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念刘和珍君从容说课 本文是鲁迅的经典名篇,也是为“三一八”惨案所写的几篇纪念性文章之一。文中情感悲愤交集,语言犀利,爱憎分明,是纪念性散文的典范之作。但由于年代较远,学生理解较为困难,而以往教学往往过于强调政治性,因而给学生欣赏此文带来障碍。其实本文也是一篇较特殊的写人记事文章,如果能从“人”的角度入手,让学生去体悟革命烈士的品格魅力,去批判反动派的卑鄙下劣,那么学生的收益将会大大超过政治性的分析所得到的。因此,本文的教学按照“品人品文”的角度,带领学生在善与恶的对比中,在作者深沉的情感中去获得启迪,提升自我。 本文将采取讲解式、探讨式、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拟定三课时。 教学设想: 第一
2、课时:简介作者、背景,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人物归类。了解第一类人革命者的事迹及作者的态度和评价。 第二课时:了解第二、三类人(即反动派、庸人)的所作所为及作者的态度、评价。 第三课时:分析一、二部分,把握写作目的与缘由,揣摩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作者对革命青年的爱戴和赞颂,对反动派的控诉和揭露。 教学难点 时代背景的把握,疑难句子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三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三一八”惨案及刘和珍等烈士的事迹,牢记革命先烈对社会的贡献。2.理解关键句子,深入领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深沉情感。3.掌握反语、比喻等修辞方法。4.合作探究,透过语言挖掘深沉含义。5.分析揣摩,理解疑
3、难句子。6.领略革命烈士身上的崇高品格,理解鲁迅先生的“斗士精神”,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提升人生境界。7.理解作者对文中三类人的态度及评价,感受作者深沉的情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创设情景,营造气氛 师 同学们,鲁迅先生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你们知道哪些呢? 生 (齐声)闰土、孔乙己、长妈妈、双喜。 师 大家的记性不错啊,那么,鲁迅先生对他笔下的人物是一种什么态度呢?请大家用两分钟讨论一下。 师 好,同学们讨论得很积极、热烈。下面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吧。 生 老师,我觉得鲁迅先生对他笔下的人物有敬爱,如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中的长妈妈、社戏中的双喜;有同情,如故乡中的闰
4、土、孔乙己中的孔乙己。 生 老师,我觉得鲁迅先生对孔乙己还有批判的成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师 很好,我们来看看他对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人物又是什么样的态度。请大家阅读注释一及课文,了解课文所写事件、背景及相关人物。推进新课 师 好,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件? 生 (齐声)1926年发生的“三一八”惨案。 师 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生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
5、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师 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人呢?大家讨论归纳一下。 生 写了刘和珍、杨德群、程君、张静淑、杨荫榆、我。 生 还写了段祺瑞、庸人、有恶意的闲人、无恶意的闲人。 生 还有学者文人、真的猛士。 师 很好,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现在我们来把上述人分分类,应该怎么分呢? 生 老师,我认为可以分为三类:爱国者、反动派、麻木的民众。 师 非常好
6、,这位同学真是“爱憎分明”哪。(学生笑)那么,应该怎么归类呢? 生 老师,我来归纳。 爱国者:猛士、苟活者(“我”)等。 反动派:段琪瑞政府、所谓的学者文人、有恶意的闲人等。 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 师 好,现在我们就以刘和珍为代表来分析第一类人。先通读课文,看看文章写了她的什么事迹,并从中把握她的为人,注意阅读时不光要用眼,还要动手作好旁批。 师 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讲述烈士刘和珍的事迹? 生 文章中记叙刘和珍事迹主要在一、三、五段,记了三件事,虽然写得简略,但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第一件事是“毅然预定”全年的莽原周刊。 第二件事是参加女师大学潮斗争,“不为势利所屈”,对母校的
7、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第三件事是“欣然前往”执政府前请愿而遭残害。创设情景,品读人物 师 从三件事中我们可看出刘和珍是位什么样的人呢?评价时要从文中找到依据。 生 是进步青年。她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销行寥落的莽原全年,从“毅然”的行为里我们可知她是热爱鲁迅作品的,对进步思想有着强烈的追求。 生 还是位具有反抗精神的青年。在女师大学潮中,她不为势力所屈,同时对母校怀有深情,因为对学校的前途、对同学的未来深深地忧伤以至于“黯然泣下”。 生 是位爱憎分明、勇敢无畏的爱国青年。她为国请愿是“欣然”前往,却遭残害。 生 她很温和,爱笑。作者在第三、四部分反复提到“微笑”“和蔼”,这说明后文反动派所谓
8、的“暴徒”是污蔑毁谤。 师 正如同学们所分析的,鲁迅笔下的刘和珍君是一位温和可爱、爱憎分明、勇于反抗恶势力的爱国的进步青年,但这样一位优秀青年竟然惨死在反动政府阴谋的枪口下。你们认为正处风华正茂的刘和珍这样死得值吗? 生 当然死得其所。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孟子说“舍生取义”。刘和珍君是为了国家民族而牺牲的,是为义而死的。 师 鲁迅先生是怎么认为的呢? 生 他认为她的死是没多大价值的。在第六部分,作者说她的死只会成为“谈资”“流言的种子”,他还用煤的形成来作比,“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说明徒手请愿成效甚
9、微。 师 能具体解释一下这句话吗? 生 这里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煤是如何形成的?需要大量的木材,而形成的只是一小块。可见,木材变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价。那么,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这就表明,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这就是说,在鲁迅看来,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因此没有必要为请愿而付出代价和牺牲。很显然,鲁迅是不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斗争形式的,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 师 解
10、释很准确,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 老师,我觉得鲁迅否定的不是刘和珍君死的价值,他只是不主张采用徒手请愿这种斗争方式。 师 何以见得? 生 在第六部分第2段提到“血痕”“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也就是说她的死会激励活着的人继续去战斗。 师 就这点意义吗? 生 还有第七部分第2段更进一步地说明了她牺牲的意义。 师 哪一句话最能体现这一点? 生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师 这是单句还是复句? 生 是单句。 师 请找出主干。 生 事实为明证。 师 什么意思呢? 生 就是说,刘和珍等人在“三一
11、八”事件中的表现证明了中国女子的勇毅尚未消失。 师 在哪一部分讲到她们互相救助的事情呢? 生 在第七部分详细记叙了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三位女子的遇难过程。 师 为什么作者要这么详细地描述她们的中弹过程呢? 生 一方面要表现反动派的残酷,她们都是在毫无反抗的情况下中弹的;另一方面还表现了三位女子的勇敢和互助精神。 师 这一部分哪句话最能体现鲁迅先生对她们的评价? 生 “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师 在这句话中,有人认为“伟大”是反语,是讽刺反动当局的;有人则认为是赞颂“三个女子”的。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呢?合作探究,深化课堂
12、【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发言】 生 “伟大”是反语,是讽刺段祺瑞卫队对爱国青年的攒射的。这样理解才能和下文的“伟绩”“武功”等反语协调一致,也才能照应“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的说法。 生 “伟大”是赞颂三个女子的。因为这个句子说的显然是“三个女子”,而不是什么“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 生 如果是歌颂三个女子的,怎么能说“惊心动魄”,又怎么能抹杀“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呢? 生 “这几缕血痕”指的是反动当局制造的血案,而不是指三个女子的,不能说是三个女子抹杀了“伟绩”和“武功”。 生 我认为他们的理解都有点片面死板,其实这句话既赞颂了三个女子的“伟大”,同时也揭露和讽刺了反动当局对爱国青年的“攒射”,这并不矛盾。 师 好,同学们,辩论很激烈,而且越辩越明。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辩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烈士们的事迹、牺牲的意义及鲁迅先生的评价,从中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他们为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所作的贡献,不要忘记他们。布置作业 今天的作业就是继续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另外两类人的所作所为,并把握作者的情感。板书设计 爱国者:猛士、苟活者(“我”)等 反动派:段琪瑞政府、所谓的学者文人、有恶意的闲人等 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