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学习目标:1.记住孙中山为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捍卫民主共和所作出的斗争。2.掌握同盟会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3.探讨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1.重点:孙中山的革命实践活动及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与深远影响。 2.难点:孙中山思想的转变历程、对孙中山先生的评价。教材整理1早年职业生涯的转变1出身贫苦:孙中山,1866年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2求学经历:孙中山早年接受传统教育,后来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教育。3弃医从政: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他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开始从事政治
2、活动。4决定革命:上书李鸿章失败,使他认识到通过上书请愿的办法来改革中国的政治是行不通的。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58学思之窗,思考:你怎样看待孙中山对职业选择的认识?【提示】孙中山弃医从政,充分体现了个人职业选择以国家前途、民族未来为重。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个人价值才能更好的实现。教材整理2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兴中会创建: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宗旨:“振兴中华”;斗争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2)同盟会 成立:1905年8月,孙中山以兴中会、华兴会为基础,联络光复会部分会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
3、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纲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政纲,后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意义: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使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60资料回放,思考:在这段话中,可看出孙中山的理想是什么?你有何感想?【提示】追求民族独立和富强。感想:作为青年学生应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2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准备工作思想上:与以康有为为首的保皇派展开论战。军事上:策划、组织和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2)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
4、清王朝土崩瓦解。(3)建立民国 成立: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组建临时政府。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4)宣统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皇帝宣布退位,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5)颁布临时约法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基本精神: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6)意义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5、,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课中思考阅读P61学思之窗,思考:你认为上述表现是不是社会的进步?【提示】是。因为变革了旧社会中的等级观念和社会丑恶现象。3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1)致力于民生主义:发展实业,重点放在交通运输业上,尤其是铁路建设方面。(2)捍卫民主共和实践背景时间结果“二次革命”宋教仁案、“善后大借款”合同1913年失败护国运动袁世凯复辟帝制,签订“二十一条”1915年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两次护法运动捍卫象征民主共和制度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1917年、1920年失败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63学思之窗,思考:在当时的国内外环境下,孙中山的这个计划有没有实施的可能?为什么?【提示】没有。中国
6、内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外部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而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制约,不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奴役,中国的国民经济不可能正常发展。教材整理3晚年的伟大转变1背景(1)十月革命的成功,五四运动的爆发。(2)中国共产党多次派李大钊等人与孙中山接触。2实现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召开: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2)内容孙中山接受了中共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3孙中山为国尽忠(1)北京
7、政变: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共商国是。(2)概况:孙中山抱病北上,在途中宣传召集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政治主张。(3)逝世: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并试图以革命手段解决这些矛盾。2.发展后的新三民主义包含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指导思想。3.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两面性与软弱性)。探究点孙中山的革命功绩及评价史 料解 读史料一(1912年)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
8、气、水道等事物,皆归国有。孙中山全集第2卷关键词:“大实业”“国有”体现了孙中山发展实业的主张。史料二1919年孙博士已经系统地制订了他的发展中国经济计划的包罗万象的大纲。这个大纲要求:铁路十万英里和碎石路一百万英里;修浚现有运河和开挖新的运河;一个规模巨大的治河工程;开辟商港具备公用设施的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美韦慕庭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第一句话是中心句,表明孙中山重视民生建设,关键词“铁路”“碎石路”“运河”“商港”等表明了民生建设的重点在交通运输方面。史料三一、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
9、,以裕民衣;建筑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民国十三年四月)注意关键词“首要”,说明孙中山把民生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史料应用】(1)据史料一、二,概括孙中山民生思想的新主张。材料二中他认为建设的重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提示】新主张:发展实业。重点:交通运输。原因: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或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2)据史料三,分析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有哪些新发展?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新发展:将民生问题放在国家建设的首位;以发展经济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或以发展经济解决好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原因:孙中山接受了共产
10、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革命运动是革命的坚定力量。【史论拓展】孙中山一生与时俱进的三次伟大转变及功绩评价(1)三次转变次数三次转变时代背景主要思想时代影响第一次医人到医国晚清腐败、民族灾难主张改良、革新政治第二次改良到革命幻想破灭、甲午战争惨败三民主义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帝制第三次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共和屡败、十月革命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反帝反封建(2)功绩评价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引发了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推翻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11、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捍卫了民主共和,促成了国共合作,对中国和世界革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是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是亚洲觉醒的先驱。1923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族主义观中国历史之所示,则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与能力,其与他民族相遇,或和平而相安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
12、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材料二民权主义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以上材料见孙中山中国革命史(1)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分别因袭、规抚和创获了哪些思想主张?请将答案填写在下列表格中相应的位置。因袭规抚(汲取)创获民族主义_民权主义_(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的成长和活动轨迹,说明上述思想路径形成的
13、原因。【规范解答】考查角度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及其成因材料解读材料一: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思想路径材料二:孙中山“民权主义”的思想路径解答思路第(1)问依据材料关键信息“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或和平而相安”“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等分析。第(2)问根据孙中山受教育的经历和材料“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分析【答案】(1)主张:民族独立;和平共处。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考试、监察(纠察)二权。三权分立原则。五权宪法;实行直接民权制度。(2)原因:幼读私塾,接受传统教
14、育;游历欧美日等,受西方思想影响。1以下孙中山建立和维护民主制度的活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发动二次革命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国同盟会发起护国运动ABCD【解析】二次革命发生于1913年,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中国同盟会建立于1905年,护国运动发生于19151916年,所以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故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答案】C2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以下关于孙中山先生奋斗的业绩,叙述正确的是()A为推翻清王朝统治,率革命党发动武昌起义B为防止袁世凯独裁,颁布中华民国约法C为推动民主革命发展,重新解释三民主义D为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领导进行北伐战争【解析】
15、武昌起义时,孙中山并没有在国内,没有直接领导,A项排除;B项中的中华民国约法说法错误,应是临时约法;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推动民主革命发展,C项正确;D项“领导进行北伐战争”说法错误,北伐战争时,孙中山已去世。【答案】C3下列有关孙中山的革命言论,按出现时间先后,其中最晚的是()A“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B“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C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D“我今只说要定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我今只说要定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是在辛亥革命之前,“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今后之革命非以
16、俄为师断无成就”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是在孙中山伟大转变之后,是最晚的。【答案】C4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孙中山认为()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主要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铲除封建土地制度【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社会问题”“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17、,A项“难以实现”具有片面性,材料内容无从体现;B项属于无关项;D项只能够体现材料的某一个方面,不能体现材料核心意思。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答案】C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保护本国工业,便先要有政治力量,自己能够来保护工业。中国现在受(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不但是不能保护本国工业,反要保护外国工业。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如果专从经济范围来着手,一定是解决不通的。要民生问题能够解决的通,便要先从政治上来着手,打破一切不平等的条约。孙中山民生主义第四讲材料二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孙中山自始至终都看得最为重要的思想。民生主义之所以占有如此突出的位置,
18、首先是因为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和要求。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材料三孙中山总是把自己的活动置于世界范围,从宏观角度去认识中国问题的“真解决”,适乎世界潮流的大趋势,摒弃“荒岛孤人”式的封闭,吸取国外的先进思想,而又立足于中国的国情走自己的路。孙中山的革新开放主张和经济社会发展方案,今天依然具有借鉴作用。孙中山研究具有持久普遍的社会意义。他的思想和实践获得了广泛的认同,涵盖了海峡两岸,成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旗帜。张磊、张苹孙中山传(1)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后来有什么新发展?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为实现民生主义所要采取的政治主张。(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为什么
19、最看重“民生主义”?(3)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理论特征。(4)孙中山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今天我们研究孙中山的思想理论,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 【解析】第(1)问内容及其发展根据旧三民主义在民生主义方面提出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在民生主义方面提出节制资本,实现耕者有其田回答;从信息“要民生问题能够解决的通,便要先从政治上来着手,打破一切不平等的条约”中提炼回答。第(2)问从信息“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和要求”中提炼回答。第(3)问,注意从材料三中的第一个句号前的内容中提炼归纳即可,即孙中山从宏观角度去认识中国问题的“真解决”,要吸取国外的先进思想,而又立足于中国的国情走自己
20、的路。第(4)问“以史为鉴”,孙中山思想理论的研究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答案】(1)内容:平均地权。发展:节制资本,实现耕者有其田。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独立。(2)原因:民生主义能缓和社会矛盾,改善人民生活。(3)特征:从宏观视角认识中国,顺应世界潮流;立足国情。(4)意义: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学业分层测评(十)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建议用时:40分钟)学业达标1孙中山说:“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
21、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以下言论能够体现孙中山“一劳永逸之计”思想主旨的是()A“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B“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C“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解析】抓住题干中“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这里的“社会革命”“一劳永逸之计”指的是民生主义,A项是节制资本,属于民生主义的范畴,故答案为A项;B、C两项是民权主义,D项是民族主义,排除。【答案】A2(2015泉州实验中学高二期中)“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
22、,在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你应该这样回答他:()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B“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解析】注意时间“1923年前后”,联系孙中山晚年接受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展“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大革命。因此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答案】D3孙中山病逝后,蔡元培曾作挽联祭奠
23、:“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挽联所肯定的孙中山的主要功绩是()A创建中国同盟会 B推翻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C组织发动“二次革命”D积极领导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符合史实和题干要求,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主要功绩”要求。【答案】B41925年孙中山病逝,北洋军阀将领徐树铮送了一副挽联: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兴,一言而丧;十稔以还,使无公在,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对该联的理解适当的是()A该联反映出北洋军阀对国民大革命的恐惧B北洋军阀统治独裁
24、专制,所谓“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是言不由衷C该联肯定了孙中山在反对军阀割据、维护国家统一中的重要作用D该联肯定了孙中山在维护民主共和中的重要作用【解析】挽联是纪念孙中山先生的,A项无法体现,错误;“百年之政,孰若民先”赞扬的是孙中山重视“民心”“民意”,与北洋军阀统治无关,故B项错误;上联赞扬孙中山以建立平民政治为目标,创立的思想、政党都带有“民”字,下联称赞中山先生的伟大,真正做到了“大公无私”,也可理解为孙中山结束了封建帝制的伟大功绩,C项没有体现,错误;结合以上分析可知D项符合题意。 【答案】D5右图是宋庆龄为孙中山守灵照片。右侧挽联上书写:“功高华盛顿,识迈马克思,行易知难,并有史言传
25、海内。”若为此联进行注释,可选的事例有()提出“三民主义”制定“实业计划”进行国共合作发动北伐战争ABCD【解析】“三民主义”提出是1905年,故正确;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实业计划”,故正确;孙中山于1924年提出新三民主义,倡导国共合作,故正确;北伐战争是从1926年开始,孙中山于1925年逝世,故错误;所以A项符合题意。【答案】A6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孙文之幸运和伟大之处,便是他居然能两度掌握主题。”最能代表孙中山两度掌握时代主题的革命活动分别是()A辛亥革命、二次革命B护国运动、护法运动C二次革命、护法运动D辛亥革命、国共合作【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
26、主义要求开辟独立发展道路,孙中山顺应中国社会发展要求,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20世纪初期,反帝反封建成为时代潮流,孙中山顺应这一趋势,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促成国共合作。所以选D项。【答案】D能力提升7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形成受到亨利乔治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亨利乔治)的学说,深合于社会主义之主张,而欲求生产分配之平均,亦必先将土地收回公有,而后始可谋社会永远之幸福也。欲解决土地问题,我国今日正一极佳时期也。趁此资本未发达,地价未加增之时,先行解决,较之欧美其难易有未可同日以语。孙中山社会主义之派别与方法材料二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的政纲,作为民生主义的主要内
27、容。这一政纲的具体实施办法则是“定地价”和“土地国有”。所谓“定地价”和“照价纳税”,就是由地主自报地价,国家征以重税,同时国家又握有土地国有之权,可以随时按地价收买地主土地。“在国家一方面而言,无论收税买地,皆有大益之事”。这样便消灭了土地投机和土地垄断,而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材料三这(注:指亨利乔治等的资产阶级国有土地论)是工业资本家对地主怀抱的仇恨的率直的表现,因为在工业资本家的心目中,地主是无用之长物。是在资产者的生产的全部机构里面的一个累赘。马克思哲学的贫困材料四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要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现在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土地都分到一
28、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没有地主来收租钱,这是一种最公平的办法。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孙中山耕者要有其田(1)据材料一、三,孙中山认为亨利的学说“深合于社会主义之主张”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分析孙中山为什么认为当时解决土地问题“正一极佳时期”?(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实现“平均地权”的主要措施。结合材料三分析这些措施与亨利的主张在本质目的上有何一致性?(3)据材料四,孙中山在土地政策上有何新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亦必先将土地收回公有”归纳;第二小问从“资本未发达,地价未加增”来归结答案。 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二的“按地价收买地主土地”“法则是定地价和土地国有”等信息中归结答案;第二小问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角度思考作答。第(3)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四中“耕者有其田”分析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去回答。【答案】(1)依据:亨利主张土地收回公有。原因:资本未发达;地价未增加。(2)措施:征收地税;实现土地国有;收买地主土地。分析:都是要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3)新举措:提出耕者有其田。原因:苏俄土地政策的影响;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孙中山反封建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