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招远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9226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招远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山东省招远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山东省招远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山东省招远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山东省招远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山东省招远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山东省招远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山东省招远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山东省招远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山东省招远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山东省招远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山东省招远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山东省招远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山东省招远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山东省招远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山东省招远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山东省招远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山东省招远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山东省招远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山东省招远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山东省招远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山东省招远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山东省招远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招远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知识付费让知识的获得者间接向知识的传播者与筛选者支付报酬,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

2、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它方式获得收益。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其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某种意义上,正是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反而增强了人们对精品内容付费的意愿。知识付费让知识的接收者为所获得的知识付出金钱,有利于补偿知识传播与筛选的成本,并给予知识产生筛选传播链条的参与者以经济报偿,利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的传播过程中。选择太多,用户自己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愿意通过付费来代替个人搜寻选择,这使知识付费成为可能。你没看过欢乐颂,但是看过几篇有关欢乐颂的文章,你就有了和别人聊天谈话的话语权;你没读过必然,但是你买了

3、,遇到这个话题你就可以插嘴聊两句;你没看过大鱼海棠,但是看了别人的影评,你就敢像看过一样说这是一部好片。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内容实际有效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云、柳传志、雷军推荐了,你看了就会有成功人士的感觉,你和别人聊天就会有话题。(摘编自“百度百科”知识付费时代,你为你的智商交了多少钱?等)材料二: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

4、:“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果有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因此,付费下载论文、付费参加线下和线上培训,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的网络延续而已。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为了获得关注而不惜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为了吸引注意力而不惜制造新闻。新媒

5、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在这股对于知识付费现象讨论中,最为卖力、最有热情的是新媒体这一群体,它们对于话题的炒作与持续推动有着更为内在的利益诉求。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的裹挟力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媒介通过制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在

6、想什么”的幻觉,引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的营销景观。人们一旦缺乏辩析地一味相信媒介,让其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就是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摘编自“知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原载光明日报)材料三: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

7、还会不断增加。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这说明,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

8、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举例来说,下载商业研究报告,不付费是不对的。但只靠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摘编自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有改动)1. 下列对

9、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知识付费指知识的接收者为阅览知识和接受服务付出资金的现象,它客观上有利于知识的传播。B. 早在孔子时代,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因此,今天说“知识付费时代到来”是一个伪命题。C. 民众面对新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逐渐失去感知与思考的理性,最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钱工具。D. 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决定的。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知识付费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是当下互联网免费内容多而杂乱,人们更愿意为精品内容付费。B. 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传,可见

10、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C. 如果公众付费购买的信息真的更加可靠,那么媒体从业人员就有可能违背了最基本的职业规范。D. “靠软件卖钱,赚的钱越来越少;软件不收钱靠服务收钱,赚的钱越来越多”可作材料三的论据。3. 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针对“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这一命题,文章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进行了反驳,有理有据,让人信服。B. 文章先破后立,分析了知识付费的历史和现实后尖锐指出,所谓“新趋势”不过是新媒体的营销策略。C. 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说明知识付费这一现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非新媒体时代的产物。D. 文章注意论述的严谨性,如第三段在探讨相关问题时

11、,采用了假设论证的方法和“往往”等限制性词语。4. 下面是几篇流行于某些新媒体的文章:我如何通过朋友圈月入5万从小镇青年到月入10万普通人如何用3个月时间逆袭快速读懂一本书。结合材料二的内容,指出这类文章的错误与危害。5. 知识付费时代,个人怎样做才能健康、良性地发展?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答案】1. A 2. B 3. B 4. 这类文章故意用噱头来吸引受众,博取关注,违背了基本职业规范。这类文章充斥网络,助推了浮躁、急功近利社会氛围的形成。这类文章会诱导缺乏理性与思考意识的受众形成错误的人生观、成功观。 5. 认清社会发展方向,认可知识付费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培养独立思考意识,理性

12、对待媒介提供的资讯,不为肤浅的所谓“话语权”而焦虑。充分利用知识免费与付费的优势,利用知识,享受服务。【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B“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理解错误,孔子虽然收受学生“束修” ,但并不意味着“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C“逐渐失去感知与思考的理性,最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钱工具”理解有误,这一说法夸大了原文的意思,理解不当,原文为“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让其充当我们的大脑”,强调的是特殊现象,而并非普遍情况。D“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分析不当。根据原文“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可以得

13、出结论。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分析不当,这样做是因为部分新媒体为了获得关注而通过这种方式制造噱头、迎合受众。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B“先破后立”分析不当,文章全文以批判为主,最后提出了“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问题,并未明确“立”。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也探究问题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材料二指出,“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

14、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某些新媒体的文章,如我如何通过朋友圈月入5万从小镇青年到月入10万普通人如何用3个月时间逆袭快速读懂一本书显然是故意用噱头来吸引受众,博取关注,违背了基本职业规范,如果这类文章充斥网络,必然会助推了浮躁、急功近利社会氛围的形成,从而会诱导缺乏理性与思考意识的受众形成错误的人生观、成功观。因而这种现象必须引起全社会的警惕和反思。【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1)材料一指出“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

15、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因而,个人发展要认清社会发展方向,认可知识付费的必然性和合理性。(2)材料二指出“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因而,对于个人而言,无论是知识的生产者或消费者,都需要不跟风、不盲从,不为肤浅的所谓“话语权”而焦虑。要培养独立思考意识,理性对待媒介提供的资讯。(3)材料三指出“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知识服务

16、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作为个人,要充分利用知识免费与付费的优势,利用知识,享受服务。(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梁衡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任何一

17、条流水相比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所以探

18、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了。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

19、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树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轻轻一碰就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转换。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霸气十足。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松树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

20、命的延续。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它赶紧扎下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在一根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全树就成了一个丁字形,一个标准的体操“一字马”。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挺胸拔背,平视前方。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棵树的根与身子长得一般的粗细,一样的匀称,一样的美丽。好一个“幽谷美人”!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

21、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这时再回看那艘石头巨舰,是泰坦尼克号?是哥伦布的船?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遗物?都不是。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6. 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分

22、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对象,而“幸存”一词表现了作者思想情感。B. 作者一行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C. 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在这里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D. 结尾写作者一行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作者为此感到欣喜。7. 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主体部分顺序非常清晰,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有头有尾,脉络分明。B.

23、 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写云南石林、贯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C. 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九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D. 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藓、大树,步步递进,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8. 文章主要内容是原始林,为什么从第段开始花了很多笔墨写石头?9. 文章在细致写景的同时,还有一些恰到好处的议论。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答案】6. D 7. D 8. 表明石头也是原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正是这些石头保住了原始林。(分析本身的作用)为了引出下文乱石间争荣竞秀、生机

24、勃勃的蕨类、苔藓、树木。(分析和上下文的关系)为了更好地阐释这片原始林顽强的生命力与来之不易,深化文章主旨。 9. 使文章形成描写、议论相结合的表达特色,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展现原始林特点的同时,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更能突出保护生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内容主题)发人深省,引人深思,使文章容量更大,更有深度,更具艺术性。(艺术效果)【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本思想内容的能力。D项,“作者为此感到欣喜”是错误的。结合结尾和全文来看,作者对开展原始森林游是忧虑的,因为“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这种游览同样是对原始森林的玷污与干扰,

25、甚至可能产生破坏。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鉴赏散文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层层深入”是错误的。这些景物之间并没有层层深入的关系,而是并列。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情节安排的作用的能力。文章从第段开始花了很多笔墨写石头,特别是第段既写到云南的石林,也写到贵州天星桥,都是为了突出这里的石头的特点,因为石头也是原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第段又写到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第段又写到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正是因为石头的存在才保住了原始林。同时从结构上来说,对石头的描写也是为了引出后文对苔藓、树木等的描写,所以又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写到这里的石头无不迸放着野性,写到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那

26、些与石共生的大树,这些都能更好地阐释这片原始林顽强的生命力与来之不易,深化文章主旨。【9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本采用表达方式的作用的能力。文章第段有关于“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一种干扰和玷污”的议论,第段有关于以原始林为镜的议论。这些在写景的同时加入适当的议论,使表达方式更加的多样化。并且这些议论是作者在游览原始森林时发出的,直接表明了作者当时的感受,是作者观点、态度的体现,这些观点、态度是文章主旨的外化;另外,这些议论使文章不单单是一篇游记,增加了文章的思想魅力,促人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

27、,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心矣。是日微樊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候,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

28、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豨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为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嬃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楚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绛灌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 ,则哙欲以兵尽诛威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

29、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选自史记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注释:宫车晏驾,指古代帝王死的委婉说法。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暴师霸上,以待大王 暴:暴露B. 与沛公有隙 隙:隔阂、嫌怨C. 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绝:断绝D. 人有恶哙党于吕氏 党:结党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以待大王 作师说以贻之。B. 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 我欲因之梦吴越C 哙乃排闼直

30、人 乃不知有汉D. 赵王之属 纵一苇之所如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绛灌莫敢入B.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绛灌莫敢入C.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绛灌莫敢入D.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绛灌莫敢入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为了保护刘邦,勇闯鸿门宴,义正辞严地批评项羽不该听信小人的挑拨离间,最终帮助刘邦脱离险境。B. 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凭

31、借战功,多次增加封邑,官至左丞相。因为娶了吕后的妹妹,所以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C. 樊哙在高祖病重时,因为担忧国家的命运而伤心流泪,他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话,高祖就笑着坐了起来。后来卢绾造反,他凭借相国的身份率兵攻打。D. 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原为普通平民的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吃惊,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敬服之情。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2)是日微樊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答案】10. C 11. A 12. B 13. D 14. (1)我死尚且不推辞,难道还怕一杯酒吗!(2)这一

32、天如果不是樊哙闯入营帐责备项羽,沛公的事情几乎就完(接近危险)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中“绝”解释为“断绝”不正确,依据语境,“绝”在此处的语境意应为“诀别(与世隔绝)”;此句的大意为“难道要独自一人和一个宦官一起,与外界隔绝吗?”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表目的连词,来/表目的,来”B.“介词,通过/介词,趁着”C.“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D.“结构助词,不译/动词,到,往”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此句大意:起初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曾经病

33、得很严重,讨厌见人,躺在宫中,下诏令给守门人不许让群臣进宫。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众多大臣都不敢进入。从结构和断句标志词判断:先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高祖”“人”“禁中”“户者”“群臣”“绛灌”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进行排除。“甚”作“病”的补语,补充说明“病的程度”,故“高祖尝病甚”是一完整句意,不应断开;故可排除AC两项;“恶”意思是“厌恶”“讨厌”,此处是说高祖讨厌见人,“见人”属于动宾短语做“恶”的宾语,所以二者不能断开,“绛灌”指当时两个有名的人物“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在这里作“莫敢入”的主语,故“绛灌莫敢入”不能断开,故排除D。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4、的能力。D.“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庭”不正确,因为原文中“岂自知附骥之尾,名垂汉庭,德流子孙哉?”的意思是“难道自己知道能依附他人留名于汉朝廷,德泽流传子孙后代吗?”,由此可知,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庭”,而是“能依附他人”;另外,“恩德惠及子孙表示吃惊”理解有误,原文是“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意思是“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的遗老,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句的能力。(1)得分点:“且”,尚且;“辞”,推辞;“岂乎”,难道吗。(2)

35、“是”,这;“微”,若不是;“让”,责备;“殆”,完了,危险。参考译文:樊哙,是沛县人。以宰杀狗为职业。高祖做沛公,让樊哙担任舍人。项羽在戏下,想要攻打沛公。沛公带着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面见项羽,告诉项羽没有封锁函谷关的事情。饮酒半酣时,亚父谋划想要杀掉沛公。樊哙守在营帐外,听说情况危急,就拿着铁盾闯入营帐中。项羽说:“壮士。”赏赐给樊哙一杯酒和一只猪腿。樊哙饮酒之后,拔剑切肉吃,全吃完了。项羽说:“能再喝酒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推辞,难道独怕一杯酒吗!沛公先入关平定成阳,军队在霸上餐风宿露,来等待大王。大王今天到了,却听信小人的谗言,和沛公之间有了嫌隙,我担心天下分裂,人们心里会不再信任大

36、王。”项羽也因此最终作罢,不再有诛杀沛公的想法。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入营帐责备项羽,沛公的事情几乎就完(接近危险)了。项羽死了之后,汉王做了皇帝,因为樊哙坚守和作战有功,增加封邑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叛,樊哙跟从高祖到达陈地,战胜韩信,平定了楚地。又赏赐列侯爵位和诸侯剖符,世世代代不断绝,又增加封邑舞阳。后来以将军的身份跟从高祖到代地攻打韩信。从霍人到云中,与绛侯共同平定了这些地方,增加封邑一千五百户。后又趁机攻打陈豨与曼丘臣的军队,在襄国作战,攻破柏人,平定清河、常山总共二十七个县,摧毁了东垣,升为左丞相。樊哙娶吕后的妹妹吕须为妻子,所以和其他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起初黥布反叛的时候

37、,高祖曾经病得很严重,讨厌见人,躺在宫中,下诏令给守门人不许让群臣进宫。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众多大臣都不敢进入。十多天后,樊哙流着泪说:“当初陛下与我们在丰、沛一带起兵,平定天下,多么豪壮呀!如今天下已定,又是多么疲乏呀!况且陛下病重,大臣们都很惊恐,不接见我们共谋国事,难道要独自一人和一个宦官一起与外界隔绝吗?陛下难道看不见赵高的事情吗?”高帝笑着坐了起来。后来卢绾反叛,高帝让樊哙凭借相国的身份攻打燕国。这时高帝病得很重,有人诋毁樊哙和吕氏勾结,假如皇上有一天驾崩,那么樊哙就会率领军队杀尽戚夫人、赵王如意这些人。高帝听说了以后非常生气,于是让陈平带着绛侯前去代替樊哙担任将领,到军中就斩杀樊

38、哙。陈平畏惧吕后,抓捕樊哙到了长安。到了以后高祖已经驾崩,吕后释放了樊哙,让他恢复了官爵与封邑。孝惠六年,樊哙去世,谥号是武侯。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的遗老,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子 规注杜甫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注:此诗是永泰元年(765年)诗人客居云阳时所作。15. 下列对这首诗

39、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交代云安县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风貌,一个“齐”字写出江楼的整饬。B. 江岸两边的大山与树木交合在一起,山高林茂,营造子规悲啼的环境。C. “眇眇”写春风吹动的样子,“萧萧”写夜色的凄凉,两者形成鲜明对比。D.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16. 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客愁”的。【答案】15. C 16. 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山树相合,天色晦暗,风声萧萧,夜色凄凉,以此衬托诗人客居在外之愁;诗人客居在外,羁旅含愁,子规偏偏傍人低飞且悲鸣不已,使诗人愁上加愁。【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

40、形象以及技巧的能力。C项,“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中“对比”一说错误,从诗中来看,无论是“眇眇春风”,还是“萧萧夜色”,都是哀景,风声萧萧,夜色凄凉,二者属于同类,无法形成对比。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抒情方式,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题干要求简要分析作者如何表达“客愁”。首先回顾抒情的方式,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然后分析诗歌所写内容,体会诗中的情感,把握诗人抒情的方式。由注释“诗人客居云阳时所作”可知,诗人此时客居他乡,由题中“客愁”可知,这首诗歌抒发的是客居他乡而引发的愁情,那么诗中是如何体现这一愁情的呢?诗歌首联交代云安县的地理位置合建筑风貌,颔联和颈联写所见之景,“两边山木合,终

41、日子规啼。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主要描写“山木”“子规”“春风”“夜色”这些景象,由“啼”“眇眇”“萧萧”“凄”等词可知,所描绘的景象是凄凉之景,而诗人此时心中涌起的也是客居他乡的愁情,景与情是一致的,由此可知,这首诗歌主要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助眼前所见凄清之景以及耳中所闻子规悲鸣之声来抒发客愁。(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高中“_,_”两句,用落叶和江水抒发了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情怀。(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 _”。(3)孔子对于君子和小子

42、有着辩证的标准,里仁中“_,_”两句,就是从一个人对待义和利的态度来区别君子和小人的。【答案】 (1). 无边落木萧萧下 (2). 不尽长江滚滚来 (3). 故不积跬步 (4). 无以至千里 (5). 君子喻于义 (6). 小人喻于利【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1)要在理解“萧萧”语义的基础上强化书写;(2)注意“跬”“至”字的写法;(3)要在理解“喻”字含义的基础上强化书写。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毛笔“文房四宝”之一,其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随着文化的发展,毛笔被赋予很多 。毛笔虽然是一种书写工具,但是它所衍生出来的毛笔文化,

43、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体现在了“用笔之道”上。“用笔之道”便是“做人之道”,简单来讲,就是外柔内刚。毛笔的毛很软,蘸上墨后则要写出力度,要 ,这就叫以柔克刚。毛笔的毛是个柔软的东西,写出来的字却很有风骨,这是中国人的一种美学。把那么多柔软的毛集中在一起,体现了君子 的文化理念。每个人 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但是都朝着相同的目标努力前进,彼此尊重,形成合力。那么在我们书写的过程当中,就得把握住中锋,用笔一定不散,这就是智慧的中华民族。18.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毛笔文房四宝之一”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B. 吱前面一个

44、紧急刹车,我自行车的前轱辘差点顶住了那辆车的尾灯。C. 一首优美而真挚的小诗可能长久地波动人们的心弦只要人们的心中还存有诗意。D. “娘娘!”这种叫法,是我们地方上对年龄长于自己母亲的女人的昵称。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内涵 入木三分 和而不同 都B. 内含 入木三分 和而不同 虽然C. 内涵 大笔如椽 同而不和 都D. 内含 大笔如椽 同而不和 虽然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那么我们在书写的过程当中,就得把握住中锋,用笔一定不散,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智慧。B. 所以在我们书写的过程当中,就得把握住中锋,用笔一定不散,这

45、就是智慧的中华民族。C. 那么我们在书写的过程当中,就得把握住中锋,用笔一定不能让它散,这就是智慧的中华民族。D. 所以我们在书写的过程当中,就得把握住中锋,用笔一定不能让它散,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答案】18. D 19. A 20. D【解析】【1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结合语境内容分析。点号表示口语中不同长短的停顿,标号表示书面语言里词语的性质或作用。破折号,表示话题或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等的符号。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话题突然转变,用破折号标明;声音延长,象声词后用破折号;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表示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

46、、时空的起止,或用为夹注等。“毛笔”属于“文房四宝”之一,题干中的破折号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A项,前面说“你”,后面说“鲁贵”,转变话题;B项,声音的延长;C项,强调被引出的下文。D项,“这种叫法昵称”对“娘娘”的解释说明。故选D。【1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内涵:一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二指内在的

47、涵养。强调逻辑外延。内含:内心所具有的,内部包含的;内容;含蓄。偏客观内在。结合“毛笔被赋予很多”分析,选用“内涵”。入木三分:书法极有笔力,也比喻见解、议论、分析、刻画深刻。大笔如椽:记录大事的手笔,也比喻笔力雄健的文辞。结合“毛笔”“力度”分析,主要讲书法有笔力等,选用“入木三分”。和而不同:和睦相处,不盲目苟同。同而不和:惯于迎合别人,但内心不抱友善的态度。结合“把那么多柔软的毛集中在一起”分析,体现的是“和而不同”观念。都:起强调作用。虽然: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此成立。用在上半句,表示让步,下半句说出正面意思,常用“可是”“但是”“却是”等词呼应。结合“每个人”“可以提出不

48、同的意见”分析,此处主要强调每个人都可以提不提的意见,选用“都”。故选A。20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根据句意“都朝着相同的目标努力前进,彼此尊重,形成合力”“在我们书写的过程当中”分析,应为因果关系,排除A项、C项。B项,滥用介词主语残缺,“这”指代用笔的方法,与“中华民族”搭配不当。故选D。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49、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基础。_,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思维。西方的语文课程与教学非常强调“批判性”,无论是总述还是细部,_。许多表述即使没有“批判性”这三个字,_。譬如,“认识作者所要传递的价值观、前提及隐含的意义”“识别别人讲话中的宣传成分和基本态度”等。在西方,“批判性”不仅作为一种治学的技巧来传授,而且被当作一种理想的人格来影响学生。【答案】 (1). 开发人的批判性思维 (2). “批判性”都占据着突出的位置 (3). 实际上也渗透着“批判性”的精神【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前文“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基础”和后

50、文“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思维”可知,此处应该填入“开发人的批判性思维”;第二空,由前文关联词“无论”可知该处填的句子中应该要包含关联词“都”,再结合“西方的语文课程与教学非常强调批判性”这一表述,可知该处应该填入“都非常重视批判性”( “批判性”都占据着突出的位置);第三空,由前文关联词“即使”可知该句填入的句子中应该包含关联词“也”,再根据后文“譬如”后面的内容,可知该处应该填入“实际上也渗透着批判性的精神”相关的表述。22. 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在横线上填写结论性的句子(不超过30字)辛弃疾以杰出的爱国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传世词600多首,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占三分之二以上,数量之

51、大,自有“词”这种诗体以来,1400年间,尚无人能望其项背。爱国是辛词一大主题。生态则是辛词的又一大主题。一册稼轩词,展卷读去,从卷首到卷尾,满纸山川之美、草木之秀,让人目不睱接,间以风雨之声、虫鸟之鸣,令人心动神驰。其中还有词人与青山的深情对视,与苍松的幽默调侃,与鸥莺的真诚结盟,更有对白莺的生态建议,让人的心灵情怀,受到难得的洗礼和升华。辛弃疾的生态词,是我们尤其应该珍惜的人文精华。 【答案】辛弃疾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也是我国最伟大的生态词人【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及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对材料进行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题干要求

52、“在横线上填写结论性的句子”,需要分别分析两段材料的内容,第一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爱国词的贡献,第二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生态词的贡献。因此,我们就可以整体把握文意,概括出结论性的句子,如辛弃疾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词人,也是杰出的生态词人。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列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自选角度,自行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答案】例文:集体与个人本题漫画中,一个人的一只手,五个手指各自都有自己的特长,这就好比在一个集体中,每一个个体都有特长,如果团结起来,各自都发挥特长,那么这只手就是一只坚强有力的大手,这

53、个人就是一个能力超强的人。集体与个人是有着不同的定义,如果我们假定把集体比做“大团体”,而个人比做“小团体”的话,从这两个“团体”的角度分别来看问题,如处理得当,则两者相互交溶。反之,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另一种结果。什么是“个人”,我们会想?它代表什么?这种“个人”的泛指到底是好是坏?“个人”顾名思义,是这个团体中的一份子,也就是说,不管你做得如何,对这个团体的来讲会关系到它的荣耀或耻辱。不管你对“某件事”的看法如何,它只代表你个人的想法和意见。那相对而言,“集体”就比较好理解它的含义了,它代表着不是一个,而是一群。用书本上的话来讲:“这是一个由许多人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个”。在这个团体中,讲究的

54、不仅是个人的荣耀,因为他还关系到这个集体。任何“个人”所取得的荣誉,它也是属于这个团体中的所有人的。大家还必须有团队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为这个集体赢得荣耀。就拿一个公司来说吧!在这个大集体里,每个员工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让这个集体做得更好。可有些人,对现状一点也不满意。他就会慢慢地变成一个“小团体”。这样的话,这个公司就会变得四分五裂,那该怎么办呢?个人的贪婪和不满,会直接影响到这个集体。如果多想想集体的荣誉,才能使个人融入到集体里去,也不会到将来后悔莫及了。同样是一个班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不管是普通的一员,还是班干部,都有自己的职责需要完成。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这样,

55、这个集体就会变得井然有序,每个人虽然忙忙碌碌的,但都会很快乐!如果有个人取代了你的位子,而你又很想干下去的话,那么,你必须用脑子好好想一想,为什么同学们选择他,而不是我?为什么老师也信赖他,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做错了?想到了就要及时改正。想不到,可以去请教老师和同学,这样的话,才能进步!个人与集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在集体之下,个人的作用就显得渺小。如何处理好相互间的关系,那就要看你怎样去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析】【分析】【详解】此题考查漫画作文的写作能力。漫画作文的关键在于对画的理解是否准确、深刻。能破此关,一切都迎刃而解。以漫画为话题的作文,有着广阔的写作空间,更能发挥作者的特长

56、。但由于自由度扩大了,也容易产生杂乱无章、中心不明、文体模糊的毛病,所以写作者必须确定适合自己阅历和写作能力的内容和文体,要扬长避短,做到内容集中,文体特点鲜明。一句话,漫画作文,见智见德;漫画作文,益智益德。审题与立意:本题的漫画是一只张开的手,五个手指都在夸耀自己的特长,大拇指说:“我刚强有力。”食指说:“抓东西,数我最灵巧。”中指说:“我是最长的。”无名指说:“天生我才必有用,缺了我就是残疾。”小拇指说:“我善于掏耳朵。”可见,一只手的五只手指,都各自有自己的特长。可有如下参考立意:一、从“个体”角度:每一个“我”均各有所长,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亮点;每一个“我”均与其他不同,都有各自存

57、在的价值与意义,是独特的生命存在;每一个“我”各自有自己的局限与短处,不可能包打天下,要清醒地认识自我。二、从“整体”角度:每一个“我”都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脱离整体、团队、族群、国家而存在;每一个“我”不能“只手擎天”,紧握在一起方可形成有力的“拳头”,每一个“自我”只有与其他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才能汇聚成不可战胜的力量。三、从“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角度:个体的丰富与多彩造就了世界的丰富与多彩;既要尊重个性,发挥“自我”特长,人尽其能,也要注重整体作战,凸显团队意识,在集体与奋进中实现自我价值。若有其他立意,只要言之有理也可。参考素材:1.我们都知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共同存在,但

58、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会优先把集体利益放在前面而将个人利益放在其后的这种理念来在人们的意识里进行书写。2.我们可能都听说过一根筷子容易被无情的折断,但好几根筷子却难以被折断这样的铁道理吧。可能有的人还是在质疑这个道理,那么我觉得下面我要举的这个例子,可能马上就让你相信。那就是拔河,拔河比赛讲究的是集体的力量,而不是个人的力量,如果让你自己和对面一群人在那里比赛,毋庸置疑你输了,面对这个答案我想大家心里面都有底了吧!3.利益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想要,这种东西虽然抽象,但通俗的来讲就是好处。无论是通过交易或通过劳动等这些方法都会得到利益。但我的看来个人的利益和集体利益相比较起来时你会发现集体利益的优越性,因

59、为当我们获得的回报时也要比个人利益好,但也不能就此说个人利益就是不好的存在,因为我们所获得的物质回报与精神回报等都是个人利益所得回报的数十倍,甚至有的精神回报是个人利益所不具备的。4.如果将社会看作一个集体的话,那么或许你会发现一个人在为这个社会做贡献时,社会的改变是微不足道的,但如果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你会发现整个社会的进步将会是一个奇迹。5.综上所述,当我们自己遇见一个困难无法面对时,我们这个时候就应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去克服所面对的困难。6.我们应该时刻谨记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但集体的力量就会发生无限的可能,正因为如此,所以个人与集体是共同存在的。7.2015年一则消息震撼了

60、中国医学界。屠呦呦,一位女医学家带领他的团队,经过了7年奋斗,创新发明了一种高效抗疟药,在2015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一奖掀起千层浪,大众有许多关注的焦点,其中一个是发现抗虐药的方法是归功于屠呦呦个人还是他所带领的团队。8.我认为应该归功于他与他所带领的队伍,众所周知,无论在什么时刻遇到什么挫折,团队的力量肯定比个人的力量更大,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就像一只小蚂蚁十分弱小,但是一群蚂蚁就能捕食一头牛一样,团队的力量终究胜过个人。9.记得前任总理温家宝说过一句话,他说一个小问题,乘以中国13亿的人口将会成为一个大问题,反之一个大问题除以中国13亿人口将会变成一个小问题,这句话不正好说明了团队的力量

61、胜过个人吗?10.遥想当年抗日战争,如果国民党军队独自孤军奋战,如果没有与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队伍结成统一战线,日寇还能在8年时间内被赶出华夏吗?试想一下,如果刘备没有诸葛亮的出谋划策,如果没有赵云关羽等五虎上将的冲锋陷阵,能有与东吴北魏相抗衡的势力吗?能建立蜀汉政权三分天下吗?结果可想而知。11.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共产党能带领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强国吗?如果没有众多革命党人的集思广益,能形成毛泽东思想吗?如果没有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法西斯势力能这么快击败吗?如果没有广大科研人员的艰苦攻关,克服种种困难,载人航天能够实现吗?蛟龙号下潜7千米能完成吗?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行文结构

62、:本题先理解漫画,确定立意,再根据立意给文章拟写标题。例文的标题是:集体与个人。文章开头,从漫画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点:个体要团结起来,在集体中发挥力量。接着,先解释“集体”与“个体”,然后以“一个公司”“一个班级”为例,强调发挥个体的力量对集体的重要作用。最后,总结全文,强调,要处理好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个体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点睛】看图作文,关键就在于看懂图。立意、拟题都离不开对漫画的正确理解,如何看懂图,本人觉得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1.“一枝一叶总关情”著名漫画家丰子恺说过“漫画是简笔而注重意义的一种绘画”。漫画虽是简笔,但画中无闲笔。因此看图贵在细心审阅图画,要有整体意识,

63、不要遗漏画面的内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留心各种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看图主要关注画面的标题、标注文字,画面里有什么人、什么事,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特别是“语言”与“动作”的细节,把准确握漫画的整体倾向是讽刺还是赞扬。这些都能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可以说“一枝”、“一叶”都关系到对整个画面寓意的理解。2.“为有源头活水来”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漫画的:“以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画面,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漫画是作者用图画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是同社会实际相联系,富有针对性的。因此我们要把漫画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去,可以说还原社会是理解漫画的源头、活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揣摩到画面的深刻寓意。3.“众里寻他千百度”漫画的内容常常给我们“横看成岭侧或峰”的感觉,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立不同的意,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对画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然后仔细研究,好好寻找,把握漫画的主要倾向,找到图画的精髓,把握最深刻的立意角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