创制的小篆演化而来B. 雏形的隶书并非秦国一地所独有C. 字体的演进是循序渐进的创造性积累D. 秦统一文字的努力在统一六国前已经开始【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于战国晚期至秦统一初期,隶化特征明显”说明字体演进的循序渐进性,故C正确;隶书是小篆之前,故A错误;B材料无从体现;D不符合题意。11. 宋以来民间戏曲小说,凡是才子佳人的题材,男主角必定是个读书人,多半是秀才。但才子若要抱得美人归,实现大团圆,必定得进京赶考,考个状元。这反映了宋代以来A. 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B. 主流思想借助戏剧传播C. 文学作品推动科举制发展D. 读书做官成为社会风尚【答案】A【

14、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科举制的发展,知识分子大量进入政治领域,知识分子成为社会关注的主体,也就成为了民间戏曲小说的主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戏曲小说源于生活,它鲜活灵动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体现出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主流思想借助戏剧传播,而是强调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材料主旨不是文学作品推动科举制发展,故排除;材料反映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而不是读书做官成为社会风尚,故D项错误。12. 曹操统一北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战乱时代是作了一定贡献的。但是由于他不是汉朝的“正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

15、雄”。这一现象说明这部小说A. 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B. 客观地评价了历史人物C.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D. 对历史的评判受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不是汉朝的正统”可知,在对历史人物曹操进行评价的时候用了“奸雄”一词是受到了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三国演义中称曹操为“奸雄”,主要是评判历史受儒家思想影响,与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不符,排除A。三国演义中以儒家正统思想的角度评价曹操,这不是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体现,排除B。材料主旨强调三国演义中以儒家正统思想的角度评价曹操,与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无关,排除C。13.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建议:聘请洋人当指导,仿造西洋船舰火

16、器;对于能制造西洋舰船火器的人,授予科甲出身。上述建议A. 推动西方文化传播B. 表明国人开始学习西方C. 具有离经叛道的意味D. 促进了晚清军事近代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源海国图志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非西方文化,排除A。魏源海国图志主张学习西方,但由材料不能推断是其开始,排除B。魏源海国图志主张学习西方,挑战传统夷夏观念,具有离经叛道的意味, C项正确。魏源海国图志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但并未付诸实践;洋务运动是晚清军事近代化的起步,排除D。14. 1868年,大学士倭仁认为中国人学“西学”,是“舍中法而从西人”;恭亲王奕认为“西学中源”,洋人只是对中国传出去的文化推陈出新

17、,中国人学“西学”也无可厚非。相比之下,奕的看法A. 不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B. 对学习西学有双重影响C. 有利于民主思想传播D. 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答案】B【解析】材料中“洋人只是对中国传出去的文化推陈出新,中国人学“西学”也无可厚非” ,有利于减轻学习西方的阻力,故排除A,选B;洋务派不主张变革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排除CD。15.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徐寿翻译了化学鉴原、华蘅芳翻译了地学浅释;甲午中日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马君武翻译了民约论。这一变化A. 反映了“中体西用”思想不断发展B. 说明中国人找到了强国之路C. 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D. 表明士人对传统文

18、化认识趋向理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天演论、原富和民约论宣扬了变革政体的主张,与“中体西用”思想不同,故排除A项;天演论、原富和民约论并没有挽救当时的民族危机,故排除B项;天演论、原富和民约论是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认同,而非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故排除D项。由化学鉴原、地学浅释到天演论、原富、民约论,表现了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由浅入深的过程,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故选C。16. 1902年,梁启超写文章分辨了中国儒学“仁政”与西方近代“自由”的区别,认为“以孔孟之贤,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是因为“治人者有

19、权,而治于人者无权”,强调“仁政”已经完全过时,应被“自由”取代。这表明梁启超A. 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B 主张推翻君主制度C. 根本否定了儒家思想D. 反思批判传统文化【答案】D【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梁启超分辨中国儒学“仁政”与西方近代“自由”的区别的观点可以看出梁启超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故D项正确;维新变法发生在1898年,与题干时间“1902年”不符,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并不主张推翻君主制度,排除B项;结合维新思想的特点可知,并不是对儒家思想的根本否定,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梁启超的思想需要掌握梁启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解题的关键是对梁启超分辨中国儒学“仁政”与西方近代

20、“自由”的区别的观点的分析理解。【详解】17. “他的思想中包括一整套西方的政治价值观,他用一种思想体系来阐明这些价值:这个体系把它们纳入儒家总的解释之中。由于他以人们熟悉的传统形式提出问题,因而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发挥的号召力比以往其他形式所发挥的都要多。”这段话适宜于评价A. 李鸿章和中体西用B. 康有为和孔子改制考C. 胡适和新文化运动D. 孙中山和三民主义【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他的思想中包括一整套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可知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这个体系把它们纳入儒家总的解释之中”可知是西方政治制度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故康有为和孔子改制考中借孔子托古改制符合,B项正确。中体西用只学西方科学技

21、术不学政治制度,排除A。新文化运动高举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反对儒家思想,排除C。三民主义中没有把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理念相融合,排除D。所以选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抓住两个关键信息“西方的政治价值观”“这个体系把它们纳入儒家总的解释之中”,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18.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不断发生冲突而引发的案件迅速增多,但在1901年后数量又迅速递减,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此类案件已渐趋为无。这一变化最能够反映当时A. 中外民族矛盾日趋走向缓和B. 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C. 西方各国加强对中国的控制D. 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第

22、二次鸦片战争后,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不断发生冲突而引发的案件迅速增多”反映了中外民族矛盾激化,国人存在盲目排外的倾向,1901年数量又迅速递减,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此类案件已渐趋为无,说明随着向西方的不断学习,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故D项正确,A项错误;“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冲突案件数量的变化无法反映出救亡的路径的变化,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控制,故C项排除。【点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不断发生冲突而引发的案件迅速增多”“ 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此类案件已渐趋为无”是关键信息。19. 民国元年中华书局成立,其出版理念是“倡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兼

23、采欧化,以灌输国民之世界知识。这一理念旨在A. 促进社会大众觉醒B. 加快东西文化的交融C. 宣传实业救国思想D. 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倡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兼采欧化,以灌输国民之世界知识”来看,这种理念反映出对民众爱国心的启蒙和引导民众了解世界大势,有利于促进社会大众觉醒。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CD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CD项。20. 吴虞在1916年致陈独秀的信中强调:“不佞常谓孔子自是当时之伟人,然欲坚执其学,以笼罩天下后世,阻碍文化之发展,以扬专制之余焰,则不得不攻者,势也。”这表明吴虞A. 主张尊重孔子B. 认为孔子阻碍了

24、社会进步C. 反对传统儒学D. 希望完全学习西方思想【答案】C【解析】吴虞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健将,主张批判传统儒学思想,材料“阻碍文化之发展,以扬专制之余焰,则不得不攻者”说明对待传统文化持反对态度,C正确;A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材料批判的是儒学思想,不是孔子,B错误;材料没有提出学习西方思想,D错误。21. 1919年8月,商务印刷馆出版了新体国语教科书,该书把生字单独列出并注音,练习有语言训练,课文材料非常口语化。经教育部审定后,成为国民学校教科书。这表明A. 文学革命推动了文化转型B. 民主和科学已成为社会共识C. 白话文运动深入社会底层D. 学校教育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答案】A【解析

25、】由1919年8月,结合所学可知此时这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由“该书把生字单独列出并注音,练习有语言训练,课文材料非常口语化”结合所学可知文学革命的开展有利于文化的转型,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民主与科学;C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白话文运动;D项与材料无关。!22. 1923年底,北京大学在一次“民意测量”中表明,“新青年”和“进步青年”的标准,多以信奉“主义”为表征。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A. 西学已被青年所接受B. 马克思主义传播迅速C. 社会思想非常活跃D. 新三民主义影响深远【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新青年”和“进步青年”的标准,多以信奉“主义”为表征,这说明这一时期社会

26、思想非常活跃,C正确;“主义”并不代表西学,A说法错误;材料未体现马克思主义传播迅速,B错误;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阐发了新三民主义,D与材料不符。23. 20世纪初,章太炎、刘师培等学者严厉谴责当时“醉心于欧化”的风气,力图在古籍中挖掘出民主乃至社会主义的内容,掀起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的思潮。该思潮A. 是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B. 本质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C.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发展D. 体现挽救民族危机的需要【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该思潮的实质是挽救民族危亡,不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故B错误,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新文化运动中绝对肯定西方的批判,体现不出尊孔复古逆流,

27、故A错误;这是对新文化运动的纠正而不是发展,故D错误。24. 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苏俄依据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社会制度“合于我人所信仰之天国大同主义”。其意在说明A. 中国文化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B. 马克思主义符合近代中国国情C. 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心理因素D. 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社会制度与我国传统的“大同主义”契合,由此说明在近代中国具备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因素,故选C项;依据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社会制度与我国传统的“大同主义”契合并不能证明中国文化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近代国情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内容无法

28、体现十月革命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推动,排除D项。25. 1922年,毛泽东等人在萍乡创办了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夜校。工人按文化程度分为高低两班。晚上凭听课证上课。后来学校还设立了读书处,并备有工人周刊、劳动周刊、大公报等报刊,供工人业余时间自由阅览。工人补习夜校的创办A. 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B. 表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开始结合C.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基础D. 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政治思想觉悟【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对工人阶级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培训,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政治思想觉悟,D正确;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国民党一大召开后,A排除;五四运动标志着

29、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B排除;中共在1921年就已经成立,C排除。故选D。26.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A. 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B. 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C. 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D. 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时间中共七大(1945年)和当时毛泽东的话中“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等信息可以看出毛泽东当时并没有要说明实行社会主义经济,也未批判新经济政策,

30、故排除AB两项,D与材料无关,所以材料说明当时是强调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所以选择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七大27. 下表是在20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古代史分期大讨论中影响最大的两种观点。这反映出当时西周封建说和战国封建说学说主要依据西周封建说私田构成封建土地所有制、宗法制则为其上层建筑战国封建说以“初税亩”为标志,地主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逐渐通过战国的变法夺取政权A. 官方意识形态影响学术研究B. “双百方针”没有得到贯彻C. 土地问题是史学研究的重点D. 古代史研究很难有统一观点【答案】A【解析】【详解】西周封建说中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上层建筑,战国说中的地主阶级等内

31、容说明当时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对历史研究影响深刻,即官方意识形态影响学术研究,A正确;古史分期中出现了不同学说,这种学术争鸣贯彻了“双百方针”,B错误;题干主旨是古史分期,而不是土地问题,C错误;D表述描误,排除。28. 1979年中国电影观众达到293亿人次,成为后来难以逾越的高峰,电影界喜称为“中国电影复兴之年”:与此时电影大发展相关的背景是A. 中国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B. 科教兴国成为国家发展战略C. 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D. 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拨乱反正【答案】D【解析】【详解】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排除A;1995年,党中央和国

32、务院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排除B;1982年我国颁布新宪法,之后还对它进行多次修订,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C项错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大会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党开始全面拨乱反正,国内形势转好,电影行业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走向繁荣,故D项正确。29. 1949年后,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取代了西方教育理论,成为中国新的经典。1952年,国内的大学也按照苏联的大学模式重新进行了院系调整,理工科比例迅速上升。这表明当时的中国教育A. 完全抛弃了传统教育经验B. 为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服务C. 背离了“百花齐放”的方针D. 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答案】B【解析】

33、【详解】根据“理工科比例迅速上升”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调整是为了适应我国当时实行“一五”计划、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故选B;A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1952年还没有提出“双百”方针,排除C;材料内容无法说明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排除D。故选B。30. 1977年8月,中央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作出决议,改变之前“自愿报考、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高校招生方针,采取新的“自愿报考、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针。此举A. 适应了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B. 促进了高等院校课程体制改革C. 结束了科教领域“左”倾错误D. 解决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

34、1977年8月,中央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调整高校招生方针,决定恢复高考,适应了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A项正确;恢复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决定与“高等院校课程体制改革”无关,B项错误;1977年科教领域“左”倾错误并未结束,C项错误;高校统一招生考试,不能解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东汉何休注春秋公羊传,将“内其国而外诸国”称为衰乱世,将“内诸夏而外夷狄”称为升平世。而太平世则是“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总的来说,天下观的基本观点就是天下一家,中国居中,没有任何一个文明可以与中国对等交流,而华夷一体,中国教化四夷,最终形成

35、协和万邦的天下秩序。摘编自浅谈天下观材料二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是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何休的天下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顾炎武“天下观”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答案】(1)天下观:强调以华夏政权为中心,通过教化周边民族,形成统一的国家秩序。原因: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形成;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2)内涵: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强调以仁义为本

36、的天下观。评析:明清之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顾炎武的天下观体现了当时汉族士人批判君主专制,激励民族大义的思想,影响了近代的民族、民主意识,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但仍未跳出传统的儒家思想藩篱【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天下一家,中国居中,没有任何一个文明可以与中国对等交流”可知强调以华夏政权为中心;据材料一“华夷一体,中国教化四夷,最终形成协和万邦的天下秩序”可知通过教化周边民族,形成统一的国家秩序。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关系角度来看,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各民族在与汉族不断通婚融合中产生华夏认同观念;从政治角度来看,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37、;从思想角度来看,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学确立为正统思想等等。(2)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可知顾炎武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据材料二“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可知顾炎武强调以仁义为本的天下观。第二小问应从背景、内容、积极作用及局限性三个方面对顾炎武的天下观进行评析。从背景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日益走向没落,经济上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化上宋明理学占据统治地位。从内容的角度来看,顾炎武的观念体现了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从作用的积极和局限两个方面来看,对君主专制造成了强烈的

38、冲击,影响了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的的民族观念及民主意识,是中华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受制于时代局限性,顾炎武的思想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没有跳出传统儒家思想的藩篱。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语文教科书的演变时期项目1908年吴曾祺版1935年叶圣陶版2013年版人教版语体白话文086120文言文7045860作者性别男267108166女0317核心思想以“八条目”修身为主,“八条目”指的是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民国“新修身”为主,包括孝道、兄弟、慈幼、公益、守法律、服兵役、纳税等以新时代“素质教育”为主摘编自吴婷婷百年语文教科书选文文化

39、分析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语文教科书演变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从不同角度提取信息,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信息1:语文教科书中白话文篇目增多,文言文篇目减少。说明:中华民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为了促进文化的传播与普及,白话文越来越流行。信息2:语文教科书有以修身为指导思想,转向以素质为指导思想。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思想的更新,人才观的变化,教材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素质。【解析】【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得出的信息如语文教科书文体的变化;白话文数量增多,文言文数量减少;教科书作者性别的变化;女性作者的数量增多

40、;核心思想的变化;由以修身为指导思想,转向以素质为指导思想等。然后结合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促进了白话文使用的增加。中国近代社会思想解放,女性地位提高。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思想和人才观的发展变化强调重视学生素质等史实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康有为曾经说道,越是了解“西学西理”,越觉“中学中理”之深邃广大。在他心中,中国古代淳美的社会风尚皆因孔子学说教化所致,相形之下,“近日风俗人心之坏”,令人痛心。欲挽救此种乱象,还须用“孔子旧方”。康有为遍考秦汉典籍,指出孔子最大的贡献在于改制立法。他进一步指出,孔子改制最核心

41、的主张即三世进化,即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从君主制到立宪制再到民主制的进化,这是孔子借春秋而阐发的微言大义。如此,则维新变法具有了理论上的合理性、必要性。陈独秀认为“孔子的思想产生于两千年前,原本就是服务于封建君王的专制统治的,而今已是共和制孔子的言论就没有发挥作用的地方了”。孔教只是与帝制有“不可离散的因缘”,三纲五常违背了人的自由权利,缘此而生的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已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这种泯灭个性的儒家思想伦理禁锢,必须破除,“儒家孔道不大破坏,中国一切政治、道德、伦理、社会、风俗、学术、思想均无有救治之法。”摘编自王鹏燕康有为的孔教观与五四

42、时期的反孔思潮(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与陈独秀思想观点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和陈独秀对儒学持不同态度的原因。【答案】(1)不同点:康有为主张借助儒家思想改善社会风气;借孔子学说推行君主立宪(托古改制)。陈独秀认为儒家思想服务于专制;儒家思想不适应现实需要,应该废除。相同点:都主张学习西方,救亡图存。(2)原因:康有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借孔子名望减少变法阻力;康有为个人经历。陈独秀: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壮大;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西学进一步传播。【解析】【详解】(1)不同点:根据“欲挽救此种乱象,还须用孔

43、子旧方”得出康有为主张借助儒家思想改善社会风气;根据“从君主制到立宪制再到民主制的进化,这是孔子借春秋而阐发的微言大义”得出借孔子学说推行君主立宪(托古改制)。根据“孔子的思想产生于两千年前,原本就是服务于封建君王的专制统治的”得出陈独秀认为儒家思想服务于专制;根据“儒家孔道不大破坏,中国一切政治、道德、伦理、社会、风俗、学术、思想均无有救治之法。”得出儒家思想不适应现实需要,应该废除。相同点:综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康有为和陈独秀都主张学习西方,救亡图存。(2)原因:康有为:可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借孔子名望减少变法阻力,康有为个人经历等角度分析总结。陈独秀:可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壮大,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西学进一步传播等角度分析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