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知能提升: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9336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知能提升: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知能提升: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知能提升: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知能提升: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知能提升: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知能提升: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知能提升: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知能提升:第4讲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滨州开学考试)下图是1845年伦敦出版的复仇神号亲历记。结合所学判断,该图()A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侵略行径B揭露了鸦片战争中英军对普通民众的掠夺C说明英国人民已认清鸦片战争的侵略本质D体现了清政府对民众的财产安全漠不关心解析:选B。根据1845年伦敦出版的复仇神号亲历记图片中的文字“英国占领广州期间到乡下劫掠”可知其反映了鸦片战争中英军对普通民众的掠夺,故选B项。2(2019潍坊期末)下表反映的是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的介绍西方史地的著作情况。 时间 人物 著作 简介 1839年 林则徐 四洲志 叙述了四大洲

2、30多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 1842年魏源 海国图志 叙述了世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1845年 姚莹 康輶纪行 阐述英法历史,各国入藏交通及各宗教源流等,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1849年 徐继畬瀛寰志略 介绍东西半球的概况,按亚、欧、非、美的顺序依次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 据此可知,这些著作()A彻底抛弃了盲目自大的时代局限B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防”C蕴含的思想理念危及清政府统治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解析:选B。传统“夷夏之防”观念强调中国在世界的中心地位,这些介绍西方史地的著作使人们的观念受到冲击,故选B项;“彻底抛弃”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这

3、些著作蕴含的思想理念并未危及清政府统治,排除C项;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仍是处于中国传统文化框架下,并未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3(2019南京高三学情调研测试)英国人密迪乐向太平天国将领提出进行鸦片贸易的主张,遭到严厉拒绝。后英国特使又就南京条约中的“条约权利”向太平天国提出要求,被置之不理。这说明太平天国领导者()A认清了资本主义侵略的本质B具有朴素的独立自主思想C反侵略成为运动的主要目标D初步形成近代外交理念解析:选B。资本主义侵略的本质是扩大在华利益,太平天国领导者拒绝英国的鸦片贸易和南京条约中的“条约权利”是独立自主思想的体现,不是认清资本主义侵略的本质,故A项错误,B项正确

4、。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目标是反封建,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领导者拒绝英国的鸦片贸易和南京条约中的“条约权利”表明太平天国的领导者还没有近代的外交意识,故D项错误。4(2019湖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这战争,宣告了华夷朝贡体制的彻底崩溃,进而成为塑造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材料所述战争是()A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选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的民族观念开始形成,故选C项;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形成民族观念无关,排除A项;中法战争是一场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战争,与形成民族观念无关,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签订了辛

5、丑条约。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与形成民族观念无关,排除D项。5(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周考)18401894年间中国土布生产消用棉纱量状况表1840年1860年1894年全国土布应有产量(万匹)59 732.760 471.058 915.8土布消用棉纱量(万担)620.9628.6612.4土布消用洋纱量(万担)2.53.5143.4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读上表,据此可推断()A民族工业的勃兴推动农产品商品化B小农经济遭外国商品的强劲冲击C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D欧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原料掠夺解析:选C。通过材料中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8401894年间,土布消用洋纱的产量

6、飞速上升,由此可见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加强,故C项正确。6(2019青岛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佛山针行向称大宗,佣工仰食以千万计。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此现象反映了()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C小农经济在不断解体 D闭关锁国政策已破产解析:选B。“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强调了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故B项正确。A、C、D三项从题干中体现不出。7(2019成都一模)有学者指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保护民族经济、与外资作斗争和建立独立自主工业技术体系的发展道路,而晚清政府走的则是自由贸易、在国内市场“稍分洋商之利”和依附于西方列强的发展道路。这最终决定了两国在甲午战

7、争中截然不同的命运。该学者认为国家命运取决于()A发展战略观的选择B所处社会形态的差异C国际大环境的优劣D对外经济联系的强弱解析:选A。中日两国在发展民族经济上采取了不同的发展策略和方式,造成两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不同命运,故选A项;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处于封建社会,遭受外来列强侵略,与中国社会形态相同,排除B项;中日两国所处的国际社会大环境是相同的,排除C项;通过题干可知,该学者的观点中没有涉及两国对外经济联系的内容,排除D项。8近代中国实业教育是伴随着洋务运动而兴起的,从“洋务教育”到“戊戌教育”,清政府在大、中、小学堂均未建立前率先创办各类实业学堂,但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当时非常

8、普遍,被时人戏为“失业教育”。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工业发展缓慢B政府支持力度不够C缺乏相应社会环境D学习西方层次过浅解析:选C。缺乏相应社会环境导致实业发展缓慢,由此带来材料中“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现象,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9(2019中原名校质评)“明明是海军学校,却要叫水师学堂。这不是一个称谓的问题,背后体现的是一个特别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新的东西每每要被旧的压着,戴一顶旧帽子才能存活。”其体现的是()A欣然接受器物层面的西化B讽刺“中体西用”的局限C反对洋务派的变革尝试D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解析:选B。根据材料“明明是海军学校,却要叫

9、水师学堂新的东西每每要被旧的压着,戴一顶旧帽子才能存活”可知,作者在这里讽刺的明显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故B项正确;材料“明明是海军学校,却要叫水师学堂”“戴一顶旧帽子才能存活”说明并没有欣然接受器物层面的西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反对洋务派的变革尝试”,故C项错误;材料中作者并没有具体阐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问题,故D项错误。10(2019泰安摸底)严复的译著天演论,把生物的进化引伸到社会的进化。他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制度、一种道德、一种价值都不能一成不变,不变就会僵化,就会落后,就会在弱肉强食的人类生存竞争中被淘汰。这反映了严复()A大力提倡君主立宪B

10、积极倡导科学救国C以救亡图存为己任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解析:选C。由材料“不变就会僵化,就会落后,就会在弱肉强食的人类生存竞争中被淘汰”可知,严复以救亡图存为己任,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严复推动社会变革的思想而非其政治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弱肉强食的竞争而非积极倡导科学救国,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严复的思想主张而非影响,故D项错误。11(2019中原名校质评)袁世凯幕僚张一鏖曾说“清之亡实亡于庚子而非亡于辛亥”,孙中山则说庚子事变后,“同情革命的舆论大增。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时人这一认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自我革新能力的丧失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C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

11、发展D民族和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解析:选D。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近代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众的民族和民主意识空前加强,故D项正确。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清王朝随即进行了晚清政府规模最为宏大的清末新政,这就证明此时的清政府依旧具备进行自我革新的能力,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始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出现于甲午战争后,故C项错误。12下表为清末民初上海竹枝词中不同类型知识分子涉及民族观念的词汇检索及频次表。身份词语传统保守知识分子传统开明知识分子中西

12、之间的知识分子新型知识分子夷221051洋0381286西061588其他中性词05220由此可知,当时上海的知识分子()A具备开放的近代视野B摆脱了自身传统观念C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D西化的水平领先全国解析:选C。“夷”“洋”“西”“其他中性词”等词汇使用情况,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西文明的碰撞,故C项正确;“西”“洋”使用较多体现了一定的近代民族观念,但“夷”“其他中性词”的使用,也体现了一定的保守性,故A项错误;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仍有很多知识分子使用“夷”一词,体现了一定的传统夷夏观念,故B项错误;仅凭材料不能反映全国不同类型知识分子涉及民族观念的词汇使用状况,故D项错误。二、非

13、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686年 清政府将对外贸易的商人从牙行中分离出来,招募了十三家较有实力的牙行经纪人,指定他们与到达黄埔港的外国商船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史称“广州十三行”。在十三行设立的“洋货行”,被认为是外贸组织建立的标志 1757年 清政府关闭闽、浙、江三海关,特许粤海关“一口通商”,作为中国唯一合法的海上对外贸易口岸1795年 对外贸易全归十三行垄断广州一口通商和十三行贸易垄断一直延续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长达156年之久 1838年 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 1842年 清政府鸦片战争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其中第五款宣布废除十三行商制度,“

14、外商与何商贸易,听其自便”,规定“英商可赴中国沿海五口自由贸易”,代替“一口通商”,十三行失去外贸垄断的特权。广州十三行独揽对外贸易的行商制度宣告结束。清政府让十三行商人筹款作战争赔款,令富庶天下的行商家庭也纷纷破产 1856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广州十三行成为中外交锋的战场。12月15日深夜,炮火将具有170年历史的商馆化为灰烬,行商各奔东西,十三行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在十三行没落以后,中国的外贸中心转移到香港和上海。不少有实力的十三行商人带着大笔财富北上到上海,成为上海开埠的先行者) 1859年 英法强行租借广州沙面,建立租界 1865年 沙面英租界已初具规模,英国领事馆首先搬入沙面。随

15、后美、德、葡、日等国领事馆相继搬入沙面。许多原设在十三行的外国洋行,纷纷迁到沙面设立分行。沙面英租界区逐渐繁荣 从表中提取政治或经济变化的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或古今贯通,史论结合)解析:先从材料中提炼出中外关联的历史信息,形成论题,如:对外贸易机构;对外贸易政策。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史实论述时必须多角度地进行论证,史实必须准确。答案:示例一:对外贸易机构 十三行作为清政府设立的外贸组织,独揽外贸垄断一百多年,也有效地维持了当时对外贸易的秩序。但十三行的设立是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宣布废除十三行制度,十三行失去外贸垄断特

16、权。清政府对十三行商人的盘剥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破坏,导致十三行淡出历史舞台。 示例二:对外贸易政策 十三行垄断外贸和一口通商局面的形成,表明清政府长期以来坚持“闭关锁国”政策,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发展资本主义的良好契机;南京条约规定废除十三行制度和要求五口通商,自由贸易,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西方开始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政治控制。随着租界的出现,外国领事馆和洋行的设立,中国逐渐被动的融入国际社会,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14(2019连云港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十年来中国的新政,始终以海防为中心。经过长期经营,多以为纵不能抗衡西方大国,要足以与日本相敌,而事实证明大为不

17、然。在此之前,已有人认为应改进政治制度,至是倡之愈力,甚至称道日本各项政治日新月异,中国亦宜于此致力。又指出中国人才无教,学非所用,偶然更置一二,并不能转移大局。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吾乡李尚书端棻亦遭严遣,尚书学问渊雅,性情笃厚,徒以为人所累,致罹党祸,都人士莫不怜而惜之,新会某孝廉(注:梁启超),乃尚书典试粤东所得士,继之以婚姻,寓尚书宅,地近则言易入(指受到梁启超蛊惑)。当变政之前数月,新政逐日举行,朝野震骇,尚书时为仓场侍郎,封奏独伙,均系变法维新,与平素旧学宗旨大不相符,门生故旧,纷纷訾议。余目睹党祸已成,窃代忧之。 (清)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三知识精英也是通过不断反思失败的

18、教训来寻找新路的。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现状忽然使人们发现:我们学习的西方的东西都是表层的、肤浅的;西方的制度是建立在其深厚的文化渊源之上的;而中国文化、中国的国民性是我们建立西方政治制度的最大障碍,唯有对中国的文化进行彻底的、全面的改造,才能实现中国的富强。 高龙川新文化运动与近代学习西方运动热潮的终结 (1)指出材料一中“新政”的具体事件,结合所学归纳该事件对中国产生的最大影响。(2)根据材料二,归纳李端棻在维新变法中的态度,据此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近代化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

19、左右)解析:(1)第一小问事件,根据材料一“三十年来中国的新政,始终以海防为中心”可以判断是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其重要举措是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第二小问最大影响,从洋务运动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历程来回答。(2)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二“吾乡李尚书端棻亦遭严遣”“门生故旧,纷纷訾议”可以判断由于巨大的压力,李端棻退出支持维新变法运动。第二小问原因,是由于顽固派势力(慈禧太后及封建顽固官员)的强大。(3)第一小问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三十年来中国的新政”可以得出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器物),开启中国近代化,根据材料三“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现状忽然使人们发现”

20、可以得出辛亥革命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但是依然失败,根据材料三“唯有对中国的文化进行彻底的、全面的改造”可以得出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第三个层次是思想文化,因此中国的近代化的历程是器物制度思想,西方的近代化和中国近代化恰恰相反。第二小问论证,分别列举中国近代化与西方近代化在器物、制度、思想三个方面的史实进行论证即可。答案:(1)事件:洋务运动。最大影响: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2)态度:退出支持维新运动。原因:顽固派势力的强大。(3)不同之处:中国近代化,器物制度思想; 西方近代化,思想制度器物。论证:中国的近代化从洋务运动开始,学习西方的器物层面。戊戌变法开启中国政治近代化,戊戌变法主张学习君主立宪制,由于顽固派阻挠,以失败告终。辛亥革命从民主共和的角度学习西方,由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民主进程受阻。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从思想角度推进中国的近代化。 西方近代化从思想开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起到思想启蒙作用。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体现两种不同代议制模式。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为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奠定政治基础。可见,中西近代化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道路。- 8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