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评估检测(二)(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女航天员要面对哪些挑战女性的体力不如男性。女性的平均体力只有男性的三分之二,其中女性上半身的体力为男性的50%,下半身的体力则为男性体力的70%。这种体力上的差异无论是在地面上还是在太空中都是一样的。也许有人认为,在太空失重状态下男女在体力上的差异已没有意义了。其实不然,航天员在太空中也有许多体力劳动,特别是在太空中行走时,需要上半身大量的体力劳动。因为航天员在太空中其实并不只是在行走,而是要完成各种太空维修保养、设备安装和科学试验任务,这些
2、工作都需要用上肢和手来完成。有些工作如果让女航天员来完成,可能就有一定的困难。女航天员在来月经期间不宜进行太空行走。因为在这种时候,女航天员的全身血容量减少,进行太空行走容易患减压病。一般而言,女性的血压比男性低,外周血管阻力也比男性低,但心率却比男性高。在对航天员太空飞行后的立位耐力实验中发现,出现晕厥前期症状的航天员中女性比男性多,这些女航天员的心率明显增加,血压明显降低。所谓立位耐力实验就是在飞行以后,让航天员从躺卧位立即站起来,如果出现头晕眼花的情况,就是立位耐力下降。女性的立位耐力一般都不如男性,航天飞行以后女航天员的立位耐力下降得更为明显。但另一方面,美国俄亥俄州医学院罗威廉教授研
3、究发现,在30岁至40岁期间,男性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大,载人航天飞行可能进一步增加这种风险。相反,女性由于受体内高水平雌激素的保护,不易患冠心病。大量数据表明,在航天飞行中男航天员比女航天员更容易发生室性心律不齐,而且长期飞行比短期飞行更容易患这种疾病。第一次发生室性心律不齐的是“阿波罗15号”航天员欧文,他和航天员斯科特在月球上行走时都感到手指尖剧烈疼痛和肿胀。欧文在回到指挥舱后不久还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返回地面21个月以后,欧文又发生心肌梗塞。从生理构造、心理素质来讲,女生的耐久力比男性强,心理素质稳定性高于男性,耐寂寞能力也高于男性。男女搭配在空间站工作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率。欧洲航天
4、局生命科学部主任施密特表示,空间站上的实验结果表明,全部由女航天员来完成的长期航天任务,其效果更为理想,因为女航天员在一起工作,积极主动,互相配合,没有竞争,因此更有利于完成任务。罗威廉教授更是建议未来人类的第一次载人火星旅行,最好全部由女航天员来完成。另外,男性体内铁的含量比女性高,在太空失重环境中,男性体内铁的含量可能会升高到中毒水平。还有,女性体重比男性轻,需要的热量较少,产生的废物也比较少,因此女性更适合长期航天飞行。人类探索太空和开发太空的进程是无止境的,如果没有女航天员,这一切都将无从谈起。1下列关于“女航天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女航天员的立位耐力一般都不如男性,
5、她们在来月经期间不宜进行太空行走。B女航天员能积极主动地互相配合,在一起完成航天任务工作效率高,错误率低。C女航天员与男航天员相比,不易患室性心律不齐,是因为她们受体内高水平雌激素的保护。D女航天员因体重较轻,需要热量较少,产生的废物比较少,所以更适合长期航天飞行。解析:选B。通读全文,原文中第五段说的是“男女搭配在空间站工作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率”,而B选项中说“女航天员能积极主动地互相配合”属缩小范围,错误。2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女航天员要面对的挑战的一项是()A女性体力不如男性,特别是上半身的体力不如男性,心率也比男性高。B女性完成各种太空维修保养、设备安装和科学试验任务比男性更困难。
6、C女性在30岁至40岁以外的年龄段进行航天飞行,更容易患冠心病。D女性的立位耐力不如男性,易出现晕厥前期症状。解析:选C。通读全文,原文中第四段只是说“在30岁至40岁期间,男性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大”,并没提到C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属无中生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女性的平均体力只有男性的三分之二,即使是在太空失重的状态下,也不能认为男女体力上的差别已经无意义了。B男性体内铁的含量比女性高,因此,在航天飞行中,一些男航天员可能会出现中毒现象,而女航天员出现中毒现象的几率较小。C人类探索太空和开发太空的进程是无止境的,这一过程离不开女航天员,她们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D女性的耐
7、久力比男性强,心理素质稳定性高于男性,耐寂寞能力也高于男性,因此比男性更适合从事航天工作。解析:选D。原文中第七段说的是“女性更适合长期航天飞行”,所以D项中女性“更适合从事航天工作”的推断错误。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陆襄,字师卿,吴郡吴人也。天监三年,都官尚书范岫表荐襄,起家擢拜著作佐郎。后昭明太子统闻襄业行,启武帝引与游处。昭明太子敬耆老,襄母年将八十,与萧琛、傅昭、陆杲每月常遣存问,加赐珍羞衣服。襄母常卒患心痛,医方须三升粟浆。时冬月,日又逼暮,求索无所,忽有老人诣门货浆量如方剂。始欲酬直,无何失之,时以襄孝感所致。后为太子家令
8、,复掌管记,母忧去职。襄年已五十,毁顿过礼,太子忧之,日遣使诫喻。中大通七年,为鄱阳内史。先是郡人鲜于琮服食修道法,常入山采药,拾得五色幡毦,又于地中得石玺,窃怪之。琮先与妻别室,望琮所处常有异气,益以为神。大同元年,遂结门徒杀广晋令王筠,号上显元年,署置官属。其党转相诳惑,有众万余人,将出攻郡。襄先已率人吏修城隍为备,及贼至破之,生获琮。时邻郡豫章、安成等守宰案其党与,因求货贿,皆不得其实。或有善人尽室罹祸,唯襄郡枉直无滥。人作歌曰:“鲜于抄后善恶分,人无横死赖陆君。” 又有彭、李二家,先因忿争,遂相诬告。襄引入内室,不加责诮,但和言解喻之。二人感恩,深自悔咎。乃为设酒食令其尽欢,酒罢同载而
9、还,因相亲厚。人又歌曰:“陆君政,无怨家。斗既罢,仇共车。”在政六年,郡中大宁。郡人李等四百二十人诣阙拜表,陈襄德化,求于郡立碑,降敕许之。又表乞留襄,襄固乞还。襄弱冠遭家祸,释服犹若居忧,终身蔬食布衣,不听音乐,口不言杀害五十年。(选自南史卷四十八,有删节)【注】毁顿:哀痛伤身。家祸:指陆襄父亲陆闲被叛贼王追光所杀一事。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启武帝引与游处引:邀请B忽有老人诣门货浆量如方剂 货:出售C母忧去职 忧:指(父母的)丧事D守宰案其党与 案:搜捕解析:选D。案:审查。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现陆襄“孝敬父母”和“治郡有功”的一组是(3分)()A
10、始欲酬直,无何失之及贼至破之,生获琮B复掌管记,母忧去职鲜于抄后善恶分,人无横死赖陆君C启武帝引与游处唯襄郡枉直无滥D释服犹若居忧不加责诮,但和言解喻之解析:选D。A.是间接表现“孝敬父母”;B.间接表现“治郡有功”;C.是昭明太子赞赏陆襄的品德业行。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鲜于琮借神灵之名,聚众谋反,杀死广晋县令并想攻打郡城,陆襄对此已有防备,最终打败贼人,生擒贼首。B陆襄的品行深得昭明太子萧统的赏识,昭明太子因此与他相识交往,并每月亲自到陆襄家中拜望陆母,赐给她美食衣服。C在查办处理鲜于琮同党的过程中,邻郡的一些官员趁机索贿,不能公正执法,使好人受害
11、;陆襄则秉公执法,明察曲直善恶,赢得了百姓的赞扬。D陆襄以德化为政,面对结怨甚深的彭、李二家,他并未简单责罚,而是好言相劝,晓之以理,使两家和解。解析:选B。B项,“每月亲自到陆襄家”错,原文的意思是经常派人前去。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始欲酬直,无何失之,时以襄孝感所致。(5分)译文:_(2)郡人李等四百二十人诣阙拜表,陈襄德化,求于郡立碑,降敕许之。(5分)译文:_解析:第(1)句中“始”解释为“刚”,“直”根据语境理解为“钱”,“无何”应理解为“很快”,“以”应是动词“认为”;第(2)句中“诣阙”解释为“到朝廷”,“拜表”解释为“拜见奉上表章”,此
12、处应注意两词均为动词,“德化”解释为“德政教化”。答案:(1)刚想给他钱,他却很快消失了,当时的人们都认为是陆襄的孝道感化所造成的。(2)郡人李等四百二十人到朝廷拜见奉上表章,陈述陆襄的德政教化,要求在郡中立碑,朝廷下令允许他们这样做。参考译文:陆襄字师卿,是吴郡吴人。天监三年,都官尚书范岫上表推荐陆襄,(陆襄)接受征召被授予著作佐郎之职。后来昭明太子萧统听说了陆襄的事迹品行,就禀报梁武帝请他来与他结交。昭明太子尊敬老人,陆襄的母亲年近八十,(昭明太子)便和萧琛、傅昭、陆杲每月经常派人前去探望慰问,并赏赐她美食与衣服。陆襄的母亲经常突然患心痛之症,医生开出药方需用三升粟米浆。当时正值冬天,又将
13、近黄昏,到处寻找不能得到,忽然有一个老人到陆家门口出售与药方上所说的等量的米浆。刚想给他钱,他却很快消失了,当时的人们都认为是陆襄的孝道感化所造成的。后来陆襄担任了太子家令,又担任管记,因母亲去世而离职。陆襄已经五十岁了,因母亲去世而悲伤过度超出了礼节,太子担心他,每天派人劝说他。中大通七年,担任鄱阳内史。在这以前郡中人鲜于琮服用丹药修行道法,经常进山采药,捡到五色幡,又从地里得到了石玺,私下里感到奇怪。从此鲜于琮先与其妻分室而居,人们看见他所住的地方常有异气出现,更以为他是神人。大同元年,就勾结门徒杀死广晋县令王筠,改年号为上显元年,并安排分封官员。他的门徒到处欺骗诱惑,很快便拥有了一万多信
14、徒,将要出兵攻打郡城。陆襄早已经率百姓官吏修好城墙做好防备,等到贼人一到便打败了他们,并活捉了鲜于琮。邻近的郡城豫章、安成等太守查究鲜于琮的残党余孽,趁机索取贿赂,因此都不能得到案件的实情。善良人家有的也全家遭受祸殃,只有陆襄所在郡城区分善恶不失实。百姓作歌唱到:“鲜于琮被抄后善恶分清,百姓没有横死的全依仗陆君。” 又有彭、李二家,起初因气愤而发生争执,于是就互相诬告。陆襄把他们叫到内室之中,并不加以责备呵斥,只用好言来劝解教导他们。他们感激陆襄的恩德,非常后悔自责。于是就为他们摆上酒宴让他们尽情欢饮,酒宴完毕让他们同车还家,于是他们两家互相亲近。百姓又作歌唱到:“陆君为政,没有怨家,争斗结束
15、,仇人也同坐一车。”在位六年,郡中大大安定。郡人李等四百二十人到朝廷拜见奉上表章,陈述陆襄的德政教化,要求在郡中立碑,朝廷下令允许他们这样做。百姓又上表要求陆襄留任,陆襄坚决要求回到京城。陆襄刚成人便遭受家祸,服丧期已满却仍然如同在守孝一样,到死都吃素食穿布衣,不听音乐,口中不说杀生害命之类的话有五十年。(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菩萨蛮宋舒亶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注?西江潮欲平。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注】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催”和“留”字在词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答:_答案:“催”
16、字表现击鼓开船,催促离人上船出发;而“留”字表现楼上把酒话别,难舍难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鲜明的对比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景映衬得十分强烈。这首词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很有特色,宋人曾季貍称赞说“甚有思致”,请结合下片句子,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_答案:江潮来去容易,友人一别难相逢。饮尽此杯,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同饮。从将别想到别后,笔意拓展,以问句结尾,曲折深沉,表达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寄托了重逢的希望,情韵深长。(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三岁为妇,_。夙兴夜寐,_。诗经氓(卫风)(2)固时俗之工巧兮,_。背绳墨以追曲兮,_。屈原离骚(节选
17、)(3)指如削葱根,_。纤纤作细步,_。孔雀东南飞(并序)答案:(1)靡室劳矣靡有朝矣(2)偭规矩而改错竞周容以为度(3)口如含朱丹精妙世无双乙选考题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梨花箱李德霞奶奶上山挖野菜,回来时滚了坡,两条腿就不能动了。父亲把奶奶背到金先生家,金先生看过后说:“人上了岁数不经摔,回家慢慢调养吧。调养得好,兴许能送个屎尿。”奶奶的腿,被金先生判了死刑。父亲又把奶奶背回家。奶奶原来住西屋,父亲的腿还没迈上台阶,背
18、上的奶奶就喊:“雷劈的,西屋照不了多少日头,你想让我早点死啊!我住北屋!”父亲看看母亲,母亲说:“就依娘。”北屋是倒炕,离窗户远。奶奶说:“给我弄张床,我睡窗口那边。”父亲和母亲“吭哧吭哧”从下房挪来那张老式木头床,摆在窗口前,铺好被褥,扶奶奶躺下去。奶奶很满足,很惬意的样子。奶奶似乎把支使父亲做这做那当成了乐趣,刚躺一会儿,奶奶又说:“去,把我西屋那边的梨花箱搬过来。”梨花箱是奶奶的陪嫁品,梨木做的,上面画着一朵朵梨花,煞是好看。梨花箱里没啥值钱的东西,全是奶奶打了补丁、磨成毛边的旧衣裳。破归破,旧归旧,可一件件洗得干净,叠得齐整。父亲搬来梨花箱,放到奶奶够得着的地方。奶奶闭上眼安静地睡了。
19、吃饭了,父亲端来玉米糁子糊糊。奶奶爱吃煮烂了的土豆块,父亲就多捞几块沉在碗底,奶奶一看父亲手里的稀饭,脸一板叫:“雷劈的,你要饿死我吗?我不喝稀的,吃稠的我吃玉米饽饽!”父亲不敢还嘴,赔着笑端走稀饭。回到西屋,父亲一脸疑惑地对母亲说:“咱娘以前不是这个样子,咋就不讲理了?”母亲边做玉米饽饽边说:“昨天咱娘还活蹦乱跳的,一下子不能动了,换你,心里能好受?她不拿捏你拿捏谁?”母亲做好了玉米饽饽,父亲趁热给奶奶端过去。父亲搁下碗,扶奶奶起来,拉条板凳坐在奶奶床边。父亲想和奶奶好好说会儿话。奶奶并不领情,瞪一眼父亲,凶巴巴地嚷:“我吃饭,你看着,你让我怎么往下咽?几年的私塾白念啦?”父亲灰了脸,急急地
20、走开。从此,父亲再给奶奶送玉米饽饽,搁下碗就走,他怕惹奶奶不高兴。转眼,几天过去。父亲发现了新问题,回来对母亲说:“咱娘一顿两个玉米饽饽,一天吃两顿,咋越吃越没精神头了?”母亲说:“你快去请金先生来,可别憋出别的病来。”金先生来了,进去得快,出来得也快。金先生看看父亲,又看看母亲,眼神怪怪的。金先生说:“老人是不能干活了,可不能亏了老人的肚子啊。”父亲一把掀开锅盖,锅里照见人影的玉米稀饭。父亲涨红了脸说:“我娘不喝稀的,吃稠的,我们匀出玉米面给她做饽饽,一天两顿饭,一顿两个饽饽,够壮劳力的伙食了,咋就亏了肚子?”“那就好,那就好。算我没说。”金先生讪笑着,走出门去。父亲瞅着金先生远去的背影,啐
21、口唾沫说:“呸,医术不行,毛病不少。”母亲说:“要不,你后天跟队长请个假,送咱娘去镇里看看,千万别耽搁了。”第七天一早,父亲借来毛驴车,拴在大门口。母亲刚好蒸出了玉米饽饽,父亲端着热气腾腾的饽饽走进北屋,进门就说:“娘,吃饭了,吃完饭我们带你去镇里瞧瞧。”没人应。父亲往里一看,手一抖,碗“啪”地碎在地上,两个玉米饽饽滚到当地奶奶死了村里人都说,奶奶活着刚强,死也刚强,硬是没拖累父亲母亲几天。出丧回来,父亲和母亲收拾北屋。挪开奶奶睡过的那张木头床,父亲一眼看见藏在床头下的梨花箱,父亲很懊悔,懊悔没把梨花箱随奶奶葬进坟里。梨花箱打开,父亲和母亲惊呆了。里面没一件奶奶的旧衣裳,全是掰开晒干的玉米饽饽
22、!母亲含泪把饽饽拼了又拼,数了又数,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正好二十四个。母亲低声啜泣:“咱娘她是饿死的呀!”父亲抱着梨花箱,泪雨滂沱,长跪不起(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奶奶上山挖野菜,摔伤了两条腿,金先生看过后认为,如果调养得好,可以保命,但两条腿是治不好了。B父亲把奶奶背回家,奶奶要求住北屋,因为北屋的阳光好,奶奶怕死,所以想多晒一下太阳。C奶奶喜欢支使父亲,躺下来不久,就让父亲去搬梨花箱。梨花箱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但奶奶看得很重。D这篇小说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父亲对奶奶的厌恶之情就是通过这些细节表现出来的。E这篇小说描写了奶奶摔伤腿后
23、把自己饿死的故事,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解析:选AC。B项,“奶奶怕死,所以想多晒一下太阳”错误,根据小说内容,奶奶是想晒玉米饽饽;D项,“父亲对奶奶的厌恶之情”错误,应该是父亲对奶奶的爱;E项,“情节紧张,极富戏剧性”错误。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语境理解。(2)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6分)答:_答案:(示例1)奶奶上山挖野菜摔残了脚;奶奶要吃玉米饽饽;奶奶把粮食藏在梨花箱子里;奶奶饿死在家里。(事情发展脉络)(示例2)奶奶想挖点野菜吃;奶奶摔伤脚后怕给家人添麻烦;奶奶想把玉米饽饽留给家人吃;奶奶没有遗憾地死去。(感情发展脉络)(3)依据小
24、说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奶奶这一人物形象。(6分)答:_解析:解答此题要考虑人物身份、年龄、主要性格特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概括。答题时要规范:先概括特点,然后结合原文句子简析。简析时要扣住文本的主要内容。答案:勤劳、刚强、慈爱、善良。分析略。(4)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父亲抱着梨花箱,泪雨滂沱,长跪不起”,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内容,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8分)答:_解析:本题为个性化理解型题目。考查小说结尾的作用,就要考虑到它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对情节结构所起的作用,对深化主题所起的作用。选择最有把握理解的进行探究。答案: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父亲泪雨滂沱,使
25、读者对勤劳、刚强的奶奶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奶奶还有慈爱、善良的性格特点。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上山挖野菜摔残了脚,要吃好吃的东西,把粮食藏在梨花箱子里,饿死在家里,这样的情节本已曲折生动;父亲在发现真相后泪雨滂沱,长跪不起,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为了不连累儿女,把粮食藏在梨花箱子里,饿死在家里,体现了奶奶善良的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父亲泪雨滂沱,长跪不起,表现对奶奶深沉的爱,反映出现实的残酷性及小人物在现实面前的无奈。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父亲抱着梨花箱子痛哭的场景,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
26、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王怀让香消了也么哥,玉碎了也么哥,常香玉去了也么哥常香玉去了,她在六月的第一天的清晨悄悄地去了。 她把俏皮的小红娘留给了我们,她把悲愤的白素贞留给了我们,她把英武的花木兰留给了我们。她留给我们的还有很多很多:还有她做人的感悟戏比天大,还有她从艺的经验艺无止境有了这一切,这个世界上便永远有个常香玉。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常香玉在岁月的风雨里。9岁学艺,13岁唱红,她说她是为着“乡亲们一辈子不生气”而唱,她是为着“乡亲们每一天乐呵呵”而唱。那是一个艺术被僵化和保守禁锢着的年代,豫剧怎么也流传不开。少年的常香玉开始了创造。她背着师傅们偷偷地学别的
27、了,她把京剧、曲剧、坠子和民歌中的许多好听的东西拿过来,悄悄地糅进豫剧的唱腔里。不知道哪一天,人们忽然觉得常香玉的唱腔变了,变得好听了,于是送给她很多掌声。也有暴风骤雨,有人说常香玉是豫剧的“叛徒”,常香玉的演唱“四不像”。常香玉说:“管它几不像,我就要一个像,像真正的戏剧;叛徒就叛徒吧,我就是要投降好听的。”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常香玉在人民的口碑上。1938年,我们看到了被黄河洪水淹没了家园的河南难民们,一路呼号,一路乞讨,向西流浪的画图。我们也看到了,年轻的常香玉把自己的演出所得全部拿来买成小米,煮成热粥,拯救了成千上万的儿子搀扶着的就要倒下的老人,母亲怀抱里的奄奄一息的孩童。这使人想
28、起她的一位巩义老乡,一位一千多年以前的瘦老头子。就是这个瘦老头子,在一个风高雨急的夜晚,面对着屋顶的茅草被狂风卷去,无限感慨地吟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她莫非得了他的真传,诗也好,戏也好,大凡艺术都是相通的。所以她说:“没有博大的胸襟,你就别搞艺术。”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常香玉在和平的守望里。和平是什么?突然有一天,美国在朝鲜投下的炸弹炸碎了和平,一个艺术家在剧场里的演唱再也继续不下去了。她和她的同仁们一道,过黄河,过长江,过珠江,然后又过珠江,又过长江,又过黄河,一百多天风和雨,八千里路云和月,用自己唱遍了半个中国的歌声买回了一架飞机。这架飞机的名字叫“常香玉号”。谁
29、说歌声不是炮火?“常香玉号”就是歌声,歌声就是飞翔在炮火连天的朝鲜的上空,歌声就是歼灭了气焰嚣张的敌人。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常香玉在人生的舞台上。常香玉的后半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是站在戏曲学校的讲台上的。她五十多岁的时候,还每天和十二三岁的孩子们一同起床,一同做操,一同踢腿,一同下腰,一同“啊啊啊”地去迎接每一轮都很新鲜的朝阳。她收了许多徒弟,她对徒弟们像对自己的亲闺女那样传授做人的经验,传授从艺的体会。我曾经亲眼看到过她为了校正王希玲的一个念白、虎美玲的一句唱腔、王惠的一个跪步,而一遍一遍地亲自念白、而一句一句地反复演唱、而扑通一声跪到地上把跪步做得出神入化。王惠是个有心人,她在学跪步的时候
30、竟然带着照相机,让旁边的人把老师的形象拍摄下来。多少年以后,王惠还经常拿出来那一张照片。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常香玉在未来的事业中。她在十几年以前就经常说,艺术是永远不应该长白头发的。忽然有一天,她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她宣布了设立“香玉杯”艺术奖的决定。新闻记者们如获至宝地抓到了一条新闻,这条新闻一直延续了15年,延续到今天。15年来,“香玉杯”历经9届评选,已先后有河南的、山东的、江苏的、湖北的、安徽的、河北的、甘肃的、新疆的等8个省区的一百多位戏剧新秀获此殊荣。文化部长来颁过奖,省委书记也颁过奖,当他们把那盛满希望的奖杯颁发给艺术的下一代的时候,那杯子很重,他们赞扬那杯子里盛着的是一位
31、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的一种信念,那信念叫作:未来。(选自学习时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文章开头模仿了元杂剧的曲词,十分符合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的身份,且哀婉动人,“香消”“玉碎”既表达了她生前的美貌和在艺术界的价值,也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叹息。B第二段运用了一组排比句,生动地说明了常香玉曾成功地塑造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戏曲形象,这些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生动地再现了历史的真实。C作者选取了常香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如“管它几不像,我就要一个像,像真正的戏剧;叛徒就叛徒吧,我就是要投降好听的。”“没有博大的胸襟,你就别搞艺术。”这些语
32、言都揭示了人物的本质特征。 D文中特别交代了“常香玉号”飞机和“香玉杯”艺术奖,有意借助这些典型的事物突显常香玉德艺双馨的人品,为和平、艺术做出的巨大贡献,来抒发作者物是人非的感怀。 E全文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围绕“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展开材料,通过多个侧面表现了常香玉值得人们尊重和怀念的艺品和人品;文章还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了感人的效果。 解析:选CE。A项,“香消”“玉碎”主要表现作者对德艺双馨艺术家逝世的惋惜之情,且“表现她生前的美貌”没有根据。B项,“生动地再现了历史的真实”不准确,三个人物形象主要来自传说。D项,“抒发作者物是人非
33、的感怀”不当,作者是以此文纪念常香玉。(2)第四段提到的“瘦老头子”是哪位古人?这里与他联系比较有什么作用? (6分)答:_解析:“瘦老头子”是指唐代大诗人杜甫,这个我们从后文的诗歌中可以很明确的得出结论。作用首先表现的是“艺术是相通的”;根据“常香玉把自己的演出所得全部拿来买成小米,煮成热粥”,拯救了成千上万的人,和杜甫一样都具有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没有胸襟,你就别搞艺术”,正是因为如此博大的胸怀,才成就了这样伟大的艺术家和诗人。答案:“瘦老头子”是指唐代大诗人杜甫。作用:这里提到杜甫,是因为他们都是河南人,更重要的是为了表现“艺术是相通的”;常香玉和杜甫一样都具有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而正
34、是因为如此博大的胸怀,才成就了这样伟大的艺术家和诗人。(3)“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文章表现了常香玉哪些可贵的品格?请简要概括。 (6分)答:_解析:根据文本中与常香玉相关的事件然后分条理解。第二段写常香玉塑造的经典形象,第三段写常香玉为了百姓而唱戏,第五段写常香玉为了保家卫国而歌唱,“用自己唱遍了半个中国的歌声买回了一架飞机”,第六段写常香玉无私传艺,为豫剧艺术的传承光大而倾力,德艺双馨。最后我们再进行概括,合并同类项。答案:常香玉的品格是永恒的。她为人民而从艺,敢于创新;胸怀百姓,为保家卫国而歌唱;无私传艺,为豫剧艺术的传承光大而倾力,德艺双馨。(4)本文既概括又具体地叙述了常香玉的事迹
35、,请简析作品在布局谋篇上的特点以及作用。(8分)答:_解析:综合理解全文的内容,对文章的内容要理解,然后再分析谋篇布局的特点。答案:两个特点:一是按照时间顺序,从艺品和人品多个角度来表现人物品格,使读者对常香玉能够有更全面的了解,且材料多而有序;二是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既有对常香玉在不同时期,不同事情方面的具体描述,又有整体上的概述。作用:这样安排既能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常香玉那些典型的言谈举止和人格,又能够让读者全面了解常香玉的事迹和人品。第卷(表达题,共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滚滚长江水,滔滔黄河浪,翻卷起中国历史上多少为争夺权
36、利而相互杀戮、茹毛饮血的残酷故事。B当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数字阅读、网络阅读方兴未艾,图书馆的传统职能正逐渐发生变化。C他心爱的书籍,经过再三处理,还是没有地方放置,只能堆放在地上或塞在床底,生活的屈辱和窘困,无出其右。D中国小说史上的很多“续书”,质量有好有坏,评论有褒有贬,但几乎没有一部续书的艺术质量可以与原书相媲美,这是不容置喙的。解析:选B。A.茹毛饮血:茹,吃。指原始人不懂得用火,捕到禽兽就连毛带血生吃。比喻处在未开化状态。此处望文生义。B.方兴未艾: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C.无出其右:右,古代以右为尊。没有能超过他的,多形容才能等,不能形容屈辱和窘困。D.不
37、容置喙:不容许插嘴。应改为“毋庸置疑”。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推动了全球人力、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优化。B有氧运动是以增强有氧代谢能力为目的的耐力性运动,它可以有效地锻炼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吸收、输送氧气。C许多水果都有药用功效,如柠檬中含有柠檬酸、柠檬多酚及维生素C等成分就具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D让老百姓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永远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它并不随着农业自身发展阶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解析:选D。A项,“推动”“优化”搭配不当。B项,句式杂糅,应为“它可以有效地锻炼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38、使之能更好地吸收、输送氧气”。C项,句式杂糅或成分残缺,应在“含有”后加“的”字。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作品的独创性亦称作品的原创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直接创作活动产生了作品。_。_。二是作品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点。_。不同的人对同一题材的创作也是常见的现象。_。作品的独特性是针对作品的表达形式而言,并不涉及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不涉及未加提炼、加工的社会生活本身。_。只要是独立创作的作品,即使使用了相同的题材,也会产生出与他人作品不相同的表达特征作者运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技巧,独立地选择了自己满意的色彩、旋律、动作、语言等,形成对自己的思想、观点
39、、感情的表达形式作者的创作活动表现为对素材的取舍、运用,素材是构成作品的原始材料,它本身不是作品但只要是作者本人独立创作的,必然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任何人的创作都离不开对前人文明成果的传承、借鉴,也离不开同时代人的互相影响ABC D解析:选C。说作者的创作活动,说作者的个性特点,紧承“不同的人对同一题材的创作也是常见的现象”,总结上文内容,作尾句。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用平实简洁的语言为这段文字进行总结。(5分)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啊”。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啊”。答:_
40、解析:前期的“放弃”导致后来的恶果,点出此点即可。答案:(示例)人生前期因为畏难而放弃,那么后来就有可能错过、失去。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6分)3月5日京华时报刊载一条新闻,河南省长垣县第一中学多名学生因带手机上学遭到劝退一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从去年4月长垣一中制定“六条禁令”和后来的“7个不准”到现在,至少有31名学生因违背以上校规被劝退。长垣一中政教处2月23日发出的一份处理通告上显示,18名学生因带手机上学、2名学生因吸烟被劝退。读完上面这则新闻,你有何感想?请对此新闻做简要点评。(80字以内)答:_解析:首先对新闻的内容要弄清楚,其次对新闻有正确的理解,最后要
41、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看法。答案:角度一:学校制定禁令,是为督促学生进步。手机对中学生而言,弊大于利,既然制定了禁令带手机要劝退,就该违纪必究,从而严肃学校制度,以儆效尤,促进学生遵守校纪校规,从而专注学业。角度二:带手机进校园,就劝退学生,学校制度的制定过于严格,学生是来学校接受教育的,带手机进校园虽然是违纪行为,但以劝退的方式来教育学生难免太重,应该慎重对待学生违纪。(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六、作文(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场景一:年夜的路口,街道上没有一个行人。仅有的一辆车静静地停在斑马线前等待交通信号灯变绿。场景二:车道上,一个神色焦急的行人一边躲避着来往的车辆,一边在车流中穿过马路。请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