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水平测试 点击进入Word文稿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司马迁作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班固作汉书,书未成而作者因与外戚窦宪的关系,死于狱中,事在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 92 年)。一属西汉,一属东汉,相去公元元年各约 90 年。今日看来,这两部书好像联袂而出。其实它们间隔了大约 180 年,等于我们现在距离清嘉庆朝的时间。史记为私人著作,汉书则经皇帝看过,有国史的色彩。司马迁自称“成一家之言”和“藏之名山”,已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况且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两位史家的个性
2、癖好不同,这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在公元前 90 年和公元 90 年,中国的史家和思想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已有大幅度的变化。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斥百家,独尊儒术。我们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而是为了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他坦白地承认提倡学术,旨在支持当时政权。武帝之置五经博士、立学校之官、策贤良,都从此宗旨着眼,从此中国庞大的文官集团有了他们施政的正统逻辑。司马迁和董仲舒同时代,他读书不受这种政策的影响。而到了班固生活的年代,“正规的”儒家思想已有一百多年的基础。司马迁和班固一样,自称是周公和孔子的信徒。可是今日我们一打开
3、史记,随意翻阅三五处,即可以体会到作者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爽快淋漓,不拘形迹,无腐儒气息。他自称“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应当是一种真实的写照。他所崇奉的“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也可以说是源于儒家道德,可是这立场就已经和经过正统限制的所谓儒家不同了。史记里写荆轲和高渐离饮酒击筑,又歌又泣,旁若无人,已近于董仲舒所说的“邪辟”。并且项羽是汉高祖刘邦的死对头,而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若在后代必称“项酋”“伪楚”,而“本纪”只能降格为“载记”)。文中又把项羽写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角色,其英雄末路,令人怜惜。与之相较,刘邦反像一个伪君子。史记除了刺客列传之外,
4、还有滑稽列传日者列传和龟策列传,可谓涉及九流三教,有呈现整个社会之剖面的样子。班固书里虽有东方朔传,却不再缕列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也因其如此,司马迁就受到班固的指责。汉书里就有司马迁传,内中批评他“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这些地方还不足以表现班固的正统思想,最使我们看出他的作品在历史上是属于“罢斥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产物的,乃是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这表里列有 1931 位古代名人,包括传奇中的人物如女娲氏、有巢氏,论语中有名的孔门弟子,春秋中的国君等,至秦亡为止。由作者“显善昭恶”的原则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
5、等九则。内中得“上上圣人”者 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以周公、孔子殿后。仲尼之外即再无圣人,孟子也只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申子、墨翟、韩非都属“中上”,与孙膑、白起一流。刺客荆轲则为“中中”,和孟尝君、吕不韦同品。而“下下愚人”里既有蚩尤、共工、三苗,也有倾国倾城的褒姒和妲己。秦始皇虽焚书坑儒,班固只贬之为“中下”,因为他下面还有二世胡亥列入“下中”,宦官赵高列入“下下”。因此,我们也可以推想出世俗观念中儒家的拘泥,并不一定是孔子和他门徒的真性格。那些呆板多方面的样子,还是后人所造,其目的在于维持文官集团的紧凑。总算还是中国读书人的运气好,得有太史公司马迁在兰台令班固之前写作
6、,否则没有史记,径由汉书开二十三史之端,中国史学的传统,必更趋向“文以载道”的方针,更缺乏“百家殊方”的真实性和生动活泼了。(选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A史记里的人物涉及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如日者(占卜的人),而汉书秉持官方正统思想,不记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B史记和汉书在对待项羽的态度上差异明显,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这在汉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C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的宗旨和班固作汉书的宗旨有很大不同,这就决定了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D史记为私人著作,而汉书则经皇帝看过,带有国史的色彩
7、,因此汉书在编修上要比史记更为严谨和准确。答案 B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概括的能力。A 项,“不记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错,根据原文第 5 段“班固书里虽有东方朔传,却不再缕列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可知,汉书并不是不记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而是很少记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C 项,“这就决定了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强加因果,由原文第 2 段“司马迁自称成一家之言和藏之名山,已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况且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两位史家的个性癖好不同,这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可知,选项中“这就决定了”前后的内容无因果关系;D 项,“汉书在编修上要比史记更为
8、严谨和准确”的说法于文无据。解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从作者的写作宗旨、个性癖好及作者所处社会环境等方面论证了史记和汉书在取材行文上的差异。B文章以刺客列传项羽本纪等为例,论证了司马迁是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作风来写作史记的。C文章以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为例,论证了班固坚持不“缕列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的写作原则。D通过对比和举例论证,文章得出了汉书更秉持官方正统思想,更趋向“文以载道”,史记更爽快淋漓,不拘行迹的结论。答案 C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论证了班固坚持不缕列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的写作
9、原则”错误,由第 7 段原文“这些地方还不足以表现班固的正统思想,最使我们看出他的作品在历史上是属于罢斥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产物的,乃是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可知,举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为例,是要论证班固的作品在历史上是属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产物,而非论证他的写作原则。解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董仲舒尊儒的真正目的在于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为当时的政权服务。班固受其影响,并体现在汉书的创作中。B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表达了对司马迁的看法“是非颇缪于圣人”,他认为史记的叙史观念有悖于圣人之道。C司马迁的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未受到“罢黜百家,独尊
10、儒术”的影响,这对中国读书人来说,是幸运的事。D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孔子及其门徒的形象,多半出于汉朝“独尊儒术”以后的历史典籍,这些形象并不是他们的真实形象。答案 D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 项,“这些形象并不是他们的真实形象”的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最后一段“我们也可以推想出世俗观念中儒家的拘泥,并不一定是孔子和他门徒的真性格”可知,作者只是“推想”,说“不一定”是孔子及其门徒的真实形象。解析(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司马迁评传司马迁受腐刑在天汉三年十二月,出狱大约在天汉四年二、三月。这年司马迁四十九岁,出狱后被用为中书令。中书
11、令本由宦官充任,而司马迁因受腐刑得此官,他认为是人生极大的耻辱。他在报任安书中凄怆满怀地诉说他的痛苦,司马迁一气排列了十种耻辱,这都是人世间的极大不幸,而“最下腐刑极矣”。它使司马迁陷入了欲生不得欲死不能的痛苦境地,“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在这种心境下,给予司马迁以生的力量的,唯有那无声的立言事业还未完成。司马迁身受腐刑,体味深重,人主的喜怒无常,便意味着人臣的祸福莫测。专制主义的荼毒,擦亮了司马迁的眼睛,使他看清了“明主”这一绝对君权的残忍本质,深深认识到过去“以求亲媚于主上”是“大谬不然”,于是一反常态,表现了对国事、世事的冷漠
12、。太始四年(前 93),司马迁已五十三岁,任中书令已五年,他除了埋头撰述史记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这时,司马迁的好友益州刺史任安,心中沉不住气了,他觉得要给司马迁以鼓励,给他写了一封信,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任安的信,好似一石击起千层浪,它把司马迁积滞在心中的郁闷引发出来,爆发在回信报任安书中。在这封信中,司马迁把他对世情的感慨,对人生的悲愤,对专制君王的认识,对理想事业的追求,尽情地倾吐出来,如泣如诉,慷慨悲凉,理正而辞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两千多年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既然宫刑是人生最大耻辱,为了人的气节尊严,就应早早自裁结束耻辱;但为了实现著述理想,立名后世,必须坚强地活下去
13、;可是活下去,又遭世俗非议,等于继续受辱,即“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这种既觉得应该死而又不能去死的思想纽结,折磨得司马迁神不守舍,多次想到去自杀。最后司马迁抉择了隐忍立名的自新之路。也就是说功名重于名节。当一个人功名已就,或者以死可以立功名时,就要毫不犹豫地去死节;当一个人才能未尽,功名未立,死节不过如九牛一毛,不能产生社会影响时,他就应该隐忍发愤,建立功名。司马迁正是在这一基准点上找到了死节与立名的统一。所以在史记中,他既表彰那些死节者,又表彰那些隐忍苟活者,把历史人物的死写得生动有情。史记中写了许多不甘屈辱,为保持名节而死的义士。齐国布衣王蠋在齐国沦丧濒于灭亡之时,仍“义不北面于燕,自
14、尽身亡”;田横耻于降汉,自刎而死,他的五百宾客闻田横死,“亦皆自杀”;李广不堪“复对刀笔之吏”而自杀;项羽兵败愧对江东父老而自杀。司马迁称赞这些慕义而死的人,具有“高节”,“岂非至贤”,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像屈原那样“死而不容自疏”的高洁之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然而,在逆境中奋发,忍辱负重的志士,更加难能可贵。勾践卧薪尝胆,坚韧顽强,发愤雪耻,终灭强吴而称霸王,司马迁不仅许之以“贤”,还赞其“盖有禹之遗烈焉。”伍子胥弃小义,雪大耻,名重后世,司马迁赞其为“烈丈夫”。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履典军奉旗者数矣,可谓壮士”,但是,当他被刘邦捉拿,为人奴而不死,受辱而不羞,“终为汉名将”,司马迁赞其
15、为“贤者诚重其死”。这后一种忍辱负重的志士,司马迁认为更是值得敬仰的男子汉,“烈丈夫”。这一观点,不仅与世俗相违,而且颇谬于圣人的是非。一般世俗观点,认为忍辱负重是贪生怕死,若被刑戮,“中材以上且羞其行”。孔孟遗教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那些一遇侮辱就轻身自杀的人,在司马迁看来只不过是无可奈何的表现,并不是真正的勇士。慕义而死,保持名节;忍辱负重,自奋立名,怎样处理好这二者的界限是很难的。前已述及,司马迁提出了一个“人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标准。人生最宝贵的生命不是不可牺牲,而要让它闪光,死得有价值。一个人若不能对社会作出贡献待后人评说,而仅仅以一死来对黑暗进行抗争,岂不是“若九牛亡
16、一毛,与蝼蚁何异!”司马迁在忍辱与生死的痛苦抉择中懂得了人生的意义,他从沉痛中奋起,坚强地活下来,决心以最大的毅力来完成史记。司马迁终于从个人的悲怨中解脱出来,忍辱著书,留下了宝贵的实录作品。这种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值得我们敬仰的。(节选自张大可著的司马迁评传)4下列对司马迁著书的内容和所写人物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忍辱发奋,在史记这部传世之作中写下了忍辱与生死的痛苦抉择、人生的意义和个人的悲怨。B司马迁把对世情的感慨,对专制君王的认识,把个人的不平和愤懑,宣泄在对历史人物的褒贬上。C史记中写了许多不甘屈辱、为保持名节而死的义士。如王蠋、田横、李广、项羽等。D史记中
17、写了很多在逆境中奋发、忍辱负重的志士。如勾践、伍子胥、季布等。答案 A答案 解析 司马迁“写下了忍辱与生死的痛苦抉择、人生的意义和个人的悲怨”错,原文是说“司马迁在忍辱与生死的痛苦抉择中懂得了人生的意义终于从个人的悲怨中解脱出来”。解析 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发愤著书,所谓“发愤”,就是指一个人身处逆境而其志不屈,更加激扬奋发而有所作为。司马迁就是如此。B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凸显了他崇高的人格。C本文择取了司马迁的重要人生阶段,评述了他发愤著书的主要内容,明确了史记的内容、体例,升华了史记的主题。D司马迁
18、身受腐刑,使他看清了世情的冷漠和君权的残忍本质,于是表现了对国事、世事的关心。答案 A答案 解析 B 项,“全方位展示了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于文无据,本文并没有对“司马迁忍辱负重的人生轨迹”作全方位展示。C 项,“明确了史记的内容、体例”此文没有介绍史记的体例。D 项,“表现对国事、世事的关心”不对,原文第二段是说“于是一反常态,表现了对国事、世事的冷漠”。解析 6司马迁认为忍辱负重的志士,更是值得敬仰的男子汉。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答:答案 我赞同司马迁的观点。那些一遇侮辱就轻身自杀的人,只不过是无可奈何乃至懦弱的表现,并不是真正的勇士。人生最宝贵的生命不是不可以牺牲,而是要让
19、它闪光,死得有价值。那些轻易自杀的人,他们的死有何价值?怎么比得上忍辱偷生,以创造更有价值的人生?司马迁没有选择自杀,而是选择从沉痛中奋起,坚强地活下来,以最大的毅力完成史记。这就是活得有价值的表现。司马迁是一位真正的勇士,真正的男子汉。这也是为什么那些能够经受得起艰难环境磨炼的人才更容易做出一番事业来的原因。答案 解析 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概括原因,首先明确自己对司马迁观点的看法是赞同的。然后结合原文第五段“一遇侮辱就轻身自杀的人,只不过是无可奈何的表现,并不是真正的勇士”说明人的生命是宝贵的,要死得其所。另外,在分析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司马迁的人生经历进行分析。解析(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
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角儿黄建东庆和班班主蔡魁,在小城绝对称得上是个角儿。蔡魁很小的时候就随着庆和班走南闯北,因其唱、念、做、打,功夫俱佳,且扮相极好,唇红齿白,活脱脱一个赵云转世,让台下一帮懂戏的票友如醉如痴。出道不久,便有“活赵云”之美誉,故而老班主病逝后,年纪不 过三十的蔡魁便挑起了重担。也是机缘巧合,那年,庆和班辗转来到小城,恰逢小城首富浩然茶庄的老板周复古为其父亲举办六十寿诞,由蔡魁领衔唱了一出长坂坡,他那一亮相,真是技惊四座,演出当然也相当完美,一夜之间,庆和班红遍小城。之后由周复古出面延请庆和班在小城多逗留些日子,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一留,庆和班就在小城扎下了根。在蔡
21、魁的眼里,周复古不仅爱戏,更懂戏,两人经常在一块儿聊戏、品茗,高兴了还会对上几句,让蔡魁颇感惊讶的是,周复古的“老生”角色表演得竟也字正腔圆,很见功夫。那一年元宵节,原定在祥和戏院公演全本折子戏将相和,可就在两天前,饰演蔺相如的老生在出城办事的途中,被一伙悍匪误杀,而演出广告早已张贴出去,所谓救场如救火,周复古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他和蔡魁的配合可谓天衣无缝,小城再次沸腾,这下算是挽救了庆和班。自此之后,蔡魁视周复古为恩人,两人遂成生死之交,后来周复古还把自己的一个远房表妹介绍给蔡魁,两人算是又搭上了一层亲戚关系。转眼已至民国二十六年的年底,这一年日本人占领了小城,平静的生活被战争打破,许多人没
22、有了听书看戏的雅致,庆和班的日子也就举步维艰,蔡魁眼瞅着都快支撑不下去了。这个时候周复古再次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兄弟,听我的,咱哥俩就照着小林太君的意思,再合唱一出将相和,你的庆和班也就起死回生了。”小林纯一郎,小城驻军中佐,是名中国通,一心想把小城打造成“大东亚共荣”的一个典范。将相和这出戏突出一个“和”字,只有“和”了,一切才都顺了,小林纯一郎早已被此起彼伏的地下组织搞得焦头烂额了,还是维持会会长周复古为他出了这个主意,到时候再请上一些报社记者大肆宣扬一番,表面上看绝对是一个太平世界。可是却遭到了蔡魁的抵制。小林纯一郎恼怒异常,却又冲动不得,小林纯一郎知道,蔡魁毕竟是个角儿,在小城影
23、响很大,只有蔡魁出场,那演出的效果才会达到,否则于是周复古主动请缨,前来说服蔡魁。“兄弟,我知道你不愿意,可如今这世道,生存才是最主要的,一旦惹怒了皇军”周复古发现蔡魁依旧不为所动,遂换了一种口气,“兄弟,你不为自己想想,也得为雪儿和壮儿着想吧,万一他们”欧阳雪、蔡壮都是他的亲人,周复古的话触到了蔡魁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他不能不低头。“你别说了,我同意唱。”“哎,这就对了嘛。”周复古如释重负,他虽然看到了蔡魁眼中闪亮的东西,却佯装不知,他上前想要握住蔡魁的双手,以示亲热,却被蔡魁闪开了,不禁有点尴尬。自从周复古投靠了日本人,蔡魁便不愿再与其为伍,所以两人关系日渐疏远。此时周复古笑了笑也毫不在意。
24、当晚,蔡魁就将此次演出告知了庆和班的全体成员,据说那一晚,班子里的灯一直亮着毕竟是角儿,蔡魁有自己的准则,那就是要对得起每一位观众,哪怕这样的演出,心里是万分抵触的。当天的演出,蔡魁简直将廉颇演活了。“廉颇闻言暗思忖,良言打动懵懂人,我赵邦列国称千乘,将相不和难挡强秦,我好比井底之蛙多愚蠢,不识大体狭隘胸襟,老夫若不将错认,怎见满朝文武臣!”这是高潮处,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伸手相扶,正所谓将相和,然而就在“蔺相如”伸手的时候,“廉颇”却一跃而起,将手中的一把匕首刺进了“蔺相如”的前胸。“啊!”周复古大叫一声。“你”“对不起,你对我的恩情是私义,而我杀你,却”这个时候,枪响了,蔡魁身中数枪,“却
25、是公义。”蔡魁的身子重重地压在了周复古的身上。气疯了的小林纯一郎血洗了庆和班,然而找遍全城,却不见雪儿和壮儿的身影,甚至连庆和班上所有演员的子女都找不到了。有人说蔡魁事先做了安排,也有人说是地下抗日组织将他们秘密转移了,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数年后,庆和班真的复生了,班主虽说岁数不大,但身板做派颇有老班主蔡魁的神韵,分明又是一个角儿(选自小小说大世界,有删节)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两段,对主人公庆和班班主蔡魁的身份、演技和他与周复古的关系作了简要介绍,为小说下文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B小城民风淳朴,居民待人诚恳,让蔡魁的庆和班在小城扎根,而
26、蔡魁与周复古的角色身份和关系的变化,是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重要因素。C小说中写周复古为庆和班“救场”,使得庆和班绝处逢生,可见周复古是一个急人所困、侠肝义胆的义士,后来周复古给日本人当走狗,完全是日本人逼迫所致。D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手法,对主要人物蔡魁的刻画综合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描写等方法,尤其是心理刻画更是逼真出色。答案 A答案 解析 B 项,“小城民风淳朴,居民待人诚恳,让蔡魁的庆和班在小城扎根”于文无据,原文是说“之后由周复古出面延请庆和班在小城多逗留些日子,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一留,庆和班就在小城扎下了根”。C 项,对周复古性格及其投靠日本人原因的分析都于文无据。D
27、项,考查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心理刻画更是逼真出色”错误,心理刻画很少,主要是语言描写。解析 8小说中的蔡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 分)答:答案 技艺超群。蔡魁是庆和班的班主,台上一折戏便让票友如醉如痴,出道不久,便有“活赵云”之美誉,年纪不过三十就挑起了班主的重担。他深爱家人。为保护欧阳雪及蔡壮被迫答应与周复古演出将相和。他有智慧,懂得进退缓急之道。当小林纯一郎和周复古都来逼他演出,并以他妻子和儿子的性命相威胁时,他暂时答应了演出,为转移和保护妻子和儿子以及戏班里其他演员的家属赢得了时间和机会。他深明大义,英勇无畏。在民族大义面前他抛却个人私义,在舞台上亲手杀死汉奸周复古。答
28、案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先明确蔡魁的角色定位,在小说中,他是庆和班的班主,这是他的职业。从这个角度,小说中对他的介绍是“蔡魁很小的时候就随着庆和班走南闯北,因其唱、念、做、打,功夫俱佳,且扮相极好,唇红齿白,活脱脱一个赵云转世,让台下一帮懂戏的票友如醉如痴”,这些可以看出他唱戏的技艺是高超的。面对亲人时,“欧阳雪、蔡壮都是他的亲人,周复古的话触到了蔡魁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他不能不低头”,这些表现出对亲人的爱。面对敌人的时候,他表现出智慧的一面,表面答应唱戏,暗地里却将自己和戏班人员的亲人都转移他处。面对民族大义和个人私义时,他做出取舍,在舞台上杀了周复古。解析 9蔡魁刺杀周复
29、古完全可以在平时甚至暗中,但作者偏偏把这个情节安排在舞台上。这样设计情节有什么好处?试谈谈自己的看法。(6 分)答:答案 体现了蔡魁的光明磊落,不做偷偷摸摸的事,让周复古死得明明白白。表现了蔡魁对小林纯一郎和周复古强迫自己为日本人演出的野蛮行为的坚决反抗。显示了蔡魁视死如归、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有让汉奸的悲惨下场得到公判和示众的意味,这样更能大快人心。把小说的矛盾冲突和人物的性格对立置于小说的高潮,故在一个特殊的场景中,出乎读者的意料,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震撼,起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每点 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情节构思的能力。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
30、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作答时,可以从形象、主旨以及结尾的技巧等几个角度分析。“蔡魁在舞台上刺杀周复古”,这一情节完全出乎读者的意料,这样的结尾给人的震撼力更强。从形象上来看,光明正大的刺杀体现出人物的光明磊落;在日本人的面前刺杀周复古,表现出蔡魁对日本人强迫自己演出的反抗,同时表现出蔡魁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在公众面前刺杀,有一种示众的味道,大快人心。解析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答苏武书李陵子卿足下: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贫困,独坐愁苦。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
31、我留受辱,命也何如?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嗟乎,子卿!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
32、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简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
33、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有删改)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B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C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D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
34、名不如报德也答案 D答案 解析“然陵不死”句意完整,与“有所为也”的主语皆为“陵”,据此可排除 B、C 两项;“前书之言”的“言”为宾语中心语,不可于此前断开,故排除 A 项,选 D 项。解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足下”是旧时汉族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是对对方的尊称。B“妻子”是指男女结婚后,对女方的称谓,与丈夫相对应。文中也是这个意思。C“鲸鲵”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无辜被杀之人。也可以比喻凶恶的敌人,借指海盗。D春秋时居民中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各诸侯国在经济文化上较先进因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落称之为
35、戎、狄、蛮、夷。后来“蛮夷”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答案 B答案 解析 文中的意思是“妻子和儿女”。解析 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对苏武归国享受殊荣,而自己留在匈奴蒙受耻辱,李陵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自己出身于中原礼仪之邦,此后只能终老于蛮夷之地,实在令人伤怀。B李陵认为自己功大罪小,朝廷不能明察其苦衷,所以他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在异族左右劝勉之后,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C李陵在五将失道独遇匈奴之时,以五千军对敌十万竟能追亡逐北斩其将帅,三军将士视死如归,后又以一当千,最终失败,也可谓迫不得已。D李陵用范蠡不为会稽之耻殉国、曹沫不因三败之辱自杀卒复
36、仇报辱的例子来说明自己也曾欲仿效前贤,奈何自己志向未及实现,而怨谤已起,亲人被戮。答案 B答案 解析 由原文中“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可知“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错误;“顾国家于我已矣”是说国家对李陵情断义绝,而非“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解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5 分)译文:(2)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简精兵,强逾十万。(5 分)译文:答案(1)(我)自杀毫无益处,恰好足以增加羞辱,所以常常愤怒地捋袖伸臂忍受侮辱,就又苟且地活(在世上)。(2)匈奴兵败后,发动全国军队,重新
37、挑选精兵,强大的军队人数超过十万。答案 解析(1)适:恰好,正好。攘:举起;攘臂,捋起袖子,伸出胳膊,形容愤怒的样子。辄:就。(2)举国:全国。简:同“拣”,挑选。逾:超过。解析 参考译文子卿足下:自从我当初投降,直到今日,身处艰难的境地,一个人坐着愁闷苦恼。同您分别以后,更加觉得了无意趣。向上怀念年老的母亲,在垂暮之年被杀害;妻子、儿女是无罪的,也一起惨遭杀害;(我)自己辜负了国家之恩,被世人悲怜。您回国后享受荣誉,我留在此地蒙受羞辱,这是命运啊,有什么办法?(我)出身于讲究礼义的地方,却进入(对礼义)茫然无知的社会,背弃了国君和双亲的恩德,长久地居住在蛮夷的区域,真是伤心极了!让先父的后代
38、,变成了戎狄的族人,又为自己感到悲哀!(我在与匈奴作战中)功大罪小,却不被明晰地察知,(汉朝)辜负了我微小的诚意。每当想到这里,恍惚之中仿佛失去了对生存的留恋。我不难做到用自杀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显示自己的志向,只是国家对我已经恩断义绝,(我)自杀毫无益处,恰好足以增加羞辱,所以常常愤怒地捋袖伸臂忍受侮辱,就又苟且地活(在世上)。周围的人,见我这样,用不中听的话,来劝告勉励,可是异国的快乐,只能令人悲伤。唉,子卿!从前先帝授予我五千步兵,出征远方。五员将领迷失道路,我单独遭遇(匈奴军)并与之作战,携带着征战万里(所食用)的粮草,率领着徒步行军的部队,出了大汉国境,进入强胡的疆土,用五千士兵,对付
39、十万敌军,指挥疲惫不堪的队伍,抵挡养精蓄锐的骑兵。但是仍然斩杀敌将夺取敌旗,追逐败逃的部队,就像抹去足迹、扫除灰尘一样,斩杀敌军骁勇的将领,使得我三军将士,都能视死如归。我没有什么才干,很少担当重任,自认为此时的战功,是寻常功劳难以相比的了。匈奴兵败后,发动全国军队,重新挑选精兵,强大的军队人数超过十万。单于亲临阵前,亲自指挥从四面包围(我军)。我军与敌军的对阵形势已经不能相比;步兵与骑兵的力量更加悬殊。疲劳的士兵再次作战,用一人抵挡千人,但仍然带伤忍痛,拼命争先。阵亡与受伤的士兵遍地都是,身边剩下的不满百人,而且都伤痕累累,已经无力拿起兵器。但是,我振臂一呼,重伤和轻伤的士兵都一跃而起,拿起
40、兵器杀向敌人,迫使敌军骑兵逃跑。坚持到最后武器箭支都用尽了,士兵手无寸铁,身无盔甲仍然还高呼(杀敌),争着冲上前去。在这个时候,天地好像为我震怒,战士为我痛哭(血泪流入口中)。单于认为不可能再俘获我,便打算引军班师,然而叛逃的奸臣出卖军情,于是使得(单于)重新对我军开战,所以我未能幸免(于失败)。以前汉高祖率领三十万大军,(被匈奴)围困在平城。在那时,(军中)猛将像云一样多,谋臣像雨一样多,然而还是断粮七天,只不过勉强脱身而已。何况像我这样的情况,难道就容易有所作为吗?而当权者却议论纷纷,只是埋怨我未能以死(殉国)。不过我没有以死殉国,的确是(我的)罪过。子卿看我难道是贪生怕死的小人吗?难道有
41、背离君主、亲人,抛弃妻子和孩子,反而认为是对自己有利的人吗?然而我没有选择死,是想有所作为,本来是想如前一封信上所说的那样,向皇上报恩罢了。实在是认为徒然死去不如树立名节,身死名灭不如报答恩德。当初范蠡不因会稽山投降之耻而殉国,曹沫不 因三战三败之辱而自杀,最终,(范蠡)为越王勾践报了仇,(曹沫)为鲁国雪了耻。(我)诚挚的心意,只是暗自景仰他们的作为而已。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埋怨之声已四起,计划尚未实行,而亲人已受刑被杀。这就是我仰望苍天捶胸痛恨而流下血泪的原因啊!(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2017全国卷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
42、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 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
43、,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答案 B答案 解析 B 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诗的标题是“送子由使契丹”,而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的目的是告诫子由,出使契丹,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不是“不敢自居第一”的意思。解析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 分)答: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分
44、析诗人的性格,除知人论世外,须从理解诗句传达的情感入手。首联诗人明显是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理解其传达的情感是关键。王勃原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表现了苏轼旷达的性格。根据以上分析,答题时,先概括诗人性格,再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解析(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1)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门客请辞除认为蔺相如胆小外,更在于他们觉得:“,?”(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两句描写了黄昏之景,但景中使用了暖色调。(3)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小孩安适愉快、
45、自得其乐的句子是:“,。”答案(1)且庸人尚羞之 况于将相乎(2)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3)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答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曾经有一道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确实,元明以前,华夏大地在科技和经济很多 都领先于世界。但是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中国的科技或经济纷纷落伍了。这其中的原因何在?比较近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由弱向强的转移,是有
46、利于创新的体制、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英国是工业革命的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德国的迅速崛起,要归功于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革以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政策措施的实施,归功于学校教育方面的创新,归功于将大学专业教学与专业研究结合起来,促使大批的青年人才直接参与科学前沿的探索活动,促成了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因素的长期积累。这种新型模式催生了现代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为科研和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先河。现在的世界科技和经济“超级大国”美国,也是通过文化创新后来居上的。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47、分)()A地方 机制 发祥地 开创B领域 机制 发源地 开辟C地方 机理 发祥地 开创D领域 机理 发源地 开辟答案 B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1)领域:学术思想或社会活动的范围,多为无形的抽象的不可见的。地方:侧重于有形的空间位置、部位,且比较口语化。这里是“科技和经济”,属于意识或社会层面,所以第一空选“领域”。(2)机理:事物变化的道理。机制:此处指一个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机理”显然不合语境,且前面有“体制”,从性质和范畴方面看第二空应该填“机制”。(3)发源地:河流开始流出的地方;借指事物发端、起源的所在。发祥地:指帝王祖先兴起的地
48、方,现用来指民族、文化等起源的地方。结合前语境“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属于事物的起源,第三空选“发源地”。(4)开创:指创立,开拓创建。“开辟”强调从无到有地打通、创建,比如说开辟航线。后面语境有“先河”,所以第四空选“开辟”。故选 B。解析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但是到了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中国的科技和经济纷纷落伍了。B但是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中国的科技和经济纷纷落伍了。C但是到了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中国的科技或经济纷纷落伍了。D但是到了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崛起和工业的突破,中国的
49、科技和经济纷纷落伍了。答案 A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B 项,成分残缺,“但是”应该关联前一分句,“近代”前缺了动词“到了”;C 项,连词使用不恰当,“或”应改为“和”;D 项,搭配不当,正确搭配是“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故选 A。解析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18 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德国转到美国,再到英国。B18 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德国转到英国,再到美国。C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18 世纪以来,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D18 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答案 D答案
50、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第二段讲述的是近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可发现,18 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的转移顺序是从英国到德国再到美国,故排除 A、B 两项。表时间的状语“18 世纪以来”承接上文“近代”,应该放在句首,排除 C 项。故选 D。解析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事情。没有稳定,一切工作都无法进行,发展的目标就难以达到,改革的措施就难以落实,。保持稳定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牢固树立顾全大局、珍视团结、维护稳定的意
51、识,积极做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事情。,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巨大发展和深刻变化。答:答案 中国能否保持稳定 人民的生活就难以保障 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没有良好的社会秩序)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处,结合后面“是关系到”,可知填写句应为“是否”“能否”的两面式问句,再根据后文关于“稳定”的论述,此处应填入“中国能否保持稳定”;处,由前文“无法”“难以”可知,应填写国家不能稳定的后果,而“一切工作”“发展的目标”和“改革的措施”的最终目的应为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语境,应填“人民的生活就难以保障”;处,结合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巨大发展和深刻变化”可知,填写句应为表假设的分句,应填“
52、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解析 21把下面材料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句话,不超过 45 字。(5 分)天文学家召开全球新闻发布会,宣布首次直接拍摄到黑洞的照片。这张照片来之不易,为了得到这张照片,天文学家动用了遍布全球的 8 个毫米/亚毫米波射电望远镜,组成了一个所谓的“事件视界望远镜”。此次合作汇集了全球超过 200 名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项目科学委员会主席法尔克说:“不同文化、不同机构、不同国家和大洲走到一起合作并不容易,但如果有共同愿景的驱动,有首次看到黑洞的共同梦想,合作就变得可能。”在“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中,中国科学院天文大科学研究中心参与了对黑洞的观测,多名中国学者是此次黑洞照片相关
53、论文的作者。法尔克说,今后要拍摄 更好的黑洞照片,就需要比地球还大的望远镜,这就需要走向太空,“中国在射电干涉测量技术和太空探索方面的能力正快速增长,我期待未来中国能成为这个领域的重要一员”。答:答案 全球多方合作,首次直接拍摄到黑洞照片;中国参与其中,并有望成为这个领域的重要一员。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本题关键信息:由“宣布首次直接拍摄到黑洞的照片”“此次合作汇集了全球超过 200 名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提炼概括,得出“全球多方合作,首次直接拍摄到黑洞照片”;由“中国科学院天文大科学研究中心参与了对黑洞的观测”“我期待未来中国能成为这个领域的重要一员”提炼概括,得出“中国参与其
54、中,并有望成为这个领域的重要一员”。压缩概括要注意分清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核心信息与阐述信息。解析 四、写作(60 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 分)语文出版社社长、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其微博中写道,中国应当取消小学英语课,取缔社会上的少儿英语班,增加国学教育。对于王旭明的上述言论,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你有何看法?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写作指导 对于本则材料,考生应该辩证地看待“英语教育”问题。首先,观点明确地反对英语全民化、小学化,这是坚定不移的。但反对英语全民化、小学化,不等于要将其取消,不等于“杀之而后快
55、”,而应该让爱学者去学,让有这方面天赋者去学。因此,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立意:(1)让学英语不疯狂。(2)培养“小洋人”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3)文化存亡就是民族的存亡。佳作展台学语言也是场战争按马克思的观点,语言是一个民族中最稳定的因素。一个民族的语言一旦消失,整个民族也就消失了。所以日不落帝国英国,要让英语横行天下;所以德国要让被其占领地区的人民学德语;所以抗战时期日本要让东三省的人民学日语从这些例子不难看出,学语言就是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我们也需要拟定汉语的作战计划。在这个计划中,应该投入更多的“兵力”,用于巩固汉语阵地。这应体现在评价体系中,即“授勋”应以对汉语的投入程度为标准。比
56、如,小学生应取消英语成绩的评比;大学毕业,以国学成绩为基准;考研究生,汉语必须良好,不再把英语作为必修科目等。想想盛世中的唐朝人为什么得到国外友人的崇拜,为什么那时的外国人以学汉语为荣?那时候就没有开展外语学习吗?有!唐朝人虽然也学外语,但他们更重视本民族的语言。所以他们在无形之中,以经济文化为依托,打赢了语言的战争!既然是战争,就应该进退得宜。退一步,有理!从晚清到民国,乃至新中国成立后某些时段,我们的经济文化落后,要向外国学习,此时从小学开始学英语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的综合国力不如西方强大,我们要学习他们的技术,就得学习他们的语言。不仅我国如此,日本也经历过这样的时期,可值得注意的是,日
57、本一直没有规定小学必修英语,因为小学阶段是培养语言感情的最佳时间,应让小学生把精力放在本国语言的学习上,从小培养他们对母语的感情。进一步看看下面的事实吧:一是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吸引了众多观众;二是各地改革高考制度,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降低英语分数比重,增加语文和综合分数比重;三是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若把这些事实联系到一起,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个规律,“洋”的东西的地位在下降,“中”的东西的地位在提升。这反映了一个重要历史变迁: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正在回归。遥想当年,隋唐盛世,万邦来朝,中国天子被奉为“天可汗”。都城长安,繁华一片,各色人物,熙熙攘攘。中华文明,光耀世界,各国遣唐使,接踵而至
58、。那时候的中国人是充满自信的,也是豪迈奔放的!既然外语学习是一场关乎文化的“战争”,那么要了解“敌情”,就要有懂得对方语言的高级人才,这时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这样看来,小学可以设置英语兴趣小组,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但学英语不应该成为孩子的负担,不能让我们的孩子被一个叫“成绩”的东西逼着去学习。英语学科必须是为有兴趣的孩子设置的,且不被用于评价小学生成绩,这样才能让孩子快乐地学习。名师点评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谈了对全民学英语的看法,尤其是小学生学英语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认为应将英语从必修变为兴趣小组,并且不让其成为评价小学生成绩的标准。可贵的是作者有着清醒的头脑,有辩证的思维,没有走绝对化道路,并未全盘否定英语学习,而是认为要有“英语兴趣小组”的存在,保持与外界的沟通,以便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