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赤壁赋【学习目标】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学习重难点】1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知识积累,积淀文言语感。2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3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学习过程】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01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在诗、词、歌、赋、散文、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饮食、服饰、
2、金石、园林艺术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学识广博。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又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 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 他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颠沛坎坷。这与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的废新法的政治主张有莫大的关系
3、。有东坡集东坡乐府传世,谥号“文忠”。 二、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虚职,苏轼不能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心里十分苦闷。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其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象鼻子,人们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也被称为“赤壁”。苏轼经常来赤鼻矶游览眺望,或泛舟夜游。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安慰。这段时期,苏轼创作了三篇千古杰作一词二赋。 【注】在新旧两派的激烈斗争中,苏轼因反对主张变革的王安石一派,元丰二年(1079),李定、舒亶dn、何正臣三人摘出他的
4、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加以弹劾。(“乌台”,即御史府,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苏轼差点儿被杀头。 三、有关“赋”的文体简介: 1.含义:本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到汉代形成一种有韵的特定体制,成为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 2.特点: A、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且允许有参差错落。 B、语音上要求声律和谐; C、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用铺陈手法。 3.分类: 大赋:以铺叙事物为主; 小赋:以抒情为主; 文赋:近于散文; 骈赋、律赋:接近于骈文; 四、 生字词: 壬戌( )之秋举酒属( )客歌窈窕( )之章徘徊
5、于斗( )牛之间如冯( )虚御风 桂棹( )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 )流光倚歌而和( )之 余音袅袅( ) 泣孤舟之嫠( )妇苏子愀( )然 山川相缪( ) 舳舻( )千里酾( )酒临江横槊( )赋诗 渔樵于江渚( )之上驾一叶之扁( )舟举匏( )尊以相属 寄蜉蝣( )于天地无尽藏( )也相与枕藉( )乎舟中 五基础知识: 1.一词多义: 歌:扣舷而歌之。( ) 歌曰:( ) 倚歌而和之。( ) 望:七月既望。( ) 望美人兮天一方。( ) 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纵一苇之所如。( ) 之:哀吾生之须臾。( ) 惟江上之清
6、风。( ) 耳得之而为声。( ) 月出于东山之上。( ) 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相与枕藉乎舟中。( ) 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月出于东山之上。( ) 2.通假字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 3.词类活用: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舞幽壑之潜蛟。( ) 泣孤舟之嫠妇。( ) 侣鱼虾而友麋鹿。(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4.特殊句式: 凌万顷之茫然( ) 而今安在哉?( ) 而又何羡乎!( )
7、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5.成语: 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 月明星稀、横槊赋诗、一世之雄、沧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盘狼藉六整体感知1.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用原文回答。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第二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3.第三段作者运用了几组对比,请同学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4.作者是如何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5.作者又是如何从“取与不取”的角度论述人生感悟的? 【我的疑惑】 【参考答案】四、生字词: rnxzhyotio du png zho s h nio l qio lio zhl sh shu zh
8、pin po fyu zng ji 五、基础知识: 1.一词多义: 歌:扣舷而歌之。(动词,歌唱。) 歌曰:(名词,歌词。) 倚歌而和之。(名词,歌曲。) 望:七月既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 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克,打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位名词,位置低的,与“上”相对。) 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动。) 纵一苇之所如。(往,到,动。) 之: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惟江上之清风。(结构动词,的。) 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不译。) 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助词
9、,形容词词尾。)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吗”。) 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助词,表被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2.通假字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通“嘱”,劝人喝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冯”通“凭”,乘。)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盘绕。)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籍”通“藉”。狼藉,凌乱。) 3.词类活用: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词作状语,向。) 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
10、嫠妇。(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向南,名词作状语。) 4.特殊句式: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六 整体感知1.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用原文回答。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飘荡。景色澄澈幽美、如梦境一般。 2.第二段在全文的结
11、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转折过渡的作用。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 凉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 3.第三段作者运用了几组对比,请同学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A、将曹操与“吾与子”对比。 说明像曹操称雄一世,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更何况我们命运不济,仕途坎坷,只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说明人生变幻无常和空虚。 B、蜉蝣和“吾与子”作对比。 说明生命之短暂。 C、“沧海之一粟”和“吾与子”作对比 说明人的渺小。 D、“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作对比 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E、想要像长江、明月、仙
12、人一样长存而不可得。这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比 说明想长生不老而不能,因此只能“托遗响于悲风”。 4.作者是如何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从变的角度说,天地万物和人也是瞬息万变的: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人也有生老病死,所以天地万物和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从不变的角度,我和天地万物都是永恒的:江水虽然日夜不停地流,“而未尝往也”,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而卒莫消长也”,作为个体的人,生命虽然短促,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所以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该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5.作者又是如何从“取与不取”的角度论述人生感悟的? 天地万物,各有各的主宰,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因此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长江之无穷”。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人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进一步表现了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