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政治: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发展。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新时期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依法治国方略基本确立。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奠定了理论基础。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也为解决台湾问题指出了光明的前景。现代中国的外交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出现第一次建交热潮,参加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新时期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并开展新型区域合作。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建立一个富强的现代化国家进行了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攀升。经济在改造与建设中不断得到发展1949195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年)。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
3、。19561976年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19561966年),这一探索阶段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但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最严重的失误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导致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损。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1978年至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
4、开放伟大战略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的探索阶段(19781992年),主要是对改革开放建设道路的探索;二是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1992年至今),主要是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科教与文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致力于科教与文艺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代中国科技文艺和教育改革开放前,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上提出“双百”方针,但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
5、教训深刻;教育上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科技、文艺等全面繁荣。新中国政治和外交的重建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新政协召开,1954年9月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1
6、954年宪法正式确立,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发展。(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7年,首先在内蒙古实行,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2民主法制的破坏:“文化大革命”中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3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中国政治(1)平反冤假错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平反冤假错案。(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恢复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3)法制建设:加强立法工作,修订宪法和颁布多
7、部法律;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4)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选举:落实民主政治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二、“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1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创造了条件;1984年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一国两制”正式确立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2成功实践: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3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1979年以后,两岸关系趋向缓和,1992年两岸达成共同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三、新中国的外交成就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外交方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
8、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外交由“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政策发展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成熟。(2)外交成就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1950年年初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促进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万隆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2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突破(1)扬眉吐气:1971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跨洋握手: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
9、建交。(3)冰释雪融: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3新时期不断调整的外交(1)目的:为国内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原则:独立自主、和平、不结盟、反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3)内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积极参与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参与世界交流和合作,积极发展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发展和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与大国和大国集团建立不同类型的外交伙伴关系。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过程具有鲜明的特色(1)指导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全局的战略思想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的民主政治建
10、设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其他国家政治文明的有益经验和成果,但绝不能照搬别国政治制度的模式。(2)引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核心力量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建的,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独自担负起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职责和角色,是经过长达几十年的革命斗争才取得的,也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3)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式、步骤具有鲜明的特色。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马上实行全国普选的时机和条件均不成熟。因此,扩大基层民主,是完善发展中国
11、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基础。2现代中国外交的阶段特点、成因、目的特点成因目的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孤立、封锁政策。中国需要和平的建设环境维护国家独立,巩固新生的民主政权;打破封锁、孤立,恢复发展经济;加强国防安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一大片”,反对美苏争霸美国利用台湾和侵越战争威胁中国,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外交环境恶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有更多国家脱离殖民枷锁而独立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积极创造经济发展的有利国际环境20世纪70年代改善与美国等国的关系美苏争霸,美趋守势。苏联陈
12、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牵制和对付苏联威胁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后不结盟、对外开放两极格局结束,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外交【真题典例】1命题点: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法制建设(2018高考全国卷,T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
13、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满分秘籍扣题眼:紧扣题干材料“1956年”“迫切任务”等信息,从法制建设体现社会发展阶段的角度理解历史现象。析错点:“制度化”在1956年之前就已经开始;“新政权”建立于1949年;“全面实行”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答案试解】C2命题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2019高考海南卷)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指出社会上流行颇广的“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制度服务的”。这一指示()A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调整B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施行指明方向C旨在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
14、位D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满分秘籍扣题眼:据材料“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和“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制度服务的”可知有利于学习和利用各种技术为建设服务,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析错点:材料主要涉及技术不是外交政策;“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时间不符;材料主要强调技术区别于政治,不是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答案试解】D【预测演练】1(命题点: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和法制的建设)下面为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1954年宪法目录1982年宪法目录序言第一章 总纲第二章 国家机构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序言第一章 总纲第二章
15、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 国家机构第四章 国旗、国歌、国徽、首都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新在()A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B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C昭示着国家权力源于人民D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解析:选D。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提升为第二章,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故选D项;1954年宪法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排除A项;1995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排除B项;1954年宪法同样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排除C项。2(命题点:20世纪60年代末的外交)下列不同年代新中国建交国家数目统计示意图中,
16、反映20世纪60年代末建交状况的是()解析:选B。美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古巴是西半球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1960年9月28日,中古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确认建交。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和非洲老一辈政治家共同开启了中非关系新纪元。20世纪60年代末前中国与西欧国家关系紧张,故此时与欧洲建交的国家较少,万隆会议的召开,中国与亚非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据此判断正确答案为B。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9491956年)1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年,新中国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一五”计划:19531957年。(1)
17、指导路线: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2)工业化建设:1953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3)三大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年底,三大改造基本上完成,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4)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正确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2探索失误:“大跃进”片面追求高速度,导致国
18、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导致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3纠正失误:1960年冬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重点调整工农业、轻重工业的比例和经济发展速度;1962年起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4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1对内改革(1)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调整产业结构
19、,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创办乡镇企业。(2)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确立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创新: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建立: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建立。2对外开放(1)内容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
20、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全面与世界接轨。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2014年“一带一路”倡议出台。(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1)在集中统一的原则下,强调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结合。(2)以计划管理为主,同时重视市场管理。(3)在计划管理上实行多种计划类型。(4)比较注重宏观调控,综合平衡。2作用(1)运用这种新的经济体制有助于在短期内医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恶性波动,以顺利地渡过经济困难时期。(2)在经济发展水平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国力有限的条件下,运用这种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保
21、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奠定了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物质基础。(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五”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失去了活力,弊端日益暴露,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二、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1第一次变革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2第二次变革农业合作化国家通过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3第三次变革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但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4第四次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时期经济体制改
22、革的举措之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虽然一度促进了农业发展,但这并不代表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5第五次变革土地流转(1)背景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城乡差距拉大,农村人口转移,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散化经营不适应农业规模化发展。(2)内涵: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3)形式: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经营权,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建设的展开【真题典例】1命题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俄文
23、的背景(2019高考全国卷,T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满分秘籍扣题眼:从材料信息可知,俄文书籍借阅数量大量增加,结合我国正在开展以苏联援助为特色的“一五”计划理解其反映的本质。析错点:材料只是反映借鉴苏联模式;“科教兴国”战略始于1995年;材料反映的是学习苏联经验。【答案试解】D2命题点:工业化建设的开展(2018高考全国卷,T31)下图是1953年
24、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满分秘籍扣题眼:紧扣题干材料,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对矿产资源需求极大,从“一五”计划的开始与特点角度理解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析错点: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中国古代就已经开始开采矿产;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答案试解】D3命题点: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2016高考江苏卷)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
25、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满分秘籍扣题眼:题中的宣传画是为了激发工人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从宣传画上可以看出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析错点:“一五”计划为我国工业化建设奠定基础,但并没有实现工业化;图下的文字“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并不是宣传绿色环保观念;“一五”计划期间新中国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是为了改变交通运输业落后的局面,往来的船只不能说明当时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答案试解】D【预测演练】1(命题点: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众的建设热情)
26、下图是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设计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一五”计划完全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B反映了广大人民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C“大跃进”期间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突出成就D反映了广大人民对中共八大总路线的贯彻执行解析:选B。“20世纪50年代设计绘制的宣传海报”“祖国工业飞跃发展吓得英国胆战心惊”反映的是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但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改变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故选B项;“一五”计划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但没有完全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A项;“大跃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极大危害,
27、排除C项;中共八大的总路线是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与海报内容不符,排除D项。2(命题点:苏联援助新中国开展工业化建设)下图是苏联专家援建新中国宣传画。这一宣传画主要反映出()A中苏两国外交的本质特征B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方针C中苏经济合作的主要模式D工农业生产受到苏联影响解析:选B。依据材料可知,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体现了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方针,B项正确。A项错误,中苏两国外交的本质都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材料并未体现;C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中苏经济合作的主要模式;D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工业生产,并未体现农业生产的信息。“一五”计划的特点与影响【真题典例】1
28、命题点:“一五”计划的特点(2016高考全国卷,T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满分秘籍扣题眼:紧扣材料,压缩住宅建设投资和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结合“一五”计划的特点,理解这种历史现象表明的时代特征。析错点:当时中国的工业比重偏低,因而“国民经济结构”不“平衡”;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不等于“基本建设投资”;“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大力兴办工业,“城市化进程”加快。【答案试解】A2命题点:“一五”计划的开展及意义(2019
29、高考江苏卷)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满分秘籍扣题眼:根据信息“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可知“一五”计划实施后,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析错点:“一五”计划是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没有初步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是在“一五”计划前;“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无法实现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答案试解】B【预测
30、演练】1(命题点:“一五”计划的特点)下表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分配情况。据表可知,当时我国()项目总计工业农业、水利、林业运输、邮电贸易、银行物资、仓储文化、教育、卫生城市建设其他总额(亿元)427.49248.532.6982.112.830.8164.6比重(%)10058.27.619.237.23.71.1A工业是国民经济建设重点B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C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D注重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解析:选A。根据材料,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投资占58.2%,由此可见工业是国民经济建设重点,故选A项。表格涉及的是基本建设
31、投资分配情况,没有提及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的数据,故排除B项。表格涉及的是基本建设投资分配情况,没有涉及“社会主义改造”的信息,故排除C项。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故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2(命题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一直到1952年,河北定县都没有一台大型农机具。1955年,定县农民开始使用拖拉机耕地,1958年又开始使用柴油机和电动机灌溉农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B国家以农业为经济建设中心C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D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解析:选C 。 从1952年没有大型农机具到1955年后有了机械耕作,可知,这是因为这个时期我国实行了农业合作化,变革了
32、农村生产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真题典例】1命题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2019高考全国卷,T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 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满分秘籍扣题眼:紧扣材料,从19791981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的变化等角度理解农村经济的变化特点。析错点:19791981年中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完善了”表述过于绝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3、体制于21世纪初期初步建立。【答案试解】A2命题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017高考江苏卷)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满分秘籍扣题眼:为解决扩大出口创汇问题,扩大企业自主权是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析错点: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题目时间不符;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题目时间不符;1980年开始
34、设立经济特区主要是为了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与题目中出口外汇存在的三大问题不符。【答案试解】B3命题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2017高考全国卷,T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满分秘籍扣题眼:紧扣材料,该报告肯定了“市场”作为发展经济的手段,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理解其主旨。析错点:根据题
35、干材料可知,罗斯福新政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是普遍趋势,报告本身并未体现态度倾向;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标志性事件是2001年加入WTO,材料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与“全球化”无直接关系;题干材料明确了计划与市场是“手段”,而不是“实质”。【答案试解】C【预测演练】1(命题点:乡镇企业的发展)19871988年,乡镇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农村小企业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好,农民称之为“四个轮子一起转,大家奋力奔小康”。与此同时,乡镇、村级集体办的较大企业出现了“迎头赶上”的新趋势,其数量日渐增多。这()A实现了农村的工业化B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C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D促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
36、任制的推行解析:选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故选C项;乡镇企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工业化,但不能说“实现了农村的工业化”,排除A项;乡镇企业发展能够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排除D项。2(命题点: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社会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一种很有影响的思潮。它认为:生产资料归国家或集体所有,而资源配置则遵循市场规律,计划机关采用价格、工资、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来取代分配实物的指令性计划。这表明我国()A经济改革思想的高度统一B城市经济改革已全面启动C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D已在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解析:
37、选D。根据市场社会主义的内容可知,这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内改革在经济领域的一种探索,故选D项;市场社会主义是当时的诸多改革思想中的一种思潮,所以不能体现经济改革思想的高度统一,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城市经济改革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于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排除C项。现代中国的科教文化一、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开始创办新式学堂,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科技的发展。2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利用学堂积极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320世纪初: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实行新学制,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4民国时期:设立教育部,教育内容不
38、再以封建时代的忠君尊孔为主,使近代教育得到发展。5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完成扫盲教育和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民教育得到迅猛发展。20世纪90年代,“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二、新中国的科技发展与“双百”方针1科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弹一星”研制成功;1973年,袁隆平培育籼型杂交水稻成功。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文艺: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改革开放新时期,“双百”方针得到恢复并进一步贯彻执行。1新中国教育的四次转折(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实现从
39、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性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定了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文化教育政策。(2)改革开放后,实现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转变。在1985年以前,教育战线以全面恢复和调整为中心,其重点是普及小学教育;改革中等教育单一结构;完善高等教育内部层次结构,建立学位制度;建立高、中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等等。为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1985年,党中央着力解决教育体制与教育制度的深层变革问题。(3)中共十四大后,实现教育为计划经济服务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转变。深入改革以往
40、那种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教育体制,进一步增强了教育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依法治教进程,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实施素质教育,推动课程、教学及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4)中共十六大后,实现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这个转变仍在继续进行之中。2多角度看待高考制度的恢复(1)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恢复高考制度是教育战线尤其是高等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它对在全社会重新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对重建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对推进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对推进中国教育制
41、度的重建与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恢复高考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2)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让一批具备接受大学教育条件的人实现了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如果不恢复高考、不让大学恢复秩序、没有正常的高等教育,中华民族的这种文化传承就会断裂。(3)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恢复高考制度,其实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新中国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 【真题典例】1命题点:新中国的扫盲教育与现实主义艺术(2017高考全国卷,T31)下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A继承
42、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满分秘籍扣题眼:“1954年”创作的婆媳上冬学体现当时人民群众学习文化知识的情景,是新中国初期的扫盲教育的体现。析错点:传统文人画多是写意画,并且是“诗、书、画、篆刻”等多种艺术融合。二战后西方流行现代主义绘画。现实主义绘画注重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主题,而不是夸张和想象。【答案试解】C2命题点:现代中国科技成就(2018高考江苏卷)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
43、证这一观点的是()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满分秘籍扣题眼:从1999年起,“神舟”飞船在经过4次无人飞行成功试验后,于2003年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相符。析错点: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不符;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不符;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不符。【答案试解】B3命题点: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教育的发展(2017高考全国卷,T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
44、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满分秘籍扣题眼: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入学人数的增长反映出高考制度恢复后高等教育的发展成就。析错点:“解决”表述绝对化;材料不能体现“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普及”不符合史实。【答案试解】C【预测演练】1(命题点:促进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因素)下表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的学生
45、在总学生中的占比情况。从比值变化中,我们可以得出()年份194919531956文科学生占比33.10%14.90%9%A国家发展工业的需要B教育体制照搬苏联模式所导致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D国家调整国民经济的需要解析:选A。19491956年,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的学生在总学生中的占比不断下降,这是受到了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影响,此时需要大量的理工科人才,故选A项;材料强调文科生占比不断降低,不涉及教育体制,排除B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19561966年,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国家调整国民经济与文科学生占比情况关联不大,排除D项。2(命题点: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46、1958年,由苏联援助建成的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开始运转。这一科技成就()A是中苏结伴而不结盟关系的结晶B体现了“大跃进”推动科技高度发展C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D是“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成果解析:选C。据题干中“1958年,由苏联援助建成的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开始运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故选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关系是结盟关系,排除A项;“大跃进”时期,浮夸风、冒进思潮浓厚,主要体现在全民土法大炼钢,排除B项;“科教兴国”战略实施提出于1995年,排除D项。探究一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我国现代劳动教育的发展【主题概述】劳动教育是个复合概念,既有
47、劳动,又有教育,通过劳动受教育,在教育中劳动。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思想做了创造性实践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写进了党的教育方针,并纳入国家宪法之中,新中国成立初期把爱劳动定为“五爱”国民公德之一。(2)1958年在“开门办学”思想指导下,学生全部参加五七干校和到农村插队,进行劳动锻炼和思想改造。劳动教育在“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出现严重偏差,把知识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相对立,用简单的生产劳动替代系统的知识教育。(3)邓小
48、平197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纠正了学校劳动教育的偏颇,在实践中则加强了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化和规范化建设。(4)20世纪90年代,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对劳技教育给予了肯定;1999年,“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新时期的教育方针。(5)2015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出台,强调“通过劳动的教育”强化其他四育,达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的效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70年来,受教育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劳动教育地位作用经历了从实践育人、技术素养再到五育并重的过程,显示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认识的升华,反映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从中折射出教育
49、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综合大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86年,美国各大城市35万工人在美国劳联大会的号召下举行总罢工,争取八小时工作制,其中芝加哥的工人表现尤为英勇。虽然这次斗争没有取得全面胜利,但“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口号很快传遍了整个欧洲。1889年7月14日,各国社会主义者在巴黎召开了国际工人代表大会。经过讨论,大会通过了“关于1890年5月1日举行国际示威”的决议。后来这被视为五一国际劳动节诞生的标志。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工人统一行动,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进行了规模宏大的示威游行。摘编自杨玉生关于“五一国际劳动节”诞生的考证材料二1920年,北京、上海、广州、九江、
50、唐山、哈尔滨等地的工人和学生举行了庆祝“五一”的活动,这是中国工人阶级大规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开始。此后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五一节的纪念活动有了更明确的反帝反封建性质,即使在国民党统治区遭到镇压,也从未间断过。194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并规定全国放假一天,每年“五一”,举国欢庆,国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人们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1999年9月,国务院第一次修订了1949年12月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五一”法定节日加上调休,全国放假7天,形成“黄金周”。摘编自王云红中国的五一:劳动节的由来与发展等(1)根据材料一并
5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一国际劳动节诞生的历史意义。思路点拨:紧扣材料,从工人地位、工人运动、工人阶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传播等角度进行归纳。(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思路点拨:第一小问,紧扣材料,分析前后两个时期的纪念活动在目的、功能作用等方面的变化。第二小问,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人民需要等角度归纳原因。答案:(1)意义:有利于改善工人待遇,提高工人地位;促进工人运动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有利于国际工人阶级的进一步联合。(2)变化:从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需要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从以政治功能为主到兼具政治经济功能;从非
52、法定节日到法定节日;范围从部分地区、工人学生发展到举国欢庆。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性质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人民政府更加重视民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探究二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主题概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生了伟大的历史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伴随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计划与市场:单一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市场的作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是社
53、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3)分配方式:单一的按劳分配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4)改革空间: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走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5)改革目标:从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6)市场经济深入: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等来不断深化改革。(7)市场经济配套: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配套体制。【综合大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改革开放初期大事年表(19781980年)1978年12月12日,安
54、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签订“包产到户”协议。12月13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声明“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中美正式建交。1月29日至2月5日,邓小平访美。7月,中央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1980年4月,四川广汉向阳公社率先改社建乡。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全国推广材料反映
55、了中国现代史发展的多条线索。请从中提炼出一条线索,并运用所学知识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线索。(要求:线索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思路点拨:总结提炼表中内容,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1979年和1980年国家重大政策的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体制改革中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入手概括并评价;也可以从改革与开放的关系、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与祖国统一大业等方面加以论述。答案:示例一线索: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村的改革促进了城市的改革。说明:从1978年起,安徽、四川的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1983年,中央决
56、定在农村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从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整。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评价: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示例二线索:我国的对外开放始于经济特区的设立,逐渐形成全面的对外开放格局。说明:1980年,我国首先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增设海南经济特区。1984年,设立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相继开辟长江三角洲等4个沿海
57、经济开放区,逐渐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使其成为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经过20多年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评价:对外开放在我国引进外资、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注:其他线索如我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外交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等亦可。)【技法指导】运用辩证观点,保证答案全面性对有些认识、评论之类的答案,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切忌盲目的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首先要肯定它的进步性,又要看到其局限性或落后性。(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
58、发表著名的“五一口号”,其中第五条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方针()A明确了建立新中国的基本路径B首次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C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指明了方向D赋予政协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该方针提出先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后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最后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方针,这表明该方针明确了建立新中国的基本路径,故选A项;1945年,中共首次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排除B项;1953年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指明了方向,排除C项;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赋予政协会
59、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排除D项。2(2019济宁三模)下表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构变化。时间结构1954年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1982年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国旗、首都这一变化表明()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D社会主义法制完善解析:选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构变化”体现了法制的演变过程,其变化表明社会主义法制的完善,故选D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于21世纪初,排除A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是1954年宪法的规定,排除B项;材料中的变化无法体现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变化,
60、排除C项。31951年,政务院和外交部制定的对外宾交际须知规定:宴会请柬应提前一周发出,宴会人数避13(西方人士忌讳);尽量关照自己右手边的女宾,不打听私事,不问女人年龄等。这些规定()A体现出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B遵循了中华文化的传统C反映出中国与西方关系的缓和D参照了国际外交礼仪规范解析:选D。根据材料“宴会人数避13(西方人士忌讳);尽量关照自己右手边的女宾,不打听私事,不问女人年龄等”可知,对外宴请的相关规定充分尊重西方文化传统和交际礼节,故D项符合题意。题干未体现外交政策的调整,排除A项。题干所述为西方传统,排除B项。20世纪5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对中国的敌视政策,C项表述不
61、符合史实,排除。4(2019中原名校高三质评)在尼克松政府表示希望同中国对话并采取改善关系的措施后,毛泽东随即公开表示:“如果尼克松访华,我高兴同他谈,不论作为旅游者,还是作为总统都行。”这表明当时()A美国放弃遏制共产主义B美国与苏联的关系恶化C中美之间分歧基本化解D中美双方都有合作需要解析:选D。据材料“尼克松政府表示希望同中国对话并采取改善关系的措施高兴同他谈,不论作为旅游者,还是作为总统都行”可知,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需要,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中美之间改善关系的需要,而非强调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政策,排除A项;材料围绕中美关系展开,未涉及美苏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美之间的合作,未涉
62、及中美之间的分歧,排除C项。5.(2019南通二模)右图时事漫画生动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画中有中高低三株竹笋。漫画作者以“一夜风吹一尺长”的雨后春笋寓意着() A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过急B农轻重产业比例严重失调C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解析:选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三株竹笋”表明“一夜风吹一尺长”的雨后春笋寓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6(2019莆田二模)1961年,安徽省宿县等地的农民提出把田地包给社员耕种,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制度。到1962年7月,全国大约20%的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这一
63、做法()A拉开农村体制改革序幕B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 C巩固了人民公社体制 D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解析:选B。根据材料“到1962年7月,全国大约20%的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做法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故选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拉开了农村体制改革序幕,排除A项;根据材料“到1962年7月,全国大约20%的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可知,这一做法冲击了人民公社体制,排除C项;“一五”计划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排除D项。7(2019泰安二模)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编辑的经济研究参考资料,从1979年创刊到1980年年底共出刊400期,而用于刊登国外情
64、况的期数达179期,其中1979年达101期。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C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解析:选A。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为学习西方经验,经济研究参考资料用于刊登国外情况的期数占三分之一多,故选A项;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B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排除C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D项。8下图为19591994年某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统计示意图。其中19871994年百货零售网点数量急剧增加主要
65、源于()A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B经济改革激发市场活力C世贸组织对华贸易的促进D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解析:选B。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与材料中“19871994年百货零售网点数量急剧增加”相符,故选B项;百货零售网点是对内改革而非对外开放,排除A项;世贸组织成立于1995年,排除C项;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材料中“19871994年”不符,排除D项。9(2019汕头二模)上述现象说明,当时我国()A国企改革成效显著B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C综合国力迅速增强D工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解析:选B。从图中可知2000200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
6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这表明当时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故选B项;材料是中国进出口总额变化图,看不出国企改革的成效,排除A项;单凭进出口总额的上升不能得出“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的结论,综合国力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排除C项;单凭进出口总额的上升不能得出“工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的结论,工业品除了出口外还有内销,排除D项。10(2019南京调研测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该时期我国()A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已经基本扫除
67、了青壮年文盲C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D建立起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解析:选D。“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故A项错误;“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是在改革开放后,故B项错误;“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在改革开放后,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的建立,故D项正确。11(2019威海二模)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科学技术革命的模式经历了一个由“土洋并举”向“以土为主”的变化过程。“洋”就是依靠尖端科技人才,实现科技革命性突破,土是依靠群众智慧,发明“土办法”,制造尖端产品。这一变化()A激发人民群众勇攀科技高峰的热情B打击了科技人才研究科学的积极性C推动了
68、中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D是“大跃进”运动在科技领域的体现解析:选D。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下,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展起来,全国掀起土法炼钢热潮,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故D项正确。12叶圣陶在昆曲中提到“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辞藻那就尤其有味。这又岂是士大夫阶级以外的人所能办到的?当初编撰戏本子的人原来不曾为大众设想”。作者意在强调()A戏词追求典雅深奥B内容应贴近百姓生活C用现代的方式演绎D昆曲为士大夫服务解析:选B。通过题干可知,叶圣陶主要强调昆曲的高雅,以至普通老百姓听不明白,这就从侧面强调昆曲的内容应该为百姓服务,故选B项
69、;题干提及了昆曲的高雅,但这不是题干的主要着重点,排除A项;题干没有提及昆曲用何种方式表演才能被老百姓接受,排除C项;通过题干内容可知,叶圣陶强调昆曲应该为老百姓服务,而不是为士大夫服务,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2019安庆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中国的商贸历史十分悠久。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材料一宋朝在雄州等地开设了榷场,作为双方经贸文化交流的主渠道。辽国对宋朝的出口,有牲畜、矿物等特产。辽国从宋朝进口了大量物资,民众的吃穿用住等越来越依赖宋朝的供应,辽国甚至干脆放弃了铸币权,域内全部流通宋币。与此同时,大量中原书籍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改变着
70、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使其更接近中原汉族士民。摘编自唐博千年雄安宋辽时代的榷场边贸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年),明政府改变“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的诏令,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今福建海澄),设立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盖富家以财,贫家以躯,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而月港“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其殆天子之南库也”到明朝灭亡前的七十多年里,世界白银的三分之一都流入了中国,世界三分之二的贸易和中国有关。摘编自月港:大明天子的经济改革新区材料三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中国将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差别化探索,加大压力测试,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
71、田作用。摘编自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辽时代的榷场边贸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67年前后明朝对外政策的变化,并分析隆庆开关后中国出现贸易顺差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一系列自贸试验区建立的意义。解析:(1)据材料一,从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民族融合、边贸地区经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方面概括回答。(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从“海禁”到局部开放(一口开关)方面回答。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中国需求、政府政策、外因等角度回答。(3)结合所学
72、知识,分别从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概括分析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答案:(1)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融合,促进文化认同;丰富民众的物质生活;有利于边贸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改善两国相对紧张的关系。(答出四点即可)(2)由“海禁”到局部开放(一口开关)。原因: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耕经济发达;商品经济发展;中国一些特色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广受欢迎;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需求;政府对对外贸易的严格管控;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发展。(答出四点即可)(3)意义:对中国,有利于更大程度地扩大对外开放(或答“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有
73、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世界,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加强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公正合理经济秩序的建立;有利于深度对接“一带一路”,实现互利共赢;有利于促进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发展。(答出四点即可) 14(2019无锡一模)2018年9月,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大会,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19511957年中国高等教育中不同学科学生数量的构成比重情况表(%)合计工科农科林科医科师范文科理科财经政法体育 艺术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10017.86.67.713.510.56.411.440.41.61951
74、年10031.66.21.613.911.97.85.116.52.80.12.51952年10034.86.91.113.016.57.15.011.52.00.21.91953年10037.76.11.213.718.86.75.86.41.80.51.31957年10037.07.71.411.126.04.46.52.71.90.70.6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年)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就其中的一个特征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提炼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解析:第一小问,从材料表格纵向看可得:重点服务于工业化建设;重视师范教育。第二小问,据第一小问所提炼的某一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观点并从原因等角度加以论述即问。答案:特征:重点服务于工业化建设;重视师范教育。(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论述:(示例纲要) 观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等教育重点服务于工业化建设。 原因: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向苏联学习;国防建设的需要;等等。- 29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