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莒县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新媒体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
2、思维习惯、传播方式和交往模式。新媒体对传播时效的推进,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快节奏、高效率成为新型的生活方式。新媒体的全时性特点不得不使人们时时保持一种待命状态。搜索引擎的出现对人们的思维习惯也带来冲击,譬如,上网搜索成为不少人解决问题的途径,因而记忆策略也发生变化,更多的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其话语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反规则、碎片化、去中心的特点。大量短小、碎片化的信息,解构现有的语法规则和话语结构,但是同时新媒体也通过对不同碎片的拼接,形成一种新的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在解构权威的同时也在建构新的话语体系。当然,传播渠道的急速扩展,也必然
3、造成冗杂、无效的信息充斥传输媒介,降低人们参与的热情。新型移动终端的出现、物联网等迅速发展,人与物的直接“对话”越来越常见。互联网即时通讯、视频聊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物人”的互动,手机、电脑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新媒体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方便,但在享受技术优势时,也要防止人的异化,人创造了新的传播技术,不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控制,要防止为物所役。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收获就是表达渠道的扩展,每个人都被赋予了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权利,都可以借助方便快捷的渠道使自己的声音被传递。但是渠道的扩展并不一定会带来良好的传播效果,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而不仅
4、仅是能够表达,成为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同时,渠道的多元,要求传播内容的丰富和高质量,而信息相对过剩与优秀资源的稀缺,是目前的新问题。新媒体造就的趋向无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将人们引向精神的泯灭。一切处于矛盾中,等待着我们抉择和妥善处理。(摘编自网络对思维方式及思想发展的正负面影响)材料二:麦克卢汉在研究广告时发现,信息时代的生产中,商品本身越来越具有信息的性质,成本中相当部分用于广告预算。商品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质量,并且越来越取决于它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以旅行为例,旅行的过程与其说是在欣赏新的环境,不如说是在寻找已经在媒介里获得的想象,用实物来验证自己想象中的符号。于是“世界本身成
5、为一个博物馆,馆中的藏品是在别的媒介里曾经见过的”。这些吉光片羽的论述,提出了电子媒介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的世界被符号化了,我们所接触的不再是世界本身,仅仅是一些象征符号。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来构建起对世界的想象,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比如一双耐克的球鞋,在我们眼中,它并不只是一双鞋,那个商标让我们联系到乔丹、美国、潮流当然,它的价格也会比一般的国产球鞋贵很多,尽管它们很可能就出自同一家工厂。我们所消费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商品,更重要的是它所象征的世界一个建构的品牌故事。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进一步发挥了麦克卢汉这一思想。他提出,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拟像的世界,真与假很难区分。有时“假”的拟像甚至会比“
6、真”的还要真,称为“超真实”。比如电影黑客帝国就是按照这种哲学理念创作的。人们以为自己生活在花花世界,其实只不过是身上插着无数导管生活在营养液里,但是这个想象中的“母体”真实得让人流连忘返,甚至不愿面对痛苦的现实。(摘编自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认知的途径)材料三: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教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团体、教堂来实现。而在最近的半个世纪,大众传媒越来越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国外的研究表明,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的12年中,儿童要观看长达5000小时的电视节目,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在电视机前度过的时间大约18000小时,而同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只有12000小时。媒介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从传统的印刷
7、媒介到不断完善的电子媒介,它们和它们承载的信息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社会个体的认同。在此意义上,媒介成为现代社会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经。媒介以其无处不在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介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媒介被称为“第二课堂”,一方面边缘化了家庭的教育角色,另一方面对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形成冲击和挑战。媒介与信息的结合导致信息的极大丰富。面对不可确知的世界,除了用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大众本身媒介素养以自救。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
8、识、技巧和能力。澳大利亚在20世纪70年代将媒体素养教育作为抵制西欧和好莱坞流行文化的策略和方式,通过法令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每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12年级教育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美国也以教授批判性的收看电视技巧为切入点,开始了媒介素养教育,并逐渐纳入教育体制。中国内地新闻传播学界从1994年起,将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提上日程。媒介素养教育的初衷和目标即是培养公众对大众媒介动作的熟悉并保持批判意识,致力于对大众媒体商业和宣传手段、技巧进行公开揭示,以此来匡时救弊。因为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信息系统,并非完全自足自为,而是组织的产物,有自身的利益诉求。随着人们对媒介功能和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在媒介素
9、养教育的内涵,已经由单纯抵制抗拒媒介的控制,逐渐扩展到增强对媒介认识、识别和运用能力提高的层面,即获取、分析、评价与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摘编自陈力丹提升媒介素养)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新媒体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使得人们的记忆退化,只记住信息点和路径。B. 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被符号化,人们仅仅借助抽象符号来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去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C. 媒介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被称为“第二课堂”,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D. 针对新媒体带来的问题,材料一认为需要妥善处理,而材料三重点从提高
10、大众自身素养方面给出了建议。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传播方式上,新媒体的优点是能够建立一种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和建构新的话语体系。B. 人们可能为自己创造出的新技术所控制,这是“人物人”的互动交流方式所导致的。C. 有了发声渠道并不能保证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因此要提高表达质量,使之成为优秀资源。D. 信息时代,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深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是商品营销的手段。3. 下列现象和事件,不能体现具有“媒介素养”的一项是( )A. 新冠肺炎疫情来临,针对喝白酒、抽香烟能预防病毒的说法,有人查看其发布渠道,发现是朋友圈传播,再向医生求证,知道是假的。
11、B. 某位青年学生的手机中安装澎湃新闻等权威媒体、知网等专业资料文献网站、知乎等智能软件,从大量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C. 有人曾用手机不停地刷微信、发微博、打游戏,发现这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工作效率,在读书和学习时主动关机。D. “小猪佩奇”卡通形象备受儿童喜欢,有人进一步改编,如塑造小猪佩奇纹身、怪异发型等,一些家长及时屏蔽这种卡通形象。4. 请简要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何不同。5. 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答案】1. D 2. B 3. C 4. 材料一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述了新媒介影响的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从正反两方面阐述;材料三采
12、用层进式结构,先指出媒体的重要性,再说明媒体的具体作用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指出解决的办法。 5. 正视新媒体对人们的正负面影响,积极发挥正面影响作用,消除负面影响。揭示拟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直面真实的现实。政府运用好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培养媒介素养,加强批判意识,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理解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速读文章,了解文本的大意;其次要根据题干部分的内容,选择重点,精读文章;最后,根据原文,结合选项,比对作答。在进行选项比对时,既不可钻牛角尖,过于死抠字眼;也不可粗心大意,忽略原文的本意。平时要注意积累经验,培养
13、语感,以“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进行选择。A项,“使得人们的记忆退化,只记住信息点和路径”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因而记忆策略也发生变化,更多的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可见并不是“记忆退化”,只是“记忆策略发生变化”;也不是“只记住”信息点和路径,而是“更多的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获取路径。B项,“借助抽象符号”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仅仅是一些象征符号。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来构建起对世界的想象”,“象征符号”不是“抽象符号”,选项偷换概念。C项,“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媒介被称为第二课堂,一方面边缘化了家庭的教育角色,另一方面对体制化
14、的学校教育形成冲击和挑战”,将家庭的教育角色边缘化和冲击、挑战学校教育,不等于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理解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速读文章,了解文本的大意;其次要根据题干部分的内容,选择重点,精读文章;最后,根据原文,结合选项,比对作答。在进行选项比对时,既不可钻牛角尖,过于死抠字眼;也不可粗心大意,忽略原文的本意。平时要注意积累经验,培养语感,以“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进行选择。B项,“这是人物人的互动交流方式所导致的”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但在享受技术优势时,也要防止人的异化,人创造了新的传播技术,不该被自己创造的东
15、西所控制”,可见人可能被新技术控制不一定是由“人物人”的互动交流方式导致的,选项强加因果。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仔细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整体把握材料的中心含义;其次是要将材料的内容进行整理,再次根据题目的要求,圈定回答的范围;最后根据赋分分值,整理出答案。C项,“有人曾用手机在读书和学习时主动关机”不能体现“媒介素养”。原文中说的是:“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而选项中的内容属于个人克制力,是个人品格素养,不属于媒介素养。故选C。【4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证结构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
16、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常见论证结构有:并列式、递进式、正反对比式等。本题中,材料一采用并列结构,主要论证了“新媒体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习惯、传播方式和交往模式”“新媒体传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新媒体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方便”和“新媒体扩展了表达渠道”四个方面的问题。在“新媒体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习惯”这个方面,从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和对人们的思维习惯也带来冲击两个层面进行正反论证;在“新媒体传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这个方面,从解构权威、建构新的话语体系和造成冗杂、无效的信息充斥传输媒介,降低人们参与的热情两个层面进行正反论
17、证;在“新媒体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方便”这个方面,从享受技术优势和防止人的异化两个层面进行正反论证;在“新媒体扩展了表达渠道”这个方面,从新媒体造就的趋向无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可能会将人们引向精神的泯灭两个方面进行正反论证。材料三采用层进式结构,先指出了“而在最近的半个世纪,大众传媒越来越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媒介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即媒体的重要性。再说明“媒介成为现代社会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社会个体的认同,”即媒体的具体作用。接下来再论证了媒体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边缘化了家庭的教育角色,另一方面对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形成冲击和挑战”。最后提出了解决办法:“用制度力量对信
18、息传播加以规范”“提升大众本身媒介素养以自救”。【5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仔细审读题干,抓住题干中限定角度、范围、时间、空间等方面的词句,明确概括角度。其次是要根据概括角度,回归文本,锁定信息区间。最后是在确定信息区间的前提下,仔细筛选相关信息,并根据题干及文本层次分点整合组织答案。本题要求回答如何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从材料一中论述的“新媒体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习惯、传播方式和交往模式”“新媒体传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新媒体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方便”和“新媒体扩展了表达渠道”四个方面各自的正反作用来看,我们应正视新媒体对人们的正负面影响,
19、积极发挥正面影响作用,消除负面影响。从材料二中“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来构建起对世界的想象,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拟像的世界,真与假很难区分。有时假的拟像甚至会比真的还要真”中可以看出,我们要揭示拟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直面真实的现实。从材料三中“用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可以直接概括出政府运用好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根据材料三中澳大利亚、美国和我国内地的媒介素养策略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初衷和目标即是培养公众对大众媒介动作的熟悉并保持批判意识,致力于对大众媒体商业和宣传手段、技巧进行公开揭示,以此来匡时救弊”,可以概括出我们要培养媒介素养,加强批判意识,能够辨别和抵
20、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
21、”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课叶圣陶上课的钟声叫他随着许多同学走进教室里。他手里拿着一个盛烟卷的小匣子,里面有几张嫩绿的桑叶,有许多细小而灰白色的蚕附着在上面呢。他将匣子摆在书桌上两个膝盖便是他的第二张桌子。他开了匣盖,眼睛极自然地俯视,心魂便随着眼睛加入小蚕
22、的群里,仿佛他也是一条小蚕:他踏在光洁鲜绿的地毯上,尝那甘美香嫩的食品,何等的快乐啊!许多同学,也有和他同一情形,看匣子里的小生命的;也有彼此笑语,忘形而发出大声的;也有离了座位,起来徘徊眺望的。冷峻的面容,沉重的脚步声,一阵历乱的脚声,触着桌椅声,身躯轻轻地移动声忽然全归于寂静。他看见那位方先生教理科的来了,才极随便地从抽屉中取出一本完整洁白的理科教科书,摊在书桌上。那个储藏着小生命的匣子,现在是不能拿在手中了。他乘抽屉没关上,便极敏捷地将匣子放在里面。他手里不拿什么东西了,他连绵的、深沉的思考却开始了。他预算摘到的嫩桑叶可以供给那些小蚕吃到明天。便想:“明天必得去采,同王复一块儿去采。”他
23、立时想起了卢元,他的最亲爱的小友,和王复一样,平时他们三个一同出进、一同玩耍,连一歌一笑都互相应和。一种又重又高的语音振动着室内的空气,传散开来,“天空的星,分做两种:位置固定,并且能够发光的,叫做恒星;旋转不定,又不能发光的,叫做行星”这语音虽然高,送到他的耳朵里便化而为低距离非常远呢。只有模模糊糊、断断续续的几个声音“星恒星光行星”他可以听见。他也不想听明白那些,只继续他的沉思。“卢元几天没来上学了,他母亲说他跟了一个亲戚到上海去了。我不知道他现在做什么。”他这么想,回头望卢元的书桌,上面积着薄薄的一层灰尘,还有几个纸团儿、几张干枯的小桑叶,是别的同学随手丢在那里的。“热的泉源动植物生活没
24、有他试想怎样?”方先生讲得非常得意,冷峻的面庞现出不自然的笑,那“怎样”两字说得何等地摇曳尽致。停了一会儿,有几个学生发出不经意的游戏的回答:“死了!”“活不成了!”“它是我们的大火炉!”语音杂乱,室内的空气微觉激荡,不稳定。他才四顾室内,知先生在那里发问,就跟着他人随便说了一句“活不成了!”他的心却仍在那条眠羊泾。“北极南极轴”梦幻似的声音,有时他约略听见。忽然有繁杂的细语声打断了他的沉思。他看许多同学都望着右面的窗。他跟着他们望去,见一个白的蝴蝶飞舞窗外,两翅鼓动得极快,全身几乎成为圆形。一会儿,那蝴蝶扑到玻璃上,似乎要飞进来的样子,但是和玻璃碰着,身体向后倒退,还落了些翅上的白鳞粉。他就
25、想:“那蝴蝶飞不进来了!这一间宽大冷静的屋子里,倘若放许多蝴蝶进来,白的、黄的、斑斓的都有,飞满一屋,倒也好玩,坐在这里才觉得有趣。我们何不开了窗放它进来。”他这么想,嘴里不知不觉地说出“开窗!”两个字来。就有几个同学和他唱同调,也极自然地吐露出“开窗!”两个字。方先生梦幻似的声音忽然全灭,严厉的面容对着全室的学生,居然聚集了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放弃了那蝴蝶。方先生才斥责道:“一个蝴蝶,有什么好看!让它在那里飞就是了。我们且讲那经度距离多少度。”以下的话,他又听不清楚了。他俯首假作看书,却偷眼看窗外的蝴蝶。哪知那蝴蝶早已退出了他眼光以外。他立时起了深密的相思:“那蝴蝶不知道哪里去了?倘若飞到小
26、桥旁的田里,那里有刚开的深紫的豆花,发出清美的香气,可以陪伴它在风里飞舞。它倘若沿着眠羊泾再往前飞,一棵临溪的杨树下正开着一丛野蔷薇,在那里可以得到甘甜的蜜。不知道它还回到这里来望我吗?”他只是望着右面的窗,等待那倦游归来的蝴蝶。梦幻似的声音,一室内的人物,于他都无所觉。时间的脚步本来是沉默的,不断如流地过去,更不能使他有一些辨知。窗外的树经风力吹着,似乎点头、似乎招手地舞动,那种鲜绿的舞衣、优美的姿势,竟转移了他心的深处的相思。那些树还似乎正唱一种甜美的催眠歌,使他全身软软的,感到不可说的舒适。他更听得小鸟复音的合唱,蜂儿沉着而低微的祈祷。忽然一种怀疑人类普遍的、玄秘的怀疑侵入他的心里,“空
27、气传声音,先生讲过了,但是声音是什么?空气传了声音来,我的耳朵又何以能听见?”他便想到一个大玻璃球,里面有一只可爱的小钟。“陈列室里那个东西,先生说是试验空气传声的道理的:用抽气机把里面的空气抽去了,即将球摇动,使钟杵动荡,也不会听见小钟的声音。不知道可真是这样?抽气机我也看见,两片圆玻璃装在木架子上,但是不曾见它怎样抽空气。先生总对我们说:一切仪器不要将手去触着,只许用眼睛看!眼睛怎能代替耳朵,看出声音的道理来?”他不再往下想,只凝神听窗外自然的音乐,那种醉心的快感,决不是平时听到风琴发出滞重单调的声音的时候所能感到的。每天放学的时候,他常常走到田野里领受自然的恩惠。他和自然原已纠结得很牢固
28、了,那人为的风琴哪有这等吸引力去解开他们的纠结呢?“”他没有一切思虑,情绪他的境界不可说。室内动的生命重又表现出外显的活动来,豪放快活的歌声告诉他已退了课。他急急开抽屉,取出那小匣子来,看他的伴侣。小蚕也是自然啊!所以他仍然和自然牢固地纠结着。(选自叶圣陶教育小说1921年4月30日,有删改)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的开篇对课前教室内的学生状态进行了描写,着重表现了学生们活泼快乐的一面,这与后文方先生出场时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B. “极随便地从抽屉中取出一本完整洁白的理科教科书,摊在书桌上”一句,通过“随便地”“摊”等细节表现了他对学习内容毫无兴趣。C.
29、“那怎样两字说得何等地摇曳尽致”中,“摇曳尽致”一词饱含了作者对方先生抑扬顿挫、眉飞色舞的讲课状态的肯定和赞许。D. “小蚕也是自然啊!所以他仍然和自然牢固地纠结着”,既表现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又写出了他只能通过蚕才能与自然保持联系的无奈。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紧扣题目“一课”,以时间为序,描写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学生的表现,思路清晰,结构紧凑。B. 小说运用大量内心独白,生动而细腻地再现了课堂上一位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看似荒唐可笑,实则发人深省。C. 小说将先生的讲课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交织在一起,目的是以老师的严肃认真负责,衬托学生们的顽劣和厌学。
30、D. 小说在平淡无奇的描写中,把课堂活动中包含的喜剧性充分表现出来,产生了“含泪的微笑”般的讽刺效果。8. 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来构思全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9. 本文入选叶圣陶教育小说,假如你是该小说集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答案】6. C 7. C 8. 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来写,仿佛作者站在“他”的身后,对“他施以特写镜头,全方面地描写与记录“他”的幻想和遐思。这样写一方面使得作者能够灵活自如地周游于被叙述对象之间,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拥有更大的叙述空间;另一方面有利于作者客观地再现课堂生活,对现实的批判更为客观和公正。 9. 本文所描写的枯燥乏味的课
31、堂是旧中国学校教育的一个缩影,与教育小说的主题非常契合;小说中照本宣科的先生和多次走神的学生形象,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紧张而漠然的师生关系;小说用冷峻观世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儿童的灵魂世界,呼吁学校教育必须与儿童天性和自然融合起来,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先进的教育理念。【解析】【6题详解】本题综合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小说内容主旨和鉴赏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的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饱含了作者对方先生抑扬顿挫、眉飞色舞讲课状态的肯定和赞许。”错,这里“摇曳尽致”是作者采用
32、讽刺的手法,说的是反语,是对旧式课堂授课方法的批判,并非是对方先生的肯定和赞许。理解错误。 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以老师的严肃认真负责,衬托学生们的顽劣和厌学”分析错误,小说中通过照本宣科的先生和多次走神的学生,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紧张而漠
33、然的师生关系,呼吁学校教育必须与儿童天性和自然融合起来。老师并非是“严肃认真”,学生也不是“顽劣和厌学”。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来构思全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首先要明确“全知视角”的核心要义,即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然后从叙述自由和客观公正两个方面分别分析:如文中的“他”没有出现具体姓名,因为他只是教室里众多孩子中的一个,文中多处出现很多同学跟他一样随意回答、撑船玩耍、看蝴蝶等场景,这样使得叙述自由灵活,不受时空限制。他是想要脱离枯燥教育、回复自然天性的孩
34、子的典型代表,运用第三人称客观地再现课堂生活,对现实的批判更为客观和公正。【9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主题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选用本文的理由”实际上是赏析文章的精妙之处,结合小说的特点,可以从小说的主题定位、人物形象和创作动机等角度进行分析。从小说主题来说,教育小说能够选择这篇文章,因为其主题与学校教育有关;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说,小说中照本宣科的先生和多次走神的学生,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紧张而漠然的师生关系,极具典型意义;从创作动机来说,小说用冷峻观世的视角,呼吁学校教育必须与儿童天性和自然融合起来,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先进的教育理念。【点睛】三种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表达思想感
35、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1)用于读者,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有呼告效果,便于对话,利于抒情,富有感染力,容易引起共鸣;(2)用于物,有拟人效果,便于直接对话,真切自然,利于直接表达对物的感情。第三人称:能直接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人称的交互使用,可以使叙述手段丰富变化,更有利于表情达意。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冯异字公孙,颖川父城人也。自伯升【注】之败,光武不敢显其悲戚,每独居,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异独叩头宽譬哀情。光武止之曰:“卿勿妄言。”异复因间进说曰:“天下同苦王氏,思汉
36、久矣。今更始诸将从横暴虐,所至虏掠,百姓失望,无所依戴,今公专命方面,施行恩德,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功人久饥渴易为充饱宜急分遣官属徇行郡县理冤结布妻泽。”光武纳之。至邯郸,遣异乘传抚循属县,录囚徒,存鳏寡,亡命自诣者除其罪,阴条二千石长吏同心及不附者上之。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丰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时,赤眉、延岑暴乱三辅,郡县大姓各拥兵众,大司徒邓禹不能定,乃遣异代禹讨之。车驾送至河南,赐以乘與七尺具剑。敕异曰:“三辅遭王莽、更始之乱,重
37、以赤眉、延岑之酷,元元涂炭,无所依诉。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异顿首觉命,引而西,所至皆布威信。异与赤眉遇于华阴,相拒六十余日,战数十合,降其将刘始、王宣等五千余人。夏,遣诸将上陇,为隗嚣所败,乃诏异军栒邑。未及至,隗嚣乘胜使其将王元、行巡将二万余人下陇,因分遣巡取栒邑。异即驰兵,欲先据之。诸将皆曰:“虏其盛而新乘胜,不可与争,宜止军便地,徐思方略。”异曰:“虏兵临境,忸忕小利,遂欲深入。若得栒邑,三辅动摇,是吾忧也。夫攻者不足,守者有余。今先据城。以逸待劳,非所以争也”潜往闭城。偃旗鼓,行巡不知,驰赴之。异乘其
38、不意,卒击鼓建旗而出。巡军惊乱奔走,追击数十里,大破之。于是北地诸豪长,悉畔隗嚣降。异上书言状,不敢自伐。(节选自后汉书冯异传, 有删改)注伯升:汉光武帝刘秀的兄长,骁勇善战,更始帝刘玄忌惮其才干,将其杀害。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功/人久饥渴易/为充饱/宜急分遣/官属徇行郡县/理冤结布惠泽B. 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功/人久饥渴/易为充饱/宜急分遣官属徇行/郡县理冤结/布惠泽C. 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功/人久饥渴/易为充饱/宜急分遣官属/徇行郡县/理冤结/布惠泽D. 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功/人久饥渴易/为充饱/宜急分遣/
39、官属徇行郡县/理冤结/布惠泽11.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卿”,古代对人敬称,如“荀卿”。或下级称上级、晚辈称长辈,自唐代开始,主称臣民。B. “鳏寡”,“鳏”指老而无妻,“寡”指老而无夫的人,引申泛指老弱孤苦者。C. “赤眉”,即赤眉军,中国古代著名的农民起义军之一,后被冯异灭掉。D. “三辅”,汉代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后亦指京师附近之地。12.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冯异善解人意,目光长远。光武帝因兄长之死伤心,不敢在人前显露,冯异私下进言宽解,井劝谏广施恩德,建立功业。B. 冯异为人谦让,严格守规。无论是行军还是驻扎,冯异率领的军队都在适当
40、的地点立有标志,表现得十分规矩。C. 冯异善于统兵,深受皇帝信任。赤眉、延岑暴乱,大司徒邓禹不能平定,光武帝就起用了冯异前来平定暴乱。D. 冯异决断果敢,把握战机。在与隗嚣的军队作战时,冯异虚心听取了大家的建议,避开敌军锋芒,抢先攻下栒邑。13.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2)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3)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答案】10. C 11. A 12. D 13. (1)这次征伐,不一定要占地杀人,关键在平定安抚百姓罢了。(2)公子曾多次前往拜访朱亥,朱亥故意不回拜答谢,公子觉得这个人很奇怪。(
41、3)秦国派张唐前往去帮助燕国,打算跟燕国一起进攻赵国,来扩张河间一带的领地。【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乃”是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句子,“乃”前面应该断开,排除AD;“徇行郡县”“理冤结”“布惠泽”是并列关系,“徇行”的宾语是“郡县”,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B。本句译为:正因为有夏桀、商纣的昏乱,才能有商汤、周武的功业;正如人们经过长期的饥渴之后,得到饮食,就更容易满足。应该尽快分别派遣官员属吏,前往各个郡县,审理冤案,广布恩惠。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下级称上级、晚辈称长辈”表述错误。正确的是:“卿”: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
42、晚辈。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D项,“冯异虚心听取了大家的建议”表述错误,结合“诸将皆曰:虏兵盛而新乘胜,不可与争,宜止军便地,徐思方略”“虏兵临境,忸忕小利,遂欲深入。若得栒邑,三辅动摇,是吾忧也。夫攻者不足,守者有余。今先据城,以逸待劳,非所以争也”“行巡不知,驰赴之。异乘其不意,卒击鼓建旗而出”等分析,应是冯异力排众议。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一句得分点:“略”,通“掠”,掠夺、夺取;“要”,关键;“安集”,安定辑睦;“耳”,罢了。第二句得分点:“故”,故意;“谢”,答谢;“怪”,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怪;第三句得分
43、点:“相”,帮助,辅佐;“伐”,攻打;“广”,使动用法,使广,扩张。参考译文:冯异字公孙,颍川郡父城县人。自从光武兄伯升被杀害之后,光武不敢在表面上显露出自己内心的悲伤,每次自己独处的时候,他就不吃酒肉,在枕席之上也有哭泣的痕迹。冯异单独来叩头宽解他的悲痛心情。光武制止他说:“你不要瞎说!”冯异又趁机私下向光武进说道:“天下百姓同受王莽之苦,思念汉室的时间已经很长了。而现在刘玄的将领们恣肆横行,暴虐无道,到处掳掠,百姓失望,无所依从和拥戴。现在您专任一方的军事政务,该广施恩德。正因为有夏桀、商纣的昏乱,才能有商汤、周武的功业;正如人们经过长期的饥渴之后,得到饮食,就更容易满足。应该尽快分别派遣
44、官员属吏,前往各个郡县,审理冤案,广布恩惠。”光武采纳了他的建议。到达邯郸,派遣冯异乘坐驿车巡行抚慰所属各县,审查囚犯罪状,问候鳏寡,逃亡的人来自首的免罪,暗中逐个记录二千石长吏同一条心的和不肯亲附他的人的名单送给光武。冯异为人谦让不自夸,出行和众将相遇,就领自己的车让路。无论是行是止都立有标志,军中都称他有规矩。每次宿营,众将领一起坐下来评功劳,冯异常常一个人躲在树下,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等攻破邯郸后,于是改编部队,分属各位将领,将领每人都有部属。士兵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军,光武因此赞赏他。这时,赤眉、延岑扰乱三辅,郡县豪门大姓各自拥有自家的军队,大司徒邓禹不能平定,于是派遣冯异替换邓禹讨
45、伐他们。光武送他到河南,赐给他马车和宝玉装饰的七尺剑。告诉冯异说:“三辅地区饱受王莽、更始政权的折磨,继而又遭受赤眉、延岑军马的暴虐,黎民百姓饱受摧残,没有可以依靠与倾诉的对象。这次征伐,不一定要占地杀人,关键在平定安抚百姓罢了。各位将领不是不善战,但喜抢掠百姓财物。你本来就善于统御士兵,你考虑整顿队伍,不要给郡县百姓带来痛苦。”冯异叩头受命,领兵西进,所到各处建立威信。冯异和赤眉相遇于华阴,相持六十多天,交战几十次,使赤眉将领刘始、王宣等五千多人投降。夏天,光武派遣众将前往陇地,被隗嚣打败,光武于是下诏让冯异到栒邑驻扎。冯异还没来得及到达,隗嚣乘胜派他的部将王元、行巡率领二万多人下陇地,乘机
46、分派行巡攻取栒邑。冯异立即急行军,想抢先占据栒邑。将领们都说:“敌兵士气旺盛并且是乘胜而来,不能和他们争锋。应当屯兵于有利地形,慢慢想计策。”冯异说:“敌兵压境,习惯于争夺小利,就想乘势深入。如果他们夺得了栒邑,就会使三辅动摇,这是我担心的。兵法说进攻不足,固守有余。现在先占据城邑,以逸待劳,不是和他争锋。”于是率兵悄悄进城关闭城门,偃旗息鼓,行巡不知情,直奔栒邑。冯异乘他不备,突然敲着鼓打出旗出战。行巡部队惊乱奔逃,冯异追击几十里,打败行巡。这时北地豪强头领,都背叛隗嚣来投降。冯异上书汇报情况,不敢自夸。(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酬乐天咏老见示刘
47、禹锡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是唱和诗,既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自我表达,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B. 衰老是这首诗的核心话题,诗人认为,老年固然有可感伤的一面,但也有可欣的一面。C. 诗人将老年与青年对比,觉得老了也有很多优点,克服对衰老的忧愁便觉得自由自在。D. 本诗由失落转为豁达,伤感转为振奋,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情感变化相同。15. 诗的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颇有哲理,请简要分析。【答案】14. C
48、 15. 最后两句的大意:不要说我们老了,你看夕阳欲坠还会布下满天彩霞。诗人由此感悟到人老心不老,相信暮年还可以有美丽人生,表达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C项,“诗人将老年与青年对比”错误,“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写作者觉得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对衰老的忧愁,便觉得自由自在,但是没有“与青年对比”。故C项分析错误。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
49、赏诗句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透过题干把握考点,然后再结合全诗意思的基础上,把握诗句中的意象、特点、手法、情感等,进而准确作答。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说,不要说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桑榆,喻日暮,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哲理。【点睛】诗歌常见的情感有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怡乐、黑暗官场之苦闷、离别思念之愁绪、贬官谪居之悲恨、韶光易逝之感慨、物是人非之
50、悲痛。答题要依据语境,切不可生搬硬套。(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蔺相如门客请辞时谈及离开亲友来侍奉他的原因是:“_,_。”(2)李商隐锦瑟)一诗借南海鲛人的典故来表达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却又无法实现的悲哀的两句是: “_,_。”(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及民众对异族统治已经麻木的现象,描述该现象的句子是: “_,_。”【答案】 (1).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2). 徒慕君之高义也 (3). 沧海月明珠有泪 (4). 蓝田日暖玉生烟 (5). 佛狸祠下 (6). 一片神鸦社鼓【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易错的字有:徒,慕,
51、沧,狸,鸦。三、语言知识与运用(22分)1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组是( )A.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遗:送给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疾:嫉妒B. 内杜忠臣之口 杜:堵塞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 诣:到去C. 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 恨:怨恨遍赞宾客 赞:引见,介绍D. 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 赍:携带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购:悬赏【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项,疾:痛恨;C项,恨:遗憾,后悔;D项,赍:赠送;故选B。18.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歃血”。古代盟誓时,杀牲取血,盟誓者以口吸吮之,表示诚意。B. 古
52、代朝见时以右为尊,以左为卑,“位在廉颇之右” 说明蔺相如官职比廉颇高。C. 龟策,古代占卜用的龟甲和蓍草,博,博戏,古代一种可以赌博的棋类游戏。D. “舍人”指有职务的门客;“御史”,史官,战国时御史掌管图籍,记载国家大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说明蔺相如官职比廉颇高”错,蔺相如与廉颇官职都是上卿。故选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草场上几只黑色瘦胫的羊,正慢慢地啮着草,远远地有一个孩子跷脚躺着,悠然地嚼着一根长长的青草。难得这么静的下午,我的脚步声和羊群的啮草声都清晰可闻。回头再看看那曲臂为枕的孩子,不觉有点羡慕他那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风度了
53、。几只羊依旧低头择草,恍惚间只让我觉得它们嚼的不止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偶抬头,只见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发出许多奇想。记得元曲中有一段述说一个人不能写信的理由:“不是无情思,绕青江,买不得天样纸。”而现在,天空的蓝笺已平铺在我头上,_。其实即使有笔如云,也不过随写随抹,何尝能尽情描绘造物之奇。至于和风劲草,大概本来也想低吟几句云的作品。只是云彩总爱反复地更改着,叫风声无从传布。如果有人学会云的速记,把天上的文章流传几篇到人间,却又该多么好呢。正在痴想之间,发现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_。半天朱霞,粲然如焚,映着草
54、地也有三分红意了,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牧羊的孩子不知何时已把他的羊聚拢了,村落里炊烟袅升,他也就隐向一片暮霭中去了。19. 下列各句中,全都使用了比喻修辞格的一组是( )富贵于我如浮云。它们嚼的不止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不是无情思,绕青江,买不得天样纸。只是云彩总爱反复地更改着,叫风声无从传布。半天朱霞,粲然如焚,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A. B. C. D.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
55、简化为:“牧羊的孩子已赶着他的羊回家去了。”但不如原文更有表现力,为什么?【答案】19. D 20. 我却又苦于没有云样的笔而且云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而且云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 21. 原文将人物行为置于自然景物中加以描绘,富有诗情画意,更有意境和艺术感染力。原文通过“聚拢”“袅升”“隐向”等词语,更能表现出美妙动人的动态过程。原文在内容和风格上与前文更为协调统一,其中“不知何时”照应了“我”的“痴想”。【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抓住两种不同性质事物的相同点,用一事
56、物喻另一事物。构成比喻的关键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如浮云”是明喻,有比喻词“如”;“嚼”“绿意”“阳光”,是拟物修辞;“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是明喻,有比喻词“像”;“天样纸”明喻,有比喻词“样”;“云彩总爱反复地更改着”是拟人修辞;“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是明喻,有比喻词“像”。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本题是嵌入型补写。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
57、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第1空,根据“天空的蓝笺已平铺在我头上”“其实即使有笔如云”可知此处应填一个表转折的句子,内容与“有笔如云”相反,推知可填“我却又苦于没有云样的笔”;第2空,根据“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可知此处呼应“不但”应填递进分句的下句“而且”,再根据“半天朱霞,粲然如焚,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可知描写的是云的颜色,据此推知应填“而且云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21题详解】本题考查选用句式、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应结合语境,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以及修辞手法等角度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句
58、子所在的语境以景物描写为主,原句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聚拢”“隐向”等动作描写形象生动的刻画了牧羊的孩子赶着他的羊回家的过程;“炊烟袅升”“一片暮霭”是环境描写,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形态,渲染烘托了环境,使画面增加了美感和诗情画意;“隐向一片暮霭中去了”用一种文学性的语言描摹,比直接说“赶着他的羊回家去了”更有意境和韵味。简化后的句子“牧羊的孩子已赶着他的羊回家去了”过于直白,缺少文学韵味,不适合描写性的语言情境。从语境照应的角度,“不知何时”与上文“正在痴想”形成呼应,使文章前后语脉贯通。【点睛】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先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
59、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然后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22. 请概括下面新闻发布会的主要信息,不超过60字。2020年2月24日,在结束对中国为期9天的考察后,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组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考察组中方组长、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通过对不同地点分离出的104株新冠病毒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证实同源性达99.9%,提示病毒尚未发生明显的变异。截至目前,
60、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绝大部分报告病例与湖北武汉有关,其他省(区、市)的社区传播非常有限,大部分为家庭聚集性疫情。考察组外方组长、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韦鲁斯艾尔沃德说,当联合考察团结束考察任务的时候,昨天报告的确诊病例是416例,两周之内实现了80%的下降。这样的数据下降是切实的,他指出,在应对疫情方面,中国的做法是,既然没有药,没有疫苗,那么有什么就用什么,能怎样调整就怎样调整,能怎样适应就怎样适应,能怎样去拯救生命就怎样去拯救生命,中国的方法被事实证明是成功的。【答案】(1)新冠病毒未发生明显变异(2)湖北是主要传染源 (3)多为家庭聚集性疫情(4)两周内新增确诊病例下降80%是真的(
61、5)中国的治疗方法是成功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段压缩的能力。依据“通过对不同地点分离出的104株新冠病毒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证实同源性达99.9%,提示病毒尚未发生明显的变异”可概括出:新冠病毒未发生明显变异;依据“截至目前,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绝大部分报告病例与湖北武汉有关,其他省(区、市)的社区传播非常有限”可概括出:湖北是主要传染源;依据“截至目前,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绝大部分报告病例与湖北武汉有关,其他省(区、市)的社区传播非常有限”可概括出:多为家庭聚集性疫情;依据“昨天报告的确诊病例是416例,两周之内实现了80%的下降。这样的数据下降是切实的”可概括出:两周内新增确
62、诊病例下降80%是真的;依据“他指出,在应对疫情方面,中国的做法是中国的方法被事实证明是成功的”可概括出:中国的治疗方法是成功的。注意字数的要求。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疫情之下,一家医院保洁员都不上班了。院长让在美国读书放假在家的儿子顶了上来,扎扎实实做了两个星期的保洁工作。(2)韩红的爱心慈善基金会于大年初一(25日)将第一批支援物资运抵武汉,几乎每一天,都看到一批批外科口罩、防护服、护目镜、呼吸机、消毒湿巾一一抵达交付现场。她为武汉募集善款2.7亿元。(3)八十多岁的钟南山,在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在大家都纷纷逃离武汉时,他却逆行而上,实地了解疫情,研
63、究防控方案,参加新闻发布会他的工作和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如果某媒体进行“抗击疫情,最美是你”网络投票活动,每人只能投一次票,你会把票投给上述材料中的哪个人物,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疫情中最美逆行者钟南山我要把我的票投给钟南山。2020年一场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全中国人。在这场举世共对的灾难中,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和力挽狂澜的杰出人物,最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无疑是佼佼者。1月18日傍晚,84岁的钟南山院士再度挂帅,抗击过非典的他在耄耋之年请缨再赴一线。“把重病患者都送到
64、我这儿来”。“武汉本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大家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他挺拔的身姿,坚毅的眼神,有力的话语成为最有效的强心剂。在他的带领下,千千万万的医生投入到了抗疫的前线工作中,无数的人民群众也纷纷贡献自己的力量,全力以赴抗击肺炎。在此次疫情面前,我们齐心协力同呼吸共命运,携手并肩把爱传递,万众一心铸成铜墙铁壁。在这场全国上下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战役中,钟南山院士毅然奔赴抗疫前线,以他的专业和付出,筑起了一道守护人民健康的防护线。他是“最美逆行者”。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疫”面前,他没有退缩,逆“风”而行,迎难而上,为抗击疫情,奉献力量,传递温暖。他义无反顾的“逆行”,是最勇敢的坚
65、守,是最温暖的守护,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点赞和致敬!他最美逆行者,肩负的是责任与担当。责任重于泰山。面对疫情,他不顾高龄主动请缨,毅然奔向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他肩负起了责任,扛起身上的重担,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他最美逆行者,传递的是信心与力量。疫情面前,人心是最强大的力量。危险紧要关头,最美“逆行者”迎难而上,挺身而出,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救助,更是为社会传递着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的力量与温情,坚定广大民众的抗疫斗志和决心,树立战胜疫情的坚强信念。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爱的伟大、爱的力量,对所有人的一颗大爱之心。正是他“最美逆行者”的实际行动,鼓舞了人们对抗疫情的信心,有了直面危险的勇气和众志成城
66、的毅力。他最美逆行者,守护的是生命与希望。他用实际行动守护着我们的健康,守护着人民的安危,守护着城市的平安。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英雄”,病毒肆虐时,医生、护士、警察他们在默默奋战,守护我们,护佑国家,他们无愧于新时代的英雄。疫情当前,是他们在危险之境中逆风而行,以自己的生命守护着我们的生命,让我们战胜了恐惧,克服了困难,扛起了胜利希望,让我们温暖、安定,心中有力量,眼前有希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勇敢逆行的他,谱写了一曲感人篇章,一首首赞美诗歌。他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最可敬的人,值得被所有人铭记、点赞。在这个不寻常的春节,让我们守望相助,向最可爱的人致敬!我们的票,除了他,还能投给
67、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审题】题目材料由三则人物事迹构成:第一则讲述了院长让自己的儿子在医院做“保洁员”的感人事迹;第二则材料是韩红不辞辛劳为了疫情筹备物资的信息;第三则人物为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阐述了他在17年非典期间取得的成就及在这次疫情中一以贯之的担当及躬身践行精神。材料阐述专家、艺人、医生等不同人群在新冠病毒引发的大灾大难面前,全都不辞艰难、以身践行护卫人民的宏愿,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精神,成为年轻人的“引路人”。材料引导考生审视自我,关注生活,关爱他人,培养考生的
68、社会责任意识、问题解决意识和珍爱生命的情怀,树立爱人爱国、责任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和人生价值观。考生生发议论的基础必须来自于以上材料。【立意】上阵齐心协力,抗疫人人有责;躬身践行,从人可为;抗灾不分职业,救援岂分你我;同呼吸,共担当,促成长;风雨逆行,不弃担当等。【素材】1.人活一世,草木一春,在这短暂的时光里,我们会怎样度过这独一无二人生,追寻怎样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我们会让后人怎样去评价我们这代人、这段历史?走过硝烟弥漫的疫情,感受到“战时”的状态,看到无数前仆后继的、勇于奉献的人们,钟南山爷爷立志给世上留下点一点东西;张静静用青春守护盛世中华;快递小哥汪勇在平凡的岗位焕发着非凡的光辉!
69、他们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他们都拥有一颗透明的心灵,他们给我再去相信的勇气,指引我人生的方向!2.“愿以吾辈之青春,守护这盛世之中华!”张静静倒在抗疫胜利前夕,我为她年轻的生命而惋惜,但我也为她英勇的青春而喝彩!忆往昔,冰雕连年轻战士为信仰而化作一座座丰碑;烈士陵园墓碑上的一个个年轻的名字令人潸然泪下!看今朝,中国年轻的航天团队;90、00后在疫情中保护世界!他们一定是为着什么,才这样勇敢!是的,他们为的是保护他们所爱的人能在将来生活幸福!青春永不老去,即便披荆斩棘,丢失鲜衣怒马!他们是夜空中最亮的星!3.汪勇带领其他志愿者保障金银潭医院职工就餐、出行等问题,守护着冬日里“逆行”的白衣天使!尼采:
70、“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误入武汉的大连小伙,在方舱医院里打扫卫生,给病人们带去欢乐;感动于钟南山奔赴武汉的18岁中学生朱如归,义无反顾走向武汉,他说:“打扫卫生,我可以,不添乱!”疫情爆发奔赴武汉的雨衣妹妹,让医护工作者吃好饭!平凡的岗位,在这样特殊的时期,因他们的勇于奉献,彰显着非凡的力量!他们是夜空中最亮的星!4.毛姆说:“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人生的记忆里,总有一些面孔,经年累月仍难以忘怀;民族的记忆中,总有一些精神,风吹雨打却历久弥坚!钟南山、张晶晶、汪勇,他们都是夜空中最亮的星,让他们指引我前进的方向,引我看见更有意义的人生,更清澈而明亮的
71、灵魂!5.庚子抗疫年,星光耀前路。感恩在危难之际,我们的国人有“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壮志,有“捐躯赴国难”之赤诚,有“位卑未敢忘忧国”之襟怀。他们的精神之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6.敢医敢言,铁骨铮铮;时穷节现,国士无双。17年前,他疾呼“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挺身而出抗击非典;17年后,83岁的他重新披甲上阵,站在了抗疫的最前端。难忘他逆流而上时在列车上的疲惫身影,难忘他提到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时眼中的点2020年的这个春季,他成了国人心中最巍峨的山。宋代大儒张载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的祖国需要这样的国士,他是专注田畴系苍生袁隆平院士,他是赤子之
72、心待平生的许渊冲先生他们是民族上空最璀璨的星辰,是我们民族大地上汲取不尽的清泉。沐浴着他们的星光,踏着他们开辟的路不辍前行,我们的民族才能不断前行,永远光亮。7.秉持善念,雪中送炭;萤光点点,汇聚星河。您说您不过是一个平凡人,在第一次接送金银潭的医护人员下班时,也曾两腿战战,顾虑重重;您说你不忍心医护人员辛劳之后走四个小时才能到住处,连吃碗米饭都是奢望。于是,您战胜恐惧,勇敢地站了出来,和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汇聚成河,每天几十台车不间断运转,每天1.5万份炒饭不间断供应,只为医护人员回家的路不再黑暗,只为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有人分担。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碳难,人生最难得的,便是这逆境中的善良。在别人危
73、急时伸出援手,在国家危难时以己之力,勇纾国难。个人的力量虽然弱小,但众力共擎,泰山可移。愿我们都能做像汪勇这样的人,时刻秉持一颗善良与正义之心,在人生路上以爱播种,时时耕耘,相信终有草木葱茏日,相信必有花团锦绣时。【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确定标题疫情中最美逆行者钟南山。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要把票投给钟南山。然后可以结合最近的冠状病毒的发展趋势及对其认识等,明确讲话主题。由国内外形式的严峻,引出同心合力抗击疫情,向“逆行者”致敬。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致敬“逆行者”,肩负的是责任与担当;最美“逆行者”,传递的是信心与力量等。最后可以反问句结尾,照应开头。【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
74、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