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家砭中学导学稿科 目语文课题核舟记魏学洢(2)授 课 时 间2012-10-16设计人李永刚课型新授班 级八 ( )姓 名学 习目 标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方法。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3、增强对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师寄语当雕刻像开始令人费解时,它就达到了美的程度。栩栩如生,却无生命,精妙绝伦,却无声无息。知识链接: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1) 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具体次序: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左到右、东西南北中等。标记词:表方位的名词。 (2) 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具体次序:操作程序、发展变
2、化等。标记词:表时间的词语。 (3) 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具体次序:先主后次、先总后分、先因后果、从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等。一、自主先学1阅读课文第1段,思考以下问题: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医师技艺的精湛超凡?明确: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2认真阅读课文第2段,思考讨论以下问题。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这段的主要
3、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明确: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3阅读课文第3段,思考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明确: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分别朗读描述苏武、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明确: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培”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
4、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明确: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武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你从本段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明确: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依格”的介绍,对怫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二、课堂探究1、认真阅读课文第4段,小组讨论下面的问
5、题: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明确:拟人:船尾横卧一揖比喻:居右者谁会仰面顶真:左手抚炉,沪上有壶。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明确: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 到“居左者”。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揖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辑同于无揖,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2认真阅读课文第5、6段,思考讨论:这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明确:第
6、五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第六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3、核舟记说明顺序:空间顺序4、文章结构:总起(第1段)介绍了王叔远雕刻艺术上的卓越成就,点明了“核舟”的主题。分述(第2-5段)具体介绍了核舟的结构,舟上的情形。总结(第6段)概括全文,赞颂技艺之精湛。5、 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用料体积小 所刻事物繁多 刻物情态毕备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有哪些?四、检测巩固1、本文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盖大苏泛赤壁云 。2、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左手抚鲁直背” 一个动作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的神态看出来。3、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 放浪形骸、超脱尘世、豁达开朗 的性格特点。4、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5、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 列数字, 作比较 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 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6、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嘻,技亦灵怪矣哉 。7、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