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综合测试四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以文为诗:唐宋诗格的创变与整合许总宋代诗歌独特风貌的形成,与宋代文化的特征和内涵密切相关,而宋代文化的核心在于儒学复兴,与儒家道统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再从唐代中期出现的诗、文两种体裁的新变趋向与特点看,将“以文为诗”作为基本创作手法的宋诗实与前代的思想与艺术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以文为诗”首先表现为以抒情为主调的传统诗歌中,包含着强烈社会政治意识的议论化方法和特征的
2、大量增加和强化。这在王安石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其感事兼并发廪等,就是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问题的观察、分析。苏轼更将议论化的方法运用在所有题材的诗歌中,从而导致诗的功能由主“情”到重“意”的转换,扩大了“以文为诗”的内涵。从思想渊源上看,儒家道统学说创自韩愈,韩愈运用儒家的道统以对抗佛教各个宗派传法世系的宗教法统,其核心就是反对佛老破坏了与王权政治相适应的传统伦常关系。他认为,要恢复并强化这种关系,就必须加强对儒家道统的确认和承传,其在原道中清理出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的正宗道统,并认为“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于是进而提出“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明确以继
3、承儒家道统为己任。宋人强调道统,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韩愈道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宋代的“以文为诗”显然是在承继韩愈的儒学道统观的同时而一并接受下来的文体革新精神。但是,从艺术方法的角度看,事情并不如此简单。赵翼在瓯北诗话卷三中说:“至昌黎时,李、杜已在前,纵极力变化,终不能再辟一径。唯少陵奇险处尚有可推扩,故一眼觑定,欲从此辟山开道,自成一家,此昌黎注意所在也。”可见,韩诗艺术风貌的形成,主要是源于杜诗。清人方东树于昭昧詹言中认为“读杜、韩两家,皆当以李习之论六经之语求之,至其笔性选字,造语隶事,则各不同,而同于文法高古,奇恣变化,壮浪纵宕,横跨古今”。这就是说,同于杜诗的“文法高古”,是韩诗
4、取得“横跨古今”的成就的主要因素,足见韩诗之所以“辟山开道,自成一家”,正是从杜诗多种艺术手段中选取“以文为诗”并极力推扩发展而成。至于宋代江西诗派将杜甫奉为诗派之祖,风靡一代,对宋诗独特风貌形成的贡献以及对于后世的巨大影响,更是不容低估。在这一进程中,最典型体现了宋诗本质特征的黄庭坚,对于杜、韩关系在宋代的联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杜、韩、黄一脉相承的关系,恰恰正是宋诗派长期自我标榜的诗学体系,围绕着这一诗学体系的确立与展开,既显示出宋诗独具特征的鲜明性,以及宋诗艺术建构中思想与艺术渊源的多重性,更表明了唐宋诗学思潮的广容性和一体性。(选自文学评论2014年第3期)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以文为
5、诗”的创作实践的一项是()A苏轼的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景说理,意即身处庐山,看到的只是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B张耒在与友人论文因以诗投之中写到“文莫如六经,此道亦不舍”,意即文章没有比得上“六经”的,应坚持“六经”中的创作方法。C晁补之在谒岱祠即事中借“有志类韩愈,无书愧文园”表达自己希望向先贤韩愈学习的愿望,以及作为文人没有记载下有关事迹的惭愧。D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解析:“以文为诗”指议论化的方法和特征,而晁补之的诗是在抒情。答案:C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
6、意思的一项是()A宋代诗歌独特风貌的形成,与儒家道统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又受到中唐时期出现的诗、文两种体裁的新变趋向与特点的影响。B宋人在新的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韩愈的道统思想,运用儒家道统以对抗佛教各个宗派传法世系的宗教法统,恢复并强化传统伦常关系。C江西诗派受到杜甫的深刻影响,又将这种影响推及宋诗和后代诗歌,在唐宋诗格的创变与整合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D唐宋诗学思潮兼具广容性和一体性,杜甫、韩愈、黄庭坚等诗人各成一家,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与创作方法,又有一脉相承之处。解析:“运用儒家道统传统伦常关系”是韩愈的思想,不是宋人的。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诗以“以文为
7、诗”为基本创作手法,实际上是对前代思想和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只是传统诗歌“主情”,宋诗在此基础上“重意”。B韩愈在学杜的过程中,“辟山开道,自成一家”,其实是在李白、杜甫已将诗歌推向顶峰的情况下,只能选杜诗某一方面加以开拓。C杜甫和韩愈的诗歌“同于文法高古”,是指二者的诗歌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作品的创作方法和整体风貌上是相同的,在韩愈诗中则体现为“以文为诗”。D宋诗派长期自我标榜的诗学体系显示出宋诗独具特征的鲜明性,这种鲜明性主要因为时代的影响和苏轼、黄庭坚等宋代诗人的不懈努力。解析:从原文“至其笔性选字,造语隶事,则各不同”可以看出,二者在语言运用上是不同的。答案:C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8、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郭绪,字继业,太康人。成化十七年进士。使楚府,却其馈。授户部主事,督饷二十万于陕西给军。主者以羡告,悉还之。历迁云南参议。初,孟密宣抚司之设也,实割木邦宣慰司地。既而孟密思揲复于界外侵木邦地二十七所。属谕之还,不听。乃调孟养宣抚思禄兵胁之。思揲始还所侵地,然多杀孟养兵。思禄仇之,发兵越金沙江夺木邦故割孟密地十有三所。两酋构怨不已。巡抚陈金承诏,遣绪与副使曹玉往谕之。旬余抵金齿。参将卢和先统军距所据地二程而舍,遣官驰驿往谕,皆留不报。和惧,还军至干崖遇绪,语故,戒勿进。绪不可,玉以疾辞。绪遂单骑从数人行,旬日至南甸,峻险不可骑,乃斩棘徒步引绳
9、以登。又旬日至一大泽。土官以象舆来,绪乘之往。行毒雾中,泥沙甚踔。又旬日至孟赖。去金沙江仅二舍。手自为檄,使持过江,谕以朝廷招徕意。蛮人相顾惊曰:“中国使竟至此乎?”发兵率象马数万夜渡江,持长槊劲弩,环之数重。从行者惧,请勿进。绪拔刀叱曰:“明日必渡江,敢阻者斩!”思禄既得檄,见譬晓祸福甚备,又闻至者才数人,乃遣酋长来听令,且致馈,绪却之出敕谕宣示思禄亦继至绪先叙其劳次白其冤状然后责其叛诸酋闻咸俯伏呼万岁请归侵地。绪诘前所留使人,乃尽出而归之。和及玉闻报驰至,则已归地纳款矣。时弘治十四年五月也。越三年,擢绪四川督储参政。武宗即位,始以云南功,加俸一级。明年致仕归。(选自明史郭绪传)注:纳款:归
10、顺。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成化十七年进士”一句中的“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甲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B“宣慰司”是介于省与州之间的一种偏重于军事的监司机构,一般掌管军事,属于中央派出机构;“宣抚司”是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C“擢绪四川督储参政”中的“擢”与“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中的“擢”同义,都是“提拔”的意思,与升职有关的词还有“陟”“升”“左迁”等。D“明年致仕归”中的“致仕”是指古代官员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而言,致仕年龄为七十岁,患病体衰则可提前。解析:“左迁”为“
11、贬职”的意思。答案:C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绪却之/出敕谕宣示/思禄亦继至/绪先叙其劳/次白其冤/状然后责其叛/诸酋闻/咸俯伏呼万岁/请归侵地B绪却之/出敕谕宣示/思禄亦继至/绪先叙其劳/次白其冤状/然后责其叛/诸酋闻/咸俯伏呼万岁/请归侵地C绪却之出/敕谕宣示/思禄亦继至/绪先叙其劳/次白其冤状/然后责其叛/诸酋闻/咸俯伏呼万岁/请归侵地D绪却之/出敕谕宣示/思禄亦继至/绪先叙其劳/次白其冤状/然后责其叛诸酋/闻咸俯伏呼万岁/请归侵地解析:A.“次白其冤状”应为一句话,意为“接着说明他受冤枉的情况”,不能拆开;C.应是“绪却之,出敕谕宣示”;D.应是“然后责其
12、叛,诸酋闻”。答案:B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郭绪为人正直。出使楚府,拒绝别人赠送的礼品;给陕西军征调粮饷,得知有些剩余,就全部返还。B郭绪胆识过人。孟养与孟密两部落结怨,郭绪受命前去调解,卢和极力劝阻,其他人害怕退缩,唯独郭绪坚决前往。C郭绪与曹玉被派解决“两酋构怨”之事,他们所派去与两酋接洽的官员,都被扣留,无人回来报告具体情况。D郭绪坚定执着。郭绪等人在孟赖附近被蛮人包围,随行之人都很害怕,而郭绪拔刀呵斥随行人员,第二天必须过江。解析:应是卢和所派人员被扣留。答案:C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绪遂单骑从数人行,旬日至南甸,峻
13、险不可骑,乃斩棘徒步引绳以登。(5分)译文:_(2)绪诘前所留使人,乃尽出而归之。和及玉闻报驰至,则已归地纳款矣。(5分)译文:_答案:(1)郭绪于是一个人骑马让几个人随行,十天到达南甸,山路险峻不能骑马,于是砍倒荆棘步行牵引绳子登山。(“从”“旬日”“引”各1分,句意通顺2分)(2)郭绪追问先前所扣留的使者(的下落),(思禄)全部放出(他们)并且让他们归队。卢和与曹玉得到消息快马赶来,然而(思禄等人)已经归还侵占的土地并归顺朝廷了。(“诘”、两处省略成分各1分,句意通顺2分)参考译文:郭绪,字继业,是太康人。成化十七年考中进士。(他)出使楚王府时,拒绝别人赠送的礼品。被授予户部主事一职,督运
14、军饷二十万到陕西供给军队。主管人告诉他有剩余,(郭绪)全部返还给国库。历次升迁为云南参议。当初,孟密宣抚司的设立,实际上是割出木邦宣慰司的地盘。后来孟密思揲又在界外侵占木邦土地二十七处。(朝廷)屡次叫他归还,(他)都不听。于是调孟养宣抚使思禄的军队去胁迫他。思揲才交还所侵占的土地,但杀死了不少孟养的士兵。思禄痛恨他,发兵越过金沙江,夺取木邦原来割给孟密的土地十三处。两位酋长抱怨不已。巡抚陈金奉诏书,派郭绪与副使曹玉前去告诉他们。十多天后抵达金齿。参将卢和先率军到达离他们所占据之地二程时停了下来,派官乘驿车前去劝谕,都被留下,不见回报。卢和害怕了。回师到达干崖时,遇到郭绪,告诉(他)情况,告诫他
15、不要前进。郭绪没有听取,曹玉托病推辞。郭绪于是一个人骑马让几个人随行,十天到达南甸,山路险峻不能骑马,于是砍倒荆棘步行牵引绳子登山。又过了十天到达一个大湖。土官派象舆来,郭绪乘象舆前往。行走在毒雾之中,道路非常泥泞。又过了十天到达孟赖,距离金沙江仅二舍路程了。(郭绪)亲自写好檄文,让使者送过江去,传谕朝廷招来之意。蛮人相对吃惊道:“中原的使者竟到达这里了?”(他们)发兵率大象、马匹数万头连夜渡江,手持长矛劲弩,把郭绪等人围了几层。随行的人都很害怕,请求不要前进。郭绪拔刀呵斥道:“明天一定要渡江,敢阻拦的人斩!”思禄接到檄文后,见其中对福祸说明得很清楚,又听说使者才几个人,便派酋长来听令,并送来
16、馈赠物品,郭绪推辞了,拿出皇上的敕书宣示。思禄既而也来了。郭绪先说了他的功劳,接着又说明他受冤枉的情况,最后责备他反叛。各酋长听说后,都伏地直呼万岁,请求归还所侵占的土地。郭绪追问先前所扣留的使者(的下落),(思禄)全部放出(他们)并且让他们归队。卢和与曹玉得到消息快马赶来,然而(思禄等人)已经归还侵占的土地并归顺朝廷了。当时是弘治十四年五月。过了三年,(朝廷)提拔郭绪为四川督储参政。武宗即位后,(他)才以云南之功,得加俸一级。第二年退休回家。(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瘦马图龚开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今日有谁怜瘦骨,夕阳沙岸影如山。注:龚开:宋末元初人,
17、曾居广陵幕府,宋亡后深隐不仕,靠卖画为生。此诗是诗人为自己的画作瘦马图所作的题画诗。闲:马厩。周礼夏官校礼曰:“天子有十有二闲,马六种。”8诗中塑造马的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前两句写这匹神马昔日从天而降,比皇帝的御马都神骏,后两句写昔日神马今日却站在岸边的沙滩上,夕阳把它的影子投在地上,像一座瘠瘦的山。今昔对比(以昔衬今),突出了其今日骨瘦如山的形象。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句赞美马昔日的神采,并不着力形容,只用“空尽先朝十二闲”虚写,连御马都相形失色,可见此马的神采,引人想象。后两句实写马今日虽瘦却依然屹立,坚定如山,突出了此马
18、可贵的精神气质。(意思对即可)9这首诗通过马的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答:_答案:本诗塑造了一匹昔日神骏今日却骨瘦如山的瘦马的形象,托物言志(以马自喻),以瘦马之独立夕阳、无人怜惜,表达了亡国的落寞、失意;以马之虽“瘦”却依然如“山”屹立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忠于先朝、守志不阿的气节,清高(高洁)、坚贞的傲骨。(意思对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的观点是相似的。(2)有些人离家在外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陌生人时,往往会发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
19、,_”的感喟。(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运用对比手法分析总结汉朝前兴隆及后期衰败原因的句子是_;_。答案:(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茂林阿城口渴死,恨不能咬近旁的树皮吮。好林子,一架山森森的引眼。不想再走,情愿将自己栽在这里,也绿绿地活个痛快。林子不是野生,齐齐的极有章法
20、。山也只是普通的山,却因为树而雍容非常。正想躺下去,忽然就有咳嗽声,如折干枝而又有韧皮,响响地不断。回身望去,林深处闪出一个老者,眼睛却亮,远远的就有光过来。老者走近了,如空树般笑,嘴里只有一颗牙装饰着,问:“后生子,赶脚么?”我点一点头,忽然问:“有水么?”老者定定地看着,似在打消他自己提出的疑问,说:“山有好树,就有好水。”站起来,随他沿齐齐的树林走。并不上坡,走不久,有泥屋一幢,自然有鸡的咕咕声。早就防着有狗,走近了,果然有。半人高的畜生,黄黄的窜出来,狺狺地屁股调来调去,眼睛却紧盯着。老者不知从什么部位发一声响,那狗就蹲伏下来,尾巴不停地摇,肚皮一缩一缩地喘。泥屋像是刚打下的粮食,黄鲜
21、鲜的耀眼。老者推开门,哑哑地朝里说:“有客喝水哩!”一面就跨进去。灶间极干净,灶台没有一点污水的痕迹,锅盖洗得发白,略略高出灶台一点。一只炊帚如新的一般吊在灶边的墙上。里屋有轻轻的响动,帘抢在老者前掀开,现出一位婆婆。这婆婆极是清爽,那眼如一碗温水,消一身乏渴。极恭敬地问了好,被让到炕上坐。婆婆也不多说,转身去沿墙一条小柜上提过一吊黑釉陶壶,又在炕桌上摆一个小陶碗,斜斜地斟满了,偏着身子坐在炕沿上催着喝。心下暗暗赞叹,不觉问他们是不是守山林的。老者蹲在地下,嗬嗬笑着,举手比了一个八字。不觉问:“八年就长成这样好林子?”婆婆一笑,说:“他有八十了。”老者脸上闪出些光,说:“这一辈子,就是给人守林
22、呢。”于是透窗望去,想再看那些树。不料目光再也不能远,只定在窗上。好剪刀。原来窗纸上,反面贴了许多剪纸窗花:公鸡、母鸡、小兔、大狗、偷油的鼠、骑驴的媳妇,又有一个吃烟的老汉,还有一个织布的女子。都剪得大气,粗如屋檩,细若游丝。那鸡那狗那兔那鼠,若憨若巧若痴若刁,闹闹嚷嚷,上上下下,一时竟看呆了。婆婆见不喝水,就说:“有甚好看?这东西家家都有的呢。”我点点头说:“有是都有,可这些铰得好,铰得奇,不一样哩!”老者站起来,走出去,磕一磕烟锅,又进来,说:“好的都在柜里头哩。”我执意要看。婆婆竟有些腼腆,笑着从柜里取出一个纸包,打开,各色的纸都有。婆婆将各色纸铺开,一时我竟喜得哑住。只见各种人物极古极
23、拙,怕是只有秦腔才吼得动,又有房屋竹树,都奇诡异常,满纸塞而不滞,通而不泄。忍不住,问:“婆婆可能为我铰一个?”婆婆说:“呀!老了呢!”急忙说:“不怕的。会的不难,难的不会。”老者说:“这个同志喜欢,你就铰,怕甚?”婆婆就在炕里摸出一柄剪刀,奇大无比,心下疑惑,只不言语,看她铰。婆婆一脸欣喜,忽然消失掉。并不马上铰,对着纸沉思半晌,才将剪上纸边。之后竟再也看不出婆婆如何铰,只觉得游剪如龙,落纸纷披。看看老者,眼温温地虚着,忽然睁开,盯着一块落在地上的纸,探身舒手,枯指聚起来,纸便被捏到炕上,仍眼虚着蹲回去。再看婆婆时,正将大剪放在盘着的腿上,扭身向亮处举手照一照,动一动嘴,并不说什么。我待要看
24、,婆婆已经递过来。这是一只牛,肚上一朵大梅,如风火般转。牛额上也散星月般空白。眼睛一只巨睁着,令支开的四蹄如怒如奋;另一只则似偷窥,支开的四蹄反而是闪避不及的慌张。正仔细沉吟着,就听见老者说:“牝牛哩。”婆婆说:“就是这个牛哩。”我说:“铰得实在好。”婆婆说:“铰了是为自家欢喜。”喝一口水,仔细将纸牛夹好,放进袋里,说:“不敢多要,这张是一定自己收好。”老者和婆婆一起看我,说:“也值得收藏?”却是笑笑的。我说:“若婆婆有空闲,我倒还想要个人物的。”便用眼睛询问着。口不再干,只懒懒的乏,便靠了墙斜倚着。看婆婆铰,听老者蹲着咳,还听狗狺狺的。鸡大约是养出了蛋,紧着叫,便斜过眼,将感激寄托出去,在那
25、林上。(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我”正想躺下来,林深处闪出一个老者,“后生子,赶脚么”“定定地看着”,简单的描写和对话,巧妙地暗示出老者的身份。B灶台没有一点污水的痕迹,锅盖洗得发白,一只炊帚如新的一般,既说明守林生活的柘燥单调,也表现出婆婆勤快爱干净。C婆婆剪的窗花种类繁多,不论是动物还是人物,都形象逼真,出神入化,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作者借此旨在表现民间艺术的精湛。D老者“眼睛却亮”“眼温温地虚着”,婆婆“眼如一碗温水”,作者通过“画眼”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性格特征。E作品描写了老者和婆婆在茂林中的生活,语言华美,情节曲折感人,笔
26、法老练而富于变化,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难度较大。B.“说明守林生活的枯燥单调”不准确;C.不只是“表现民间艺术的精湛”,还有对老人心灵手巧、热爱生活、有生活情趣的赞美。E.“情节曲折”错。文章通过几个画面的展现,表现了老人恬淡自适的生活状态和美好的生活情趣。答案:AD(2)作品中的老者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恪尽职守,一生护林,把林子养护得“极有章法”。敏锐率直,盘问闯入茂林的陌生人。淳朴热情,带“我”去家里喝水,让“婆婆”给“我”铰窗花。(每点2分)(3)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7、(6分)答:_答案: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真实可信。顺叙自然,文脉清晰。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耐人寻味。(每点2分)(4)作品标题是“茂林”,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绞窗花,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_答案:艺术结构上,茂林是老者和婆婆生活的地方,铰窗花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铰窗花的描写是作品不可缺少的内容。人物形象上,铰窗花的婆婆和守茂林的老者都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艺术表现上,茂林的空旷苍茫与窗花的精致灵巧互为比照映衬,产生了更好的艺术效果。思想内容上,铰窗花的描写蕴含了作者对人情美的赞叹,丰富了作品内涵。(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5分,三点给8分)四、实用类
28、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黑暗王国的残烛鲍鹏山宋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好抬杠的李贽就此讽刺道,怪不得孔子出生之前,人们都点着蜡烛走路。我想,话不能这么说,也不是这么说的。我觉得,孔子确实是悬挂在那个遥远古世纪的一盏明灯,他使我们对那个遥远的时代不再觉得晦暗和神秘,他使那时代的人与后代乃至于我们沟通了。我们由他知道,即便在那么一个洪荒时代,也是有阳光普照着而万物不择手段地生机勃勃;那时代也发生着我们今天一样的事情:暴力和弱者的呻吟;混乱和宁静的企望,束缚与挣扎,阴谋与流血,理想碰了钉子,天真遇见邪恶,友情温暖,世态炎凉。在他手订的诗经中,我们甚至可以体
29、验到最个性的感受当那些面孔不一情性各异的个人复活时,那个时代不也就复活了吗?孔子生活的时代也真像他所说的,确实是混乱无道。他为之伤心不已:辉煌的“郁郁乎文哉”的周王朝已是日薄西山,伟大的周公早已英魂远逝,他制定的“礼”“乐”也土崩瓦解。“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到处都是乱臣贼子,且个个生龙活虎。西周古都废墟上的青草与野黍也一茬一茬地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根深而茎壮了,掩埋在草丛中瓦裂的陶器早已流尽了最后一滴汁液。九鼎不知去向,三礼流失民间。东周呢?龟缩在洛邑弹丸之地,可怜巴巴地看着那些纵横天下的称霸诸侯,把九州版图闹得瓜分而豆剖。无可奈何花落去,还有谁来用红巾翠袖,擦去周王混浊的老泪?连孔子本
30、人都不曾去那里。在这种时候,要“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真无异于痴人说梦。孔子正是这样的一位痴人。痴人往往缺乏现实感。他的精神就常常脱逸出现实的背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追寻着万物逝去的方向。是的,他一生都在追寻,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面对这一伟大帝国的文化废墟,孔子领悟到并承诺了自己的使命!但挽狂澜于既倒,或知其不可而为之,只不过是一种令人钦敬的悲剧精神罢了,他最终还是失败了。当他奔波倦极归来,在一条小河边饮他那匹汗马时,他偶然从平静的流水中惊见自己斑驳的两鬓,“甚矣,吾衰矣”(太惨啦!我已经衰老了!)他顿时心凉
31、如水。这衰弱的老人,他的多少雄心都失败了,多少理想都破灭了。壮志不酬,眺望茫茫无语的宇宙,他心事浩茫。人世渺小,天道无情,青山依旧,哲人其萎。于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叹息便如一丝凉风,吹彻古今:“逝者如斯夫!”我在几千年后的漆黑的夜里写这篇文章时,宛如见到他当初衰弱地站在苍茫高天之下的无情逝水边。那无限凄惶的老人的晚景使我大为感动。于是这篇文章的题目也就一闪而现了:这衰弱的,即将随着时间的流水逝去的老人,不就像黑暗旷野上快要燃尽的一枝蜡烛吗?四面飚风,寒意四逼,这支蜡烛艰难地闪耀痴人有多种,或因情深而痴,或因智浅而痴,孔子属于前者。因情而痴的孔子常常沉湎在过去的怀想之中,“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32、逝者如斯夫!”这时,他就是一位抒情者,抒得很动情,很感人。在一个抽象的、冷酷的、沉闷的老子之后,出现一个一往情深、感怀万端的孔子,使我们再次感受到一种温软,一种熨帖,这实在是让我们大大舒了一口气,历史终于在绝望中咧口而哭出了声,一些可怕的心理能量在孔子的歌哭、幽默、感喟中被释放了。孔子使一些无序的暴力变成了有目的有方向的努力与企望,他使天下英雄入于他的彀中,并带着这些社会精英致力于建构新的理想。当混乱的历史有了理想与方向时,混乱就不再是一无是处,相反,倒往往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生机无穷的魅力。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刀光剑影的时代,一个流血漂橹的时代,一个杀人盈城、杀人盈野的时代,但它不也是一个充满
33、理想,充满激情,充满公理仁德的时代吗?谁开辟了这样的时代?是孔子。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当孔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的时候,他往往自己驾车他确实是在驾着这个时代的马车。弟子们在车上或呼呼大睡或哈欠连天,一脸凄迷与怀疑,只有他永远目光炯炯,自信目标就在前方。这位可敬可叹的老人,想凭自己个人的德行与魅力来聚集一批年轻人,让他们传道义之火,文化之火;拯民于水火,匡世于既颠,但年轻人不容易经受得了各种诱惑,“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我从未见过一个喜爱德行比得上喜爱美色的人),“吾未见刚者”(我未见过刚强的人),“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我未见过喜好仁,厌恶不仁的人),“未闻好学者”(没听说过好学的人)。这些
34、话不也把他的三千弟子甚至七十二贤者都包括在内了吗?要让这些弟子们“无欲则刚”“好德如好色”都不可能,更何况别人?韩非就曾刻薄尖酸地揶揄孔子,说凭着孔子那么巨大的个人德行,不就只有七十子之徒跟随他么?而下等君主鲁哀公却能让一国人都服从他,孔子本人也不得不向鲁哀公臣服。所以,人是多么容易向权势屈服,而向慕仁义的人是多么少啊。孔子此时的处境,真是令人同情。但他更让我们尊敬。这就是他的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殉道精神。“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可以更改主帅,匹夫却不能逼他改变志向)。匹夫尚且不能夺志,更何况圣人之志,得天地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岂容玷污?天下一团漆黑了,不少原先追求光明的人也
35、练就了猫头鹰的眼睛,从适应黑暗而进于喜欢黑暗,为黑暗辩护,他们把这称为提高了觉悟和认识,并且得道似的沾沾自喜于在黑森林中占据了一棵枝丫,又转过头来嘲笑别人不知变通。而孔子,这位衰弱的老人却在那里一意孤行!我很喜欢“一意孤行”这个词,很喜欢这个词所指称的那种性情与人格。敢于一意孤行的人必有大精神,大人格。(节选自寂寞圣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题目把孔子比喻为“黑暗王国里的残烛”,文中着力渲染“蜡烛”如何在“寒意四逼”的环境中“艰难地闪耀”,写出了孔子所处环境的恶劣,“蜡烛”象征孔子的伟大形象。B宋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在孔子出生之前,社会一
36、片黑暗,人们看不到希望,孔子就是那个遥远古世纪的一盏明灯。C文章第二段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了西周古都废墟的荒凉残破,渲染当时周王朝土崩瓦解,天下纷乱不堪的局面。D当孔子失败之后倦极归来,他惊见自己斑驳的两鬓,心凉如水,理想破灭,历史也在绝望中咧口而哭出了声。E从选材上看,文章写的是孔子的晚年,写他的疲倦、痛苦、失败和不幸,突出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或挽狂澜于既倒的人格精神,充满悲壮感。解析:B项“在孔子出生之前,社会一片黑暗”说法太绝对;D项“历史也在绝望中咧口而哭出了声”是黑暗中看到希望后的温暖和激动。答案:BD(2)作者认可宋人的说法:“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在文中,作者所说
37、的“长夜”指的是哪些具体内容?(6分)答:_答案:洪荒时代;周公已逝,礼乐土崩;到处都是乱臣贼子;东周国家瓦解;文明毁丧。(3)请简要分析第段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答:_答案:结构上:承上启下,孔子凄惶的晚景让“我”感动承接上文孔子凄凉的失败,为下文写孔子坚持理想、为人们带来希望作铺垫;点题。内容上:对比,旷野的黑暗与蜡烛的光亮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孔子的赞美与钦佩。(4)作者称孔子是“黑暗王国里的残烛”,联系全文看,孔子做了哪些事?孔子的经历带给我们什么启示?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像孔子一样的“残烛”不胜枚举,请再举出一个,并结合事例加以探究。(8分)答:_答案:a.深情而痴,寻找东周昔日的
38、文明昌盛,寻找能够实现他的主张的人;b.聚集一批年轻人,传道义之火、文化之火,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知其不可而为之。a.构建理想,追寻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精神令人景仰。b.拯民于水火、匡世于既颠的社会责任感,给世人带来温暖与希望,令人敬佩。举例分析略。第卷(表达题共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安徒生密码堪称一次颠覆性的改编,不但将安徒生笔下的童话明星们“一网打尽”,而且还上演了令人_的“反转剧情”。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_的新世界。返老还
39、童,这究竟是_,还是梦幻童话?曾良驹的很多患者在治病的过程中惊讶地发现,自己的皮肤与身材渐渐可以恢复到年轻的状态,这引发了曾良驹的思索。A匪夷所思不可思议异想天开B不可思议异想天开匪夷所思C异想天开匪夷所思不可思议D不可思议匪夷所思异想天开解析:匪夷所思:事物怪异或人的言行离奇,不是一般人根据常理所能想象的。不可思议:原来是佛教用语,含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答案:A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依法明确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付项目,建立社保机构独立预算和全国统筹预算,是我国社保机构能力建设的创新战略。B当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
40、,我们才发现他们需要的并不仅仅是帐篷、饮用水、粮食和生活用品,他们还需要精神的抚慰。C窗口服务行业,要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以促进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敬业奉献精神。D省政府已明确指出,廉租房可以在经济适用住房中配建,也可以在普通商品住房小区中配建,以防止出现低收入家庭远离城区、被边缘化的现象。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该是“建立制度”,在“全国统筹预算后”加“制度”。B项不合逻辑,句中的“生活用品”包含了前面的内容;C项动宾搭配不当,“养成”与“精神”不搭配。答案:D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荷兰研究人员表示,WiFi产生的辐射可能成为树木的新敌人。
41、一项在荷兰进行的研究发现,_,_。研究指出_,_,相比之下,茂密森林地区的树木并未出现这种现象。_,_。研究人员同样发现,WiFi辐射还会延缓玉米棒生长荷兰城市内有多达70%的树木出现同样症状这一发现将加剧人们对WiFi辐射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担忧5年前的这一比例只有10%同时也能够支持家长呼吁停止在学校安装无线路由器的做法栽种在无线路由器附近树木的树皮好似在流血以及大量的叶子濒于死亡ABCD解析:承接上文“研究发现”,具体说明研究发现的内容;“同样发现”与前文“发现”呼应,“同样”暗示须排在之后,保持语义的连贯性;“同样症状”呼应所指的树木出现的症状;中的“10%”与中的“70%”形成数据比例
42、上的对比;最后强调研究发现对人们认识及活动的影响,中的“同时也能”暗示必须接在的后面。答案:D16某电视台邀请几位专家就学校赞助收入问题进行讨论。请根据专家的回答推断并概括主持人的提问语(不超过15个字)。(6分)主持人:_某律师:我国税法的相关规定,凡有偿提供应税劳务、有偿转让无形资产或者有偿转让不动产所有权的单位和个人,均应依照税法规定缴纳营业税,而所谓“有偿”是指取得货币、货物或其他经济利益。据此要看学校是否有向赞助方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转让不动产所有权的行为而定。某官员:税务部门认为,对学校取得各种名目的赞助收入是否征税,主要看是否发生了向赞助方提供应税劳务等行为,如果没向赞助
43、方提供,不缴纳营业税,如果向赞助方提供,应缴纳营业税。答:_答案:“学校取得的赞助收入是否应该缴税?”17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文意补写文末两处画线处的内容。(每句不超过14个字)(5分)在北京举办的一次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的“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显示,高达54.4%的年轻人(包括大学生)表示“没时间读书”,43%的大学生日均阅读时间低于1小时,多数大学生上网时长远超读书时长。而在阅读类型中,休闲娱乐性图书和考级考证书籍排在前两位,经典名著却受人冷落,鲜有人问津。对此,我们不禁要发出这样两个感叹:一是_,二是_。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根据文段内容来看,调查的
44、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年轻人读书的时间,二是阅读的类型。年轻时应该是读书的时候,年轻人(大学生)更应该多读书,但是调查显示并非这样。该读的经典名著受冷落,娱乐休闲或考级考证的书读的人却很多。根据以上内容分析,用两个感叹句来表达即可。答案:“最该读书的时候不读书”(或“最该读书的人不读书”)“最该读的书没人读”两个感叹应明确指向“年龄”(或“人群”)与“书籍类型”,意思合理即可。六、作文(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窗外一只小雀,它不会飞翔,也不会盘旋,它不能像那些大的禽类那样顺着气流,直上白云苍穹之间,作大俯瞰或大航行。它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从一
45、个楼檐到另一个楼檐,生存于市井之中,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它那么小,落在枝上就是近视眼中的一个黑点,连逗号还是句号都看不清。低飞、跳跃、啄食、梳理羽毛,发出永远幼稚的鸣叫,在季节的变化中坚忍或欢快。它是点缀在人类生活过程当中的活标点:落在冬季枯枝上时,是逗号;落在某一个墙头上时,是句号;好几只一起落在电线上时,是省略号;求偶时一对儿追逐翻飞,累了落在上下枝时,是分号。它们被人所起的名称,是麻雀。要求:选好角度,确定文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审题导引:材料中的麻雀生活图,所体现的无疑是市井乡间那些平凡而普通的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也就是所谓
46、“草根”的象征符号。根据材料各处重心,可得出如下立意:(1)从麻雀的角度:虽然平凡,也能坦然自适;虽然平凡,也自有其幸福;虽然平凡,也自有其价值。(2)从麻雀的象征意义的角度:有些人或事物虽然渺小平凡,却是我们生活中的另一面风景;有些人或事物虽然渺小平凡,但同样应该值得我们尊重。【佳作展示】于静处生花罗素说:苦乐参半的平淡乃是幸福的本源。没有彩蝶翻飞,没有彩霞如帘,这平淡才叫生活。唯专心于朴实,而与自己有所肯定,乐见世间变化者方能达到“静”之境界,方能让生命的土壤上开出炫目之花。于静处生花,须脚踏最坚实的上地,不论外界评价你平庸也好,平凡也罢,只消明了自己心底藏着最遥远的梦想、最真挚的乐趣便足
47、矣。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47年专注刻画平凡的意象,一只花瓶在它笔下也要被精雕细琢,有时创作一首诗的速度甚至长达7天之久。于是便有不少人批评他的创作风格太过简朴,以致使向来繁盛的瑞典诗坛蒙羞。于外无求,于己自修。他甘于这样的平凡与宁静,反而用这被旁人讥笑的诗风赢得了世界的青睐,不是只有大鹏可以翱翔天穹,不是只有凤凰羽翼美妙,小小的麻雀倘若于静中领悟自然之妙,亦不愧作时间的精灵。于静处生花,是以最平静的力量作刃,劈斩那些不可抗拒的浑浊。让这洪荒宇宙,充溢着穿透时光的力量,开出美妙绝伦的花朵。索尔仁尼琴深谙文学的意旨,坚守于书桌前,描摹市侩、烟尘,专注于平凡,他洞悉了人性,点滴书写着俄
48、罗斯的良知。略萨经历风云历史,回望拉美民族的苦难,深深地吞吐烟卷,以深入市井的文笔绘就了融合着血与泪的史诗,方与马尔克斯齐名。苏曼殊数次以平凡士兵之身参与救亡革命,在风云变幻的民国,他把满腔的才情赋予苍生,赋予家国兴衰,他才能在拜读哀希腊时痛苦至昏厥,他才能将拜伦、雪莱的诗作译得那般真切,所谓艺术,如何不是平庸之极方才显露的世界本真呢?就如同百年孤独中写到的:平庸将你的心灵烘干到没有一丝水分,然后荣光才会拨动你心灵最深处的弦。于静处生花,低下头来,亲吻脚下的土地吧,甘守心中的平庸,不计他人的闲言,铸就耀眼的辉煌,这是一个平庸至极却依旧幸福的麻雀告诉我的,比比皆是的文豪、洞悉人性的大家亦是于静处生花。脚踏平庸,才能望得更远,乐守平凡,才能赢得更高,犹念伍尔夫所说,珍惜平和的时光,和其中的爱与流逝的岁月,也许我们就会看到,生命于静处生花。名师点评:这篇文章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深刻的思想和有深度的语言。结构清晰,论证深刻,既点出了“于静处生花”的深刻含义,也写出了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读罢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