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8799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41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第14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时间重大事件特点19 世纪上半期1831 年和 1834 年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起义;18361848 年英国宪章运动;1844 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一般都以政治斗争、暴力斗争为主,带有自发性、分散性的特点。早期工人运动的兴起,说明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从革命性质来看,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第 14 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高频考点突破一、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及国际性组织1工人运动19 世纪中期1864 年第一国际的成立、1871 年巴黎公社革命、1864 年欧洲工人声援波兰人民反俄起义等以政治斗争、暴力斗争为主,自发性减弱,有一定的组

2、织性,加强了国际团结;出现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其中巴黎公社革命是19世纪 30年代以来国际工人运动的最高峰,也是这一阶段工人运动的一个总结19 世纪末 20世纪初1886 年美国芝加哥工人争取 8 小时工作日的大罢工;1905 年俄国革命;1908 年印度孟买工人大罢工;列宁主义诞生范围广泛,而且更注重理论的指导,工人政党普遍建立起来;多具有合法性,以经济斗争为主;各种工会组织大量出现,要求加强国际联系的愿望日益强烈。19 世纪80 年代后半期,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广泛发展的情况下,第二国际的建立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2.主要的国际性组织(1)基本概况共产主义者同盟:

3、1847 年在伦敦成立,这是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组织。第一国际:1864 年在伦敦成立,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新阶段。第二国际:1889 年在巴黎成立。第二国际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政党指出了行动方向,推动了欧美工人政党的合法斗争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第二国际内的修正主义进行斗争。一战爆发后,第二国际瓦解。共产国际:1919 年在莫斯科成立,又名第三国际。在列宁的领导下,它对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了贡献。1935 年,共产国际七大提出的反法西斯斗争政策和策略,指导了各国共产党的活动,推动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4、(2)认识:这一系列国际组织是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反过来,它们又极大地推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二、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1理论:马克思主义诞生一个标志: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两个人物:马克思、恩格斯。三个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意志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四个内容:肯定阶级斗争在推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阐明社会发展规律;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号召无产阶级联合。意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更加蓬勃发展起来。2实践巴黎公社两个措施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国家机器,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

5、合作社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两个失败原因:主观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同外省革命者取得联系,没有发动农民;客观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发展时期,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不成熟(根本原因)。两大经验:坚持暴力斗争;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两个教训:必须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领导;必须巩固工农联盟,争取广大农民支持。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十月革命一个人物:列宁。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三大文件:四月提纲和平法令土地法令。四个事件:二月革命、“七月事件”、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意义: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发

6、展了马克思主义,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指明了方向。4二战后欧亚人民民主国家(1)建立:二战后东欧和亚洲等建立了 12 个人民民主国家,除南斯拉夫外它们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2)改革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纷纷进行改革,虽有成效,终归失败。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归纳总结 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规律(1)由空想到科学: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2)由理论到实践:1864 年成立

7、的第一国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理论时期发展到实践阶段。(3)由理想变为现实:1871 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1917 年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4)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二战后,社会主义超出一国的范围,形成一个由十几个国家组成的社会主义阵营。(5)由一种模式发展到多种模式: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东欧、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由照搬苏联模式到开始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模式,如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中

8、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1向社会主义过渡(1)过渡方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2)内容差异: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企业国有化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除关乎国计民生外的企业;取消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物配给制按劳分配。(3)结果:前者失败;后者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经。2斯大林体制形成:工业化、农业集体化、1936 年宪法。特征:经济上高度的计划性;政治上高度的集权化。评价: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使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基础。从长远看,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3经济体制改革赫鲁晓夫改革:以

9、农业为突破口,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未从根本上突破,最终失败。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改革为突破口,也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而失败。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政治领域进行根本性改革,导致苏联解体。四、东欧各国的改革1南斯拉夫最早改革,立足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但分裂主义、自由主义、民族问题尖锐。2波兰背景:照搬苏联模式,带来许多严重问题;苏共二十大后,局势动荡,酿成波兹南事件。措施: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扩大企业自主权。结果: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未取得明显成效。3匈牙利背景:照搬苏联模式,带来严重问题;苏共二十大后,人民要求改革,酿成匈牙利事件。措施:哥穆尔卡采取在生产

10、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基础上,把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的中央管理和商品关系、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结果:取得了瞩目的成效,但 70 年代中后期受国内外因素影响,陷入困境。4捷克斯洛伐克背景:经济发展困难,党内斗争激烈。措施:杜布切克开始改革。对内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贯彻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结果:被苏联指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1968 年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改革中断。五、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东欧剧变第一阶段: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党内外出现反对派,并联合起来。第二阶段:执政党对反对派妥协退让,放弃社会主义原则,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

11、。第三阶段:反对派制造动乱,使执政党陷入困境,然后通过大选取得政权,个别国家通过武装冲突实现政权更迭。2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背景、实质、结果)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扩大到苏联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苏联完全解体)。归纳总结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相似之处(1)时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都发生在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2)性质:都是共产党丧失了国家政权,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社会主义遭到重大挫折。(3)原因:都根源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都由于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中的错误政策引起,都受到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作用和影响。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教训(1)搞社会

12、主义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反对全盘苏化和全盘西化,必须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僵化模式划清界线。(2)必须抓好执政党的建设,关键是政治思想建设。(3)执政后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要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要抵制和平演变与民主社会主义的侵蚀。(6)正确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挫折:从历史上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只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不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热点考向预测命题思想一 主干知识时考时新 社会主义运动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到多国确立、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模式等是命题立意常关注的内容。命题设计 1

13、(巴黎公社)2011 年 9 月,探究课上说起国务院公开各部委“三公”消费(公费购车、接待、出国)是防腐败利器,联想到巴黎公社有项措施也具有类似防腐败功能,它是()A.监督军需生产B民主选举公职人员C建立工人阶级国家机关D没收资本家工厂答案 B命题设计 2(苏俄政策)以下是四个学生模拟的我国几个长工关于 1919 年时苏俄的闲谈,不符合史实的是()A张三:还是人家俄国好,吃、穿、用国家统一发给,不用自己花钱去买B李四:说的也是,听说人家俄国的农民有自己的土地,可我们还要给地主干活C刘五:我觉得俄国不好,农民虽然有自己的地,可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余粮都得给国家,不许卖D王六:谁说余粮不准卖,听说人

14、家列宁专门通过了一项法令,鼓励自由买卖D 命题设计 3(苏联改革)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的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解析 由“摆弄国家”、“剥光为止”可判断 D 项正确。D 命题思想二 向概念错误说道别 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指令性计划经济、斯大林体制、余粮收集制等概念是易考点,也是易错点,应多关注。命题设计 4 一位俄罗斯人说:“我们的国家并不比过去穷。我们现在并不是没有面包、鱼肉、牛油

15、,生活困难是因为将这许多食品运到外国去换工厂机件了。”这应该是在描述()A19 世纪 60 年代的农奴制改革B20 世纪 20 年代的新经济政策C20 世纪 30 年代的斯大林模式D20 世纪 60 年代的赫鲁晓夫改革解析 牺牲农业、农民的利益,换取工业的发展,与斯大林体制的内涵最相近,故选 C。C 命题思想三 一样的历史不同的史观 传承是文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制度创新则为之不断注入活力,从文明传承与制度创新的视角立意看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有较高的命题价值。命题设计 5 1931 年美国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而 60年后苏联工人反过来羡慕美国工人。他们各自羡慕对方的是()A苏联工人的自由快活,美国

16、工人的民主自由B苏联工人生活富足,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C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D苏联工人当家作主,美国工人的民主与自由解析 1931 年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当时的苏联工人不会失业,而到了 1991 年时,苏联解体,经济发展困难。而美国此时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其生活水平非常高,故选 C 项。答案 C命题思想四 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 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创新、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发展经济与关注民生、苏联解体 20 周年纪念等现实问题都有较高的命题立意价值。命题设计 6 2011 年是十月革命爆发 94 周年、苏联解体 20 周年。早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就有人认

17、为十月革命是一个“偶然事件”,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发动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该观点()没有看到十月革命发生的必然性没有正确认识十月革命的性质是为了阻止革命发生而进行的破坏对于该观点我们应持中立态度ABCD 解析 十月革命是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并非偶然发生,故正确;这场革命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而不是争权夺利的政变,故正确;这一言论出现在革命后,故错误;该观点意在否定十月革命,我们应予以批判,而不是中立,故错误。答案 D解题能力提升选择题易错分析 例 1 从下表中可以得到的最准确的信息是()19511965 年苏联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 单位:%年份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

18、业产值1951195510.811.313.1195619609.19.010.4196119658.56.68.6A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B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缓慢C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D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审题解秘解读关键信息 (1)时间:赫鲁晓夫执政时期(2)行业: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产值(3)趋势:下降答案 B题型突破表格数据类选择题的审题方法 首先:了解题干问题后,弄清数据比较项,明确它所反映的是哪一方面的现象。其次:比较数据,了解发展呈现的趋势和特征。再次:按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确定正确选项。变式 1(2011海南历史)“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

19、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A二月革命时期B十月革命时期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D新经济政策时期解析 从关键信息“国家资本主义”、“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可以反映出其政策应该是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体现在固定的粮食税、自由贸易措施上。故选 D 项。答案 D例 2 20 世纪 30 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D进行工业化建设D 变式 2(2011江苏历史)在苏联,1928 年 1 公担裸麦可

20、分别交换 35 米印花布、75 公斤砂糖,到 1952 年只能分别交换 1.5 米印花布、0.9 公斤砂糖;1953 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 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 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 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解析 材料反映了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农副产品质量差”“农产品过剩”“市场经济体制”表述错误。D 非选择题审题突破 例 3 20 世纪以来,苏俄、美国、中国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进行了各自

21、的实践,开创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的模式。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21 年列宁又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 社 会 主 义 生 产 和 分 配 原 则 的 尝 试 已 经 失 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摘自苏联兴亡史材料二 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材料三 1933 年,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

22、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开凿内陆水道、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它保护了 3 000 万英亩的农田,使整个流域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 9 倍。摘自岳麓版教材历史必修材料四“20 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 20 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 30 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 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走向 21 世纪的中国和世界(1)材料一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2)据材料二回答美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转变?(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田纳西水利工

23、程兴建的积极意义。(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俄、美、中三国改革背景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三国改革所坚持的前提条件有何不同?答案(1)变化: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经济、政治危机。影响:经济得到恢复,工农联盟政权得到巩固。(2)由提倡自由竞争、自由放任转变为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3)积极意义:扩大就业;为工农业发展提供动力和原材料;保护农田;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环境;提高当地居民收入。(4)同:三国改革前都面临着经济发展的严重困境。不同的前提条件: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实例点批点批(可借鉴处)(1)审题准确;设问层次理解清晰。(2)答案形式规范:做到了书写提示化、序号化、段落化。(3)内容详细:答案来源于材料,来源于所学,但又高于材料及所学,即有概括、归纳性。(4)思路开阔全面,比参考答案丰富,能保证得分要点。(5)不足:个别处语言不规范,字体书写有待进一步提高。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