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 第一节 晨背关键语句 第1部分 理解教材新知 把握热点考向 应用创新演练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第二课时 考向一 考向二 随堂基础巩固 课时跟踪训练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1数字法记忆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1)内力作用“一和三”:“一种能量来源”: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三种表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2)外力作用“二和五”:“二种能量来源”:能量来源于太阳能和地球重力能。“五种表现”: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返回 2概括法记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侵蚀,山岭渐渐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硬难侵蚀
2、,不成谷地而成岭。3歌诀法记忆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质构造有意义,背斜石油、天然气。向斜可找地下水,隧道、水库断层避。返回 4歌诀记忆主要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流上游下蚀主,沟谷、峡谷流水蚀。山口、谷口积小扇(洪积扇、冲积扇),下游沿海大平地。冲积平原三角洲,流速降低蕴道理。沙丘沙垄移变静,风积水积本质一。以此类推看风蚀,洼地、蘑菇受启迪。返回 返回 自读教材抓基础1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2)表现:地壳运动、和等。(3)影响:使地表变得。2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的、地球重力能等。(2)表现: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等作用。(3)影响:使地表。热能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高低
3、起伏太阳能风化堆积趋于平坦返回 3板块构造学说印度洋亚欧太平洋返回(1)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大板块。(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中。(3)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多火山和。(4)板块相对运动而发生彼此和,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六运动活跃平缓地震碰撞张裂返回 跟随名师解疑难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比较分 类 能量来源 主要表 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外力作用 的关系 内力 作用 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在方向上相反,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种占主导。一般说来,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发展起
4、主导作用 返回 分 类 能量来源 主要表 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外力作用 的关系 外力 作用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能等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等 把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使地表趋向平坦 在方向上相反,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种占主导。一般说来,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返回 2板块构造与地表形态板块 运动 边界类型 示意图 明显 地形 实例 张裂 生长 边界 海岭、大陆裂谷 东非大裂谷、红海 碰 撞 挤 压 消亡边界 碰撞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高大山脉、高原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洋中岛弧、海沟 马里亚纳
5、群岛及海沟 返回 板块 运动 边界类型 示意图 明显 地形 实例 碰 撞 挤 压 消亡 边界 俯冲边界 大陆 板块 与大 洋板 块 俯冲 角小 海岸山脉、海沟 安第斯山脉,秘鲁、智利海沟 俯冲 角大 陆缘岛弧、海沟 太平洋西部的海沟、岛弧链 返回 活学巧用大冲关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判断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A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B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C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D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解析:喜马拉雅山脉位于我国西南部边界地带,从成因上看,是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答案:A返回 自读教材抓基础 1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称为
6、地质构造。2常见类型(1)褶皱:变形变位返回 概念: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力,使岩层发生。挤压弯曲变形基本形态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常形成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常形成或盆地山岭谷地(2)断层:概念: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形成断层。地貌:常形成谷地、或。断裂错动位移陡崖断块山返回 3意义(1)找矿: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构造中。(2)找水:在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地下水。(3)工程建设:隧道、水库建设应尽量避开。背斜向斜断层返回 跟随名师解疑难1褶皱的基本形态地质构造 褶 皱 背斜 向斜 判断 方法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
7、曲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返回 地质构造 褶 皱 背斜 向斜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返回 2.褶皱和断层的比较地质 构造 成因 岩层 变化 主要 区别 图解 地表形态(构造地貌)褶皱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 波状弯曲变形 岩层未失去连续完整性 高大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 返回 地质 构造 成因 岩层 变化 主要 区别 图解 地表形态(构造地貌)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 断裂并沿断裂面有
8、明显的相对位移 岩层失去了连续完整性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返回 断层和断裂返回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它是不是岩石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例如上图中的A、B、C处岩石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所以A、B、C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断裂但无明显位移,故不是断层而仅仅是断裂。返回 3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1)利用向斜找水:“向斜岩层蓄水
9、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如下图)返回(2)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如下图)返回(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位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而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返回(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由于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故断层处常为泉水、湖泊分布地,有河谷发育。可见,断层面底部,
10、水土条件较好,植被则比较茂盛,这是找水的良好标志。返回(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如修水库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向斜是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6)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断层地区的烈度会较大。返回 活学巧用大冲关2读“某地地质地形图”,判断(1)(3)题。返回(1)该地地形成因是()A向斜成山 B向斜成谷C背斜成山D背斜成谷(2)下列有关叙述不可信的是()A该地区曾发生过变质作用B该地区曾是广阔的热带浅海CA处修水利工程要注意塌方渗漏DB处建有大规模煤矿返回(3)研究该地区地质构造
11、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A对现实生产生活意义不大B可针对不同岩石类型和地貌,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规划C该地区贫困,原因是不具有丰富的资源DA地区干旱现象严重,未来的调水工程方向是南北方向返回 解析:第(1)题,依据图例,读图可知,该地层剖面岩石年龄中间老,两侧新;地形是中间高四周低的丘陵山地,因此判断为背斜成山。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B处是变质岩,而煤矿生成和存在于沉积岩中,变质岩中不可能存在煤矿。第(3)题,大理岩、花岗岩均是很好的建筑材料,在花岗岩形成过程中还可能形成金属矿产,石灰岩地带具有旅游开发潜力;A地区干旱,调水方案应从东西两侧的向斜部位开发、调运。答案:(1)C(2)D(3)
12、B返回 自读教材抓基础1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作用、搬运作用、作用、作用等。2流水作用(1)侵蚀地貌:沟谷、瀑布、峡谷,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2)沉积地貌:或洪积扇、冲积平原和。侵蚀堆积固结成岩冲积扇河口三角洲返回 3风力作用(1)侵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洼地等。(2)沉积地貌:、沙垄等。4.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改造地表形态(1)平整土地、挖河修渠、等可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2)不合理的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会产生消极作用。风蚀蘑菇沙丘修筑梯田修建水库返回 读图思考拓认知教材P33图2116本图的主旨是冲积扇的形成。观察图示内容,明确下列问题。(1)冲积扇一般形成于什么位置
13、?提示:冲积扇一般分布在河流流出山口的位置,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分布很广,其他地区也有分布。(2)冲积扇的组成物质颗粒大小有何分布规律?提示:冲积扇的组成物质受流水沉积规律制约,堆积物的颗粒从冲积扇顶端到边缘由粗变细。返回 跟随名师解疑难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不同性质的外力作用因其作用过程和强度不同,对地貌的影响和主要分布区也有很大差别: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破坏地表岩石,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普遍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形成风蚀洼地、沟谷、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等 干旱地区 返回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 冲蚀 使谷底、河
14、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沟壑纵横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 溶蚀 形成石林、溶洞及地下河、漏斗等 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可溶性岩石地区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返回 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搬运作用风力搬运“飞沙走石”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海滨地区作用强烈流水搬运“泥沙俱下”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冰川搬运物质迁移冰川活动地区海浪搬运海滨地区返回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堆积作用 冰川沉积 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 沉积物
15、颗 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沙垄和黄土堆积 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 海浪沉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固结成 岩作用 形成沉积岩 普遍 返回 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返回 探规寻律一点通图示法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返回 3我国的黄土高原黄土深厚、地表破碎,分别是由于()A流水的搬运、侵蚀B风力的搬运、侵蚀C风力的搬运、沉积,流水的侵蚀D流水的搬运,风力的
16、侵蚀、搬运解析:黄土高原厚厚的黄土是来自风力的搬运和沉积作用;其地表的千沟万壑则是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而成。答案:C活学巧用大冲关返回 返回 返回 考向一 板块构造学说 命题视角 1.以区域热点事件为背景,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区域地貌的成因。2.以火山、地震等新闻事件为切入点,考查板块构造的分布及边界类型等。返回 例1(2009上海高考)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返回(1)图示的板块边界是()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B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D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2)以下地貌单元中,
17、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A东非大裂谷 B日本列岛C阿尔卑斯山脉D落基山脉返回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板块海拔高度相近,为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消亡)边界。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得出该板块类型为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边界,阿尔卑斯山脉是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相碰撞形成,东非大裂谷是张裂形成,日本列岛和落基山脉是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形成。答案(1)A(2)C返回 考向二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命题视角1.以地质构造剖面图为载体,考查地质构造的类型和特点及其实践意义。2以典型地貌景观为背景材料,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返回 例2(2011广东高考)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
18、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A断层、向斜、背斜B断层、背斜、向斜C向斜、断层、背斜D背斜、向斜、断层返回 解析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图示信息的判读能力。断层是岩层沿断层面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背斜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是岩层向下弯曲。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丙处岩层向下弯曲,则乙处为背斜,丙处为向斜;甲处岩层沿断层面有相对运动,故甲处为断层。答案 B返回 例3(2011广东高考)研究发现,长江干流江苏段河床在1985年前后平均冲淤状态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淤积转变为冲刷。其主要原因是()A该河段平均流速下降B该河段径流量减少C流域年降水量减少D上游来沙量减少返回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淤积与侵蚀的因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判读能力。流速下降、径流量减少,携带泥沙能力减弱,易于淤积;流域年降水量减少,流入河流的水量减少,也易于淤积;而上游来沙量减少,原先淤积状况可能发生明显变化,由淤积转变为冲刷。因此选D。答案 D返回 返回 点击进入随堂基础巩固 返回 点击进入课时跟踪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