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历史练习(二)2015.12.61.“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2.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宋朝的程朱理学是新兴的儒学。以下观点中属于程朱理学是新兴的儒学。以下观点中属于程颢、程颐的是()A.“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B.“施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C.“心即理也”“心外无物”D.“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3.最近有人在网上发表了程朱理学流毒无穷一
2、文,认为中国悲哀的原因在于出现了朱熹和二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评论着眼于二程和朱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压抑人的个性发展B.此说法有失偏颇和浅薄,没有去辩证地客观评价C.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程朱理学无任何进步之处D.我们应批判地继承程朱理学思想4.某校高一学生在编演“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应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D.经世致用,工商皆本5.宋代大儒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当时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B.体现了理学家们关注国计民生的价值
3、取向C.说理理学反映封建专制统治D.说明理学在当时有利于维护社会政局的稳定6.“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A.格物致知B.心即理也C.发明本心D.致良知7.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他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A.“理”是世界的本原B.“理”体两在人身上就是人生C.“理”体两在社会实践
4、上就是三纲五常D.三纲五常是先天存在的标准8.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两位的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B.程颢C.朱熹D.王阳明9.“智者不以无过为嘉,人之大德在于改过,作一新人。”王阳明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A.勉励人谨言慎行,避免犯错B.说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C.指出智者以有过为喜,以重生为荣D.强调知过改过、日新月新的重要性10.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这一言论说明他()。A.主张“致良知
5、”以成“圣贤”B.提倡“格物致知”以求“理”C.宣扬“私欲之中,天理所寓”D.认为物质享受是“禀赋之自然”11.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B.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C.破除孔子思想的迷信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1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6、他所抨击的是()A.先秦儒学B.汉代经学C.隋唐佛学D.宋明理学13.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A.建立一家之法B.法律由人来决定的C.反对君主制,实行法治D.建立君主立宪制14.王夫之提出“天理”存在“人欲”之中,批判“存天理,灭人欲”,还要求富民大贾成为“国之司命”。这些思想主张()。A.反映当时封建经济继续发展B.反映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有所动摇C.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D.反映工商业发展后市民阶层的一些要求15.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
7、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A.维护封建礼教B.主张学以致用C.反对迷信崇拜D.抨击腐朽统治16.王夫之在分析历史进程时说:“天下之势,一离一合,一治一乱而已。”对这个观点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他犯了历史发展循环论的错误B.他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C.他客观地总结了历史发展规律D.他没有看到历史发展带来的社会进步17.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18.某中学历
8、史选修班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观点的根本原因”时,众说纷纭。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B.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C.资本主义萌芽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D.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19.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群太专制制度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20.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否定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从本质看反
9、映了()。A.儒家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B.新的经济成分的发展,要求打破思想束缚C.地主阶级改革派迅速形成、发展和壮大D.地主阶级思想家从明朝的灭亡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21.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发展”主要体现为()A.由“民本”发展为“君本”B.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C.由承认现存统治秩序发展为批判暴政D.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22.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A.大一统B.君权神授C.皇权至上
10、D.强化中央集权23.儒家思想到西汉中期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A.它主张“仁政”B.它主张“天人感应”C.它融合了阴阳家及黄老之学D.它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24.“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B.西汉中期国家法治遭到严重破坏C.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D.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25.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意图是规劝
11、皇帝要行仁政带有浓厚的迷信思想为维护君主的统治服务A.B.C.D.26.“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材料反映的董仲舒的主张是()A.阴阳相生B.三纲五常C.君权神授D.以德治国27.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C.完善法律机制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28.董仲舒说:“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君为臣纲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D.君臣共主29.汉书董仲舒传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道董仲舒的思
12、想()A.强调“春秋大一统”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C.趋向“三教合一”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30.有人评价唐代虽号治平,然有夷狄之风,自太宗始无君臣父子,导致藩镇不宾,权臣乱政,最终造成了五代的割据乱世局面。据此看出他强调()A.复兴儒学,重振纲常礼教B.对唐朝盛世的全面否定C.强化君主专制,削弱权臣势力D.推行郡县制,削弱地方势力31.“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32.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
13、徒。甲徒曰:“风吹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A.万物皆只有一个道理B.有理而后有气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也3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分歧在于()A.是否遵循“三纲五常”,维护社会秩序B.“理”是否是世界万物的本原C.是否继承孔孟正宗以治理国家D.“格物致知”与“发明本心”的矛盾34.“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A.万物源于“天理”B.心即理也C.存天理,灭人欲D.经世致用35.王阳明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
14、直接的,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炼”,同样可以成为圣人。这说明王阳明()A.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抨击B.科学说明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主张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D.认为只需探究万物就可得天理36.宋瓷一扫唐之鲜艳,追求细腻浸润、色调单纯的趣味;而宋代山水画则采用水墨淡彩,表现出人与自然无间的亲密交融和牧歌化的心情和思绪;不少宋代学者纷纷提倡服饰要简洁、朴实。这说明程朱理学()A.“发明本心”以求理影响了审美和意识形态B.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使艺术形式追求平淡C.推崇伦理纲常,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人们的思想D.理学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立对艺术影响深刻37.西方人讲上帝,中国古人讲“理”学,两者的共同点是
15、()A.相信除人之外神的力量B.约束人类无尽的欲望C.通过宗教感化引人向善D.为专制中央集权服务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大学章句材料二“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如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请回答:(1)材料一主要体现了朱熹的哪一观?根据材料信息,对此作简要解释。(2)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3)材料二反映了王阳明怎样的观点?与朱熹相比,心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