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届浙江省高二历史暑假作业(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8352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浙江省高二历史暑假作业(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6届浙江省高二历史暑假作业(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6届浙江省高二历史暑假作业(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6届浙江省高二历史暑假作业(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6届浙江省高二历史暑假作业(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16届浙江省高二历史暑假作业(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16届浙江省高二历史暑假作业(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16届浙江省高二历史暑假作业(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16届浙江省高二历史暑假作业(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16届浙江省高二历史暑假作业(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16届浙江省高二历史暑假作业(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16届浙江省高二历史暑假作业(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16届浙江省高二历史暑假作业(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16届浙江省高二历史暑假作业(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2016届浙江省高二历史暑假作业(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浙江省高二历史暑假作业(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一、选择题1.俞可平在60年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写道:“中国共产党把自己建立的新政权,称作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最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追求。”其中“根本政治追求”的根本体现是A.一国两制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后陆续制定了许多现行有效的法律。这表明A我国法律更加健全,正走向制度化、法律化 B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C1982年之前全国人大没有制定法律 D民主与法制相辅相成3.温家宝总理在一次答记者问时,引用了

2、“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几句诗。该提问涉及的是A.中美关系问题 B.台湾问题 C.中日关系问题D.西藏问题4.1986年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进行村委会换届,乡政府一改以往的做法,“不定框子,不定调子,不提候选人”,由村民直接提名确定候选人。这种选举方式当地群众称之为“海选”。这种选举办法推动了哪项制度的改革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有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改进政治协商制度 提出“依法

3、治国”理念 提出“一国两制”构想A. B. C. D. 6.以下三幅历史图片与新中国成立以的历史发展相关,如果根据图片文字说明,要给这三幅图片确立一 个适当的主题,那么,这个主题应该是A.民主政治的成就 B.民族团结的力量 C.改革开放产生的巨变 D.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作用7.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A民族团结 B民族平等 C民族区域自治 D共同繁荣8.2005年12月24日汪道涵先生去世,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认为:“汪辜会谈签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的最高峰。”新党主席郁慕明在哀悼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

4、受全球华人景仰。”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B“九二会谈”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C“汪辜会谈”受到海峡两岸的一致欢迎D“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9.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香港回归祖国澳门回归祖国 “九二共识”的达成“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A BC D10.从告台湾同胞书到邓小平的多次谈话,“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逐步形成。其基本内容就是A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B大陆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港、澳、台实行市场经济体制C大陆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港、澳、台实行计划经济体制D大

5、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港、澳、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11.改革开放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A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三大政治制度建立的标志C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12.某同学准备写一篇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历史小论文,查找到以下四本书,其中最有参考价值的应该是图1 图2 图3 图4A B C D13.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是历史研究中经常出现的错误。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A受封诸侯享有很大的独立性,说明西周国家政权由严密趋向松散B反对禁

6、欲苦行,抨击教会腐败,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思想家对宗教的怀疑C建国初期,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代会制度的确立,说明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逐渐形成D1990年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4.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对待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唐太宗对匈奴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被西北各族尊称为“天可汗”B康熙帝平定葛尔丹叛乱、崇尚儒家文化 C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初期以反对满清统治为重心,后主张五族共和D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15.1954年12月,中困人民政治协

7、商会议指出:人民政协其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广泛地团结全国人民,并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权力机关A B C D16.1959年,台湾当局“外交部”这些提法的改变(见右图)反应出其( )A“一个中国”的政治理念B放弃了敌视大陆的立场C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D对“一国两制”原则的认同17.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

8、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下列对材料中“有事好商量”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了人民直接当家作主B对话协商有利于广泛凝聚共识、科学决策C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的价值相契合D适应了日益多元化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18.有学者认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下列内容属于“民主增量”的有( )首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

9、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A B C D19.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A分别颁布于1912、1949年、1954年B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C分别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D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20.观察下面的漫画,其反映的突出主题是A“一国两制”获得成功应用 B国际反华势力支持“台独”C

10、解决台湾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D讽刺“台独”势力自不量力21.20世纪末,我国第一次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外电评论:“这是中国第三代党中央核心人物关于未来治国方略和政治走向上的一个公开宣示。”将这一治国方略写入宪法的会议是A.一届全国人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九届全国人大 D.中共十六大22.美国学者费正清曾说:“1949年以来的中国革命,从其牵涉到的人数或从其变革的广度和速度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对世界外部地区来说,这也是现代一次最少为外人所知的事件。”在他看来,这一事件表明人民革命政权替代了反动的封建政权中国革命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11、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当时没有被西方世界认识新中国的建立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A B C D23.“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这四十五年间“中国面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完成国家工业化 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实现了民族独立 走上了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A. B. C. D.24.中国某宪法性质的法律文件有如下表述:“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鼓励和指导它们转变为各种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该法律文件最

12、有可能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25.201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依法治国”,这将是中共历史上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事实上,“依法治国”作为党的基本方略确立于()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26.“这标志着100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运动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标志着爱国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大团结在组织上完全形成。”材料中的“这”是指A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 B1949年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 C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13、议 D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7.香港学者郑宇硕认为:香港回归几年过去了,中国领导人认真执行了“不干预”政策,赢得了香港民心。中央政府“不干预”的是( )A.社会制度 B.主权归属 C.国防军事D.外交事务28.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一国两制”29.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某导演筹拍一部电视政论片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下列题材可以入选该片的有

14、:A区域自治开新篇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立 B以和平代替武力告台湾同胞书发表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D独立自主,不结盟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开端30.建国初,我国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都得到了确认。这是因为三大政治制度A具有人民性、民主性特点B有利于建立联合政府C体现基层民主的执政理念 D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31.邓小平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指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A.国际

15、社会想干扰中国收回香港 B.国际社会一致认可“一国两制”C“一国两制”方案在联合国得以通过 D.“一国两制”对解决国际争端有借鉴作用二、解答题32.2014年全国人大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宪法日”,依法治国再迈新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在辛亥革命之后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而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

16、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摘编自张晋藩著:中国宪法史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

17、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中呈现的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曲折的历史原因。(15分)答案与解析1.C解答本题关键在于抓住“人民”这一信息与理解“要本政治追求”。ABCD项都新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国两制制度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制度,但并不是根本体

18、现;ABD项是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但最根本的应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故应选C。2.A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分析选项,A符合题意,新时期以来,我国法制建设逐渐走上了制度化、法律化、正规化的道路;B与题意无关;C说法错误;D与题意无关,材料没有体现。故应选A。3.B考查祖国统一大业。解答此题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依据材料“一心中国梦”“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可知应是台湾问题。所以应选B。4.C考查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材料叙述的是农村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新办法,属于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改革尝试。故应选C。5.C考查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依据所学可知,文

19、革的教训是要发展与完善民主与法制,而虽都是属于发展与完善民主与法制,而的提出初衷是为了统一台湾,维护国家的统一。故应选C。6.A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三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初期民主建设的三大制度,B、C、D三项不符合三幅图片,故应选A。7.C考查现代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依据所学,新中国成立后,在处理少数民族的问题上,实行了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项基本原则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故应选C。8.D 9.C 10.A 11.C 12.D 13.C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史学理论;西周的分封制;文艺复兴;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从“受封诸侯享有

20、很大的独立性”不足以论证西周国家政权由严密趋向松散,属于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的错误,故A项错误;“反对禁欲苦行,抨击教会腐败”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但不能得出文艺复兴时思想家对宗教的怀疑,只能说是对教会的统治不满,也与问题不符,故B项错误;以三个制度作为论据,得出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逐渐形成,符合历史研究方法,没有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错误,故C项正确;只以开放浦东作为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的论据,属于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故D项错误。14.A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唐太宗;康熙帝;孙中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唐太宗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突厥,

21、而不是匈奴,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康熙帝平定葛尔丹叛乱,维护了国家统一,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初期以反对满清统治为,辛亥革命后主张五族共和,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符合事实,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5.C考点:本题旨在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材料中“1954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并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可知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故正确;人民政协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19491954年,此时已经不再代行人大职能,故项错误;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属于

22、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故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监督机关,不属于国家权力机关,故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16.A考点:本题旨在考查“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材料中“对外提及大陆”的信息说明该外交部还是有一个完整的中国的概念的,故A项正确;材料中“1959年的台湾”并没有放弃对大陆敌视,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了当局与大陆的对立状态,不是友好的信号,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提出是20世纪8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概念阐释】“一国两制”的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创造了中国特色的国家结构新形式,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

23、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17.A考点:本题旨在考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间接民主,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题干信息“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执政理念,这有利于凝聚共识、科学决策,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有事好商量”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的价值相契合,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适应了日益多元化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举一反三】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历程建立 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初步

24、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转变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发展 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曲折 19661976年,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 完善 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8.B考点:本题意在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现代中

25、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自提出一直坚持未变,故错误;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自提出一直坚持不变,故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稳步实施后颁布的,进一步巩固该制度,故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在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的背景下颁布的,从而进一步巩固该制度,故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19.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三大改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表述正确,均符合史实,排除AB

26、C;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即“新政协”,大会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并按其规定选举促成了中央人民政府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这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宣告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所以,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干要求,正确答案选D。20.D海峡两岸关系。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漫画中小舟上的男人代表台独势力,拿着一根竹竿准备推翻庞大的冰山,从其吃力的样子可以看出讽刺“台独”势力自不量力。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A、B、C与漫画主题不符。21.C依法治国。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27、。故选C。22.D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注意题干信息“从其牵涉到的人数或从其变革的广度和速度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说明正确;“对世界外部地区来说,这也是现代一次最少为外人所知的事件”说明正确;都无从体现。故应选D。23.D考点:本题旨在考查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化。抓住时间信息1911年到1956年。该阶段我国未完成国家工业化,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错误。故本题选D。24.C考点:本题考查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分析比较以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的中国在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即19531956年。A项

28、是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制定,孙中山颁布的,不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项是1949年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当时我国尚未开始社会主义改造;C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于1954年,当时无关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符合题意信息。D项时期,我国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25.C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中共十三大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与“依法治国”内容无关,故A项错误;中共十四大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与题干内容无关,故B项错误;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

29、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故C项正确;中共十六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26.C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材料关键信息为“标志着爱国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大团结在组织上完全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而协商民主又是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并结合“标志着100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运动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可判断材

30、料中的“这”是指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故本题选C。27.A一国两制的构想。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对此不干预,故选A。28.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该题属于史实记忆与理解型的选择题。题干中强调的是“人民”在国家管理和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根据新中国确立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能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C项正确。29.C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是指建立了三大制度,即建立了人大制度、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在本题中符合三大制度的只有C项,所

31、以本题答案就是C。30.A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这三大制度构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体现了人民性及民主性的特点,所以本题选A项。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符合B项;C项1954年还没提出依法治国;只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D项。31.D考查一国两制。依据所学,“一国两制”方案的付诸实施,这个事例可能为国际“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故D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没有体现。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也与史实不符。所以应选D。32.参考答案:(1)特点:(背景)受西方和苏联宪法理论和实践的影响;(或清末西

32、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目标)始终以实现国家富强为目标(或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或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过程)宪法的制定和实践受到重视(或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过程)宪政的过程充满曲折(或宪法最终沦为废纸;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作用)推动

33、了中国历史的进步(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82年宪法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力量)是不同阶级、集团斗争的结果(或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任答5点即可,每点2分。其它言之成理亦可适当给分,总分不得超过10分)(2)(历史因素)缺少妥协精神(或专制主义的浓厚影响)(经济因素)缺乏足够社会力量的支持(或民族资本主义的不发达)(社会因素)统治者在社会危机面前缺乏改革的主动,从而一再丧失行宪的良机(或既得利益阶层

34、的阻碍)(政治因素)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或民主集中制原则受到破坏)(思想因素)人权意识的淡薄(或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每点3分。其它言之成理亦可适当给分,总分不得超过15分)考点:本题旨在考查戊戌变法、清末预备立宪、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试题分析:第(1)问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看出近现代中国宪法在制定上受西方和美国以及苏联宪法理论和实践的影响;然后从目标、过程、作用、制宪群体等角度归纳现代宪法制定的特点。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封建的专制主义传统较为深厚,加之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都影响了近现代宪法的制定;依据材料二中“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可知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