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8930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1.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6页
第6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7页
第7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8页
第8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9页
第9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76页
第76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77页
第77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78页
第78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79页
第79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80页
第80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81页
第81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82页
第82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83页
第83页 / 共84页
2012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新人教必修4).ppt_第84页
第84页 / 共84页
亲,该文档总共8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5讲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梳理基础练习能力提升实质核心矛盾联系发展是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构成引起联系是矛盾的表现形式发展是矛盾运动的结果辩证法体系 总特征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联系的观点。1.什么是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普遍性(1)含义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提示】“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不等于“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因为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2)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提示】联系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观上贯彻了唯物

2、论思想。3.联系的客观性 (1)含义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表现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它们都是客观的。区别自在事物的联系:人类产生前就存在的自然物本身固有的种种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通过人类实践建立起来的种种联系。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是自在事物的潜在联系的显化和实现。【接疑】为什么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1)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2)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才能形成;(3)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3)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

3、 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拓展】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把握联系的客观性一方面,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随意创造事物的联系。另一方面,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如:南水北调、京沪高铁、互联网等。4.联系的多样性 (1)含义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2)表现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3)方法论要求 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尤其

4、是把握事物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5.联系的多样性之二:条件的多样性。(1)含义 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诸要素的总和。一切事物都处在联系中,因此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联系的多样性与条件的多样性密切相关。(2)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拓展】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把握事物的条件 一方面,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可以变不利条件为有

5、利条件,或者创造所需要的条件。另一方面,改变条件也是有条件的,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或创造条件。6.联系多样性的表现之一: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1)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 区别含义不同(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地位不同(主导和统率、服从和服务)。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联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关键部分的对起着决定作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方法论要求(两个方面)第一,整体处于主导地位,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第二,部分影响整体,要求我们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7.整体与部分辨证关系的深化:系统观

6、(1)含义 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提示】整体与系统的关系 “一定意义上”强调二者具有共同点,但又有区别。(系统更强调整体、有序、优化)(2)系统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3)方法论要求:系统优化的方法 第一,从认识方面来说,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又要把系统和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第二,从实践方面来说,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重视整体的功能;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

7、构的有序性,使各要素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力求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二、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二:发展观 1.发展的含义和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提示】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关系 运动变化有两种情形:一是前进性的;二是倒退性的。发展特指前一种情形,因此发展是运动变化,但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拓展】关于新事物与旧事物 a.什么是新事物?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判断是否新事物的标准,不是形式的新旧,不是产生的先后,不是一时力量的强弱,其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b

8、.新事物永远是新事物吗?新事物也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会永远是新事物。c.新事物与旧事物毫无关系吗?新事物在旧事物中孕育产生,是对旧事物的“扬弃”。2.发展的普遍性 (1)表现 第一,自然界是发展的;第二,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第三,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整个世界都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提示】世界永恒发展是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包含的趋势,而并非指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处于发展之中。发展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要把事物的过去和将来联系起来考察。3.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 (1)量变和质变的区别 含义 特征 表现 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 质变 事物

9、根本性质的变化 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 【提示】(1)量变有两种情形:一是事物在数量(大小、速度、程度)的增减,二是场所的变更(结构发生变化)。(2)质变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质变也是多方面的。(2)量变和质变的联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第四,事物的变化发展就是经由量变到质变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提示】(1)量变必然引起质变吗?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2)量变引起质变就是发展吗?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形,一是前进性的,二是倒退性的,只有前者是发展。(3)方法论要求 第一

10、,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不能缺乏信心、优柔寡断。(4)割裂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的错误思想 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是形而上学的思想,如:生物激变论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庸俗进化论承认量变,否认质变。4.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1)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第一,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和发展,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二,社会历史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第三,综上所述,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2)为什么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第一,新事物的发展总

11、要经历一个由弱到强的过程。第二,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与接受也有一个过程。第三,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3)方法论要求 第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要求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促使新事物的成长壮大。第二,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 1.什么是矛盾 (1)含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这就是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提示】(1)“两个方面”不是任意的两个方面,而是构成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2)“两个方面”是具体的、多样的,不局限于“好”与“不好”两个方面

12、。(2)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统一性 同一性(统一性)斗争性(对立性)区别含义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属性和趋势表现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渗透、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相互区别;相互排斥。哲学上讲的“斗争”与生活中讲的“斗争”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条件相对的,有条件的绝对的,无条件的联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对立统一规律 方法论: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看到对立。(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不能将对立和统一分别理解为矛盾的双方

13、。事物包含两个方面,是指事物的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不应称为矛盾,两个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才称为矛盾。而“对立”和“统一”则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不能认为“统一”是矛盾的一方,而“对立”就是矛盾的另一方。不能把具体矛盾等同于矛盾概念。矛盾概念是对万事万物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矛盾则是矛盾的具体表现。两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能把哲学上的斗争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斗争”,这两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提示】2.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矛盾也具有客观性。(2)方法论要求 第一,矛盾是普

14、遍的,又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提示】矛盾不仅是普遍的,也是客观的,是事物固有的,人们不能任意地制造和消灭矛盾,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矛盾,通过改变矛盾的条件来改变矛盾的状态甚至解决矛盾。第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分为二的全面分析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片面观点(一点论)。3.矛盾的特殊性(1)原理内容 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表现:第一,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第二,同一事物在的不通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第三,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

15、盾、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各有其特点。这种特殊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这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叫根据这些不同的矛盾就是区分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依据;(2)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含义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地位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意义 第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第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3)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二,分析不同事物的不同矛盾。第三,分析同一事物在

16、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矛盾。第四,分析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以及同一矛盾中两个不同方面。第五,反对不顾时间、地点、条件的“一刀切”。1.全面理解“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从唯物论角度: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辩证法角度: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从认识论的角度:认识的不断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含义略略依据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矛盾特殊性原理侧重问题侧重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侧重按客观规律办事侧重解决不同的问题从属范围唯物论辩证法方法论地位基础、前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联系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一定要做到从

17、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普遍性特殊性存在于离不开相互联结相互转化 第一,矛盾的普遍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2)方法论要求: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我们

18、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并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工作方法【提示】(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者是从事物的性质上来讲,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不能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因为普遍性是千差万别的、具体生动的,而普遍性是抛开了许多非富多彩的、具体生动的特殊性,只是概括、抽象出了它们的共同的本质。电脑处理器硬盘内存显示器系统平板笔记本移动掌上台式部分共性个性整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台电脑的构成各种电脑的共同特点普遍性特殊性相互联结相互转化两种情形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 5.主、次矛盾辩证关

19、系 (1)含义 (2)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在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互相依赖、互相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对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发生影响。)(3)方法论:要善于抓中心、抓关键、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适当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6.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1)含义 (2)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决定事物的性质;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方法论:看问题要全面,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不忽视矛盾

20、的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比较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区别前提不同在复杂事物的许多矛盾中在同一矛盾的矛盾双方中作用不同对事物发展的方向起决定作用对某一事物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研究问题不同矛盾发展不平衡问题矛盾两个方面发展不平衡问题方法论不同抓住关键、中心、重点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主流运用领域不同一般运用到“做什么”事情上一般用到“看什么问题上联系都是矛盾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都要求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主次矛盾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 中心、重点、关键、根本、核心、首位、重中之重、第一要务性质、本质、实质、主流、主体、大局、方向 7.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哲学依据 主次矛盾的

21、辨证关系、矛盾主次方面的辨证关系 基本内容 第一,两点论:第二,重点论:第三,两者的关系: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反对的错误倾向 第一,脱离重点的两点论是形而上学的均衡论 第二,脱离两点的重点论是形而上学的一点论 矛盾 基本属性 承认矛盾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关系 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矛盾分析法对立统一 普遍性 特殊性 特征 8.矛盾分析方法 四、辩证否定观(一)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1.辩证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原理内容(1)辩证否定的内涵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辩证否定

22、的特点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辩证否定的实质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方法论:要树立创新意识 (1)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和权威;(2)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2.辩证

23、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方法论:要树立创新意识(1)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2)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二)理解创新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从实践的角度)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4、。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促进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辩证的否定观形而上学否定观否定的动力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与肯定的关系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肯定中包含着否定。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地割裂,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比较辨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 辩 证 法 联系观点 发展观点 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孤立观点静止观点片面观点全面观点辩证

25、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1.(2009 江苏)2009年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这将带动200万吨钢材和1 200万吨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这表明()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A.B.C.D.解析:修建京沪铁路属于人为之事的联系,这是在事物已有联系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建立的,具有客观性,铁路修建将扩大需求,拉动就业,反映了联系的普遍性,正确;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是错误的。答案:C 2.(2008 重庆)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 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 师引进了多

26、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 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 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 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能使洋菜 “本土化”,是因为 ()A.主观联系是对客观联系的反映 B.客观联系是主观联系的外在表现 C.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 D.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建立事物新的具体联系 D3.(2009 北京)医学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身体健康与其血液PH值有关,如下图所示从健康与非健康角度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PH值在7.35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B.PH值在6.8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C.PH值在6.8和7

2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D.PH值在7.35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A4.(2009 广东文基)“六十年像长河,有缓流也有急流;六十年像画卷,有暖色也有冷色;六十年像乐曲,有高音也有低音;六十年像史诗,有欢乐也有痛苦。”新中国建国六十年历程体现了()A.量变与质变的统一B.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C.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D.新事物取代旧事物B5.(2008 上海,不定项)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下列成语体现这个方法论的是()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A

28、CD6.(09年安徽9)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一是“取类”,把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集中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类性,“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二是“比象”,在对“类”有了认识之后,“因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包含的哲理是A.把握主要矛盾才能抓住问题关键B.从整体着眼才能把握局部的性质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B)7.(2010 北京卷 27)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回答不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29、”上述问答表明“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不孝”的表现大体相同“孝”的要求要体现个性“孝”的方式应因人而异A B C D解析:“孝”要因人而异,这是具体文图具体分析的典型体现,不同的回答体现了一个共同的主体“孝”共性,顾排除,选D答案:D8.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表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应该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矛盾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矛盾特殊性寓于矛盾普遍性之中A.B.C.D.A9.(2009 天津)人

30、民公园是天津市仅存的清代私家园林。该公园改造方案曾计划拆除砖砌围墙,引起社会各界热议,市民纷纷建言献策,网友踊跃发帖讨论。有关部门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汲取合理建议,决定遵循中式园林习制,不拆围墙,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重塑昔日江南园林景观。人民公园改造方案的制定过程是()A.肯定与否定的统一B.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C.量变与质变的统一D.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解析: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的否定观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实质是“扬弃”。人民公园改造方案的制定过程就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故选A。B、C、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A10.

31、(2009 北京)某班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主题,展开探究性学习。部分同学认为“经济建设更重要,国家应该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上来”;部分同学则提出“社会建设更重要,应该加大社会建设投入”。你如何看待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对立统一关系?答案:(1)对立: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有区别的,它们的目标、内容和途径不同,在财政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支出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建设支出和社会建设支出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2)统一: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相互依存的,前者为后者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后者是前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片面强调经济建设或片面强调社会建设的重要性都是错误的。要全面地看待二者关系

32、,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1.(2009 北京)“蝴蝶效应”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不仅体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藏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它揭示了()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 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 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A.B.C.D.解析:“蝴蝶效应”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故正确;

33、正是由于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才会导致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正确。中不论是“偶然因素”还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都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因而是错误的。答案:B2.(2010江苏卷30)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这对于加快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的提升,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搞好局部有利于推动整体的发展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实行调控整体的功能状态极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政府努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A.B.C.D.(A)3.(2010新课标卷23)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中华鲟被誉为

34、“活化石”。2009年10月4日,我国某研究所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这是人类在保护这一濒危物种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从联系的观点看,人工繁殖中华鲟的成功说明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然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离开了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ABCD解析:观点错误,自然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要以自然事物的联系为基础来实现。说法是正确的,但题意是:在尊重事物的真实联系基础上,人工繁殖中华鲟的成功。因此和题意明显不符。答案:B 4.“兢慎”一词,见于

35、唐杜荀鹤泾溪一诗:“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首诗的哲学寓意主要是 ()A.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B.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向对立面转化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决定认识程度 B5.(2010福建卷36)北极熊变瘦了!科学家说,由于污染增多,污染物进入北极熊体内使其体型缩小;全球气候变暖,海洋冰面减少,北极熊要花费更多的能量猎食,这样就限制了它的生长。下列选项中与“北极熊减肥”现象所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水集鱼聚,术茂鸟集对症下药,量体裁衣上律天时,下袭水土物我一体,心物一体ABCD解析:“北极熊减肥”现象体现的是根据

36、气候变化,主动作出调整,以适应环境,求得生存。体现了联系的有条件性。符合。体现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体现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答案:A6.(2010江苏卷 31)针对中小学办学中存在的偏流国家课程计划、片面追求升学指标、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过长等问题,2006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五严”规定。这表明 A制度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B理论创新决定实践创新C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D)7.(2010安徽卷11)求真、向善、塑美,既是人类追求的精神理念,也是人们奋斗的价值目标。下列选项与此相符合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37、索。(屈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ABCD解析:试题以求真、向善、塑美的价值追求立意,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的能力,引导考生积极求真、向善、塑美,提高精神修养。侧重求真,侧重向善,侧重塑美,体现矛盾的对立统一,本题正确选项为A。答案:A8.(2010四川卷30)“竹竿效应”源于对果农收摘果实的观察,果农常用竹竿收取有刺大树上的果实,只有竹竿最长的才能收得最多。“竹竿效应”蕴含了应将关键因素作为“竹竿”,“竹竿”有多长,水平就有多高的道理,这给

38、我们的哲学启示是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结的,要善于全面分析和处理矛盾全局和部分是相互制约的,要学会处理好关系全局的决定因素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统一的,要学会有效促进事物从量变到质变A B.C.D.解析:竹竿效应说明,要将竹竿 提高水平的关键因素,这就体现了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观点一重点论的观点,体现了抓好关键部分以提高整体水平的观点,因此,正确。项强调了两点论,与题干不符。题干材料说明了主次矛盾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非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所以不能入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竹竿效应的内涵。答案:B9.(2009 全国)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

39、,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从灾难到进步,其中体现的深刻哲理是()“灾难”和“进步”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灾难”向“进步”转化是无条件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灾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进步”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灾难”促进“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些外因的决定作用A.B.C.D.解析:灾难和进步属于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从“灾难”到“进步”,体现的是矛盾的同一性,正确,应选。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观点错误,不选。本身说法错

40、误。答案:B10.2004年以来,中国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形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今天,中国已步入高铁时代,并正在成为高铁技术输出国。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表明创新就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创新的过程必定是“扬弃”的过程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ABC D解析:创新是“扬弃”,是既否定又肯定,故错误,正确;从材料看,中国通过创新,取得了技术成果和生产力发展,而未涉及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故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B物联网是创新的成果,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仍然要以不断的创新为动力。运用生活与哲学中有关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如何促进物联网的发展。11.(2010北京文综)答案:相关主题应增强创新意识,进一步加强物联网的核心和关键技术的创新;根据物联网发展的客观要求,适时调整于此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部分和环节;在实践中变革思维方式,不断发展和建立新的联系并拓展物联网的应用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