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延长县中学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3、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元曲是杂剧和散曲的通称。杂剧的构成一般是一本四折,外加一个楔子。 B苏轼和辛弃疾是宋词豪放派的领袖,李清照则是婉约派的代表,柳永那一派也不是。C、关汉卿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马致远、汤显祖、白朴一起称为“元曲四大家”。 D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戏剧家,他享誉世界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答案】A【解析】B柳永也是婉约派的代表。C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D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4、关于元杂剧的分析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元杂剧一
2、般是四折,一折相当于现代话剧一幕,是戏剧故事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B、元杂剧中的说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用以展开剧情和揭示人物性格冲突。白,有散文,也有韵文。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一般的舞台程式和武打、舞蹈。C、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杂剧规定,每一折戏,用一套曲子,每支曲子用一个宫调D、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还有净、丑、杂等。【答案】C【解析】至元代后期才出现南北曲联套的形式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徐连城在文史哲第三期著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
3、由战国时人命名的,确立于西汉。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的,战国人继续使用前人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名称,但其历史年代学的观点略有变化,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有了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自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周王室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显然,仍以族、地、王朝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已失去意义。另一方面,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战国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的观点,命名当世为“战国”;又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称这段历史时期为“春秋”。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时人对春秋时代的称谓。至于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
4、秋得名”的看法,徐文商榷说:鲁史春秋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学作为官学后的事,战国时人未必肯把它奉为经典;鲁国当时并非大国,地位衰微;再者,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众多的春秋还会大量保存的,否则何以会说“吾见百国春秋”(墨子语)可见,战国人是不会以鲁春秋来命名这一时代的。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夏、商、周三代的名称,是由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命名的。B“春秋”这一时代称谓始于战国,两汉时人们继承了这一称谓。C“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以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作为历史背景的。D产生于战国的“天命靡常”的观点,是“战国”时代得名的依据。【答案】D【解析】“天命靡常”的观点产生
5、于春秋。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9、选出全都能直接表现苏轼“好学有才华”和“一心为民”,表述正确的一项(3分)( )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轼之才,远大器也公可谓爱人以德矣。轼庐于其上,使官吏分堵以守,过家不入A、 B、 C、
6、D、【答案】D【解析】是好学有才华,指政治上一心为民10、以下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 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净臣之志。B. 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C. 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D. 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父母官。【答案】C【解析】苏轼既不是向韩琦要官也不是为自己要官四、课文背诵(8分)11、默写填空(每小题1分) (1)想当年
7、, ,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最难将息。(声声慢) (3)人生如梦, (念奴娇赤壁怀古) (4)多情自古伤离别, !(雨霖铃) (5)重湖叠巘清嘉, ,十里荷花。(望海潮) (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定风波) (7)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8) 今宵酒醒何处? 。(雨霖铃)【答案】略【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考点,能力层次为A,侧重“识记”能力的考查。本题错一字不得分,所以要注意易错字。每处1分,错、漏、添字的不给分五、阅读李清照武陵春一词回答问题(6分)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
8、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1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两句直接抒情,“事事休”是关键,它包含着哪些意思?(3分)答: 13“载不动许多愁”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一句好在什么地方?(3分)答: 六、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16分)宋词的的忧伤宋词如烟,如雾,如雨,湿漉漉地挂满了宋朝的天空。宋词网住了整整一个王朝。年幼时,便对宋词一见钟情,许多个夜晚将窗帘拉上,挡住了城市的喧嚣,一个人独对宋词。夜,真的静了下来。心,真的空了出来。一颗被尘世磨砺得麻木的心灵变得敏感而热烈。我虔诚地走进宋词的意境之中。宋词以其独特的美感熏陶着我,使我如痴如醉,难以自拨。在反复的阅读中,我发
9、现忧伤和哀愁是宋词的永恒主题。宋词是一个软弱的王朝在频繁战乱的历史中集体感伤的汇合。一位又一位词人将感伤和哀愁填在人生平平仄仄的格律中。词人或许并没有比常人经受更多的苦难,但是因为他们的正直、悲悯、敏感和多思,他们的忧伤才具有了更深刻的内容。词人们以丰富的想象,精妙的比拟,清雅的文字整理着自己的忧伤,如同受伤的天鹅不忘保持自己优雅的姿态,一边流泪,一边梳理着自己的羽毛。最先向我走来的是词皇李煜。李煜称帝时,所作之词格调并不高。后来,成了阶下囚,消极颓废到了极限,词的艺术魅力也达到了极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独自莫凭栏,无限江
10、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些隽永的千古名句,在中国人的心里流动了千年。李煜用国家与自身的命运和精神血肉铸造了宋词的辉煌。王国维人间词话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感谢古典的宋词,感谢宋词带给我们的哀愁与忧伤。其实,我们是需要哀愁和忧伤的,需要它滋润我们因为过度追逐娱乐而干燥的心田。读宋词,说明我们的情感和灵魂还没有真正板结和尘封。哀愁和忧伤使我们的心灵变得柔软,它不是凭理性所能获得,而是由爱来理解。一颗善良的悲悯的有着文化底蕴的心灵,在感受生活感受人生时,一定能够细致而深刻地感受到哀愁和忧伤及其价值。14、第一段文字在语言运用了哪种修
11、辞手法?有何作用?从全文看,这段文字起到了什么作用?(4)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无形为有形,文笔简约却又意味深长。既通过“挂满”“网住”等词语形象可感地写出了“词”在宋朝的文学地位,同时领起下文,为全篇奠定了感情基调。【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开头的宋词如烟,如雾,如雨即为比喻。答题时要写出比喻什么及比喻的作用,因其为开篇,所以要答出领起下文的作用。15、为什么“忧伤和哀愁”会成为“宋词的永恒主题”?(4分) 16、文章在举例子上有何特点?请概括说明(4分) 17、文中引用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该如何理解?(4分) 【答案】宋词都是词人们为倾诉自己心中的哀愁和忧伤而写,并没
12、有想到流传千古,而事实恰恰相反,宋词依然能为今人所接受并被其感染。【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的主旨。可联系词人写作方面的特点来具体分析这句话。七、作文(40分)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2年前,一位教授曾要求他的学生毫无顺序地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独自找个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在前排,有的学生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学生似乎特别钟情于后面的位置。教授分别记下了他们的名字。12年后,教授公布他的调查结果:爱坐在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于其他两类学生很多。教授语重心长地说:“凡事不是说一定要做得最好、站在最前、永远第一,而是说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十分重要。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一定要有勇气,永争第一,积极坐在前排呀!”要求: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审题提示】“坐在生活的前排”,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心态。它是“敢为天下先”,它要求我们竭尽所能,去争取尽可能好的成绩,去争取成功。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面对困难时你有没有勇敢地面对?坐在生活的前排,这是一种勇气,更是取得成功所必须的一种积极态度。写作角度:1、 敢为天下先2、 积极的生活态度。3、 前排与后排。4、 成功的秘诀。延长县中学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