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7课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学习目标】概述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一、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背景二战后,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其突出。赫鲁晓夫改革成效不大; 经济全面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措施重点重点在农业领域重点在工业 从经济改革开始,后转向政治改革。在经济领域,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农业自留地,养牲畜;种谷物,开荒地;种玉米,卖农机。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
2、低收购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宽对个人副业的限制。工业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地方,推行“物质利益原则”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评价积极一定程度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取得一定成效。前期收到一定效果,经济有所提高。局限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改革目标不切实际;改革缺乏一贯思路,具有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影响经济发展。使经济继续滑坡,国内局势逐渐失控,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比较相同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内容:都在农业、工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调整结果:都脱离了苏联实际,以失败而告终。不同改革重点
3、: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则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结果: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 而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未见成效的情况下转向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失败原因:前两者的改革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经济体制,戈尔巴乔夫虽从根本上变革经济体制,但因具体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二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确立政权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阶段社会主义经济改革阶段1917191819211921192720C30S中期195319641964198219851991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新经济政策(新探索)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勃列日涅夫
4、改革(趋于停滞)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三苏联经济改革过程中我们得到的启示(不要死背,要理解和灵活运用)1搞社会主义建设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破除旧体制的束缚需要大胆改革3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4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5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改革要循序渐进6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防止个人崇拜7苏联解体只代表苏联模式的失败,不代表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要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第二部分 自学检测1在庆
5、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 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A. B. C. D.2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是指赫鲁晓夫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3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摈弃历
6、史遗产的人物。”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相同的局限在于A未推动社会发展进程 B缺乏勇于改革的精神C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 D面临必然失败的命运4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5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论苏联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
7、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措施激进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6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同点是:A导致苏联经济的全面滑坡 B涉及政治体制的改革C经济改革的效果不大 D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7有人曾把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某大国比喻为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当时的“船长”很不称职,缺乏应有的胆略和能力,仓促应对,危难关头,“船长”竟弃船而逃,使得这个大国走向衰败。对此解释错误的是A.“满载军火”讽喻该大国大搞军备竞赛 B.“方向
8、不明”是由于背离社会主义方向C.“船长”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 D.“船长”是该大国走向衰败的祸首根源8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材料中的“他”应A.罗斯福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9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10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0%。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第三部分:课后反思,构建本课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