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8929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79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55页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7讲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第27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课程标准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2.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考点基础知识梳理与解读考点一 宋明理学一、理学出现的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_、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解读】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社会动荡时期,有利于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传播,这严重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_”的主张,儒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3.

2、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_、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了_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二、程朱理学1.含义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的儒学。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2.思想主张(1)二程:a.宇宙观:_是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b.伦理观:把天理和_直接联系起来。c.认识论:提出“_”,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2)朱熹:a.宇宙观:理之源在于_,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_。b.伦理观:强调“存天理,灭_”

3、。【解读】朱熹所说的“人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c.认识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月_之善,而不是求_之真。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3.地位影响(1)地位:成为_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哲学。(2)影响: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但扼杀了_;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形成了“朱子学”学派。【解读】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是使儒学普及化、通俗化。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三、陆王心学1.背景(1)明中期后,_日益尖锐,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2)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_,才

4、能挽救统治。【解读】“理学”和“心学”不是继承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心学”也是“理学”。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2.思想主张(1)南宋陆九渊:a.宇宙观:“_”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b.伦理观:将人心与_联系起来。c.认识论:穷理不必_,只需_就可得到天理。【解读】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2)明朝王阳明:a.宇宙观:宣扬“_”“心外无理”。b.伦理观:将人心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c.认识论:提出“_”和“知行合一”的学说。【解读】宋明理学有两条途径:“

5、格物致知”和内心反省。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3.地位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_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解读】客观评价宋明理学(1)积极: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意识。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2)消极: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封建伦理,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摧残扼杀人性,压抑思想

6、进步。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自我校对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考点二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背景1.政治上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2.经济上(根源)_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经济发展。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3.阶级上工商业者阶层壮大,他们强烈要求反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4.思想上_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要求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二、思想家1.李贽的主张(1)是非标准:要求破除对_的迷信,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的变化而变化。(2)反对封建礼教:批

7、判道学家“存天理,灭_”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_。【解读】李贽只是反对宋明理学对人的束缚,并不完全否定儒学思想。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2.黄宗羲的主张(1)认为_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2)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提出_的思想。【解读】黄宗羲的政治主张主要是针对君主专制而言的,他不仅批评君主专制,而且还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黄宗羲还提出“工商皆本”思想,这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与发展的反映,有利于经济发展。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3.顾炎武的主张(1)倡导_,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_的现实问题。【解读】经世致用思想是针对当时不切实际

8、的社会风气而提出的。(2)分清“亡国”与“_”的区别,提出每个人都有责任保卫国家,有利于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解读】顾炎武还提出了“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众治”主张,以限制君主专制。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4.王夫之(1)认为世界是_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_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解读】具有唯物思想的思想家有:荀子、张载。(2)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3)认为_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解读】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并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儒学,而是在特定条件下

9、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他们未建立起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他们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没有跳出封建传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自我校对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本讲知识体系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重点知识探究探究一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史料研读】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出自朱文公文集卷七十材料二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而已。象山先生全集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10、读史技巧】(1)从材料一中“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理”使社会伦理化,伦理道德天理化。(2)从材料二中“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表明材料强调的是陆九渊主张用本心体验天理。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请回答:(1)清人戴震说:“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如何理解“以理杀人”?(2)在“穷理”的方法上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何明显不同?【答案】(1)理解:理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2)不同: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陆王心学强调“内心反省”。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总结升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1)相同点:思想

11、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为,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地位和影响: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2)不同点:宇宙构成: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道德主张:理学主张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格物致知”的方法)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人应通过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宋明儒学从理学到心学的发展,

12、体现了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心学的提出,表明了儒家思想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的转变。儒学的发展也反映出儒学在不断吸取其他思想的有益成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探究二 关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史料研读】材料一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材料二 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顾炎武亭林文集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读史技巧】(1)从材料一中“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可知材料表明李贽反对盲从孔

13、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2)从材料二中“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表明顾炎武注重实学,讲究经世致用。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请回答:(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根源是什么?(2)结合所学回答,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局限。【答案】(1)根源:明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2)局限: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总结升华】关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1)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批判:黄宗羲批判“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14、”的新思想。顾炎武继承先秦儒家关注现实民生的思想,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先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2)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和表现: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十分惊惧反传统、反教条表现特点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

15、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提倡“经世致用”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高考真题解密考向一 唐朝时期的儒佛道地位【例1】(2014新课标全国)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答案】C【解析】A项表述太绝对,是错误的,如本题中尽管皇帝灭佛,但佛教在中国

16、并没有因此而消亡;B项不符合史实汉武帝始,儒家思想获得正统地位,并延续整个传统中国,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最大;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盛行,社会基础并不薄弱,故D项排除。通过排除法,可知正确选项为C项。此外,还可联系教材知识点“三教合一”,即儒、道、佛三种思想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儒学虽然面临挑战,但最终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在宋明得以成熟,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正统地位,可进一步确定正确选项为C项。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考向二 宋明理学(一)理学家的主张【例2】(2014新课标全国)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

17、.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二)理学的影响和地位【例3】(2014广东)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的影响。红楼梦成书于清朝前期,故排除D项;此时孔子仍备受封建统治阶级的推崇,诗经也成为八股取士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排除B项;此时的知识

18、分子仍热衷于科举考试,贾宝玉也未弃儒经商,故排除C项;由题目中的信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可知宋明理学在明清时期备受统治阶级的重视,居于统治地位。故应选A项。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例4】(2014大纲全国)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宗法观念与理学的关系。重血缘、重宗法、以家庭为单位、以孝悌为基础的宗法观念与程朱理学倡导的“三

19、纲五常”是一脉相承的,故选C项。宗法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无法解释修家谱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A项错误。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项不符合史实,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但其影响延续后世。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针对训练1.(2013广东)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答案 D解析“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先假定承认对方(辩论赛常用的方法),接着一个“但”字表示转折,我方认为:“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

20、堂堂地做个人”,显然“仁义”自在“我心”。不读书识“理”,照样“堂堂正正”做人,原来“理”在每个人的“心”中。故选D项。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2.(2013新课标全国)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答案 C解析 在两宋时期统治者依然以传统孔孟之道作为统治思想,朱熹的理学(新儒学)被称为伪学,因为相对于孔孟之道,理学增添了许多新思想如“理为万物本原和三纲五常”,没有被两宋统治者接受直到明朝时期才成为官方统治思

21、想。A项与此题无关,B项不是促成变化的原因,排除B项。D项心学当时没有成为官方哲学。故选C项。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3.(2013福建)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答案 D解析 解题关键在于对“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这段话的理解。A项“三纲五常”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22、材料没有表达出这个意思;B、C两项都缩小了材料范围,只提到了一个方面“去恶从善”“保守家业”,故选D项。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4.(2013江苏)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何兹全中国文

23、化六讲训约十四条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冶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答案(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3)态度:崇尚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请做:题组层级快练(二十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