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5 中国古代经济.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9221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5 中国古代经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5 中国古代经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5 中国古代经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5 中国古代经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5 中国古代经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专题五 中国古代经济(考点5)A、发展共同原因:安定统一的社会环境 统治者注意调整生产关系和统治政策(如租庸调制、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 民族交往和中外交往的加强 前代的基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创新 广大人民的辛勤生产活 杰出政治家的努力交通发达B、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对外贸易的发展农业1、土地制度: (1)井田制(奴隶社会)性质: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它是分封制的基础。内容: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国王将土地分给诸侯臣下,诸侯臣下世代享用但不能买卖,奴隶主迫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全部占有奴隶的劳动果实(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经济状况相适应

2、) (2)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社会)形式: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产生关系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在50年土改中被消灭)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往往被兼并 )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壮大,1953-1956年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转化为土地公有制)C、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如均田制、清前期的“更名田”)土地兼并问题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根本原因)影响:政治上,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加剧了社会的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使一些王朝走向灭亡。经济上,对农民来讲,造成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对地主来讲,封建地租较重,买田置地较合算,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3、,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落后西方。联系: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土地制度太平天国运动大朝亩田制度、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的“民生” 、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国共对峙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初期的土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赋税制度 (1)内容:丁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调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田租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徭役和兵役以成年男子为依据;其他苛捐杂税 (2)赋税制度的演变春秋鲁国的初税亩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西汉:编户齐民制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开始有了人头税。按资产的多少

4、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田租较轻而人头税较重。隋唐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规定受田的青年男子每年向官司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服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负担,赋相对减轻。唐中后期两税法。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施,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两税法替代租庸调。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转折点,由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财产为主,扩大了税源,减轻农民的负担,是古代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实质上是纳钱代役和按亩纳税。后因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被废除。明后期张居正一条鞭

5、法。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田亩的多少收税。遭到地主的反对,不久停止,但改用银两征税的办法却保留下来(适应并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雍正的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赋税,叫“地丁银”,由此,两汉以来的人头税废除了,一方面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到以土地财产(田亩)为主的征税标准,直至取消人头税的变化(以两税法为变化的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地租形式:农民由必须服徭役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由实物地租发展到货币地租

6、(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征收时间: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税种:由繁多演变为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3、经济政策最基本的政策重农抑商。含义: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评价:在封建社会初期(以积极为主):促进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如商鞅变法),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巩固封建统治。后期(以消极为主):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使自然经济长期延续,这是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之一。2、历代经济政策: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书P11)战国:秦国商鞅废井田

7、,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唐朝: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块土地和生产时间。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唐德宗实行两税法。北宋:王安石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明朝:明初奖励垦荒,减免赋役;推广植棉,引进玉米、甘薯清朝:奖励垦荒;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4、农业发展概况 (1)农作物的推广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成为粮食重要产地;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淮推向江北,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清代不断推广。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出现了专业产区 (2)水利工程春秋战国:用桔槔灌溉农田,楚国孙叔

8、敖修芍陂、魏国有西门豹渠、秦国李冰筑都江堰、水工郑国修建了郑国渠。秦:灵渠隋唐: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设专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修了不少水利工程。 (3)工具的改进战国:铁具逐步推广,开始使用牛耕并逐渐推广(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隋唐:创制灌溉工具筒车、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二)手工业1、手工业发展概况 (1)纺织业:战国:楚墓出土的麻布残片,纤维相当细密。隋唐: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分工细,品种繁多,如丝织品有绫、锦等十几类,每类又分为许多品种,其中绫有二十多个品种,吸收了波斯人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外来风格)。明清:新式“纱绸机”,分工日益细密,地区、行业分工扩大,在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纺织业

9、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2)陶瓷业:隋唐:瓷窑分布于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新产品白瓷、唐三彩,出现了秘色瓷。 (3)矿冶业:春秋战国: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莲鹤方壶是春秋青铜铸造的精品,金银错新技术和铸雕艺术。隋唐:铁产地上百处,技艺水平高,有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明清:广东(佛山)冶铁业规模大。 (4)造船业:隋唐:能造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造船中心:洪州;能制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先进船队,反映明朝高超的造船技术。 (5)造纸业西汉已开始造纸,东汉蔡伦改造造纸术,4世纪起,造纸术传到朝鲜,后来又传到越南

10、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后来传到阿拉伯逐步传到非洲与欧洲。 (6)酿酒业:春秋战国时,能用曲造洒,这是我国古代酿造技术的重要发明。2、手工业经验总结著作战国时齐国考工记;明朝时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三)商业商业发展概况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表现为:a、商品种类繁多,大都是贵族地主用的奢侈品(如马匹、象牙、鱼、皮革等),b、中原市场的形成,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均可买到。c、封建城市兴起。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新兴的封建城市既是封建政治中心,又是商业中心,城市里有买卖的场所。 隋唐:商业繁荣。表现为:a城市商业繁荣:长安是第一大城市,洛阳是第

11、二大城市。城市中“坊”“市”分开,市中有邸店和柜坊(早期银行)。市的买卖时间也有限定,仍有日中为市的古风。唐朝后期,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里有了夜市。b在广大的农村,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c胡商遍布各大都会。d城市的发展: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长江流域的扬州、成都成为东西两个中心,扬州最繁华,有“扬一益二”之说。e对外贸易发达(如与朝鲜、波斯等的交流),政府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明清: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和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表现为:a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b城市的兴旺:北京、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c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出现以工商业著称

12、的市镇。d明朝前期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七下西洋,和许多国家直接贸易e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附:明清城市经济发展特点商品经济活跃,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出现区域化、专业化的市镇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出现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 打破“坊”“市”的界限附: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的丝织业部门出现“机户”“机工”的雇佣关系发展的有利条件:农业发达,提供充足的原料;手工业发达;商业发达;充足的货币条件(明中后期,白银的普遍流通);科技优势;发展的不利条件:自然经济的束缚(劳动力、市场);地主与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用于买房置屋(资本);封建制度的束缚(关卡林立,征收重税

13、,抑制商业发展);闭关锁国(海外市场);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具体见世纪金榜P46要点透析例证2联系:西方的资本主义萌芽进行比较:资本原始积累(劳动力、市场、资本)、技术 (四)城市的发展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政治性城市向商业化城市发展城市人口增多,规模扩大。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附:江南经济的发展原因:北民南迁 统治者重视 民族融合 南方安定经过:魏晋南朝时期:江南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的转移打下基础;隋唐时期:进一步开发(注意大运河的作用),安史之乱之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重心完全南移;明清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联系:近现代以来东南经济发达原因:近代:西方国家最早在中国沿海倾销商品,有利于沿海自然经济的解体;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早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兴起于东南沿海的城市;东南沿海有地理优势,交通便利,信息灵通,且在较强的科技实力(与外来侵略有关)。现代:除了地理因素外,主要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的把政策重点放在沿海,设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 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