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之史观一、革命(唯物)史观1注意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推动人类历史为主线构建历史知识脉络。必修教材从历史发展脉络讲总体上保留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演进序列,它以革命史观作为主线描述历史,突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突出了阶级斗争在推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附表1 历史阶段特征归纳历史阶段经济政治古代中国(秦朝开始)小农经济主导下的经济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强化近代中国传统经济受到冲击,逐渐瓦解外国经济的入侵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及曲折发展君主专制统治受到冲击,摇摇欲坠民族资产阶级发动维新变法运动及辛亥革命,最终推翻君主专
2、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取得基本胜利。现代中国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文革”期间经济建设遭受破环。社会主义新时期,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基本框架的建立。“文革”期间民主法治遭到破坏。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完善民主与法治。近代世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其主导地位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政治日益民主化、法制化现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其生产方式的调整。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金融货币体系和外贸体系建立。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得到较快发展。二战后的两极格局,
3、多极化趋势以及现阶段的一超多强的局面。2.注意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外历史三大转型期与一系列的革命与改革。 在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背景、动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的时候,非常需要从其代表的生产力和阶级属性入手。特别是在分析历史转型期与历史上的革命和改革时。附表2 历史转型期情况历史转型期经济政治思想中国古代春秋战国生产工具的革新,井田制的瓦解,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发展分封制的瓦解,代表新生产力的地主阶级通过改革确立新的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渐确立。百家争鸣最能代表生产力的是法家思想世界近代(14世纪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发展通过革命推翻封建
4、专制统治,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突破中世纪教会神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人文主义、理性精神的宣扬中国近代传统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新的资本主义在中国出现及发展,外来经济的入侵等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道路(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等附表3 中外历史上的革命情况背景(原因)影响(结果)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君主专制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掌握了国家的权力,通过立法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美国独立战争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独立战争的胜利,通过1787年宪法建立起民主共和政体,为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5、提供了政治保障。法国大革命君主专制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起共和政体,对封建势力形成了巨大打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一定障碍。中国辛亥革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起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促使“短暂的春天”的出现。俄国十月革命一战中的俄国,各种矛盾日益激化,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帝国主义战争,并血腥镇压无产阶级的示威游行。建立起无产阶级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过程中,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
6、小,没能带领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在其发展过程中,孕育出了无产阶级并成为了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最终取得胜利,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附表4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情况重大改革背景影响商鞅变法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秦孝公顺应时代潮流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需要;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符合社会生产力和封建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奠定了统一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开始了近代化,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
7、,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日本明治维新美英殖民侵略民族,危机加剧 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封建专制统治阻碍其发展。戊戌变法封建统治危机严重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顽固势力较强大。改良失败,但是对人们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导致了经济危机并演变为政治危机。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之后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打下了基础。美国罗斯福新政美国的经济危机。使美国度过了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道路,并且发展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走了不少弯路,“文革”使经济建设中断并倒退。经济得到恢复并快速增长,现已建成社会主
8、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向全面小康努力。二、文明史观1.以文明史观为视角,以文明类型为基本研究单位“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渔猎采集文明、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等)。“文明”按照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把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附表1 文明史观下的世界史历史时期转折性事件表现文明特征西方东方16世纪前 海洋文明 农业文明 文明的差异 1618世纪 新航
9、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海洋文明 农业文明文明的链接 19世纪以来两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文明的冲突 文明的融合与创新 2.注意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国文明的演进,同时又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附表2 中国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交流中华文明的形成政治文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局面不断巩固经济文明自然经济,手工业、商业文化文明形成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四大发明为标志的古代科技取得巨大成就。中华文明与外国文明的交流、碰撞中国文明的外传科学技术(造纸术、建筑技术、四大发明),生产技术(冶铸技术、制漆工艺等),思
10、想文化(儒家学说等)外国文明传入中国农作物品种(甘薯、玉米)、生产技术(欧洲的水利技术)、科学技术、宗教(佛教)、“西学东渐”附表3 16世纪前的东西方文明的不同文明类型经济特征政治制度主流思想东方农业文明农业经济(小农经济) 中央集权 儒家思想 西方海洋文明 商品经济 中央集权 人文主义 3.理解文明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动力,是人类变革和社会进步的标尺要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一般都会付出大小不一的代价,如战争、浩劫、争权夺利和历史暂时的倒退这些代价与文明进步所带来的成果相比是次要的,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人类坚忍不拔地追求文明的步伐。各种文明虽有强弱之分和大小之别,
11、但没有优劣高低之别,都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各文明也不是封闭的、隔绝的,各文明之间多以和平往来与暴力冲突两种形式发生交往,通过这两种形式,加快了不同文明间的整合,促使世界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从区域走向全球。附表4 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在与西方文明融合中的差异态度方式结果中国被动学习暴力冲突缓慢而曲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日本主动学习和平交流 迅速而成功,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三、现代化史观1. 注意现代化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引起的的全面变革。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必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进程,是动态的。只要在工业经济时代,现代化就在进行,就在变化。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但
12、并不局限于工业化,它代表了整个社会的变革,如政治民主化、官僚化(国家事务越来越为国家体系来操办)和法制化,经济的都市化、文化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社会的平等化和世俗化。附表1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动力能源特点发明者结构中心时序组织工业布局思想第一次蒸汽机煤生产经验总结工人技师轻工业为主英国从英国向外扩展工厂制度工厂集中,工业城市兴起自由主义第二次发电机内燃机电力石油科学与技术结合科学家重工业为主欧美多国俄日等国两次交叉垄断组织工业城市群兴起垄断主义附表2 近现代民主政治的贡献在人类民主政治中的贡献近代英国君主立宪、责任内阁、政党政治近代美国联邦制、总统共和制、分权制衡、政党政治新中国以
13、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附表3 资本主义的人文主义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时间1416世纪16世纪1718世纪中心意大利德意志法国批判教会神学体系罗马天主教会封建神权、王权与特权形式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宗教异端、挑战教皇权威公开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核心人文主义因信称义理性主义领域文学、艺术、科学宗教宗哲政经文教美等影响文艺成就、思想解放、产生科学、促进宗教和资本主义思想解放、新教派、民族宗教、促进资本主义思想解放、革命动员、政治构想、促进科技、影响世界2.注意用现代化史观来重组中国近现代史基本进程:工业
14、文明的冲击。古代中国在农业的基础上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这种以农业为核心的文明与现代化是格格不入的。1840年,英国政府为维护罪恶的鸦片贸易和开拓市场,用坚船利炮撞开了中国的大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开始遭受工业文明的冲击。因为在英国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现代化的起步洋务运动。两次鸦片战争是对中国旧体制的破坏,但并不等同于新体制的产生,经历了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洋务派,中国才开始迈出近代工业的第一步。在洋务运动中,现代化的起步不仅仅在经济领域,还包含文化领域,洋务派在其兴办的新式学堂中开始开设近代科技课程,从而文化领域开始科学化起步。对现代化的反动太平天国和义
15、和团。太平天国和义和团是中国近化史上的两次农民运动,他们提出目标并不是在中国推进近代化,而是恰恰相反。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完全是反现代化的,是一种古代小农经济的回归;义和团砍电线、毁铁路更是直接对现代化的排斥和打击。虽然洪仁玕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但不足以说明太平天国如果能够维持就会将这份文献付诸实施。现代化的机遇与挫折戊戌变法。1898年,康、梁的戊戌维新是继洋务自强破产后中国选择现代化道路的一次比较系统而深入的尝试。变法者意欲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榜样,促使中国步入现代化富强之路。但是它只维持了短短百余日便被顽固势力扼杀于摇篮之中,中国因此失去了一次国家振兴的良好契机。现代化的发展清末
16、新政、辛亥革命、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20世纪初,清朝统治者开展了一场自救运动,即“新政”,新政的一系列措施充分反映了现代化的趋势。其后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则完全符合现代化的潮流,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了民主化和法制化;民生主义和临时政府的一系列措施,充分体现了工业化和机器化的趋势;清末民初的社会风俗的变化则体现了社会世俗化的趋势。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经济呈现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其原因也在于顺应了现代化潮流。现代化的光明前景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新民主义革命沿用了俄国的模式,即社会主义模式。现化化理论是建立在一元多线理论基础上的,即在同一生产力水平上可以存在多种社会形态。从社会制度来说,就
17、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等。启示: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实行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科教兴国是现代化的关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决策。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中国共产党承担着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邓小平理论正确解决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道路问题。3.注意防止几种偏差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因为现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如工业革命后的
18、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还有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关系。一般来说,近代化就是现代化,二者只是时间上的差别而已。四、整体史观1 .注意从整体性角度把握世界历史的阶段特征从远古到15、16世纪之交: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地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从15、16世纪之交到19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折点,两次科技革
19、命推动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殖民体系、政治统治秩序形成,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20、21世纪之交:这是人类社会进入整体发展的新阶段的起点。经济全球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国际文化交流的速度、广度和深度超过以往任何时代。人类交往空前方便和频繁。附表1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知识结构时间表现原因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扩张积累原始资本;商业革命后市场扩大、商品种类与商业经营方式变化;世界联系加强。基本形成工业革命后世界贸易迅速发展;人口资本大规模流通;便捷的交通通讯方式;军事武力扩张;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亚非拉成为列强经济附庸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深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市场的全球化、贸易的
20、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日益加强等。科技进步与生产力发展;新交通通讯方式;两极格局结束;各国建立市场体制;跨国公司、区域集团发展2.注意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附表2 近现代中国与世界阶段特征对比(以整体史观为视角)阶 段世 界中 国手工工场时代16世纪-18世纪准备阶段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迅速发展。明清时期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发展缓慢政治英法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政治封建专制皇权空前强化,社会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思想推行文化专制,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较弱。科技近代科学产生、
21、发展科技传统科技的总结阶段,未产生近代科学国际形势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外交由开放走向闭关,失去国外市场蒸汽时代自由资本主义形成时期(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起步阶段经济工业革命从英国产生向欧美扩展,近代工业社会取代传统农业社会。晚清社会经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主导,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产生机器大工业,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政治资产阶革命和改革进一步展开。社会主义由理想到实践第一次尝试(巴黎公社)。政治沉沦:两次鸦片战争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抗:太平天国运动思想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成为19世纪三股进步历史潮流,自由主义是
22、主流。思想向西方学习思潮兴起(抵抗派),并付诸于实践(洋务派),但局限于器物层次科技瓦特改良蒸汽机,达尔文进化论等科技国际形势资产阶级征服世界活动加剧,以商品输出为主,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外交被迫开放,部分主权丧失,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到勾结。电气时代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垄断阶段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高速发展但经济发展不平衡。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及北洋军阀)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并进入黄金时期,但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化特征。政治列强之间勾结斗争矛盾激化并爆发一战,社会主义
23、由理想为现实,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政治沉沦: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逐步确立反抗: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列宁主义思想维新思想、旧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深入到制度、思想层次科技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科技国际形势世界被资本主义瓜分完毕,以资本输出为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外交再抵抗到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调整阶段一战后(20世纪20年代经济美日等国经济恢复,;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及新经济政策。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经济民族工业有较快发展;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政治经过战争打击,不少国家调整政策,
24、缓和社会矛盾;十月革命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政治国共对峙十年,中共依据国情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国际形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英国等国通过提高自治领地位等方法密切了与殖民地关系。思想毛泽东思想产生、发展及成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危机及二战期间(20世纪30-40年代)经济美国等国通过国家干预经济,初步确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经济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并日益萎缩;抗日根据地进行经济建设(土地革命)政治法西斯出现,民主进程受到严重挑战;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显示民主进程不可阻挡。政治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斗争。思想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极大加强各
25、国联系思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并发展。信息时代二战后(1945年-至今)全球化阶段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美日欧三足鼎立经济的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19451949 解放战争19491956新民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时期政治两极格局下的冷战、多极化趋势出现和加强(目前是一超多强)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曲折发展)思想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科技以网络技术为突破的第三次科技革命。1978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3 .注意将人类交往视为历史发展的主轴之
26、一交通工具的进步与人类交往的发展: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电报、电话等通讯联络工具;大型运河的开凿,国际铁路、公路、海运、空运网的形成等国际会议与人类交往的发展:巴黎和会、雅尔塔会议等 国际关系体系与人类交往的发展: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及当今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国际组织与人类交往的发展:全球性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区域性组织,如欧盟、东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国际战争与人类交往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重要的局部战争,如普法战争、中东战争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人文主义在世界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传播等史观简介:唯物史观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 生产力与
27、生产关系。其中,物质资料生产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在生产中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 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是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关系取决于生产力又反作用于生产力。二、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其中,经济基础是历史的决定性因素,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在于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并影响经济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影响社会存在。 三、 阶级、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其中,阶级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对立和斗争构成原始社会解体后一切阶级社会历史的重要内容;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必然导至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
28、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四、 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其中,民族的内部结构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各种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外交往的发展程度;私有制和资本是造成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根源,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革命的。五、领袖、政党、阶级、群众的关系。其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决定历史结局的主要是人民群众,杰出个人对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文明史观: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类自身文明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可分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
29、发展的历史。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现代化史观: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实
30、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现代化等.经济现代化主要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主要是民主化和法治化.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 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两种基本途径,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19c中后期,世界初步
31、成为一个整体.19c末到20c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增强,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革命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社会史观 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研究的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生态史观: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的关系,总结经验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分享给你的朋友吧: i贴吧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豆瓣 MSN 对我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