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齐白石的蒲草帽孙越清同治九年,齐白石从其外祖父周雨若读书一个月后,开始学习描红。八岁的齐白石坐在离家三里路的枫林亭王爷殿的一张长木椅上,正是初夏,阳光强烈,他戴着一顶宽边草帽。那顶草帽有多种用途,既可以戴在头上遮太阳,也可以拿在手里扇风,还可以垫在屁股下面坐在路边的土坎上。他那顶草帽与众不同的地方,还在于不是湘江平原上农人们惯常戴的那种金黄色的麦秸草帽,而是青色的,显得格外的招眼和时髦。齐白石用习字的纸裁了一半,画了一个渔翁。那个渔翁也带着草帽,是很平常的那种。齐白石看着那渔翁,笑了笑,那渔翁看着他,似乎也笑了笑,互相也都明白了对方笑的含义:齐白石想说渔翁像个稻
2、草人,渔翁觉得齐白石像刚从草丛中钻出来的绿冠草鸡。就这样,齐白石“性喜画”的特质在他那儿时的草帽下显露出来。从此,齐白石画出了许多有特色的细小生灵,并因此而成为一个知名的画匠。齐白石的画本是发自性情,很普通的花草鱼虫,但这些画让后来的人们觉得奇怪和新鲜。奇怪和新鲜的东西总能引发人们的好奇心,然后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哲理或艺术。历史往往是这样,重要的、核心的、真正的有益于后人的东西,总被淘汰、遗忘或是销毁,而将一些鸡毛蒜皮留下,并且充作神圣的经典。譬如就齐白石这个人而言,应该留下来的倒不是很随意的涂鸦和只言片语,而是那顶青青的蒲草编的草帽。因为他真正的思想和技艺在那上面,在每一根蒲草的纤维上面。齐白
3、石喜欢躺在草地上睡觉,尤其是在容易惹人疲倦的夏日。他放松自己,仰面朝天地躺着,将草帽罩在脸上,舒坦而惬意。他听得见泥土的声音、草的声音、炊烟的声音,以及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发出的微弱的声音。他闻得着天的气味,云的气味,泥土和草丛中看不见的虫子的气味和南风从湘江带来的水的气味。这些声音和气味缓缓地带着他进入梦乡。他的梦很茂盛,像那些压在他身下的茂盛的野草。山行见砍柴邻子伤感就是这时候的产物,野草一样的产物。一个回忆的片段,一幅嬉戏的图景,“来时歧路遍天涯,独到星塘认是家。我亦君年无累及,群儿欢跳打柴叉。”后来王训白石诗草跋云:“山人天才颖悟,不学而能。一诗既成,同辈皆惊,以为不可及。”齐白石从此又
4、被冠以文人之头衔,后人每当提及齐白石,总认为其是一大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历史和人们并不知道,那个梦正是随着他的鼾声,留在那顶蒲草帽上的。睡醒之后,齐白石什么都不记得,回到家里,才发现有个梦粘在草帽上,他便将那梦收拾、记录下来。这当然是许久前的事,现在齐白石还在那地方,就是他曾经画渔翁、做梦的后来叫做湘潭的地方。齐白石纪念馆与其说是他的纪念馆,不如说是他的精神和思想的庄园。鱼和柴火好像还在各自的状态之中,但此鱼亦非彼鱼,此柴亦非彼柴,都是些后来的变种。齐白石还是那样,悠闲散淡。他当然是以雕塑的方式出现的,一张稍稍苍白而修长的脸,手臂和腿较长,服装似乎有点不伦不类。但他确实是齐白石,是那个在描
5、红纸上画渔翁的齐白石,是那个躺在草地上睡觉和做梦的齐白石。回到眼下的情景,我站在魏公村小区十号楼前,在我面前的是齐白石的墓,墓前石碑上刻着齐白石生前所篆的“湘潭齐白石之墓”。我发现少了件东西,是草帽!草帽是乡野里的东西,民间的东西,也就是说是齐白石那时候作为散淡花匠的东西。后来他成为大师,人们便顺理成章地认为应该与那顶粗糙的蒲草帽无缘了。人们总爱犯这类错误,只不过是以想当然代替本质。其实,就在湘江两岸,以及更多的地方,那种蒲草帽已经很多了,齐白石因此有些高兴,因为蒲草帽罩着的那些头脑里,多多少少都有些活着的花鸟鱼虫我站在那里,朝他的墓碑笑了,感觉此时齐白石也朝我笑了笑,我把手中的蒲草帽放在了他
6、的墓前。我总认为,真正的齐白石的是离不开蒲草帽的。(选自北京文学 2010年第10期)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第段写齐白石的草帽的多种用途,是为了突出草帽在他生命中的重要地位,写草帽的与众不同之处是以实写虚,突出齐白石在日常生活中的独到发现。B齐白石“性喜画”,他笔下的“渔翁”也仿佛与他有了心灵的沟通,作者通过想象描写出他们互相看着对方“笑了笑”,生动形象,有韵味。C湘江两岸以及更多的地方蒲草帽已经很多了,齐白石在天之灵也会高兴,因为蒲草帽罩着些头脑,也罩着些“活着的花鸟鱼虫”。D第段描写齐白石“以雕塑的方式”出现,突出了他的悠闲散淡的性情不变。尽管现实中的鱼和柴火都是些“后来
7、的变种”,但齐白石的精神和思想不会变。【解析】写“蒲草帽已经很多”是为了突出人们在渐渐关注乡野民间的东西。“罩着些头脑,也罩着些”的表述不正确。【答案】C2文章第段的语言表达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3作者为什么说“真正的齐白石是离不开蒲草帽的”?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答案】齐白石的蒲草帽有多种用途,日常生活和创作都离不开蒲草帽;齐白石的画本是发自性情,根植于乡间很普通的花草鱼虫,“蒲草帽”是齐白石来自乡野民间、发自性情的创作思想和技艺的象征;“蒲草帽”让齐白石舒坦惬意,灵魂浸入乡野的声音和气味中,从而产生创作灵感;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往往忽视了齐白石的精神本质,而齐白石根植于乡野民间的
8、创作思想是其本质所在。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烧窑的用破碗张晓风小时候,听人说“烧窑的用破碗”,蒙蒙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渐渐长大才知道世间竟真是如此,用破碗的还不只是窑户哩!完美的瓷,我是看过的,宋瓷的雅拙安详,明瓷的华丽斗艳都是古今不再一见的绝色了,然而导游小姐常冷静地转过头来,说:“这样一件精品,一窑里也难得出一个啊,其他效果不好的就都打烂了!”大概因为是宫窑吧?所以惯于在美的要求上大胆越分,才敢如此狂妄地要求十全十美,才敢于和造化争功而不忌讳天谴。宫里的瓷器原来也是如此“一将功成万骨枯”啊!我每对着冷冷的玻璃,眷那百分之百的无憾无瑕,不免微微惊怖起来。每一件精品背后,都隐隐堆着小
9、冢一般的尖锐而悲伤的碎片啊!而民间的陶瓷不是如此的,民间的容器不是案头清供,它总有一定的用途。一只花色不匀称的碗,一把烧出了小疙瘩的酒壶都仍然有生存权,只因为能用。凡能用的就可以卖,凡能卖的就可以运到市场上去。每次窑门打开,一时间七手八脚,窑便忽然搬空了。窑大约是世上最懂得炎凉滋味的一位了,从极热闹、极火炽到极寂寞、极空无成器的成器,成形的成形,剩下来的是陶匠和空窑,相对峙立,仿佛散戏后的戏子和舞台,彼此都疑幻疑真起来。设想此时正在套车准备离去的陶瓷贩子忽然眼尖,叫了一声:“哎!老王呀,这只碗歪得厉害呀,你自己留下吧!拿去卖可怎么卖呀,除非找个歪嘴的买主!”那叫老王的陶匠接过碗来,果真是个歪碗
10、哩!是拉坯的时候心里惦着老母的病而分了神吗,还是进窑的时候小儿子在一边吵着要上学而失手碰撞了呢?反正是只无可挽回的坏碗了,没有买主的,留下来自己用吧!不用怎么办?难不成打破吗?好碗自有好碗的造化,只是歪碗也得有人用啊!捏着一只歪碗的陶匠,面对着空空的冷窑,终于有了一点落实的证据具体而微温,仿佛昨日的烈焰仍未褪尽。在满窑成功完好的件头中,我是谁?我只愿意是那只瑕疵显然的歪碗啊!只因残陋,所以甘心守着故窑和故主,让每一个标价找到每一个买主,让每一种功能满足每一种市场,而我是眷眷然留下来的那一只,因为不值得标价而成为无价。成年后读梅尧臣写瓦匠的诗: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张俞
11、写蚕妇的诗也类似: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原来世事多半如此吗?一国之中,最优秀的人才注定只供外销注吧?守着年老父母的每每是那个憨愚老实的儿子。如果这是一个瓦匠买不起瓦的世界,英雄豪杰或能鼎革造势,而我不能,我只愿是低低的茅檐,为那老瓦匠遮蔽一冬风雪。如果蚕妇无法拥有罗绮,我且去作一袭黯淡发白的老布衣,贴近她愤愤不平的心胸。至于那把一窑的碗盘都卖掉的陶匠,我便是他朝夕不舍的歪碗,或喂水,或饮粥,或注酒,或服药,我是他造次颠沛中的相依。他或者知道,或者并不知道,或者感激,或者因物我归也并不甚感激,我却因而庄严端贵如同唐三藏大漠行脚时御赐的紫金盂。(选自张晓风的国学讲坛,有改
12、动)【注】作者写作此文时,台湾大批学子留学并定居海外。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由俗语“烧窑的用破碗”入题。作者对这一俗语起初是不理解,到后来有了深刻的领悟。B作者在旅游时为完美的瓷器所吸引,导游小姐的话让他知道精品来之不易,感受到精品的极致的美。C作者将陶匠和空窑比作散席后的戏子和舞台,形象地写出了窑搬空之后,陶匠内心的寂寞和失落感。D作者在文中引用梅尧臣写瓦匠和张俞写蚕妇的诗,意在抨击世间的不公,表达对贫贱者的深切同情。E作者运用了想象、对比、拟人和比喻等手法,通过平凡的生活情境表达出对世事的感悟。【解析】B项,“感受到精品的极致的美”有误,作者感受到的是“每一件精品背后,隐隐堆着小冢一般的尖锐而悲伤的碎片”;D项,“意在抨击世间的不公”有误,联系下文“原来世事憨愚老实的儿子”可知。【答案】BD5为什么说瑕疵显然的歪碗“因为不值得标价而成为无价”?6文章最后一段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认识。【答案】要点:甘守故土,与故土贫贱相依;甘于平凡,默默奉献;对贫贱者怀悲悯情怀;保持作为平凡者的尊严。(结合文本,答出3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