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人民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8217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限时集训(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南蛮”楚国从成王开始“结旧好于诸侯,使人献天子”;楚庄王时多次引用诗经的语句说明要注意保德、安民,并观兵于周疆,问九鼎之重,有夺取华夏最高权力的野心。这体现该时期()A周朝传统政治秩序被完全破坏B楚王以周礼治国成效显著C周边民族已有华夏认同的观念D周天子视周边民族为同族C楚庄王多次引用诗经并问九鼎之重,反映了“南蛮”楚国对中原文明的认同,说明周边民族已有华夏认同的观念,故选C项;“完全”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楚国的发展概况,无法看出“治国成效显著”,排除B项;

2、材料强调的是楚王的做法,并未提及周天子的行为表现,D项与材料主旨不一致,排除。2(2020莆田三模)卫国为殷商故地,周初分封卫国时,周公命始封君康叔对卫地的周人犯酗酒罪即“予其杀”,而对殷商遗民,则“毋庸杀之,姑惟教之”。据此可知,周初()A形成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 B对殷商遗民实施怀柔政策C采用儒法并施的治理策略 D承袭殷商的地方治理模式B周公命康叔对卫地的周人犯酗酒罪即“予其杀”,而对殷商遗民,则“毋庸杀之,姑惟教之”,这说明周初对殷商遗民实施了怀柔政策,以巩固统治,故选B项;材料信息的主旨不是强调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排除A项;周初还没有儒法思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周初对殷商遗民实施怀柔

3、政策,不涉及承袭殷商的地方治理模式,排除D项。3(2020洛阳三模)据殷墟甲骨文、商周金文等资料,商王朝朝廷的官职可分为最高政务、一般政务、宗教文化、生产经济、军事等,地方则有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族尹”。这说明商朝()A国家管理体制已日渐完备B摆脱了神权对王权的制约C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D官职分工已十分细致明确A根据材料“商王朝朝廷的官职可分为最高政务、一般政务、宗教文化、生产经济、军事等,地方则有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族尹”可知商朝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中央和地方官制,国家管理体制已日渐完备,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排除B项;“王权

4、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体现在商王通过占卜、祭祀等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与材料主旨中央与地方官制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将商朝与其他朝代比较,无法得出“分工已十分细致明确”,排除D项。4(2020包头二模)据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 B执政权力实现高度集中C国家统治区域得到扩展 D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A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推行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将二者结合,维护王权和贵族的利益,维持严格等级统治秩序,达到稳定秩序和巩固统治的目的,A项正确;执政权力实现高度集中是在秦

5、朝时期,B项错误;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扩大统治区域,但材料没有体现此信息,C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王国问题,D项错误。5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提出恢复分封制的主张,遭到丞相李斯的反驳。随后,李斯向秦始皇提出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和国家所藏诗书及百家语外,其他书籍均交官府销毁。材料反映出秦王朝()A深化了统一管理国家体制的认识B存在着治国理念的矛盾斗争C使用暴力手段销毁诸子百家文献D通过统一思想巩固专制统治B由材料“博士淳于越提出恢复分封制的主张,遭到丞相李斯的反驳”可知秦初在分封制的存废问题上存在争议,由材料“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和国家所藏诗书及百家语外,其他书籍均交官府销毁”可知秦

6、初在统治思想上存在矛盾,故材料反映了秦初治国理念上的矛盾斗争,故选B项;材料中除了提及对国家管理体制的争论,还提及统治思想的矛盾,A项表述不全面,排除;材料中并未提及使用暴力手段销毁书籍,且焚书只是材料中的现象而非实质,排除C项;统一思想只涉及焚书的作用,并未涉及国家管理体制的认识,D项表述不全面,排除。6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不断膨胀,以往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曹魏时期改为实行九品中正制,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A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查B彻底解决了察举制弊端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触犯了地主豪强势力C察举征辟制由地方官员举荐,而九品中正

7、制中的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项; A、D两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7(2020南充三模)汉武帝时期进行了比较彻底的币制改革:一方面集中货币的发行权,禁各地方政府铸钱;另一方面统一法币,由中央另铸新钱,把之前各地方所造质量参差的旧钱收回熔销。这在当时()A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B有利于保障政府财政收入C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D不利于民间工商业的发展B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期进行了比较彻底的币制改革:一方面集中货币的发行权,禁各地方政府铸钱;另一方面统一法币,由中央另铸新钱,把之前各地方所造质量参差的旧钱收回熔销”,可知汉

8、武帝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选B项;汉武帝改革币制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改革币制不利于诸侯国势力的扩张,并不是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统一铸造五铢钱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排除D项。8(2020运城二模)汉初刘邦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王。后经过一系列斗争,收回并撤销大多数异姓封国,遂定“白马之盟”,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保持传统政治体制稳定C确保同姓宗族拱卫中央D完善秦朝创立的郡县制A汉初刘邦吸取秦亡教训,在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实行分封制来拱卫王室,后撤销异姓王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

9、”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刘邦在实行分封制的同时还实行郡县制,并没有保持传统政治体制稳定,排除B项;让同姓宗族拱卫中央,是刘邦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并不是目的,排除C项;刘邦推行分封制是为了巩固统治,并不是对秦朝郡县制的完善,排除D项。9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A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B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C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D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B题干指出了唐朝初期对于重大的决策事项,中书省的各部门可以把自己的不同意见共同附在奏章上,这种多人参与的决策,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故选B项;门下省和尚书省的职责是审核和执

10、行,题干涉及的是决策,故A、D两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可以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10(2020茂名二模)“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该观点认为宋朝政制()A造成沉重的财政困难 B引发严重的边疆危机C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D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D根据材料“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可知此时宋代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武将之弊实行文官体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故选D项。11(2020曲靖二模)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 以乱宗族”。

11、明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 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这一变化说明当时()A血缘观念淡化 B社会风俗发生变化C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D纲常伦理遭到破坏A根据材料“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 以乱宗族。明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 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可知明朝由初期重视血缘关系,到后期血缘观念逐渐淡化,故选A项;材料说的是血缘观念,并不是社会风俗,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血缘观念不涉及嫡长子继承制,排除C项;明朝时一直以儒家纲常伦理为准绳,并没有遭到破坏,排除D项。12(2020怀化二模)清代在布政使上面又设有总督或巡抚

12、,布政使成为其下属,总督、巡抚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首脑。这种制度还是一种军事统治,可是真到军事时期,中央还要另行派人。可见,督抚()A是临时性官职 B行使职能单一C完全代表中央 D权力归属中央D根据题干可知,清代的督抚权力是中央给予的,中央也有权进行修改,所以权力归属中央,故选D项;从材料中“总督、巡抚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首脑”,可知督抚不是临时性的官职,排除A项;从材料可知督抚既是地方行政首脑,还可以管理军事,据此可知督抚行使的职能不是单一的,排除B项;从材料可知督抚已经成为地方的行政首脑,但是隶属于中央官员体系,故“完全”代表中央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

13、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然而更矛盾的却在于,科举考试内容与科举制宣扬的选拔人才的目的,完全不相符。如其说科举及与其伴行的学校,在于养成或鉴定从政文官,则学校所习、科考所试,应针对其从政所需。笼统的经义,特别是以特种文字格式讲经载道的八股,可以说是与实际政治毫无关系的,而抒情言性、吟花弄月的诗赋更是相去十万八千里。这种离奇现象的解释,真如有些人所说,是由于当时君主大臣们都相信“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都相信经通一切皆通么?不是的如其我们不否认科举制也希望达到选贤任能的目的,但它更大的目的,却在于使人们的思想拘囚于一定范式中;在于使人的意志集中到一定目标上;在

14、于以形式平等的文化手段,胧糊智识水准逐渐提高了的一般人士的种族或阶级意识。摘编自王亚南支持官僚政治高度发展的第二大杠杆科举制材料二科举考试所带来的社会流动“量”的大小不仅是一个绝对量,还是一个相对量的问题。清代虽然只有十分之一的贡生、举人和进士是从没有功名的人家选拔出来的,但科举时代的社会流动途径似小非小、似窄非窄。实际上,科举考试带来的社会流动更是一种价值导向:一个实现了自下而上社会流动的成功案例,往往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人效仿。这种社会流动不仅具有示范效应,还有蝴蝶效应。通过个人努力可以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这种价值观一旦为社会所认可,会有很多人虽然不走科举通道,但仍会试图通过其他方式改变自己的

15、身份和地位。摘编自张天虹“走出科举”:七至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流动研究的再思考(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科举制的社会影响。(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问题”,根据材料一“科举考试内容与科举制宣扬的选拔人才的目的,完全不相符”“更大的目的,却在于使人们的思想拘囚于一定范式中”材料二“清代虽然只有十分之一的贡生、举人和进士是从没有功名的人家选拔出来的”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更大的目的,却在于使人们的思想拘囚于一定范式中”“笼统的经义,特别是以特种文字格式讲经载道的八股”

16、“抒情言性、吟花弄月的诗赋”、材料二 “清代虽然只有十分之一的贡生、举人和进士是从没有功名的人家选拔出来的”等信息回答。第(2)问,中国古代科举制的社会影响,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答案(1)问题:选拔的人才缺乏实用性;选拔目的的落后性;平民录取人数较少。原因:统治者维护统治的要求;科举考试内容的落后;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2)影响: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凝聚各阶层的力量,稳定统治秩序;有助于塑造社会价值观。局限性,深受政府、家庭影响,中下层民众的流动性较低。14(2020蚌埠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由历史事实平心客观地看,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

17、度化的,而西方近代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在事实化。何以呢?因为它们一切政制,均决定于选举,选举出来的多数党,就可决定一切了。法制随多数意见而决定、而变动,故说它重人、重事实。我们的传统政治,往往一个制度经历几百年老不变,这当然只说是法治,是制度化。法治之下,人才就受束缚了。但尚法并非即算是专制,而中国历史上平地拔出的人愈后愈多,而自由展布之才,却愈后愈少了。此后的我们,如果不能把这种传统积习束缚人的繁文琐法解放开,政治亦就很难有表现。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言之成理)(12分)

18、解析根据材料“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我们的传统政治,往往一个制度经历几百年老不变,这当然只说是法治,是制度化”“如果不能把这种传统积习束缚人的繁文琐法解放开,政治亦就很难有表现”等信息可知,钱穆先生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评,再结合材料“古代中国的政治”与“西方近代政治”的对比,可知钱穆先生主要目的在于强调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可以把论题定位为“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传承过久阻碍了社会进步”,在具体论述时,我们先要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进行简要概述,即偏重于法治,其弊端是一个制度传承时间过长,易出现弊端,然后要史论结合进行评析。在论述的

19、结尾处,我们要对钱穆先生的观点做一个小结。答案示例:观点: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传承过久阻碍了社会进步。评析:钱穆先生指出中国传统制度偏重于法治,即制度化,一个制度传承时间过长,易出现弊端,为了弥补其弊端,不得不制定一个新制度。秦朝开创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历代王朝所传承。为了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西汉确立内外朝制、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元朝设立行省制、明朝确立内阁制等新制度,导致封建专制长期存在,成为中国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又如隋朝开创科举制,唐至清代沿袭该制,并在内容和方式上加以改革,如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阻碍了科技进步。据此可知,钱穆先生指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传承的弊端,强调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