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卷1.周文王与正妻的儿子康叔封于殷商故都,继续采用殷商的法律,按照周的绳索长度计量土地。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封于夏朝的中心地带,沿用夏朝的政治制度进行管理。这说明西周初期的统治者A. 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B. 意图保护地方文化的独立性C. 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 对被征服地区采取安抚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周朝在夏商故地基本沿用当地的法律、制度,起到了安抚故朝地区的作用,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嫡长子继承制,排除A项;西周初期的统治者的目的在于政治管辖而不是文化独立,B项错误;C项错在“直接”二字,分封制下,中央
2、对地方是间接管理,排除。2.某学者总结了汉武帝决心实行“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旨在序号历史背景1长期的“清静无为”导致中央政府对一部分农民失去控制。2一些皇室贵族、官僚和大地主大商人的势力膨胀。3匈奴的势力一天天扩大,直接关系着西汉政权的生死存亡。4“挟书律”的废除使各家思想都不同程度地活跃起来。A. 践行先秦儒家追求和谐的主张B. 缓解面临的各种矛盾C. 整合诸子百家治理国家的理念D. 促成“大一统”的局面【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导致中央政府对一部分农民失去控制”“一些皇室贵族、官僚和大地主大商人的势力膨胀”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罢
3、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文化思想上的“一统”可以成为政治“大一统”的根基,故D正确;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不是为了践行先秦儒家追求和谐的主张,故A错误;仅仅靠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无法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的,故B错误;独尊儒术是把儒学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而非要整合诸子百家治理国家的理念,故C错误。3. 某学者认为“从整体上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不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A.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B. “事末利及
4、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C. “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D.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便往还而通贸易”【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材料的主旨是在强调“重农不抑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而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仍然是在强调抑商,所以不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只能是B选项,所以本题的答案就是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4.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
5、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丛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主要表明A. 吏治渐趋清廉化B. 部门间关系更融洽C. 官员日趋专业化D. 中央集权显著加强【答案】C【解析】材料说明隋唐时期中书门下由过去管理事务到专门管理政务性工作,说明封建社会的官员官职逐渐专业化,C正确;材料论述的是官职转变,并不能说明官吏清廉化,A错误;材料论述官员职责变化,没有说明部门之间的联系,B错误;材料中是加强君主权力,不是中央集权显著,D错误。5. 飞钱又称“便换”,是中国早期的汇兑业务。元和七年,唐宪宗下令
6、,飞钱业务由朝廷的户部、度支、盐铁三司统一经营,收取手续费10,即每贯(一贯一千文)付费一百文。由材料可知飞钱A. 减低了铜钱的需求,缓和铸币的不足B. 是中国古代纸币的一种形式C. 可以减少商人长途携带大量货币的不便D. 可以适当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情况,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题干材料信息“飞钱业务由朝廷的户部、度支、盐铁三司统一经营,收取手续费10%”可知,这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故选D项。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我国到北宋才出现纸币;D项与材料无关。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7、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唐代的飞钱6.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051万顷;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这些现象反映了A. 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B. 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 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D. 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A项,根据材料可知,清代全国耕地总面积和种植玉米地区不断扩展,可以看出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可知相应的在农业转型时会存在面积过大、动力不足的问题,难以获得较快发展。故A项正确。B项,不能仅根据“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就片面推断出中西经济交
8、流日趋频繁。结合所学可知,玉米是明末开始从美洲传入中国的美洲高产旱地农作物。故B项错误。C项,材料主要反映了清代从顺治到嘉庆年间,全国耕地总面积不断扩大,并没有说明政府对于垦荒的态度。故C项错误。D项,材料表明种植玉米的地区有所扩展,但“发生根本变化”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7.“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A. 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B. 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C. 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D. 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
9、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分析说明财政匮乏而枢密院所管辖的兵很多,人民困乏而管理财权的三司确有较多的财富,这体现了各个部门效率低下,但加强了皇权,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的信息可知这与宋代“二府三司制”的特点相符,故AD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加强,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加强,故B项错误。点睛:对材料“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8.雍正五年,废除南洋贸易的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乾隆二十九年弛禁生丝及丝织品出口(实只准出口少量粗丝),国内商人可以东洋换铜的名义搭配少量绸缎出口。材料反映了清代在康乾以后A.
10、 坚持闭关锁国政策B. 海禁松弛仍有诸多限制C. 官府垄断外贸D. 正缓慢走向对外开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废除南洋贸易的禁令”意在强调海禁松弛,“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只准出口少量粗丝”等信息均足以证明海禁尽管松弛,但是仍然有诸多限制,所以符合题意的选项只能是清代在康乾以后海禁松弛仍有诸多限制,选项B正确;选项A与材料内容相反,排除;材料反映的主旨是政府松弛海禁政策,而且材料中“国内商人可以东洋换铜的名义搭配少量绸缎出口”,可以说明政府对外贸的垄断程度减弱,排除C;松弛海禁和对外开放是两个不同概念,选项D偷换概念,排除。【点睛】在做此类问题时首先审清时间、空间和
11、设问限定词,准确提取材料信息,注意要全面,不要以偏概全,然后可以运用排除法、直选法(即在全面理解把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直接确定出符合题意的选项)。9.1844年,清政府曾多次“密谕”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督抚,要他们设法大力鼓励当地商民投资开采银矿,并特别强调“官为经理,不如任民自为开采”,可使“民生国计,两有裨益”。这一做法旨在A. 缓解西南地区的社会矛盾B. 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C. 应对白银外流带来的危害D. 解决军事工业的资金困难【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清政府鼓励商民投资开采银矿,说明白银短缺,依据题干时间和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时期,由于列强
12、的鸦片走私,使得白银外流,因此清政府鼓励商民投资开采银矿,故C正确。清政府鼓励商民投资开采银矿与缓解西南地区的社会矛盾无关,故A项错误。民族工业产生是在19世纪60、7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鸦片战争。需要掌握鸦片走私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同时注意题干时间。10.从1888年至1911年,除了1899年一年外,中国原棉的出口大于进口。与棉花出口增加一起出现的情况是原棉价格的稳步上涨,同时又从印度和日本运进了价格较低的机制纱。这一现象A. 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 加强了工业国产品竞争优势C.
13、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 扭转了中国贸易的入超局面【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从1888至1919年,除了1899年一年外,中国原棉的出口大于进口同时又从印度和日本运进了价格较低的机制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故A正确。原棉不属于工业国产品,故B排除。中国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利于政府的财政收入,故C排除。中国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只会导致贸易入超加剧,故D排除。11.著名历史学家秦晖著文指出,辛亥革命时期“民族意志所要实现的,是每个国民的利益、自由、公民权利和国民整体(国家)的对外主权,而不是什么宗教、学派和思想的至高无上地位”
14、。这说明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意志”A. 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为目标B. 着重培养国民意识C. 促进各种宗教、学派和思想的发展D. 将实现人权与主权独立相结合【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每个国民的利益、自由、公民权利和国民整体(国家)的对外主权”可以看出,历史学家秦晖认为辛亥革命时期“民族意志”指的是对于个人权力和整个国家权力的追求,即同时追求个人人权和国家主权,故本题选择D选项。A、B选项只体现国家意志;C选项与此无关。12.皖系军阀徐树铮访问法国期间,在巴黎宴请宾客,席间徐树铮致辞:“今晚所备菜肴皆菲薄粗鄙,不堪招待”酒店经理听后认为徐树铮是对酒店的侮辱,蓄意损害其名誉,于是提起诉讼。这
15、一事件从本质上反映了A. 近代中国国际地位低下B. 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C. 中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区别明显D. 守旧势力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答案】B【解析】【详解】皖系军阀徐树铮是客套话,但无意损害了酒店名誉,可见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故选B;材料无关近代中国国际地位,排除A;材料没有对中西方的饮食进行比较,排除C;材料不能确定皖系军阀徐树铮是守旧派的代表,排除D。13.中国各区域港口进出口贸易值占全国的百分比(%)表东北华北上海长江流域华南1895年1.75.251.12.139.91931年17.017.134.213.717.9能够说明表中数据变化的应是A. 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
16、 中国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均衡发展D.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东北、华北港口进出口贸易值占全国的百分比增长快,这和1895-1931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东北、华北有关,A项正确。进出口贸易值占中国百分比不能反映中国在世界市场的重要地位,排除B。表格信息反映中国各区域港口进出口贸易值的百分比变化,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均衡发展无关,排除C。表格信息反映中国各区域港口进出口贸易值的百分比变化,没有涉及经济危机的信息,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14.据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统计,中国国内市场四大类商品货值所占比重如下。
17、1920年(%)1936年(%)农业产品42.343.0手工制造业产品32.225.5近代工矿业产品12.719.4国内产商品合计87.287.9进口洋货12.812.1它反映出该时期中国A. 传统生产方式稳固B. 经济结构得到优化C. 列强在华势力减弱D. 官僚资本迅速扩张【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从1920年到1936年,中国国内市场四大类商品货值所占比重基本稳定,从而说明传统生产方式稳固性,故选A项;四大类商品货值所占比重基本变化不大,无法得出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列强在华势力减弱和官僚资本迅速扩张的结论,故排除B、C、D项。15.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在剑桥民国史中写道:“任
18、何人把19121949年中华民国与在它之前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下列史实能为费教授提供论证的是A. 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B. 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C. 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D. 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答案】D【解析】从“任何人把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之前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可以看出材料中提到的是外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A选项是抓周的习俗,是中国本土的风俗,与外来文化无关;B
19、选项是皮影戏,也是本土的文化;C选项是寒食节祭祖习俗,也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风俗;D选项是留声机,收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点睛:本题是关于民国时期中国生活习俗的变迁的考查。近几年高考中流行运用新史观新视角来解读历史事件,其中社会史观就是一个经常会考到的史观,例如本题就是从社会史观的角度考查的。复习备考中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可以从衣、食、住、行、习俗变迁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复习。16.下表为19561961年中国粮食进出口量的统计数据(单位:1000公吨)。对此解释较为合理的是年份出口量进口量净出口量1957209261668192581958288342235265991959415752041
20、5551960272046632654119611355058097-44547A. 表中数据与该时段的粮食生产状况不符,明显失真B. 19571959年粮食出口持续增加,表明农业政策效果显著C. 1961年粮食进口量激增,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作风D. 该时段粮食出口量过高,说明“一五”计划成效有限【答案】C【解析】【详解】C项,1961年由于受自然灾害和中苏关系破裂的影响,中国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粮食需要大量进口,因此一改1958-1960年“左”倾错误的影响,导致数据失真的现象,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当时中国粮食生产的现状,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作风。故C项解释正确。A项,1957年“一五”计划刚刚完成,社
21、会主义改造结束,农村生产关系得以调整,粮食生产会增加,而1961年由于受自然灾害和中苏关系破裂的影响,中国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粮食需要大量进口,因此表格中的数据并不是明显失真。故A项解释错误。B项,1958年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的泛滥,会影响数据的真实性,因而B项粮食出口持续增加,不是农业政策的推动,而是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故B项解释错误。D项,根据1957-1961年数据结合所学可知,1958-1960年粮食出口持续增加,数据不具有真实性,不能反映“一五”计划成效。故D项解释错误。17.下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
22、战争”、“和平”与“建设”的使用频率表。这反映了50年代以来A. 三大改造已经完成B. 世界局势趋于缓和C.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D. 中国周边外交环境趋于改善【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的外交。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我国三大改造的完成是在1956年,并不是进入50年代就已经完成,故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由于美苏争霸对峙导致的世界局势出现紧张,而不是缓和,故排除B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在80年代提出的重要论断,故排除C项;根据图表内容可知,“战争”的使用频率下降,“和平”和“建设”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说明当时中国的周边环境趋于改善,故选D。【点睛】解答图表类问题
23、要注意图表中数据或趋势的走向,通过前后数据的对比得出相应的结论。18.1980年春节前夕,商业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最好是“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国务院又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这表明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 单一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己经被打破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D. 国家尝试以市场手段调节社会经济【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时间是1984年,与“1980年春节前夕”不合,故A项排除;题干史料中并未提到所有制改革,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要求各大城市敞开”可知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故C项排除;据“就地收购、就
24、地屠宰、就地销售”“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可以得出国家尝试以市场手段调节社会经济,故D项正确。19.在古代雅典实行国葬制度,国家为阵亡者举行葬礼,并出资抚养阵亡者遗孤。在葬礼上,不仅要举行葬礼游行,还有演说家发表演说。演讲者在发表演说时要赞扬城邦,赞扬在战争中牺牲的人,还要赞扬雅典人的祖先和先辈,以及那些仍旧在世的人。据此可知,在古代雅典A. 演讲是政治家的必备素质B. 个人存在的意义以城邦存在为前提C. 推崇“人是万物的尺度”D. 军事斗争对城邦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答案】B【解析】“演讲者在发表演说时要赞扬城邦,赞扬在战争中牺牲的人,还要赞扬雅典人的祖先和先辈,以及那些仍旧在世的人”说明在个人利
25、益面前,城邦的重要性突出,故B正确;演讲与材料意义不符合,A错误;C属于普罗塔哥拉思想,不符合题意;斗争对于城邦并不是决定作用,D错误。20.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A. 贵族的特权被取消B. 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C. 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D. 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答案】C【解析】“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说明平民和贵族之间有矛盾,结合所学可知,在罗马共和国时期,一开始贵族是享有很多特权的,而平民没有,所以平民就为了追求平等的权利而
26、斗争,斗争的结果是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达到“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也就是说在法律上最终确定了双方平等的地位,故选C;“贵族的特权被取消”本身说法错误,A排除。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标志是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写的民法大全,而题干讲的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故B与题干时间不符,所以排除;自由民不仅仅包括罗马公民,而共和国时期的罗马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故D不符合题意,排除。名师点睛:古代罗马为人类文明做出的最大贡献是其法律,既体现了法律的权威,也反映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一种理念,这是通过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与贵族进行斗争才逐渐实现的。法律表面看来是冰冷的,但所蕴含的却是人
27、们对理性的追求。它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体现的是对人权和人道的尊重,这是古罗马法律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这一题就考查了罗马法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属于主干知识,涉及到了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个重要的历史核心素养。21.欧洲近代民族国家为维护本国利益,在经济上采取了一项重要政策,该政策实质是经济民族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国家的统治者同新兴的商业资本家结盟,从政治上加强对经济的全面控制。该经济政策A. 有利于为工业革命积累资金B. 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提供支持C. 在工业革命过程中逐步确立D. 有助于缓和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新兴的商业资本家”可知,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时间应
28、为15-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商业资本发展迅速,国家统治者需要商业资本家的发展来增加税收,同时商业资产阶级也希望获得国家的强有力的支持来获得更大的利益,进行资本积累。所以答案选A;垄断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题干材料所涉及的时间不符,排除选项B;根据上文分析可知,材料涉及的时间为15、16世纪,此时工业革命尚未进行,排除C;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各国采取了贸易保护政策,打击进口贸易、高筑贸易壁垒,这种做法并不利于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排除D。22.1866年,英国首相格拉斯顿在议会提出7英镑选举权的标准,结果在新增加的40万选民中“只有一半是工人阶级,另一半增加的是中产阶级”;改革后的总选
29、民人数是130万,只占当时所有成年男子的1/4。由此可知英国A. 议会改革由工人阶级推动完成B. 议会一直是英国国家政治权利中心C. 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D. 议会改革后资本家丧失议会主导权【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1866年”“新增加的40万选民中只有一半是工人阶级,另一半增加的是中产阶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从而出现材料中的状况,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议会改革是由工业资产阶级推动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议会的地位,故B项排除;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掌握议会主导权,故D项错误。23.1921年夏,苏
30、俄开始取消国家对企业的供应,企业自己到市场去采购资料,其活动严格建立在经济核算、自负盈亏、经济独立的原则之上。亏损和不盈利的企业(主要是前几年与生产军工产品有关的)则关闭或暂时停业。这种做法A. 保障了国内战争的胜利B. 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C. 背离了计划经济的轨道D. 改变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答案】B【解析】据材料“取消国家对企业的供应,企业自己到市场去采购资料经济核算、自负盈亏、经济独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苏俄扩大了企业经营的自主权,故B正确;1921年国内战争已经胜利,故A错误;当时苏俄尚未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故C错误;企业经营的自主权扩大不能说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改变
31、,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企业自己到市场去采购资料经济核算、自负盈亏、经济独立”,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新经济政策的角度分析材料含义,得出企业自主权的结论,即可排除错误选项,进行正确判断。24.1937年罗斯福试图通过国会立法增加自由派大法官人数的方式来“填塞”联邦最高法院以便施政。“填塞法院”计划最后被国会否决,但无形的压力使法官们开始支持新政措施,这被称为“拯救了最高法院的及时易帜”。这反映了当时美国A. 存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B. 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C. 总统权力高于司法权力D. 行政权扩大影响司法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罗斯福“填塞法院”计划虽
32、被国会否决,但还是使最高法院转变了立场,反映了总统行政权扩大,司法独立的传统受到挑战,故D项正确。法官们迫于压力开始支持新政措施,说明当时权力制衡被破坏,排除A、B两项;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25.唐璜发表后,英国不少报刊指责它是“对维护社会所必需的行为准则的讥讽”。诗人歌德说:“唐璜是彻底的天才的作品愤世到了不顾一切的辛辣程度,温柔到了优美感情的最纤细动人的地步。”这表明唐璜A. 对自由主义的批判激怒了统治阶级B. 具有浓郁的反思理性社会的特点C. 为启蒙运动的发生奠定了思想基础D. 开创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时代【答案】B【解析】【详解】唐璜讥讽现实,不代表批判自由主义,故排除A。唐璜对
33、社会的讥讽、愤世,体现了其对社会的反思,同时又“温柔到了优美感情的最纤细动人的地步”,这体现了浪漫主义突出情感的特点,这些都是对理性社会的反思,故选B。启蒙运动在此之前就发生了,故排除C。唐璜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故排除D。26.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文中说:“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是人们无法否认和拒绝的现实,总的来说它有利于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仅仅依靠市场无法解决国家间消费和福利不平等加剧的问题。在一国范围内,是靠民主政治和福利国家来平衡和制约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现在还没有个类似的机制。”这段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A. 全球经济一体化已客观存在B. 全球经济一体化利与弊并存C.
34、强调全球政治合作的必要性D. 加快推进政治一体化的进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仅仅依靠市场无法解决国家间消费和福利不平等加剧的问题”,在一个国家内靠的是“民主政治和福利国家来平衡和制约市场经济”,但全球范围内解决此类问题还没有类似机制,实际上是在强调全球政治合作的必要性,共同解决问题。所以答案选C。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全球政治合作的必要性第卷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前,中国人只知有朝廷,有天下。19世纪中叶后才逐渐接受“国家”这一近代概念。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将造成当时“老大中国”之
35、责归罪于一班“老朽之人”。“少年中国”一词流行起来,遂涌现出“少年中国之革命军”、少年中国晨报等团体及刊物。由于进化论风靡,年轻一代必然代表未来的希望似乎成为一种常识,青年人不仅自担责任,似乎整个社会都将希望寄托于年青一代身上。五四时期,甚至“青年”尚嫌不够,还要冠之以“新”。但在建构“少年中国”过程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和制度却出现“认同”危机:要复兴民族,却要抛弃传统;痛恨帝国主义,却又对其文化情有独钟。在“少年中国”旗号下,聚集着持各种不同乃至相互对立的观点、主义。更加复杂的问题是,到底该由谁来担纲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少年中国”始终是一个虚幻的理想,时人对这一概念的珍爱,恰恰映衬出内
36、心的无所皈依。摘编自金燕“少年中国”形象的构建与中国认同危机 材料二 美国的国家认同并非世人熟知的“美国信念”,而是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定居者的盎格鲁新教文化,其核心元素包括:英语;基督教;宗教虔诚;起源于英国的法治理念、统治者的责任理念和个人权利理念;敢于持异议的新教价值观,如工作道德以及个人主义。但是从20世纪后期开始,盎格鲁新教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实质内容受到了诸多挑战,包括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的移民浪潮,学界和政界流行的文化多元主义,以族群和性别为核心的身份认同,以及精英人士日益强调的跨国身份认同,等等。与此同时,在美国人看来,全球霸权已经成为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最重要特质之一,不是世界第一的
37、美国就不是美国。摘编自谢韬美国国家认同的危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少年中国”之说出现的背景,并分析“少年中国”在当时无法成为一种国家认同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后期美国国家认同发生的变化及原因。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对如何凝聚国家认同的认识。【答案】(1)背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并迎来“短暂的春天”);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民族意识觉醒,“国家”概念广泛传播;进化论广泛传播(社会上兴起各种思潮)。原因:新旧文化冲突造成了矛盾的心理;思想观点复杂多样
38、无法形成共识;时局混乱,缺乏坚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少年中国”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未付诸实践。(2)变化:盎格鲁新教文化的价值内涵被弱化,多元化和全球霸权的观念日益显现。原因:多极化趋势下,美国要维系其霸主地位;全球化影响广泛;移民浪潮带来多元文化;种族与性别歧视等社会问题的出现。认识:凝聚国家认同,要将弘扬传统文化与发展现实文化结合起来,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国家认同,需要推动建设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凝聚国家认同,需要广大青年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展现人生的价值。【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少年中国”之说出现的背景主要经济方面民族
39、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方面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以及思想方面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等多角度分析即可。无法成为一种国家认同的原因按照材料一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到底该由谁来担纲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等字眼反映的就是缺乏坚强有力的领导力量等。(2)20世纪后期美国国家认同发生的变化主要突出盎格鲁新教文化的弱化以及多元化和全球霸权的观念等,至于原因则要从美国维持霸权地位的需要、全球化的影响以及美国存在的种族歧视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国家认同的理解是一道开放性问题,主要围绕着国家认同的背景和意义等回答问题。点睛: 材料解析题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但联系课本却是
40、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最重要的是要联系教材所学知识去组织答案,表达观点,解决问题,因为所有的命题者都不会偏离教材去命题。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以下是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的部分目录: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全球化视野,为第七编拟写一个子目,并对其进行概述和评价。(要求:子目简洁、概述准确、评价科学合理)【答案】示例题目:改变世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概述: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棉纺织业技术不断革新,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18世纪,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推动了工厂制度的建立和工业城市的
41、发展,带动了铁路和航运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随后向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到19世纪30、40年代,英国首先实现了机器制造业的机械化,最早完成工业革命。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既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并加强了世界的联系,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同时,工业革命也造成贫富差距扩大和环境污染【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要求是“以全球化视野,为第七编拟写一个子目,并对其进行概述和评价”。第七编题目是“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
42、1763-191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63-1914年期间西方世界正值工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推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极大发展,同时带动了铁路和航运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而交通和运输业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和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着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着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等方面联系所学知识拟定具体的论题,从工业革命加强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的角度分析回答。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29.【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民国元年教育大事记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1月19日教育部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改革清政府之学制。从前
43、各项学堂,均改称为学校,监督、堂长应一律改称校长;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亲旨:清学部颁布之教科书,一律废止等14条。9月2日,教育部顶布教育宗旨令,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同月,颁布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教育令等普通教育各级学校的专门法令。10月,教育部颁布专门学校法令和大学法令,规定大类分为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医科、农科、工科等大学体制包括:一是大学设评议会,对大学重大事项有评审权,二是大学各科设教投会,对学和科重要事项有审议权等,全国各学堂因此纷纷改名学校,如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44、,映西大学堂改名为西北大学等。摘编自别必亮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历史探(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效果。【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内容符合近代教育要求;指导性强;法治化;反封建(适应革命需要);受西方影响。(评分说明:特点每点,答出3点即得(2)积极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培养了新式人才;有利于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政局动荡、经济落后等制约了民国教育的发展,无法改变教育落后的局面。【解析】(1)根据材料“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等信息
45、可知是政府主导;根据材料“教育宗旨令”“教育部颁布专门学校法令和大学法令”可知是法治化;根据材料“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有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等信息可知是教育内容符合近代教育要求;还可从教育指导性强、具有反封建色彩、受西方影响等方面思考作答。(2)关于评价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效果,根据和所学知识可从积极(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角度考虑)和消极(主要是政治环境、经济落后考虑)方面思考作答。30.【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对外宣传是国家塑造海外形象,推进外交政策的重要方式。太平洋战争期间,罗斯福总统专门成立了美国官方宣传机构战争信息署。
46、美国对日宣战后,战争信息署在中国相继设立了重庆、昆明等八个办事处,通过报纸、图片展、电影和广播等媒介,在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把美国描绘成“自由民主的典范”、“国际主义斗士”和“中国人的忠实盟友”。20世纪40年代,当大部分中国民众对美国和美国人尚无清晰概念时,战争信息署在形成中国人的“美国印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一摘编自王容恒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塑造的美国形象(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决策者在华塑造正面光辉的“美国形象”的原因。(2)抗日战争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中国做了哪些不符合其塑造的“美国形象”之事?【答案】(1)原因:抵制日本的反美宣传;鼓舞中国抗
47、战信心;促进中美合作抗日;传播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引导中国走向亲美之路。(2)史实:干涉中国内政,支持蒋介石政府内战;倾销美货,经济侵略;军事上封锁台湾海峡,阻止解放台湾;孤立封锁新中国。【解析】(1)根据材料“美国对日宣战后,战争信息署在中国相继设立了重庆、昆明等八个办事处,通过报纸、图片展、电影和广播等媒介,在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把美国描绘成自由民主的典范、国际主义斗士和中国人的忠实盟友”等信息可从抵制日本的反美宣传、鼓舞中国抗战信心、促进中美合作抗日、传播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引导中国走向亲美之路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干涉中国内政、支持蒋介石政府内战、经济侵略
48、、军事阻止解放台湾、孤立封锁新中国等方面思考作答。点睛:材料解析题的四步解题方法:第一步,先看该题设问,明白该题提问的角度、内容和解答要求,如抓住本题 “原因”“史实”等相关设问要求。第二步,读材料,找出关键字词句,最大限度的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美国对日宣战后,战争信息署在中国相继设立了重庆、昆明等八个办事处,通过报纸、图片展、电影和广播等媒介,在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把美国描绘成自由民主的典范、国际主义斗士和中国人的忠实盟友”等,紧扣设问要求。第三步,回归教材,分析材料与课本某一内容的联系。抓住教材抗日战争、中美关系的相关内容,紧扣设问,逐一分析材料即可解决。第四步,提炼答案,分
49、点作答,答案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总结后得出的。31.【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洛伦佐瓦拉(14071457)是15世纪欧洲最有影响的历史哲学家、语言学家,也是西方文献校勘与辨伪方法的开拓者之一。瓦拉出生于罗马,曾作为书记官服务于那不勒斯国王。1431年在论快乐一书中,他公然和罗马教廷唱反调,阐发了“惟有自然才能至善”的人性论,热情赞扬享乐主义。1442年在论修道士的誓言里,瓦拉进一步否认政教合一是完善的政治制度,抨击天主教修道院的“发愿”制度,斥责修道士们出家入院之前宣誓的“安贫、守贞和服从”三大誓言违反“自然”生活。他指出,人的行为完全可以在圣神向善的宏观指导下发挥
50、自由意志,达到“至善”。瓦拉最有影响的著作是1440年写成,1517年开始震惊世界、名垂千古的小册子君士坦丁伪赠礼考证。它证明了君士坦丁赠礼是中世纪天主教会伪造的文件,从而否定了教皇在西欧的世俗统治权摘编自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洛伦佐瓦拉的思想主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洛伦佐瓦拉思想形成的背景及影响。【答案】(1)内容:宣扬享乐主义,对抗禁欲主义;抨击罗马教廷的正统礼教;批判政教合-制度;强调重视人的价值。(2)背景:意大利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增强。影响:冲击天主教会神学思想的精神枷锁,促进人文主义思想发展;为宗教改革提
51、供思想武器;对文献学研究产生一定影响。【解析】(1)内容:根据“他公然和罗马教廷唱反调,热情贊扬享乐主义”得出宣扬享乐主义,对抗禁欲主义;根据“斥责修道士们出家入院之前宣誓的安贫、守贞和服从三大警言违反自然生活”得出抨击罗马教廷的正统礼教;根据“瓦拉进一步否认政教合一是完善的政治制度”得出批判政教合一制度;根据“人的行为完全可以在圣神向善的宏观指导下发挥自由意志,达到至善”得出强调重视人的价值。(2)背景:根据“洛伦佐瓦拉(1407-1457)是15世纪欧洲最有影响的历史哲学家、语言学家”可知,洛伦佐瓦拉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结合文艺复兴的背景回答即可。影响:根据材料,可分别从冲击天主教会神学思想的精神枷锁,促进人文主义思想发展,为宗教改革提供思想武器回答,根据“震惊世界、名垂千古的小册子君士坦丁伪赠礼考证”分析得出对文献学研究产生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